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高中等八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 期期末考 命题:麻丘中学 审题:麻丘中 学 第I 卷阅读 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庄子和惠 子在濠梁之上游玩,庄子说:“白鱼从容游动,这鱼真快乐啊!”惠子说:“你 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 快乐呢?” 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绝不是对游鱼之乐的“知”,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存在游 鱼之乐,而是对游鱼之乐的体验一一他体验鱼会如此一一其实鱼并不如此,但他 根本不在乎鱼非如此。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所说 的“知”,则是生命的体验 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联 系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并非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他是“看”世 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照者;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 对象,世界被“理”所征服。庄子看到了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致 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庄子以诗意的眼 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 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没有了,世 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 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 中,会通合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 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 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 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 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 而不是“观”者。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人用人的目光看待世界时,似乎从 这世界抽离出来,世界是我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 立意义,世界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也在对象化中撕裂和世界密合的 整体。庄子所反对的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庄子认为,这合于“人”理,并 不合“天”理。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 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的概念是由《齐物论》结尾处一个 关于梦化蝴蝶的故事中引出的。“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 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 庄子的境界,解除人精神的“套”,因为人在“套”中,就很难真正感受到欢乐 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说心态并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高中等八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 期期末考 命题:麻丘中学 审题:麻丘中 学 第Ⅰ 卷阅读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庄子和惠 子在濠梁之上游玩,庄子说:“白鱼从容游动,这鱼真快乐啊!”惠子说:“你 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 快乐呢?” 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绝不是对游鱼之乐的“知”,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存在游 鱼之乐,而是对游鱼之乐的体验——他体验鱼会如此——其实鱼并不如此,但他 根本不在乎鱼非如此。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所说 的“知”,则是生命的体验。 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联 系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并非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他是“看”世 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照者;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 对象,世界被“理”所征服。庄子看到了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致 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庄子以诗意的眼 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 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没有了,世 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 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 中,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 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 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 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 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 而不是“观”者。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人用人的目光看待世界时,似乎从 这世界抽离出来,世界是我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 立意义,世界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也在对象化中撕裂和世界密合的 整体。庄子所反对的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庄子认为,这合于“人”理,并 不合“天”理。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 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的概念是由《齐物论》结尾处一个 关于梦化蝴蝶的故事中引出的。“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 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 庄子的境界,解除人精神的“套”,因为人在“套”中,就很难真正感受到欢乐。 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说心态并不
是说庄子哲学强调主体性,相反,他是要放弃这种主体性。心态自由、平和,当 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正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人, 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 听见了泉声,以为是情调,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 悄地诉说着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元赵子昂有《落花游鱼图》, 后人多有仿作,画的就是庄子之意,画上他题有一诗云:“溶溶绿水浓如染,风 送落花春几多。头白归来旧池馆,闲看鱼泳自沤波。”他通过落花游鱼发现了自 己久已疏落的世界,那个人真性自在优游的世界。 (选自《美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正因为“我”感受到了游鱼从 容无拘束的快乐,于是“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 B.惠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认知,因为物与“我”是分离的, 孤立的,“我”无法判断游鱼是否快乐。 C.庄子的“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他承认“理”的存在, 并在“忘我”的境界中与万物合而为 D.庄子以心灵与世界“神遇”,他致力于凿通人与万物的界限,以纯粹的体验, 构建了一个超越科学、名利的美的世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强调人是世界的“在”者,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我”与世界是融为 体的,并不在世界之外。 B.惠子将物与“我”分开,世界是“我”所观察的“对象”,在“对象化”中 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被撕裂开来。 C.“通”是庄子所追求的境界,在“通”的境界中人所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不在 外物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D.庄子提倡人要放弃主体性,解除人精神的枷锁,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与万物会 通合一,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庄子眼里,“我”对世界的“知”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也是这种诗意心灵的体现。 B.山林之想、云水之乐皆是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是心态自由平和的体现。 赵子昂的《落花游鱼图》就表现了这种心态 C.从庄子“会通合一”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从惠子科学认知的角 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理性的。 D.“物化”从主观角度看世界,“对象化”从客观角度看世界,二者互为补充 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厨刀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 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 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是说庄子哲学强调主体性,相反,他是要放弃这种主体性。心态自由、平和,当 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正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人, 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 听见了泉声,以为是情调,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 悄地诉说着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元赵子昂有《落花游鱼图》, 后人多有仿作,画的就是庄子之意,画上他题有一诗云:“溶溶绿水浓如染,风 送落花春几多。