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51.0.3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开课(二级)学院:社会科学部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 学时:56学时 前期课程:微观经济学、管理学 授课对象:卫生管理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50% 论文5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知识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 应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理论联系实际。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theories and skills of Macroeconomics,an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common economic phenomena of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knowledge learned from this subject.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等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 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观察问题。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理论:国民收入、乘数理论、货币供给 理论、货币需求函数、IS曲线、LM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经济增长模型等。 ·113·
·113·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51.0.3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开课(二级)学院:社会科学部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 学分 学时:56 学时 前期课程:微观经济学、管理学 授课对象:卫生管理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50% 论文 5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知识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 应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理论联系实际。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skills of Macroeconomics, an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common economic phenomena of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knowledge learned from this subject.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等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 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观察问题。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理论:国民收入、乘数理论、货币供给 理论、货币需求函数、IS 曲线、LM 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经济增长模型等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流量与存量等内容。 【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5.经济变量的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及核算的方法、国民收 入核算的五个总量的关系、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 等关系等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产出等于收入 2.产出等于支出 3.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两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 (2)三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 (3)四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2.国内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4.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7.国民生产总值考核指标的局限性。 (1)国民生产总值估算中的缺陷。 (2)国民生产总值无法反映福利状况。 ·114-
·114·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流量与存量等内容。 【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5.经济变量的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及核算的方法、国民收 入核算的五个总量的关系、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 等关系等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产出等于收入 2.产出等于支出 3.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两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 (2)三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 (3)四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2.国内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4.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7.国民生产总值考核指标的局限性。 (1)国民生产总值估算中的缺陷。 (2)国民生产总值无法反映福利状况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1.所得或收入法 2.产品支出法 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1.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2.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3.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第五节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 1.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 2.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及奥肯定律 (1)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 (2)奥肯定律。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目的要求】 从本章开始,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说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是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水平的,也就是撒开货币因素讨论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 握宏观均衡的概念、存货投资调整机制、二、三、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及乘数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前提条件 2.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1)均衡产出的概念。 (2)均衡产出模型。 第二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社会总需求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的概念。 (2)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 ·115
·115·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1.所得或收入法 2.产品支出法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1.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2.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3.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 第五节 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 1.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 2.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及奥肯定律 (1)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 (2)奥肯定律。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目的要求】 从本章开始,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说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是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水平的,也就是撇开货币因素讨论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 握宏观均衡的概念、存货投资调整机制、二、三、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及乘数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前提条件 2.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1)均衡产出的概念。 (2)均衡产出模型。 第二节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社会总需求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的概念。 (2)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
第三节消费函数之迷与消费理论的发展 1.消费函数之迷 2.相对收入假说 3.持久收入的假说 4.生命周期假说 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第五节乘数理论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2.乘数原理 (1)乘数的含义。 (2)乘数模型。 (3)乘数的图示说明。 (4)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第六节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1)政府收入来源和支出的方向。 (2)政府收入和支出与总需求。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模型。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动。 3.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1)政府支出乘数。 (2)税收乘数。 (3)转移支付乘数。 (4)平衡预算乘数。 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 (1)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模型。 (2)外贸乘数。 5.通货紧缩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 (1)通货紧缩缺口。 (2)通货膨胀缺口。 6.节俭的悖论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116✉
·116· 第三节 消费函数之迷与消费理论的发展 1.消费函数之迷 2.相对收入假说 3.持久收入的假说 4.生命周期假说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第五节 乘数理论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2.乘数原理 (1)乘数的含义。 (2)乘数模型。 (3)乘数的图示说明。 (4)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第六节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1)政府收入来源和支出的方向。 (2)政府收入和支出与总需求。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模型。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动。 3.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1)政府支出乘数。 (2)税收乘数。 (3)转移支付乘数。 (4)平衡预算乘数。 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 (1)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模型。 (2)外贸乘数。 5.通货紧缩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 (1)通货紧缩缺口。 (2)通货膨胀缺口。 6.节俭的悖论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四章国民收入与利息率 【目的要求】 为了全面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必须引入货币因素,考察货币市场均衡对国民收入决 定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以及货币供给和 需求的变化对均衡利率的影响:掌握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与银行制度 (1)货币及货币的职能。 (2)货币核算标准。 (3)现代银行体系。 (4)存款准备金制度。 2.货币的创造 3.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货币需求 1.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的含义。 (2)有价证券决策。 2.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 (1)交易方程。 (2)剑桥方程。 3.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1)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的含义。 (2)货币需求的平方根定理。 4.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1)预防动机货币需求的含义。 (2)最优预防动机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1)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的含义。 (2)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的决定。 (3)凯恩斯陷阱。 6.货币需求函数 (1)货币需求模型。 (2)货币需求曲线。 ·117
·117· 第四章 国民收入与利息率 【目的要求】 为了全面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必须引入货币因素,考察货币市场均衡对国民收入决 定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以及货币供给和 需求的变化对均衡利率的影响;掌握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与银行制度 (1)货币及货币的职能。 (2)货币核算标准。 (3)现代银行体系。 (4)存款准备金制度。 2.货币的创造 3.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货币需求 1.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的含义。 (2)有价证券决策。 2.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 (1)交易方程。 (2)剑桥方程。 3.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1)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的含义。 (2)货币需求的平方根定理。 4.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1)预防动机货币需求的含义。 (2)最优预防动机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1)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的含义。 (2)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的决定。 (3)凯恩斯陷阱。 6.货币需求函数 (1)货币需求模型。 (2)货币需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