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 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分)诗人孤独、思乡(2分)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 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怎样的美。(1分) ②美的具体表现:(2分)(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 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 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 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 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 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 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B(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 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 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答案】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6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 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分标准:(2 分)写出特点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 分) 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 分) 诗人孤独、思乡(2 分)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 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怎样的美。(1 分) ②美的具体表现: (2 分) (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 3 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 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 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 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 圆的是落日。(2 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 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 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 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 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 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 分)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 分);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 分)。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 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 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 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B (分析:B 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 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 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答案】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 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 “辽阔”“广表”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 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 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 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 事的关心。 B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 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 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 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 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7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 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分)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 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 “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 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 分)。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 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 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 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 事的关心。 B 1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 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 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 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 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 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远自)荆门外,来从(来到)楚国游。 山随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江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流。 月下(移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练习题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思乡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分)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思乡 4、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迁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 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楼般的奇景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示例: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 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还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 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6、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 果。(3分)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 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 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8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 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远自)荆门外,来从..(来到)楚国游。 山随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江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流。 月下.(移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三、练习题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 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 分)思乡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 分)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4、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 分)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 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示例: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 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 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6、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 果。(3 分)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 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 3 分,表现手法、景物 特点、思想感情各 1 分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7、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 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8、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9、下列对诗歌《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 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 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 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 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5)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 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6)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 乱。 ⑦)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o):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 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8)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 满足。 (⑨)阴:同“荫”,指树荫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9 7、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 广阔的原野处 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 2 分) 8、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 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 9、下列对诗歌《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 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 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答案】C(C 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 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 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 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 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 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 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 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八上1-3单元古诗古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湖水初涨才同堤岸齐平)云脚(低垂的云)低 几处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向阳的树), 谁家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春泥 乱花(纷繁的花)渐(渐渐地)欲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满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三练习题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 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 景的迷恋。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 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燕啄春泥,花迷人眼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2分) 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1分)“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 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1分)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丽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5、请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分) 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1分)“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 有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1分) 6、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春游钱塘湖的感情?最爱 7、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解析】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 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 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所以选C
八上 1-3 单元古诗古文 10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 ....(湖水初涨才同堤岸齐平)云脚..(低垂的云)低。 几处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向阳的树), 谁家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春泥。 乱花..(纷繁的花)渐.(渐渐地)欲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满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三练习题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 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 景的迷恋。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 、 、 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 分) 燕啄春泥,花迷人眼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2 分) “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1 分)“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 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1 分)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 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丽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5、请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 分) 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1 分)“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 有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1 分) 6、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春游钱塘湖的感情?最爱 7、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 【解析】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 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 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所以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