头白归来旧池馆,闲看鱼泳自沤波。”他通过落花游鱼发现了自 己久已疏落的世界,那个人真性自在优游的世界。 (选自《美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正因为“我”感受到了游鱼从 容无拘束的快乐,于是“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 B.惠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认知,因为物与“我”是分离的, 孤立的,“我”无法判断游鱼是否快乐。 C.庄子的“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他承认“理”的存在, 并在“忘我”的境界中与万物合而为一。 D.庄子以心灵与世界“神遇”,他致力于凿通人与万物的界限,以纯粹的体验, 构建了一个超越科学、名利的美的世 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庄子强调人是世界的“在”者,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我”与世界是融为一 体的,并不在世界之外。 B.惠子将物与“我”分开,世界是“我”所观察的“对象”,在“对象化”中, 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被撕裂开来。 C.“通”是庄子所追求的境界,在“通”的境界中人所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不在 外物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D.庄子提倡人要放弃主体性,解除人精神的枷锁,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与万物会 通合一,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庄子眼里,“我”对世界的“知”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也是这种诗意心灵的体现。 B.山林之想、云水之乐皆是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是心态自由平和的体现。 赵子昂的《落花游鱼图》就表现了这种心态 C.从庄子“会通合一”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从惠子科学认知的角 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理性的。 D.“物化”从主观角度看世界,“对象化”从客观角度看世界,二者互为补充, 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 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 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 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 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 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一木耳,蘑菇一一生姜!”卖 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 短:“卖藤—一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 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 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 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 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 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 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 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 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 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一一?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 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 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 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 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髙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 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 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 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 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 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 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 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 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 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 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 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 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 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 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 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 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 ”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 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 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 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 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 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 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 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 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 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 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 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 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 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 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髙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 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 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 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 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 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 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6.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2013年8月23日,一个消息震惊了中美科幻界:著名科幻读物出版社一一托 尔出版社宣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即将登陆美国 这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刘慈欣,1963年出生于北京,当时他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的干部,母 亲是一名复员军人。“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家被下放到山西阳泉一家煤矿, 父亲做矿工,母亲当小学教师。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读的是 水电工程专业。 追溯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源头,当是那本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 的《地心游记》。读到这本书,刘慈欣说自己“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 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在父亲床下的一个小木箱里,他还看到了卡 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入了迷的刘慈欣手不释 卷,把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 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游月球》及一些苏 联的科幻文学作品。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 的震撼和巨大魅力。刘慈欣说自己从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和神奇, 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个“真实到精致可触摸的想象世界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 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 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 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 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 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 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6.