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2017届高三12月联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曾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在此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 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以《兰亭集序》来说,当时它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羲之与亲朋故 友一次聚会后的产物,是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但王羲之以审美的生活方式和艺 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杰作诞生了。 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藉,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 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 而然产生的。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许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 以发挥的楷书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 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 味。王羲之保持了严谨的法度,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取法范式。这应该是晋人之 韵的特点:在自然的汉字书写中尽心而充满乐趣地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如此就 在不经意的潇洒中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 外的创造,从而留下极有韵味的美,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 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 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这种艺术倾向的确颇似晋人风度,难怪黄庭坚 不吝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该 作品是其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写得自然天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 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随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浑 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 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 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 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 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 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另外,在平正的楷书创作中,苏轼也尽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赋》,这 是其中年时期的精心之作,其字形多欹侧,而笔法既继承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笔 意,又自由不拘,多以左向倾斜之势出之,因此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 具跌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 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摘编自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2017 届高三 12 月联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人曾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在此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 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以《兰亭集序》来说,当时它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羲之与亲朋故 友一次聚会后的产物,是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但王羲之以审美的生活方式和艺 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杰作诞生了。 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藉,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 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 而然产生的。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许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 以发挥的楷书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 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 味。王羲之保持了严谨的法度,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取法范式。这应该是晋人之 韵的特点:在自然的汉字书写中尽心而充满乐趣地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如此就 在不经意的潇洒中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 外的创造,从而留下极有韵味的美,此之谓“志气和平,不 激不厉”。