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is a main source from which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 about humanities,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absorb the essence of human thoughts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especially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guidance to human civilizations,thus helps the students build up correct view of the world and moral outlooks,analyze the rationality and falsehood of every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is the broad background of knowledge,including the knowledge of nature,scientific ways and means,cognitive psychology,historical view,social frameworks,human essence,etc.Meanwhile it is fairly deep in theory,thus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theoretical though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世界 观的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能力,为学 生学习专业和开展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指导 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剖析各种哲学理论思潮的合理之处和谬误。 本课程特点在于知识背景宽广,包括自然知识、科学方法、认识心理、历史观点、社会结 构、人的本质等等,同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人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科学世界观的诞生。 【教学内容】 1.通过人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哲学的辞源释义、文明与哲学的关系等,探讨哲学的 基本问题,并从东西方两个角度来论证。 2.从科学世界观诞生的背景条件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诞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以PPT或多媒体手段展开:播放影片《宇宙与人》:布置思考题。 ·11·
·11·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is a main source from which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 about humanities,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bsorb the essence of human thoughts.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especially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guidance to human civilizations, thus helps the students build up correct view of the world and moral outlooks, analyze the rationality and falsehood of every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is the broad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knowledge of nature, scientific ways and means, cognitive psychology, historical view, social frameworks, human essence, etc. Meanwhile it is fairly deep in theory, thus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theoretical though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世界 观的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能力,为学 生学习专业和开展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指导 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剖析各种哲学理论思潮的合理之处和谬误。 本课程特点在于知识背景宽广,包括自然知识、科学方法、认识心理、历史观点、社会结 构、人的本质等等,同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人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科学世界观的诞生。 【教学内容】 1.通过人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哲学的辞源释义、文明与哲学的关系等,探讨哲学的 基本问题,并从东西方两个角度来论证。 2.从科学世界观诞生的背景条件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诞生。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以 PPT 或多媒体手段展开;播放影片《宇宙与人》;布置思考题
第二章本体论 【目的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论断。 【教学内容】 1.从物质观历史演变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以及物质存在的形式一一运动与 时间、空间的概念。 2.从意识的起源来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三章方法论 【目的要求】 掌握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总特征、规律以及范畴。 【教学内容】 1.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3.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范畴的 含义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播放影片《中国古代文化圣贤》:布置思考题。 第四章认识论 【目的要求】 了解什么是科学的认识论,特别是科学的实践观。 【教学内容】 1.通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比来探讨什么是科学的认 识论。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 2.认识的辩证过程,尤其是认识过程中的二次飞跃。 3.真理的客观性及其与谬误的区分。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五章历史论 【目的要求】 了解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及其意义。 ·12…
·12· 第二章 本体论 【目的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论断。 【教学内容】 1.从物质观历史演变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以及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与 时间、空间的概念。 2.从意识的起源来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三章 方法论 【目的要求】 掌握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总特征、规律以及范畴。 【教学内容】 1.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3.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范畴的 含义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播放影片《中国古代文化圣贤》;布置思考题。 第四章 认识论 【目的要求】 了解什么是科学的认识论,特别是科学的实践观。 【教学内容】 1.通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比来探讨什么是科学的认 识论。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 2.认识的辩证过程,尤其是认识过程中的二次飞跃。 3.真理的客观性及其与谬误的区分。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五章 历史论 【目的要求】 了解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历史的概念以及东西方传统历史观。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差别以及创立意义。 4.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一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六章社会论 【目的要求】 了解社会的构成一一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心理意识结构以及人类社会群体及政 治结构。 【教学内容】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介绍社会物质经济结构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从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相对性来介绍其在社会中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角度以及人群共同体、阶级、国家与社会革命等等介绍社会 群体和政治结构。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七章人论 【目的要求】 了解“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准确定义。 【教学内容】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以及确立的理由。 2.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及其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三、课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12 第二章 本体论 6 第三章 方法论 6 第四章 认识论 6 第五章 历史论 6 第六章 社会论 4 ·13·