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2013 年 8 月 23 日,一个消息震惊了中美科幻界:著名科幻读物出版社——托 尔出版社宣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即将登陆美国—— 这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刘慈欣,1963 年出生于北京,当时他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的干部,母 亲是一名复员军人。“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家被下放到山西阳泉一家煤矿, 父亲做矿工,母亲当小学教师。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读的是 水电工程专业。 追溯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源头,当是那本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 的《地心游记》。读到这本书,刘慈欣说自己“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 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在父亲床下的一个小木箱里,他还看到了卡 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入了迷的刘慈欣手不释 卷,把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 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游月球》及一些苏 联的科幻文学作品。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 的震撼和巨大魅力。刘慈欣说自己从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和神奇, 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个“真实到精致可触摸的想象世界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面世,初版就销售一百六十 万册。看到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倍感亲切,从而跃跃欲试。这个当时只 有十五岁的初三学生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发表,却开启了 他的想象之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陷入低谷,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搁 笔,而迷恋科幻的刘慈欣欲罢不能,他一有想法,就写出来,稿子写了不少,却 连能投稿的杂志都找不到。短篇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又摆弄起了长篇。1989年 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的1991年又写了《超新星纪元》。后者被评论 界赞誉为“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创作于20世纪末的“大艺术三部 曲”(《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已凸显出刘慈欣在写作上新的感悟: 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 1999年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的《鲸歌》,标志着刘慈欣真正走上了 科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刘慈欣从此走上了创作优秀作品的快车道。书评 人彭忠富说:“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 他为未来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这种未来与现实的有机杂 糅中,充满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鸣,对未来人性的拷问和反省。” 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拥有了无数的粉丝。而在 现实生活中,他低调内敛,甚至在“三体”系列在中国文坛大红大紫之后,他的 同事对他的写作仍一无所知。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见到他,说:“我在网上看 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刘慈欣听了,一笑置 之 在中国文坛,科幻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刘慈欣的出现,引起 了主流文学的广泛注目。刘慈欣认为:“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 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科幻作品要持续不断地突破想象 的边界,一般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时时有枯竭之虞。而刘慈欣却一部接一部地 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在他看来,比起主流文学,科幻的世界广大丰富得多。 他说:“现在主流文学,为什么手法变革那么快?有种说法是,因为故事已经讲 完了,只能在形式上面创新。但是科幻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科学也在继续为我们 提供新的故事。每年科学都提供大量新故事,而最普通的科学,比如牛顿三定律, 仍然有巨大的故事资源,要写完,很难。” 《超越自恋一一科幻给文学的机会》一文,对科幻文学的边缘化地位发出了不平 之声:在主流文学中,由于人性超越一切的吸引力,太阳和其他星辰都是围绕地 球转的。太阳的存在只是为了照亮纯朴的田园,月亮的存在只是为了给海边的情 侣投下影子,银河系的存在几乎没有必要,好在有个东方的神话用到了它,虽然 那对情侣即使以光速跑过鹊桥,也要花十万年时间才能拥抱。在刘慈欣看来,主 流文学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恰恰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 的努力”,超越主流文学的“超级自恋”,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连接起来 (《名人传记》2015年第二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刘慈欣也喜欢钻研科幻文学理论。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文学既涉 及文学,也涉及科学,希望“科幻与科学永远成为好朋友”。他还曾对文学界 直奉为圭臬的“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提出了疑问。(重庆日报网《“刘慈欣与中 国科幻文学”研讨交流活动综述》) ②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
1978 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面世,初版就销售一百六十 万册。看到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倍感亲切,从而跃跃欲试。这个当时只 有十五岁的初三学生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发表,却开启了 他的想象之门。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幻文学陷入低谷,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搁 笔,而迷恋科幻的刘慈欣欲罢不能,他一有想法,就写出来,稿子写了不少,却 连能投稿的杂志都找不到。短篇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又摆弄起了长篇。1989 年, 他完成了《中国 2185》,两年后的 1991 年又写了《超新星纪元》。后者被评论 界赞誉为“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创作于 20 世纪末的“大艺术三部 曲”(《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已凸显出刘慈欣在写作上新的感悟: 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 1999 年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的《鲸歌》,标志着刘慈欣真正走上了 科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刘慈欣从此走上了创作优秀作品的快车道。书评 人彭忠富说:“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 他为未来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这种未来与现实的有机杂 糅中,充满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鸣,对未来人性的拷问和反省。” 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拥有了无数的粉丝。而在 现实生活中,他低调内敛,甚至在“三体”系列在中国文坛大红大紫之后,他的 同事对他的写作仍一无所知。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见到他,说:“我在网上看 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刘慈欣听了,一笑置 之。 在中国文坛,科幻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刘慈欣的出现,引起 了主流文学的广泛注目。刘慈欣认为:“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 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科幻作品要持续不断地突破想象 的边界,一般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时时有枯竭之虞。而刘慈欣却一部接一部地 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在他看来,比起主流文学,科幻的世界广大丰富得多。 他说:“现在主流文学,为什么手法变革那么快?有种说法是,因为故事已经讲 完了,只能在形式上面创新。但是科幻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科学也在继续为我们 提供新的故事。每年科学都提供大量新故事,而最普通的科学,比如牛顿三定律, 仍然有巨大的故事资源,要写完,很难。” 《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一文,对科幻文学的边缘化地位发出了不平 之声:在主流文学中,由于人性超越一切的吸引力,太阳和其他星辰都是围绕地 球转的。太阳的存在只是为了照亮纯朴的田园,月亮的存在只是为了给海边的情 侣投下影子,银河系的存在几乎没有必要,好在有个东方的神话用到了它,虽然 那对情侣即使以光速跑过鹊桥,也要花十万年时间才能拥抱。在刘慈欣看来,主 流文学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恰恰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 的努力”,超越主流文学的“超级自恋”,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连接起来。 (《名人传记》2015 年第二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刘慈欣也喜欢钻研科幻文学理论。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文学既涉 及文学,也涉及科学,希望“科幻与科学永远成为好朋友”。他还曾对文学界一 直奉为圭臬的“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提出了疑问。(重庆日报网《“刘慈欣与中 国科幻文学”研讨交流活动综述》) ②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