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 专题综述 专题理念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永远的寻觅和追逐。风景迷人 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让 我们也一起走进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 “慢慢走,欣赏啊”是一个“活动体验”专题,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由名家名篇构筑 而成的辉煌的文学殿堂和优美的意境。精彩的细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同学们在这里得 到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将通过多种审美活动,去探索文学鉴赏的奥秘。语文学习的材料不 应仅局限于那些纸质文本,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样式,以及大自然中的江河、大地、海 洋、天空,凡耳之所闻、目之所接,一切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 源。只有不断拓宽视野,语文学习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专题要求 1.通过对文本的硏读,能够提炼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 美的方法 2.背诵《荷塘月色》的四、五、六段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西江月》。 3.分析欣赏小说中的细节之美。《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中同样充满了 细节之美,如有关林黛玉和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有关贾府摆设和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祝 福》和《边城(节选》中有关钱的描写,《祝福》中有关鲁镇“祝福”和《边城》中有关赛 龙舟的风俗描写,《边城(节选)》中有关鱼的描写等等。从每篇作品中各挑选一个你印象最 深的细节进行欣赏 4.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中的戏剧性情节,品味其情节之美 5.对一些鉴赏词语,如“意境”“细节”“人物”“情节”“环境”“叙事视角”“审美想 像”“风格”等,尝试结合专题内容对这些术语作一定的阐述 专题分析 这个专题内容比较多。 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 《荷塘月色》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 静—一独处求静——一无所有一—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 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文中清雅朦胧的景色极妤地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 愁,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文章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动的刻画与静 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 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 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 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 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学习《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这两篇写景抒情类散文,注意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意 境美,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不仅充分地感悟美,发现美:并且通过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 鉴赏,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选取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虽是大学问家却天真 率直、热爱生活,以及重于情深于情的鲜明个性。金岳霖先生身上也折射出了作为“精神圣 地”的西南联大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全文以恬淡作底蕴,在冲淡隽永中
第四专题 慢慢走,欣赏啊 专题综述 专题理念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永远的寻觅和追逐。风景迷人 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让 我们也一起走进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 “慢慢走,欣赏啊”是一个“活动体验”专题,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由名家名篇构筑 而成的辉煌的文学殿堂和优美的意境。精彩的细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同学们在这里得 到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将通过多种审美活动,去探索文学鉴赏的奥秘。语文学习的材料不 应仅局限于那些纸质文本,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样式,以及大自然中的江河、大地、海 洋、天空,凡耳之所闻、目之所接,一切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 源。只有不断拓宽视野,语文学习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专题要求 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能够提炼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 美的方法。 2.背诵《荷塘月色》的四、五、六段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西江月》。 3.分析欣赏小说中的细节之美。《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中同样充满了 细节之美,如有关林黛玉和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有关贾府摆设和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祝 福》和《边城(节选)》中有关钱的描写,《祝福》中有关鲁镇“祝福”和《边城》中有关赛 龙舟的风俗描写,《边城(节选)》中有关鱼的描写等等。从每篇作品中各挑选一个你印象最 深的细节进行欣赏。 4.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中的戏剧性情节,品味其情节之美。 5.对一些鉴赏词语,如“意境”“细节”“人物”“情节”“环境”“叙事视角”“审美想 像”“风格”等,尝试结合专题内容对这些术语作一定的阐述。 专题分析 这个专题内容比较多。 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 《荷塘月色》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 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 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文中清雅朦胧的景色极好地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 愁,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文章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动的刻画与静 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 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 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 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 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学习《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这两篇写景抒情类散文,注意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意 境美,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不仅充分地感悟美,发现美;并且通过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 鉴赏,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选取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虽是大学问家却天真 率直、热爱生活,以及重于情深于情的鲜明个性。金岳霖先生身上也折射出了作为“精神圣 地”的西南联大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全文以恬淡作底蕴,在冲淡隽永中
倾注了深沉的感情 《亡人逸事》,是痛定思痛的作品,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悼亡文学”的佳作。作者孙犁 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 采嵌 着读者。全文融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作者写似淡淡,读者读也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 入读者心灵的沃野。 学习《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这两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要关注文章中传神写照的 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性情所起的作用。学会鉴赏写人记事类 散文的细节美和人物性格美。学习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在叙事写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 这一板块选了两篇小说,一篇是鲁迅的小说《祝福》,一篇节选自中篇小说《边城》。 学习《祝福》,首先要理清结构。《祝福》中的“我”是全篇小说的线索人物,整个故事 是写“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即“我”的回忆。主人公悲惨的一生主 要是通过“我”介绍给读者的。这样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而且使文章的思想内容 与艺术技巧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卫老婆子,是整个回忆的线索人物。祥林嫂第一次到鲁 四老爷家做工,是卫老婆子引来的;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逼嫁贺家坳,也是由卫老婆子补叙; 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仍然是由卫老婆子陪同来的。通过这个线索人物,把祥林 嫂生前的悲惨遭遇,也就是整个回忆部分的情节有机地连贯起来了 第二是叙述艺术。倒叙叙述,人称交替。为了突出悲剧性主题,作品先以第一人称叙述 采用倒叙手法,一开头就写出祥林嫂的悲惨结局,让她在千家万户恭请“福神”的爆竹声中 死去。这样写,就能在强烈的对比中造成悬念。然后,“我”就带着沉重的心情转入回忆,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将“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渐渐“联成一片”,展现出 她的坎坷经历。最后又回到当前,以第一人称作结。 第三是选材剪切艺术。详略相宜,精心剪裁。从对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描述说,作者 并没有事无巨细地一一正面描写,而是作了精心的剪裁,侧重写了祥林嫂在鲁镇生活的几个 片断,着重写了再到鲁镇和行乞惨死这两个片断:而对她在鲁镇这一环境以外的生活情状, 则写得极简…一或在旁人对话中悄悄带出,或由她自己发呆时反复说出。这样写既突出了主 要矛盾,又能使读者对她苦难的生有贯通一气的了解;在结构的密度上做到了有详有略、 疏密相间,在节奏上则有张有弛。 第四,鉴赏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想像。鉴赏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它 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像。可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两三个,展开想像,认真思考,探讨交流:如 果祥林嫂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将会怎样?如果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 不到她,会如何?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如果贺老六没有 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我”对于祥 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她是否会有活下去的希望?如果柳妈和祥林嫂的位置调换 下,那又会怎么样 学习《边城(节选)》,重在理解环境,分析人物。 