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 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 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这种艺术倾向的确颇似晋人风度,难怪黄庭坚 不吝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该 作品是其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写得自然天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 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随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浑 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 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 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 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 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 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另外,在平正的楷书创作中,苏轼也尽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赋》,这 是其中年时期的精心之作,其字形多欹侧,而笔法既继承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笔 意,又自由不拘,多以左向倾斜之势出之,因此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 具跌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 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摘编自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韵”和“意”是前人对晋人书法特点和宋人书法特点的整体概括,王羲之的 书法和苏轼的书法分别体现了晋人之“韵”、宋人之“意” B.《兰亭集序》所记载的是一种日常文化生活,但王羲之却精心创作,以艺术化 的手法使之成为一件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艺术品。 C.《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可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概括,而《前赤壁赋》 的书法特点可用“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 D.苏轼作品《黄州寒食帖》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意”指作品中所体现出 的苏轼的强烈个性以及作品中所抒发的浓烈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一般人认为楷书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但王羲之的观点与此相反,王羲 之在书法方面的许多成就是通过书写楷书取得的。 B.王羲之的书法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严谨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 意外的创造,极富韵味之美,足为后世之人取法。 C.佛老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苏轼的精神支柱,苏轼一生屡遭磨难却能不改旷达之 性,这和他以佛老思想为其另一精神支柱有关。 D.黄庭坚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苏轼的书法,这种赞美是恰如其分 的,因为苏轼的书法确实体现了这种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黄州寒食帖》多用外露的侧锋笔法,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 烈:《兰亭集序》则多用中锋笔法,优雅从容,体现了晋人之“韵”。 B.《黄州寒食帖》中,笔法变换,字势倾侧乃至失衡,章法多处促迫,这是苏轼 有意为之,目的是抒发情感;而《兰亭集序》则字形和章法流畅。 C.《前赤壁赋》的笔法既继承了前人笔意,又融人了苏轼的创新,通篇作品既显 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特色。 D.晋人之“韵”主要关注书法的客体,宋人之“意”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情操与艺 术功力,这使晋人书法和宋人书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研究之相通 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也留在师大历史系任教。不过 教的并不是中国古代史,而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世界史 师资极度匮乏,系里领导看到刘家和的英文不错,便安排其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 研究。 “按照我自己的愿望,应该是中国古代史,但也是将中国放在世界的视角下进 行研究。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我都不想放弃。”刘家和曾这样告诉记者。 既然决定了研究世界史,就得在外语方面下功夫。英语和俄语是当时要求必须掌 握的外语,如何提高英文并学会俄文呢?刘家和的方法是对照学习。 先读英文译本的《共产党宣言》,逐句作文法分析,读俄文译本的《共产党宣言》 时,采用同样的方法,然后再逐字逐句地对照英译本读,寻思其中的异同。经过 几个月的坚持,刘家和的英文与俄文水平都有所长进。之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 阅读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A.“韵”和“意”是前人对晋人书法特点和宋人书法特点的整体概括,王羲之的 书法和苏轼的书法分别体现了晋人之“韵”、宋人之“意”。 B.《兰亭集序》所记载的是一种日常文化生活,但王羲之却精心创作,以艺术化 的手法使之成为一件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艺术品。 C.《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可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概括,而《前赤壁赋》 的书法特点可用“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 D.苏轼作品《黄州寒食帖》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意”指作品中所体现出 的苏轼的强烈个性以及作品中所抒发的浓烈的情感。 2.下列理解 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般人认为楷书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但王羲之的观点与此相反,王羲 之在书法方面的许多成就是通过书写楷书取得的。 B.王羲之的书法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严谨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 意外的创造,极富韵味之美,足为后世之人取法。 C.佛老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苏轼的精神支柱,苏轼一生屡遭磨难却能不改旷达之 性,这和他以佛老思想为其另一精神支柱有关。 D.黄庭坚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苏轼的书法,这种赞美是恰如其分 的,因为苏轼的书法确实 体现了这种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黄州寒食帖》多用外露的侧锋笔法,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 烈;《兰亭集序》则多用中锋笔法,优雅从容,体现了晋人之“韵”。 B.《黄州寒食帖》中,笔法变换,字势倾侧乃至失衡,章法多处促迫,这是苏轼 有意为之,目的是抒发情感;而《兰亭集序》则字形和章法流畅。 C.《前赤壁赋》的笔法既继承了前人笔意,又融人了苏轼的创新,通篇作品既显 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特色。 