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综合检测(三)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18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相似 ②旌旗蔽空,酾酒临江酾酒:斟酒 C.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简直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尚:尚且 ②而又不随以怠怠:停止 【解析】A项,期:至、及。B项,如:往。D项,怠:懈怠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其声呜吗然 其孰能讥之乎 渺沧海之一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羽化而登仙 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A项,均为介词,在。B项,指示代词,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 道。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解析】A、B、C三项与例句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D 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必修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综合检测(三)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基础积累(18 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相似 ②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C.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简直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尚且 ②而又不随以怠 怠:停止 【解析】 A 项,期:至、及。B 项,如:往。D 项,怠:懈怠。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解析】 A 项,均为介词,在。B 项,指示代词,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 道。C 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解析】 A、B、C 三项与例句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D 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 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死生亦大矣②仰观宇宙之大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④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往往有得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解析】①③⑥为判断句,②⑤为定语后置句,④为被动句,⑦为状语后置句 ⑧为省略句。 【答案】B 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后之视今 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1)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2)然力不足者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亦犹今之视昔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课内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 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卒葬之 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①死生亦大矣 ②仰观宇宙之大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往往有得 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解析】 ①③⑥为判断句,②⑤为定语后置句,④为被动句,⑦为状语后置句, ⑧为省略句。 【答案】 B 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后之视今,____________,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 (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2)然力不足者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亦犹今之视昔 二、阅读鉴赏(40 分) (一)课内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 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而卒葬之 卒:最终 B.有穴窈然 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的意思是“死后”。 【答案】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②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①褒之庐家也 B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间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解析】A项,“者”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B项,“之”都是助词“的 C项,“以”都是介词“因、因为”;D项,“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 子”,②转折连词“然而”。 【答案】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3分)()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解析】①是说古人有心得的原因,⑤只是陈述到达作者到的地方的人少,⑥ 叙述出洞后,责怪要求退出来的人。 【答案】C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 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 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 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是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 要得当。 【解析】C项,主次颠倒。应表述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志”“力”“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谈及“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D.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解析】 A 项,“卒”的意思是“死后”。 【答案】 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解析】 A 项,“者”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B 项,“之”都是助词“的”; C 项,“以”都是介词“因、因为”;D 项,“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 子”,②转折连词“然而”。 【答案】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3 分)(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 ①是说古人有心得的原因,⑤只是陈述到达作者到的地方的人少,⑥ 叙述出洞后,责怪要求退出来的人。 【答案】 C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 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 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 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是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 要得当。 【解析】 C 项,主次颠倒。应表述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志”“力”“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谈及“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译文: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分) 译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的重点是“其”“随”“极”“至于”“幽暗昏 惑”“物”“以”“相”等词。 【答案】(1)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2)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二)课外阅读(18分)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 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 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 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 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 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 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 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 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煕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 “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 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岀。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上 有天池沆港。,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髙,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 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 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 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 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 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 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 翻译这两句话的重点是“其”“随”“极”“至于”“幽暗昏 惑”“物”“以”“相”等词。 【答案】 (1)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2)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二)课外阅读(18 分)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 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 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 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 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 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 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 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 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 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 “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 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 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 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 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 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 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 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 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 心情和悦。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实词的意义。A项,“杳”可根据《阿房宫赋》中“杳 不知其所之也”一句来推断;B项,“千”可根据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C 项,“延”可根据《桃花源记》中“各复延至其家”一句来推断;D项,“履” 本义为鞋子,但在句中活用作动词,引申为“践踩,走过”,与成语“如履薄冰’ 中“履”用法相同 【答案】D 1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解析】本题从景物描写角度考査信息筛选。筛选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直接 描写”。①交代当日天气,②描写龙鸣山的峭壁,③描写龙鸣山的云、树、花、 鸟,④说的是寺内的建筑,⑤描写龙鸣山的攒峰,⑥描写的是寺庙后堂中的暖气, 因此应排除①④⑥ 【答案】C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 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 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 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 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巨石不在潮音 岩,而是在天池的西侧 【答案】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4分) 译文
【注】 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 心情和悦。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 项,“杳”可根据《阿房宫赋》中“杳 不知其所之也”一句来推断;B 项,“干”可根据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C 项,“延”可根据《桃花源记》中“各复延至其家”一句来推断;D 项,“履” 本义为鞋子,但在句中活用作动词,引申为“践踩,走过”,与成语“如履薄冰” 中“履”用法相同。 【答案】 D 1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3 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本题从景物描写角度考查信息筛选。筛选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直接 描写”。①交代当日天气,②描写龙鸣山的峭壁,③描写龙鸣山的云、树、花、 鸟,④说的是寺内的建筑,⑤描写龙鸣山的攒峰,⑥描写的是寺庙后堂中的暖气, 因此应排除①④⑥。 【答案】 C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 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 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 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 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巨石不在潮音 岩,而是在天池的西侧。 【答案】 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4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