《边城》写的是一个原始民性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 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 的妓女,性情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里生活着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 良的人”。《边城》的社会环境描写,在许多地方点染了封建宗法关系的背影。尽管如此,这 些封建宗法社会的因素,到底只是一团模糊的影子。作者有意将封建宗法社会的因素推做背 景,因为《边城》要表现的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然而,它又绝非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作为 种暗藏但却强大的力量,它在人物命运演变中起着兴风作浪的作用!无论表现乡村社会淳 朴的民性也罢,涂染封建宗法社会的背影也罢,都只是《边城》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倾注了深沉的感情。 《亡人逸事》,是痛定思痛的作品,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悼亡文学”的佳作。作者孙犁 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 着读者。全文融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作者写似淡淡,读者读也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 入读者心灵的沃野。 学习《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这两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要关注文章中传神写照的 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性情所起的作用。学会鉴赏写人记事类 散文的细节美和人物性格美。学习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在叙事写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 这一板块选了两篇小说,一篇是鲁迅的小说《祝福》,一篇节选自中篇小说《边城》。 学习《祝福》,首先要理清结构。《祝福》中的“我”是全篇小说的线索人物,整个故事 是写“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即“我”的回忆。主人公悲惨的一生主 要是通过“我”介绍给读者的。这样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而且使文章的思想内容 与艺术技巧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卫老婆子,是整个回忆的线索人物。祥林嫂第一次到鲁 四老爷家做工,是卫老婆子引来的;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逼嫁贺家坳,也是由卫老婆子补叙; 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仍然是由卫老婆子陪同来的。通过这个线索人物,把祥林 嫂生前的悲惨遭遇,也就是整个回忆部分的情节有机地连贯起来了。 第二是叙述艺术。倒叙叙述,人称交替。为了突出悲剧性主题,作品先以第一人称叙述, 采用倒叙手法,一开头就写出祥林嫂的悲惨结局,让她在千家万户恭请“福神”的爆竹声中 死去。这样写,就能在强烈的对比中造成悬念。然后,“我”就带着沉重的心情转入回忆,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将“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渐渐“联成一片”,展现出 她的坎坷经历。最后又回到当前,以第一人称作结。 第三是选材剪切艺术。详略相宜,精心剪裁。从对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描述说,作者 并没有事无巨细地一一正面描写,而是作了精心的剪裁,侧重写了祥林嫂在鲁镇生活的几个 片断,着重写了再到鲁镇和行乞惨死这两个片断;而对她在鲁镇这一环境以外的生活情状, 则写得极简…一或在旁人对话中悄悄带出,或由她自己发呆时反复说出。这样写既突出了主 要矛盾,又能使读者对她苦难的_生有贯通一气的了解;在结构的密度上做到了有详有略、 疏密相间,在节奏上则有张有弛。 第四,鉴赏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想像。鉴赏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它 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像。可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两三个,展开想像,认真思考,探讨交流:如 果祥林嫂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将会怎样?如果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 不到她,会如何?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如果贺老六没有 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我”对于祥 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她是否会有活下去的希望?如果柳妈和祥林嫂的位置调换 一下,那又会怎么样? 学习《边城(节选)》,重在理解环境,分析人物。 《边城》写的是一个原始民性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 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 的妓女,性情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里生活着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 良的人”。《边城》的社会环境描写,在许多地方点染了封建宗法关系的背影。尽管如此,这 些封建宗法社会的因素,到底只是一团模糊的影子。作者有意将封建宗法社会的因素推做背 景,因为《边城》要表现的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然而,它又绝非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作为 一种暗藏但却强大的力量,它在人物命运演变中起着兴风作浪的作用!无论表现乡村社会淳 朴的民性也罢,涂染封建宗法社会的背影也罢,都只是《边城》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节选部分的人物主要是翠翠。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为一体的 气质,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是没有沾染人世间 的一切功利是非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不合渣滓、纯净透明的世界。在翠翠身上 凝聚着这一生命形式的特定内涵:保守着人的勤劳、朴素、善良、热情,在爱情关系上,表 现为自然与纯真:但她又是自主自为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潜在影响。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 重大问题上,她有主心骨,信守自己的选择,坚定地把握人生的航线 第三板块:总借俊眼传出来 这个板块选了一篇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鉴赏本文 完全可以由同学们自己选择角度,深浅都不要紧。下面仅作一些提示。 首先是分析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别是什么? 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后,她“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 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尽管外祖母“心肝凡肉"地疼她,宝 贝儿似的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须从 人物的一言一行上作细致分析 王煕凤: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 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谈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 府的实际统治者。 第二是刻画人物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刻画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对众多人物 的写法也是各不相同,便是对同一人物也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小说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 象时,就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诸多手法。鉴赏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 入手。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善于体察语言环境,细 心去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就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人物说话看出人来 心理描写不但细致入微地刻画出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使得黛玉的形象 日趋丰满,而且从侧面衬托了王熙凤、贾宝玉,使他们的个性更为张扬,从而成为“万绿丛 中一点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文的心理描写的成功运用,取得了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 艺术效果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6高考语文江苏卷) 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 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 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 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 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一一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 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 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 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 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 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
节选部分的人物主要是翠翠。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为一体的 气质,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是没有沾染人世间 的一切功利是非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不合渣滓、纯净透明的世界。在翠翠身上, 凝聚着这一生命形式的特定内涵:保守着人的勤劳、朴素、善良、热情,在爱情关系上,表 现为自然与纯真;但她又是自主自为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潜在影响。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 重大问题上,她有主心骨,信守自己的选择,坚定地把握人生的航线。 第三板块:总借俊眼传出来。 这个板块选了一篇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鉴赏本文, 完全可以由同学们自己选择角度,深浅都不要紧。下面仅作一些提示。 首先是分析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别是什么? 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后,她“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 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尽管外祖母“心肝凡肉"地疼她,宝 贝儿似的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须从 人物的一言一行上作细致分析。 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 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谈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 府的实际统治者。 第二是刻画人物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刻画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对众多人物 的写法也是各不相同,便是对同一人物也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小说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 象时,就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诸多手法。鉴赏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 入手。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善于体察语言环境,细 心去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就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人物说话看出人来。 心理描写不但细致入微地刻画出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使得黛玉的形象 日趋丰满,而且从侧面衬托了王熙凤、贾宝玉,使他们的个性更为张扬,从而成为“万绿丛 中一点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文的心理描写的成功运用,取得了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 艺术效果。 高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006 高考语文江苏卷)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 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 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 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 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 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 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 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 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 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
水流成线 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 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 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 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 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 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一一或许它眼里的 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 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 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 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 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一一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 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 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 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 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 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 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 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一一片自 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 理由。 【解析】此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 题: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 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 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 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答题时 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示例:喜欢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示例:喜欢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 例略)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 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 题来看,此题应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内容,进而说明此材料对表现全文思想内容 的作用。 【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 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 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 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 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 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 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 T 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 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 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 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 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 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 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 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 —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 CEO(首席 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 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 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 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 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 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 题: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 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 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 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答题时一 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示例:喜欢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示例:喜欢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 例略)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 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 题来看,此题应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内容,进而说明此材料对表现全文思想内容 的作用。 【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 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 答这类试题的前提。②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 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答案】①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4、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査“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用意”要注意下列三点: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 致的原则: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答案】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 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4年全国卷Ⅱ)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 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 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 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 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 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 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 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 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 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 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 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 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 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 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 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 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 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 答这类试题的前提。②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 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答案】①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4、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用意”要注意下列三点: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 致的原则;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答案】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 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004 年全国卷Ⅱ) 老 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 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 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 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 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 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 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 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 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 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 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 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 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 “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 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 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 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