D.晋人之“韵”主要关注书法的客体,宋人之“意”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情操与艺 术功力,这使晋人书法和宋人书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研究之相通 1952 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也留在师大历史系任教。不过, 教的并不是中国古代史,而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世界史 师资极度匮乏,系里领导看到刘家和的英文不错,便安排其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 研究。 “按照我自己的愿望,应该是中国古 代史,但也是将中国放在世界的视角下进 行研究。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我都不想放弃。”刘家和曾这样告诉记者。 既然决定了研究世界史,就得在外语方面下功夫。英语和俄语是当时要求必须掌 握的外语,如何提高 英文并学会俄文呢?刘家和的方法是对照学习。 先读英文译本的《共产党宣言》,逐句作文法分析,读俄文译本的《共产党宣言》 时,采用同样的方法,然后再逐字逐句地对照英译本读,寻思其中的异同。经过 几个月的坚持,刘家和的英文与俄文水平都有所长进。之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 阅读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除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学任务外,刘家和还参加了世界古代史讲义的初稿编写 以及外系世界通史的教学工作。恰巧,当时北师大附中一位教世界近代史课的老 先生因病不能上课,刘家和又奉派到附中讲课。这对于刚留校的刘家和来说,压 力可谓不轻。他说,自己虽然挺住了,可是心里总想,这样下去,哪有时间和精 力专心做研究? 当时,刘家和的住处与历史学家白寿彝的家离得很近,二人在上下班的时候经常 搭乘同一辆公交车。有一次在车上,白先生询问他近来工作和学习情况,刘家和 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s白先生笑着说:“这不是坏事,是好机会!” 原来,抗战时期,白先生携家带口,薪水不够养家,所以就在多校兼课3“这 是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大好机会,博学慎思,力求一贯。再忙也不能不思考问 题,教书就是发现和积累问题的机会。”听了这些话,刘家和豁然开朗。从此, 系里有各种工作找到刘家和,只要力所能及,他一定努力去完成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积累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刘家和在讲授世界古 代史时,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充满兴趣,主动承担了讲义中古希腊史部分 的编写工作3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古史分期问题讨论正酣。一些学者为了做比较 将研究触角拓展到古希腊斯巴达的“黑劳士”问题,这恰好为刘家和指明了研究 希腊史的方向。 1955年秋,苏联专家格拉德舍夫斯基应邀到东北师大讲学,开设了世界古代史 教师进修班。经过考试,刘家和进入这个班学习,为期两年。根据规定,学员必 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方能颁发毕业证书。早有准备的刘家和以《论 黑劳士制度》为题,在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精心打磨 最终完成一篇近八万字的论文。这篇论文在答辩会上得到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的 致好评3 此刻,初尝“比较”滋味的刘家和却涌入另外一个念头:将比较视野扩展至另 文明古国印度。为此,他从汉译佛经目录入手,以小乘经律为基础,大量阅读, 同时阅读英译印度古典文献,以资比对,察其异同。1962年,刘家和写作了《印 度早期佛教的种姓制度观》一文,被白寿彝发现后,推荐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上,次年又有《古代印度的土地关系》也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 白寿彝曾想推荐刘家和跟着季羨林学梵文。可是,随之而来的一场场政治风暴, 白、季二位先生都成为“反动权威”,梵文学习不了了之。 “文革”结束后,季老鼓励刘家和继续进行古印度史研究。可此时,刘家和已经 进入白寿彝主持的史学研究所,一方面致力于白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这一浩 大的史学工程,另一方面开始从事古史比较研究,专门研究古印度史已无可能。 任继愈当时正准备整理出版《中华大藏经》,希望刘家和参与其中。刘家和觉得 历史学毕竟是自己的主要精力所寄,婉言谢绝了。 曾有师长跟刘家和开玩笑:“你又从世界史逃到中国史去了 “我没有也不敢逃,我是在‘转进’。”刘家和如是解释。 (摘自《刘家和:史学研究的攀登者》) 相关链接 ①在《论黑劳士制度》中,刘家和对作为斯巴达社会核心特征的黑劳士制度的产 生、发展及其对斯巴达城邦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这篇文章奠定了刘家 和世界古代史研究地位,被誉为“国内第一篇真正进入实证层次的世界上古史论 文”(摘自“百度百科”)
除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学任务外,刘家和还参加了世界古代史讲义的初稿编写 以及外系世界通史的教学工作。恰巧,当时北师大附中一位教世界近代史课的老 先生因病不能上课,刘家和又奉派到附中讲课。这对于刚留校的刘家和来说,压 力可谓不轻。他说,自己虽然挺住了,可是心里总想,这样下去,哪有时间和精 力专心做研究? 当时,刘家和的住处与历史学家白寿彝的家离得很近,二人在上下班的时候经常 搭乘同一辆公交车。有一次在车上,白先生询问他近来工作和学习情况,刘家和 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 s 白先生笑着说:“这不是坏事,是好机会!” 原来,抗战时期,白先生携家带口,薪水不够养家,所以就在多校兼课 3 “这 是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大好机会,博学慎思,力求一贯。再忙也不能不思考问 题,教书就是发现和积累问题的机会。”听了这些话,刘家和豁然开朗。从此, 系里有各种工作找到刘家和,只要力所能及,他一定努力去完成。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积累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刘家和在讲授世界古 代史时,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充满兴趣,主动承担了讲义中古希腊史部分 的编写工作 3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古史分期问题讨论正酣。一些学者为了做比较, 将研究触角拓展到古希腊斯巴达的“黑劳士”问题,这恰好为刘家和指明了研究 希腊史的方向。 1955 年秋,苏联专家格拉德舍夫斯基应邀到东北师大讲学,开设了世界古代史 教师进修班。经过考试,刘家和进入这个班学习,为期两年。根据规定,学员必 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方能颁发毕业证书。早有准备的刘家和以《论 黑劳士制度》为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精心打磨, 最终完成一篇近八万字的论文。这篇论文在答辩会上得到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的 一致好评 3 此刻,初尝“比较”滋味的刘家和却涌入另外一个念头:将比较视野扩展至另一 文明古国印度。为此,他从汉译佛经目录入手,以小乘经律为基础,大量阅读, 同时阅读英译印度古典文献,以资比对,察其异同。 