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释义 (1)东皋(g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je严不奉,帝何求? (2)徙倚(xiyi):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3)秋色:一作“春色”。 (4)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髙》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5)犊(du):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⑦)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 嗤笑。” (8)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 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 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傍晚)望,徙倚(徘徊,彷徨。)欲何依(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小牛,这里指牛群。)返,猎马带禽(鸟兽,这里指猎物。)归 相顾(相视;互看)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三、练习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 ,时间: 事情。 (东皋薄暮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对 皆、惟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1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释义 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 jué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 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 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 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傍晚)望,徙倚..(徘徊,彷徨。)欲何依.(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小牛,这里指牛群。)返,猎马带禽.(鸟兽,这里指猎物。)归。 相顾..(相视;互看)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三、练习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东皋 薄暮 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 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 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 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8、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9、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0、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l、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希望觅得知音, 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1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 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 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补充:野望南宋翁卷 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 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③野水:郊外的水。 野望南宋翁卷 天(满天)秋色冷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郊外的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2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2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 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 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 瑟衰败景象,(1 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 分) 7、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 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8、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9、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0、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 分)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 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 分) 希望觅得知音, 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 分) 1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 分)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 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 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补充:野望 南宋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一、注释 ①一天:.指满天。 ② 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③ 野水:郊外的水。 野望 南宋 翁卷 一天..(满天)秋色冷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郊外的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二翻译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睛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三、练习题 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 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门]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3)悠悠:飘荡的样子。 (4)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 汉水北岸。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 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6)乡关:故乡家园 (⑦)烟波:暮霭[ai]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崔颢(hao)(唐) 昔人(过去的仙人)已乘(驾)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离开)不复返(返回),白云千载空(只)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历历(清楚可数)汉阳(汉水北岸)树, 芳草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 日暮乡关(故乡家园)何处是?烟波(暮霭[ai]沉沉的江面)江上使人愁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3 二翻译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三、练习题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注释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 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 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 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ǎi]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 崔颢(hào)(唐) 昔人..(过去的仙人)已乘.(驾)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离开)不复返.(返回),白云千载空.(只)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历历..(清楚可数)汉阳..(汉水北岸)树, 芳草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 日暮乡关..(故乡家园)何处是?烟波..(暮霭[ǎi]沉沉的江面)江上使人愁。 二、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 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 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素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1分)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査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 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 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 面的精妙之处。(2分)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 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 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 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 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 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 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4 三、练习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A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 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 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1 分)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 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 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 面的精妙之处。(2 分)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 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 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 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 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 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 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5、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6、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7、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8、长河:即黄河 9、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0、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 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1、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 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2、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 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 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3、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出使)至(到)塞上王维(唐)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欲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过居延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出汉塞, 归雁(这里是指大雁北飞)入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孤烟直(直上),长河(黄河)落日圆。萧关逢(遇到)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练习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 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 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5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注释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5、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6、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7、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8、长河:即黄河 9、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0、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 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1、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 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2、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 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 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3、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出使)至.(到)塞上 王维(唐)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欲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过居延。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出汉塞, 归雁..(这里是指大雁北飞)入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孤烟直.(直上),长河..(黄河)落日圆。 萧关逢.(遇到)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翻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三、练习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 分)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 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 分) 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 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