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使大学生对“原生态”中医药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以关键词为核心展开发挥:影视播放,中国医史文化系列:引导参观中医 药博物馆。 第二章中医学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文化轨迹及其学科特征 【目的要求】 主要是揭示中医学理论发生的文化母源、发展的前后两大文化母体及其“人文主导型” 的学科特征。 【教学内容】 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元理论的文化来源系统及其对中医学的奠基作用:深刻揭示和 描述中医学理论形成产生的多元文化母源:揭示中医学发展进程中的前后两大文化母体及 其文化轨迹一一从医道同源到医儒互补,阐明中医学科的构建特点与学科特征。 【教学方式】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以图示方式揭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母源之间的互动:适当布置 思考题。 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章道文化摘要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道家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各时期各流派各人物的思想特征:了解道教文化的 产生与发展,特别是要了解道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影响。 【教学内容】 阐述先秦道家,主要是老庄哲学:揭示黄老之学的特点以及玄学的释义与特征:阐述 道教文化的思想文化渊源、道教的宗旨、道教的主要人物、宗派的经典、道文化的基本走 向和主要特征。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播放影视资料片:《道教文化》 第二章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同源性影响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道文化崇尚的生命理念、坚持的健康心态、注重的日常养生方法及摄生养生 术,以及“医道同源”的主要成就。 ·16·
·16· 从而使大学生对“原生态”中医药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以关键词为核心展开发挥;影视播放,中国医史文化系列;引导参观中医 药博物馆。 第二章 中医学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文化轨迹及其学科特征 【目的要求】 主要是揭示中医学理论发生的文化母源、发展的前后两大文化母体及其“人文主导型” 的学科特征。 【教学内容】 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元理论的文化来源系统及其对中医学的奠基作用;深刻揭示和 描述中医学理论形成产生的多元文化母源;揭示中医学发展进程中的前后两大文化母体及 其文化轨迹——从医道同源到医儒互补,阐明中医学科的构建特点与学科特征。 【教学方式】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以图示方式揭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母源之间的互动;适当布置 思考题。 第二单元 道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章 道文化摘要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道家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各时期各流派各人物的思想特征;了解道教文化的 产生与发展,特别是要了解道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影响。 【教学内容】 阐述先秦道家,主要是老庄哲学;揭示黄老之学的特点以及玄学的释义与特征;阐述 道教文化的思想文化渊源、道教的宗旨、道教的主要人物、宗派的经典、道文化的基本走 向和主要特征。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播放影视资料片:《道教文化》 第二章 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同源性影响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道文化崇尚的生命理念、坚持的健康心态、注重的日常养生方法及摄生养生 术,以及“医道同源”的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 阐述道文化对生与死的领悟、对长生不老的理想追求和修炼成仙的生命伸延:揭示道 文化所主张的清静无为、寡欲不争的处世心态:描述道文化所倡导的日常养生方法和各种 摄生养生术:重点讲解道医群体的构成及其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同时揭示道医的局限性 和道文化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阐明中医学的文化基因主要取自于道文化。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播放影片:《中国道教医学》、《仙风道骨》 第三单元儒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章儒文化摘要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儒学的创立与发展,汉以后独尊儒术与经学化趋向:新儒家(理学与心学) 的崛起与成就:特别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全面阐述儒家的创立、儒家的分化与发展及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色:阐述独尊儒术的开 始,儒家的经学化和经学的神学化:分析新儒学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新儒学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核心思想和理论模型:着重描述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主流地位及重大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播放影片:《孔孟之道》 第二章儒文化对中医学的互补性影响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儒学伦理对中医学的影响:了解经学学风对中医学的影响:了解礼教制度对 中医学的影响:了解新儒学(理学和经学)对中医学的冲击与影响:着重认识儒医互补对 后世中医学的框定与影响。 【教学内容】 阐明“医者仁术”的儒医理念、“知医为孝”的习医宗旨以及“上医医国”的人格追求: 揭示儒学经典对医家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尊古崇经思潮和经学学风中医学科发展与研究 方法的影响:揭示封建礼教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阐述新儒学对中医学的冲击及其儒医格 局的真正形成:着重揭示儒医的构成、特征、贡献及其局限:揭示儒医格局的形成最终导 致中医学学科样式的定型,即思辨性的生命哲学样态,而未能走上实验医学的道路,与近 代科学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上的遗憾。 【教学方式】 ·17·
·17· 【教学内容】 阐述道文化对生与死的领悟、对长生不老的理想追求和修炼成仙的生命伸延;揭示道 文化所主张的清静无为、寡欲不争的处世心态;描述道文化所倡导的日常养生方法和各种 摄生养生术;重点讲解道医群体的构成及其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同时揭示道医的局限性 和道文化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阐明中医学的文化基因主要取自于道文化。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播放影片:《中国道教医学》、《仙风道骨》 第三单元 儒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章 儒文化摘要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儒学的创立与发展,汉以后独尊儒术与经学化趋向;新儒家(理学与心学) 的崛起与成就;特别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全面阐述儒家的创立、儒家的分化与发展及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色;阐述独尊儒术的开 始,儒家的经学化和经学的神学化;分析新儒学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新儒学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核心思想和理论模型;着重描述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主流地位及重大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播放影片:《孔孟之道》 第二章 儒文化对中医学的互补性影响 【目的要求】 基本了解儒学伦理对中医学的影响;了解经学学风对中医学的影响;了解礼教制度对 中医学的影响;了解新儒学(理学和经学)对中医学的冲击与影响;着重认识儒医互补对 后世中医学的框定与影响。 【教学内容】 阐明“医者仁术”的儒医理念、“知医为孝”的习医宗旨以及“上医医国”的人格追求; 揭示儒学经典对医家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尊古崇经思潮和经学学风中医学科发展与研究 方法的影响;揭示封建礼教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阐述新儒学对中医学的冲击及其儒医格 局的真正形成;着重揭示儒医的构成、特征、贡献及其局限;揭示儒医格局的形成最终导 致中医学学科样式的定型,即思辨性的生命哲学样态,而未能走上实验医学的道路,与近 代科学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上的遗憾。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播放影片、布置思考题。 三、课时分配 章次 教学纳容 学时数 第一单元绪论 第一章 医文互动的历史沿革 9 中医学具有深厚的中国传 中医学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文 第二章 3 统文化底蕴 化轨迹及其学科特征 第二单元 第一章 道文化摘要 6 道文化与中医学 第二章 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同源性影响 9 第三单元 第一章 儒文化摘要 6 儒文化与中医学 第二章 儒文化对中医学的互补性影响 9 合计 42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适用对象为中医(五年制和七年制)、中医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 亦适用于其他专业选修或辅修本课程的学生。 2.任课老师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 容及其学时数进行调整,但不应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3.本大纲内容将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内容的发展而变动。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学术史》,严世芸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道教与健康》,杨国安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华养生宝典》,汪茂和主编,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18·
