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案 课次 3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其他口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石料与集料(第二节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集料主要技术性能及其主要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二、学习要求 1.集料的物理性质: 2粗集料的力学性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集料的物理性质:粗集料的力学性质: (二)教学难点 集料物理常数。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1集料的物理性质: 1课堂讲授(笼 3.粗集料的力学性质: 媒体教学)。 4.岩石集料的技术要求 2.相关试验录 像。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已知某材料密度为2.7gcm3,浸水饱和状态下的毛体积密度为2462kg,经烘干 至恒重,知道质量损失100kgm己,试求此材料干燥状态下的毛体积密度和孔隙率。 2.现将碎石磨细后烘干,称取50g,用李氏比重瓶测定其体积为18.9cm3。另外将碎石 直接烘干后称取1000g,将其浸入水中饱和后用湿布擦干,再用1000ml的量筒,盛水 500m1,然后将碎石装入,水面升高至884ml,试问该碎石的密度和视密度各为多少? 3.已知某碎石的视密度p=2.65g/cm3,堆积密度L.50g/cm,求该碎石的空隙
道路建筑材料 课程教案 课次 3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 石料与集料(第二节 集料)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集料主要技术性能及其主要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二、学习要求 1.集料的物理性质; 2.粗集料的力学性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集料的物理性质;粗集料的力学性质; (二)教学难点 集料物理常数。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6. 1.集料的物理性质; 7. 3.粗集料的力学性质; 8. 4.岩石集料的技术要求。 1.课堂讲授(多 媒体教学)。 2. 相关试验录 像。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已知某材料密度为 2.7g/cm3,浸水饱和状态下的毛体积密度为 2462kg/m3,经烘干 至恒重,知道质量损失 100 kg/m3,试求此材料干燥状态下的毛体积密度和孔隙率。 2.现将碎石磨细后烘干,称取 50g,用李氏比重瓶测定其体积为 18.9cm3。另外将碎石 直接烘干后称取 1000g,将其浸入水中饱和后用湿布擦干,再用 1000ml 的量筒,盛水 500m1,然后将碎石装入,水面升高至 884ml,试问该碎石的密度和视密度各为多少? 3.已知某碎石的视密度 ρ'f=2.65g/cm3,堆积密度 ρ'f=1.50g/cm3,求该碎石的空隙
率?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 李立寒道路建筑材料.北京:交通人民出版社,2006 主要参资料: [朱波.粗集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4 [2☒卢永贵,张登良.粗集料间隙率试验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01). [3)马林,陈佩林,徐科等.粗集料颗粒几何形状对VCA(DRC)的影响研究小,公路 交通科技,2007年12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T卫0582006).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2006. 课后小结: 1集料的物理性质:物理常数:集料的级配:集料的颗粒形状与表面特征;含泥量和泥 块含量。 2.集料的力学性质:在结构层或混合料中,粗集料起骨架作用,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耐 磨、抗磨耗和抗冲击性能等,这些性能用压碎值、磨光值、磨耗值和冲击值等指标表示。 3.岩石集料的技术要求:只有满足了一定技术要求的集料才能确保相关混合料的各项 性能,以粗细两种类型的集料分别提出各自的技术要求
率?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 李立寒.道路建筑材料.北京:交通人民出版社,2006 主要参资料: [1] 朱波. 粗集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 , 2004 . [2] 卢永贵,张登良. 粗集料间隙率试验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 2001,(01) . [3]马林; 陈佩林; 徐科等. 粗集料颗粒几何形状对 VCA_(DRC)的影响研究[J],公路 交通科技,2007 年 12 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2006).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2006. 课后小结: 1.集料的物理性质:物理常数;集料的级配;集料的颗粒形状与表面特征;含泥量和泥 块含量。 2.集料的力学性质:在结构层或混合料中,粗集料起骨架作用,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耐 磨、抗磨耗和抗冲击性能等,这些性能用压碎值、磨光值、磨耗值和冲击值等指标表示。 3. 岩石集料的技术要求:只有满足了一定技术要求的集料才能确保相关混合料的各项 性能,以粗细两种类型的集料分别提出各自的技术要求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案 课次 4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其他口 安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石料与集料(第三节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集料级配的概念和级配理论:掌握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二、学习要求 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理论: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二)教学难点 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1.矿料的级配: 1课堂讲授(多 3.级配组成对矿料性能的影响: 媒体教学)。 4.矿料连续级配的计算: 2.相关试验录 5.矿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3.相关试验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某砂筛分试验结果如下表,试计算其累计筛余及细度模数,并画出级配曲线。 筛孔尺寸(mm)9.5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底盘 筛余量(g)0 10 20 45 100 135 155 35 分计筛余(%) 累计筛余(%)