·13· 【教学内容】 1.历史的概念以及东西方传统历史观。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差别以及创立意义。 4.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六章 社会论 【目的要求】 了解社会的构成——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心理意识结构以及人类社会群体及政 治结构。 【教学内容】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介绍社会物质经济结构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从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相对性来介绍其在社会中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角度以及人群共同体、阶级、国家与社会革命等等介绍社会 群体和政治结构。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第七章 人论 【目的要求】 了解“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准确定义。 【教学内容】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以及确立的理由。 2.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及其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同上一章;布置思考题。 三、课时分配 章 次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绪论 本体论 方法论 认识论 历史论 社会论 12 6 6 6 6 4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第七章 人论 2 合计 42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供本科各专业使用。 2.任课教师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其 学时安排进行调整,但不应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3.本大纲内容将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内容的发展而有所变动。 五、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新芝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华文明史》,马天瑜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西方文明史》,[美]伯恩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5年。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22.0.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社会科学部 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 学分:3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4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影视观摩6学时,并在课后安排 阅读、参观和讨论等等。 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国医学史: 授课对象:医、药、针推、基、药学、运、针推伤、卫管、中西(五)、康复、骨伤、医(七)、 中西(七)、基(七)、医药(七)、针英(七)等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基础知识点考试和论文写作,其中知识点考试占70%,论文写作占30%左右。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医学成长发展的文化学基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一切成 果的孕育母体,而中医学这一古代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结晶正是在这一母体的哺育下成 ·14…
·14· 章 次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第七章 人论 2 合计 42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供本科各专业使用。 2.任课教师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其 学时安排进行调整,但不应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3.本大纲内容将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内容的发展而有所变动。 五、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新芝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年; 《中华文明史》,马天瑜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西方文明史》,[美]伯恩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5 年。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22.0.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社会科学部 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 学分:3 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 42 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 36 学时,影视观摩 6 学时,并在课后安排 阅读、参观和讨论等等。 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国医学史; 授课对象:医、药、针推、基、药学、运、针推伤、卫管、中西(五)、康复、骨伤、医(七)、 中西(七)、基(七)、医药(七)、针英(七)等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基础知识点考试和论文写作,其中知识点考试占 70%,论文写作占 30%左右。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医学成长发展的文化学基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一切成 果的孕育母体,而中医学这一古代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结晶正是在这一母体的哺育下成
长壮大的。因此,解读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分析其中的关系脉络,对于学习中医的大学 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易、道、佛、儒主流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The course is to introduce the cultural basis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Si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atrix for breeding all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TCM,as the fruit of ancient life philosophy and life science,is expanded under the fostering of the matrix.Therefore,there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CM majors to deeply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the main-stream culture,such as Changes,Taoism,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on TCM,while they are learning about the consequence between them and analyzing their relation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是一门全新构建的交叉性文化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与探 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与渗透,从而为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医学 理论的性质、地位、价值,并进而更好地建设现代中医学提供帮助。 【散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授、影视播放、参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初步掌握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线索,初步认识中医学理论的发生母源,发展母体及其学科特征,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分为三大单元。第一单元作为绪论着重阐述两大问题:一是医文互 动的历史沿革:二是中医学产生、发展及成熟的文化轨迹及其学科特征:第二单元着重论 证道文化与中医学的紧密关系,揭示医道同源的文化现象:第三单元侧重分析儒文化与中 医学的互补关系,指明中医学后期发展的文化母体及其成熟完形的基本原因,这样安排比 较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和领会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学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第一章医文互动的历史沿革 【目的要求】 从医与文两者互动的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 透的历史进程,使学生先从史学角度领略中医学的文化底蕴。 【教学内容】 从远古至近代,共分七大时段描述医文互动的历史背景,内容既广博丰厚又精炼生动, ·15·
·15· 长壮大的。因此,解读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分析其中的关系脉络,对于学习中医的大学 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易、道、佛、儒主流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The course is to introduce the cultural basis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i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atrix for breeding all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TCM, as the fruit of ancient life philosophy and life science, is expanded under the fostering of the matrix. Therefore, there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CM majors to deeply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such as Changes, Taoism,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on TCM, while they are learning about the consequence between them and analyzing their relation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是一门全新构建的交叉性文化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与探 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与渗透,从而为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医学 理论的性质、地位、价值,并进而更好地建设现代中医学提供帮助。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授、影视播放、参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初步掌握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线索,初步认识中医学理论的发生母源,发展母体及其学科特征,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分为三大单元。第一单元作为绪论着重阐述两大问题:一是医文互 动的历史沿革;二是中医学产生、发展及成熟的文化轨迹及其学科特征;第二单元着重论 证道文化与中医学的紧密关系,揭示医道同源的文化现象;第三单元侧重分析儒文化与中 医学的互补关系,指明中医学后期发展的文化母体及其成熟完形的基本原因,这样安排比 较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和领会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单元 绪论 中医学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第一章 医文互动的历史沿革 【目的要求】 从医与文两者互动的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 透的历史进程,使学生先从史学角度领略中医学的文化底蕴。 【教学内容】 从远古至近代,共分七大时段描述医文互动的历史背景,内容既广博丰厚又精炼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