·18· 课堂讲授、播放影片、布置思考题。 三、课时分配 章 次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第一单元 绪论 中医学具有深厚的中国传 统文化底蕴 第一章 医文互动的历史沿革 9 第二章 中医学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文 化轨迹及其学科特征 3 第二单元 道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章 道文化摘要 6 第二章 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同源性影响 9 第三单元 儒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章 儒文化摘要 6 第二章 儒文化对中医学的互补性影响 9 合计 42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适用对象为中医(五年制和七年制)、中医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 亦适用于其他专业选修或辅修本课程的学生。 2.任课老师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 容及其学时数进行调整,但不应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3.本大纲内容将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内容的发展而变动。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学术史》,严世芸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道教与健康》,杨国安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版;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中华养生宝典》,汪茂和主编,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大成》,方春阳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文化史》,马伯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医药文化通鉴》,任少初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李经纬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邓铁涛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蔡景峰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傅维康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通史·彩图版》,戴逸著,海燕出版社: 《中华医典》,电子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科学逻辑学与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23.0.1 课程名称:科学逻辑学与自然辩证法 logic of science and dialectics of nature 开课(二级)学院:社会科学部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分:3.5学分 学时:本课程的教学总学时为49学时,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课堂讨论为辅。 前期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
·19· 《中国医学大成》,方春阳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医学文化史》,马伯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中医药文化通鉴》,任少初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李经纬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邓铁涛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蔡景峰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版; 《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傅维康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版; 《中国通史•彩图版》,戴逸著,海燕出版社; 《中华医典》,电子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科学逻辑学与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23.0.1 课程名称:科学逻辑学与自然辩证法 logic of science and dialectics of nature 开课(二级)学院:社会科学部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分:3.5学分 学时:本课程的教学总学时为 49 学时,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课堂讨论为辅。 前期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授课对象:医基针推药(七)卫管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核(包括课堂练习),其中考试占75%,考核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 过课堂提问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科学逻辑学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模式、程序、途径和手段的学科。本课程对如 何有效、合理地从事科研活动,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假说的确证和证伪、科学理 论的淘汰和复活等问题作案例解析和理论阐述。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现代 科技成果,探讨当代科技发展中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Scientific Logic,a new subject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ncerns the common modes,processes,ways and means of the activ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This course provides theoretic explanation and case analysis,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r the correct,effective,reasonable scientific researches,the modes of science discoveries,the proposal of scientific questions,the corroboration and refutation of scientific hypothesis,and elimination or resurrec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Natural Dialectics general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view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discusses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involved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科学逻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兴学科,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 模式、程序、途径和手段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科学理论发现的逻辑、科学理论检 验的逻辑和科学理论发展的逻辑。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增强 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为今后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和发展祖 国医学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模式、程序、途径 和手段及其合理性的标准,以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为今后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和 发展祖国医学打下基础。 ·20·
·20· 授课对象:医基针推药(七)卫管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核(包括课堂练习),其中考试占75%,考核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 过课堂提问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科学逻辑学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模式、程序、途径和手段的学科。本课程对如 何有效、合理地从事科研活动,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假说的确证和证伪、科学理 论的淘汰和复活等问题作案例解析和理论阐述。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现代 科技成果,探讨当代科技发展中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Scientific Logic,a new subject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ncerns the common modes, processes, ways and means of the activ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This course provides theoretic explanation and case analysis, 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correct, effective, reasonable scientific researches, the modes of science discoveries, the proposal of scientific questions, the corroboration and refutation of scientific hypothesis, and elimination or resurrec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Natural Dialectics general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view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discusses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involved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科学逻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兴学科,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 模式、程序、途径和手段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科学理论发现的逻辑、科学理论检 验的逻辑和科学理论发展的逻辑。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增强 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为今后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和发展祖 国医学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模式、程序、途径 和手段及其合理性的标准,以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为今后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和 发展祖国医学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