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 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 是自己的打算, 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 非常含蓄 “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 回朝廷,表 达婉转。 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 分),表达出谙 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 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 度起用的 入世进取之意(1分) 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分)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 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 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 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 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 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 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 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参考】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 郭三人送余于女王 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1082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 春,忽记去年 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仍用前 两首诗的韵。 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 门”、“淮南尽处 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 “山家为割千 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 在南堂住家, 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 已经不用他
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 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 是自己的打算, 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 1 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 非常含蓄; “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 回朝廷,表 达婉转。 15. 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 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 分),表达出谙 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 分)。 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 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 度起用的 入世进取之意(1 分)。 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C。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 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 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 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 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 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 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 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参考】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 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 郭三人送余于女王 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1082 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 春,忽记去年 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 083 年),仍用前 两首诗的韵。 1080 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 门”、“淮南尽处”, 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 “山家为割千 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 在南堂住家, 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 已经不用他
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 除。陆游在《施 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 馆,负责藏 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 罢三馆 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 扫旧巢痕”’。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 要终老黄州,不只 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 首诗说与鸥 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 但还忘不了 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凤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 意思,故称 “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 即他希望自 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 再开,他能 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亍 这种隐居生活, 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 打算,不说 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 望能够归朝 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 香先返玉 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在罢斥后能再回朝 广东省2019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平山堂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年有此不? 【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恺 悌:和乐平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 余
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 除。陆游在《施 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 馆,负责藏 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 罢三馆。 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 扫旧巢痕”’。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 要终老黄州,不只 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 首诗说与鸥 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 但还忘不了 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凤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 意思,故称 “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 即他希望自 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 再开,他能 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亍 这种隐居生活, 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 打算,不说 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 望能够归朝 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 香先返玉 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在罢斥后能再回朝。 广东省 2019 届高三 3 月模拟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平山堂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年有此不? 【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恺 悌:和乐平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 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 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 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 情 15.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分) 14.【分析鉴赏】(3分) D(本诗主要表达对平山堂壮观景象的赞叹,以及对欧阳修的敬佩之情,并没有 表达归隐之情) 15.【鉴赏评价】(6分) 站在高堂上可以看到淮岑上的太阳对着朱栏冉冉升起,江岫上的云烟与 平山堂的碧瓦一起升腾浮动,写出平山堂的视野开阔 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碧瓦动态之美,突出平山堂景观的壮丽 通过朱栏、白云、碧瓦等景物色彩的组合,描绘平山堂景象的绚丽, 每点2分,共6分) 茂名综合测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 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 子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 真挚感人。 B.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 情景 C.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 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 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15.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 燕。以“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 情(理解、同情、体贴)。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 朋友情深意长) 【解析】 【14题详解】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 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 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 情。 15.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 分) 14.【分析鉴赏】(3 分) D(本诗主要表达对平山堂壮观景象的赞叹,以及对欧阳修的敬佩之情,并没有 表达归隐之情) 15.【鉴赏评价】(6 分) 站在高堂上可以看到淮岑上的太阳对着朱栏冉冉升起,江岫上的云烟与 平山堂的碧瓦一起升腾浮动,写出平山堂的视野开阔。 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碧瓦动态之美,突出平山堂景观的壮丽。 通过朱栏、白云、碧瓦等景物色彩的组合,描绘平山堂景象的绚丽。 (每点 2 分,共 6 分) 茂名综合测试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 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 子。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 真挚感人。 B. 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 情景。 C. 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 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 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 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15. 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 燕。以“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 情(理解、同情、体贴)。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 朋友情深意长)。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 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错 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故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含意。读懂全诗,精读颈联,首先要了解颈联 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注释和主旨,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花正 开”、“燕新乳”分析其蕴藏的含意。“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该联的字 面意思是: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 理解,诗人选择“花正开”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 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表达对朋友的劝 慰之情。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 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 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 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42则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两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ao)然:深远的样子 1.“桃花流水窅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 题思想。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 (一)1.前句:抒写自然之美,进一步刻画闲适心情,为后句蓄势。后句:强烈 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答 2.全诗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 味 (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秋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 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 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错 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故选 A。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含意。读懂全诗,精读颈联,首先要了解颈联 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注释和主旨,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花正 开”、“燕新乳”分析其蕴藏的含意。“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该联的字 面意思是: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 理解,诗人选择“花正开”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 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表达对朋友的劝 慰之情。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 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 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 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 42 则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两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1.“桃花流水窅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 题思想。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前句:抒写自然之美,进一步刻画闲适心情,为后句蓄势。后句:强烈 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2.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 味。 (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 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答: (二)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 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 战事频繁)。 2.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 种感情? 答 2.承上启下。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 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3.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 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 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 下面。 答 (三)1.湿寒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 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 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 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 战事频繁)。 2.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 种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承上启下。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 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3.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 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 下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湿寒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 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