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主讲: yi han jun
《孟子》三章 主讲:yi han jun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 “亚圣”。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 孔伋j(子思)的门人 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 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维 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 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 响很大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 “亚圣”。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 孔伋ji(子思)的门人。 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 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维 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 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 响很大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上—一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 “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 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 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 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 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 “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 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 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 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 、 “行仁政” , 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 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孟子的主要思想: 2.道德上一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 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中,仁、义 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 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 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 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的主要思想: 2.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 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中,仁、义 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 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 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 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的主要思想: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世界观一由于孟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 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孟子的主要思想: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世界观—由于孟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 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