道路建筑材料 课程教案 课次 4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 石料与集料(第三节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集料级配的概念和级配理论;掌握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二、学习要求 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理论;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二)教学难点 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9. 1. 矿料的级配; 10. 3. 级配组成对矿料性能的影响; 11. 4. 矿料连续级配的计算; 12. 5. 矿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课堂讲授(多 媒体教学)。 2. 相关试验录 像。 3. 相关试验操 作。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某砂筛分试验结果如下表,试计算其累计筛余及细度模数,并画出级配曲线。 筛孔尺寸(mm) 9.5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底盘 筛余量(g) 0 10 20 45 100 135 155 35 分计筛余(%) 累计筛余(%)
2。取500g干砂做筛分试验,结果如表,试计算各累计筛余。 筛孔尺寸(mm) 475236118060030015<0.15 筛余量(g 5 45115132937664 3.用加权平均值法计算砂参数。砂筛分试验,取500g砂,进行试验,得以下各筛余量。 试计算各个累计筛余量。 筛孔(mm) 4.75 2.361.180.600.300.15<0.15 筛余量(g) 5 5 115 13293 76 32 分计筛余(%) 累计筛余(%) 调整后筛余量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 李立寒道路建筑材料.北京:交通人民出版社,2006 主要参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058-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T卫052-2006.人 民交通出版社,2006 课后小结: 1,矿料的级配: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中,所用集料颗粒的粒径尺寸范围较大,而天然或 人工轧制的一种集料往往仅有几种粒径尺寸的颗粒组成,难以满足工程对某一混合料的目标设 计级配范围的要求,因此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集料配合使用。 2.矿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矿料配合比设计就是根据实际工程中现有的各种集料的级配参数(即筛分结果),针 对设计要求或技术规范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各规格集料在合成矿料中所占有比例的操作 过程。 常用的设计方法有:试算法、图解法(修正平衡面积法)。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前者操作 简便、快徒,但要熟练掌握级配参数的含义,对三种以内的矿料设计较适宜:后者简单易掌握 适合多种矿料操作,但操作稍嫌麻烦
2.取 500g 干砂做筛分试验,结果如表,试计算各累计筛余。 筛孔尺寸(mm)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0.15 筛余量(g) 5 45 115 132 93 76 64 3.用加权平均值法计算砂参数。砂筛分试验,取 500g 砂,进行试验,得以下各筛余量。 试计算各个累计筛余量。 筛孔(mm)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0.15 筛余量(g) 5 45 115 132 93 76 32 分计筛余(%) 累计筛余(%) 调整后筛余量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 李立寒.道路建筑材料.北京:交通人民出版社,2006 主要参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6).人 民交通出版社,2006. 课后小结: 1.矿料的级配: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中,所用集料颗粒的粒径尺寸范围较大,而天然或 人工轧制的一种集料往往仅有几种粒径尺寸的颗粒组成,难以满足工程对某一混合料的目标设 计级配范围的要求,因此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集料配合使用。 2. 矿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矿料配合比设计就是根据实际工程中现有的各种集料的级配参数(即筛分结果),针 对设计要求或技术规范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各规格集料在合成矿料中所占有比例的操作 过程。 常用的设计方法有:试算法、图解法(修正平衡面积法)。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前者操作 简便、快捷,但要熟练掌握级配参数的含义,对三种以内的矿料设计较适宜;后者简单易掌握, 适合多种矿料操作,但操作稍嫌麻烦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案 课次 5 医论知时论深知安口习海知灭地口安2 授课方式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沥青材料(石油沥青的组成:石油沥青的技术 性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石油沥青的组成:掌握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 二、学习要求 石油沥青的元素和组分:沥青的胶体结构:沥青的物理性质:沥青的路用性能:我国 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美国Superpave沥青胶结料的技术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沥青的物理性质:沥青的路用性能 (二)教学难点 沥青的物理性质:沥青的路用性能。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1.石油沥青的组成:石油沥青的元素组成:沥青的化学组分。 1课堂讲授( 2.沥青的胶体结构:胶体理论:胶体结构类型。 媒体教学)。 3.沥青的物理性质。 2.相关试验录 4.沥青的路用性能。 像。 3.试验操作。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现有两种沥青,其软化点分别为30℃和75℃,要求配制成软化点为50°℃的沥青 试估计两种沥青的渗配比例? 2.某沥青的针入度为58(0.1mm),软化点为50PC,试确定针入度指数并判定其胶体 结构? 3.已知甲沥青的软化点为45℃,乙沥青的软化点为25°℃,欲配制成软化点为40℃的 调配沥青,试估算两种沥青的用量比例
道路建筑材料 课程教案 课次 5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 沥青材料(石油沥青的组成;石油沥青的技术 性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石油沥青的组成;掌握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 二、学习要求 石油沥青的元素和组分;沥青的胶体结构;沥青的物理性质;沥青的路用性能;我国 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美国 Superpave 沥青胶结料的技术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沥青的物理性质;沥青的路用性能。 (二)教学难点 沥青的物理性质;沥青的路用性能。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1. 石油沥青的组成:石油沥青的元素组成;沥青的化学组分。 2. 沥青的胶体结构:胶体理论;胶体结构类型。 3. 沥青的物理性质; 4. 4. 沥青的路用性能。 1.课堂讲授(多 媒体教学)。 2. 相关试验录 像。 3.试验操作。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现有两种沥青,其软化点分别为 300C 和 750C,要求配制成软化点为 500C 的沥青, 试估计两种沥青的掺配比例? 2.某沥青的针入度为 58(0.1mm),软化点为 500C,试确定针入度指数并判定其胶体 结构? 3.已知甲沥青的软化点为 450C,乙沥青的软化点为 250C,欲配制成软化点为 40℃的 调配沥青,试估算两种沥青的用量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