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十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诚来体现 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 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 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 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 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 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 “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 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 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 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 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 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 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 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 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 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 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 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 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 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 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 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 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 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 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
江西省南昌市十校 2017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 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 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 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 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 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 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 “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 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 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 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 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 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 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 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 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 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 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 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 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 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 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 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 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 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 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
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 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 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 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 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 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 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 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 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 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 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 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 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 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 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 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 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 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 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①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 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
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 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 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 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 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 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 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 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 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 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 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 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 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 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 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 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 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 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 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①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 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
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 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 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 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汘,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 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 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 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 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 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 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 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 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 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 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 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 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 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 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 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 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 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E.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很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5、“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请结合句子含意 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3分) 6、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 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 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 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 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 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 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 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 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 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 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 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 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 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 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 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 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 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 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 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 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 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E.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很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5、“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请结合句子含意 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3 分) 6、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 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 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 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 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 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 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 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 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 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 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 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 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 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 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 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 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 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 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 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 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 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 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 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 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 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 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 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 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 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 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 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 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 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 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 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 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 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 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 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 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 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 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 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 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 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 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 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 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分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 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B.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 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 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 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 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 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 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 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E.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 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9、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 号的理解。(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 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 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 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 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 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 之,款承。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 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 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 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 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 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 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 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 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B.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 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 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 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 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 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 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D.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 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E.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 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9、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 号的理解。(5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 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 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 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 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 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 之,款承。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 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 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 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 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 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