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5三峡 1.填空 《三峡》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朝代)的地理学家 给《 作注写成了 》。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 的文学价值。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阙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襄陵: (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 夜分 (4)沿溯阻绝 (5)飞漱其间 漱: 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5.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 分)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 三峡 1.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 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 的文学价值。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 漱: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 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 分)
十五三峡 知识积累l. li zhang xi su tuan shu zhu shang2.(1)完全没有同缺”。(2)到漫上 山陵(3)正午半夜(4)顺流而下逆流而上(5)冲荡指它们,指怪柏 3.《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水经》 4.(1)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2)重重叠叠的岩峰,遮盖 住了蓝天和太阳。(3)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 石林木的)倒影。(4)山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5.(1)自三峡七百 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6.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峡水的地方 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写水是按照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来安排的,先写夏水襄陵, 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 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拓展探究 1.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略(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从人力的伟大等角度谈) 二、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的《下江陵》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其余作品可要求学生从课外阅读过的 书籍中说。如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长江之歌”解说词的有关部分等。通过交流,还 可启发学生去进一步寻找有关文章来阅读 中考连接 1.(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4分,每小题1分)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 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 4.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 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 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 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 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十五 三峡 知识积累 1.lì zhàng xī sù tuān shù zhǔ shāng 2.(1)完全没有 同“缺”。(2)到 漫上 山陵(3)正午 半夜 (4)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5)冲荡 指它们,指怪柏 3.《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水经》 4.(1)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2)重重叠叠的岩峰,遮盖 住了蓝天和太阳。 (3)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 石林木的)倒影。 (4)山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5.(1)自三峡七百 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峡水的地方, 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写水是按照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来安排的,先写夏水襄陵, 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 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拓展探究 一、1.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略(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从人力的伟大等角度谈) 二、 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的《下江陵》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其余作品可要求学生从课外阅读过的 书籍中说。如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长江之歌”解说词的有关部分等。通过交流,还 可启发学生去进一步寻找有关文章来阅读。 中考连接: 1.(1)真(或实在) (2)寂静 (3)连续 (4)快(4 分,每小题 1 分)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 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 分,每处 1 分) 4.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 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 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 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 分,三峡风光介绍 2 分,时代变化 1 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 为下列字注音 颓( )遂( )荇(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 意思是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 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 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 2.晓雾将( 4.未复有能( )其奇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1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13.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 四、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第二层,写景,写了 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 ) 鳞( ) 遂( ) 荇( )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 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 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 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3.( )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13.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 分) 四、阅读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参考答案】 tui lin sui 二、1.陶弘景:华阳隐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 三苏 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 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 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 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 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 慰。(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2.山 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一绍圣元年十月十 二日:到家一一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 雷怒”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 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答案 10.古文阅读(共15分)解释加点字(4分,每空1分) (1)(指水中潜游的鱼)(2)(这里指门)(3)参与,这里指欣赏(4)只是 (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 12.(B)(3分) 13.【甲】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困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处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 (4分) 答案 13.(3分,每空1分)俱:全;都 歇:消散 颓:消散 14.(2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5.(2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近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参考答案】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 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 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 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 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 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 慰。 (二)1.(1)它的源头 (2)沿着 (3)是 (4)看,看到 (5)睡 (6)写 2.山 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 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 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 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答案: 10.古文阅读(共 15 分)解释加点字(4 分,每空 1 分) (1) ( 指水中潜游的鱼 )(2) ( 这里指门 )(3)参与,这里指欣赏(4)只是 11.(4 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__ (2)(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 12.( B )(3 分) 13._【甲】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处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 (4 分) 答案: 13.(3 分,每空 1 分) 俱:全;都 歇:消散 颓:消散 14.(2 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5.(2 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近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任意东西()②从流飘荡()③天山共色()④争高直指() 2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8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2分) 29.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 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3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横柯上蔽( 窥欲忘反( 3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32、理解填空。 全文共三段 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 句作为全 文的纲领 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 写水流舒缓处,以 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 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记反”四句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 分) ①任意东西( ) ②从流飘荡( ) ③天山共色( ) ④争高直指( ) 2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 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27.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2 分) 山“奇”水“异”______________ 29.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 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3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横柯.上蔽( ) 窥欲忘反.( ) 3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理解填空。 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 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 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 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 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记反”四句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