1962 年,刘家和写作了《印 度早期佛教的种姓制度观》一文,被白寿彝发现后,推荐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上,次年又有《古代印度的土地关系》也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 白寿彝曾想推荐刘家和跟着季羡林学梵文。可是,随之而来的一场场政治风暴, 白、季二位先生都成为“反动权威”,梵文学习不了了之。 “文革”结束后,季老鼓励刘家和继续进行古印度史研究。可此时,刘家和已经 进入白寿彝主持的史学研究所,一方面致力于白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这一浩 大的史学工程,另一方面开始从事古史比较研究,专门研究古印度史已无可能。 任继愈当时正准备整理出版《中华大藏经》,希望刘家和参与其中。刘家和觉得 历史学毕竟是自己的主要精力所寄,婉言谢绝了。 曾有师长跟刘家和开玩笑:“你又从世界史逃到中国史去了 “我没有也不敢逃,我是在‘转进’。”刘家和如是解释。 (摘自《刘家和:史学研究的攀登者》) 相关链接 ①在《论黑劳士制度》中,刘家和对作为斯巴达社会核心特征的黑劳士制度的产 生、发展及其对斯巴达城邦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这篇文章奠定了刘家 和世界古代史研究地位,被誉为“国内第一篇真正进入实证层次的世界上古史论 文' (摘自“百度百科”)
②刘家和常说他“心里有事,睡不着”“心事”来自一种使命感:在中西文明的 碰撞中,找到两者差异的源头,为中华文明存在的意义和应有地位正名。(摘自 《刘家和访谈》)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家和的本意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但因当时世界史师资匮乏,他 被安排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他接受了安排并在外语方面下功夫。 B.刘家和能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积累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如他在讲授世 界古代史时,就发现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值得研究。 C.一些学者的研究为刘家和研究古希腊史指明了方向,刘家和在这些学者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撰写了受到人们极高赞誉的论文《论黑劳士制度》 D.刘家和的史学研究对中华文明意义重大:他致力于寻找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差 异的源头,探讨华文明的价值,恢复中华文明的地位。 5.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刘家和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使他在历史研究 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6.刘家和能够在史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棋殇 刘剑飞 春和,景明,花艳。 江南古城,青石老街,鞭炮炸响,人声喧哗。 你衣着光鲜,倒背双手,怡然站立在新开的棋馆旁。 正午的阳光,投射到棋馆门楣的匾额上,“古城棋圣”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 生辉。 你抬头看匾,再看眼前道贺的棋友,脸上露出舒心的笑。 其实,这微笑本该属于你 你出自象棋世家,早在多年前,你父亲就是威震东北的“关外棋王”。你父亲凭 手“梅花百变”的绝技,纵横棋坛,鲜有对手。 耳濡目染,你五岁习棋,六岁对弈,八岁便能同一流髙手一决高下。在你幼小的 心中,曾一度梦想,要做个像父亲那样的棋王! 然世事如棋,吉凶难料。在你十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一夜间将你父 亲经营多年的“黑白山庄”燃为灰烬 你和父亲,是那场劫难的幸存者。然而为了救你,你父亲三闯火海,身受重伤, 自此成为又瘸又哑的废人。 就这样,你父子相依为命,顶烈日,冒朔风,卧黄沙,忍饥渴,历尽千辛万苦 最终来到这座江南古城。古城人爱下棋,或街头巷尾,或厅堂庭院,或茶余饭 后,人们总喜闲坐对弈,捉对厮杀。 小桥,流水,古巷。 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你和父亲,至古巷深处的一户人家乞讨 院内很静。回廊畔,竹林旁,有一员外和一青年正在下棋
②刘家和常说他“心里有事,睡不着”“心事”来自一种使命感:在中西文明的 碰撞中,找到两者差异的源头,为中华文明存在的意义和应有地位正名。(摘自 《刘家和访谈》)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刘家和的本意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但因当时世界史师资匮乏,他 被安排从事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他接受了安排并在外语方面下功夫。 B.刘家和能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积累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如他在讲授世 界古代史时,就发现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值得研究。 C.一些学者的研究为刘家和研究古希腊史指明了方向,刘家和在这些学者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撰写了受到人们极高赞誉的论文《论黑劳士制度》。 D.刘家和的史学研究对中华文明意义重大:他致力于寻找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差 异的源头,探讨华文明的价值,恢复中华文明的地位。 5.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刘家和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使他在历史研究 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6.刘家和能够在史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棋殇 刘剑飞 春和,景明,花艳。 江南古城,青石老街,鞭炮炸响,人声喧哗。 你衣着光鲜,倒背双手,怡然站立在新开的棋馆旁。 正午的阳光,投射到棋馆门楣的匾额上,“古城棋圣”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 生辉。 你抬头看匾,再看眼前道贺的棋友,脸上露出舒心的笑。 其实,这微笑本该属于你。 你出自象棋世家,早在多年前,你父亲就是威震东北的“关外棋王”。你父亲凭 一手“梅花百变”的绝技,纵横棋坛,鲜有对手。 耳濡目染,你五岁习棋,六岁对弈,八岁便能同一流高手一决高下。在你幼小的 心中,曾一度梦想,要做个像父亲那样的棋王! 然世事如棋,吉凶难料。在你十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一夜间将你父 亲经营多年的“黑白山庄”燃为灰烬。 你和父亲,是那场劫难的幸存者。然而为了救你,你父亲三闯火海,身受重伤, 自此成为又瘸又哑的废人。 就这样,你父子相依为命,顶烈日,冒朔风,卧 黄沙,忍饥渴,历尽千辛万苦, 最终来到这座江南古城。古城人爱下棋,或街头巷尾,或厅堂庭院,或茶 余饭 后,人们总喜闲坐对弈,捉对厮杀。 小桥,流水,古巷。 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你和父亲,至古巷深处的一户人家乞讨。 院内很静。回廊畔,竹林旁,有一员外和一青年正在下棋
许是两人下棋过于投入,对你的乞讨始终未加理睬。你心中恼怒,凑身观棋,但 见那青年棋处下风,渐难招架。于是,你从旁指点,连出妙招,一举将员外的黑 棋逼入死路。 员外不服,重新摆子,要与你杀上几盘。你气恼员外的怠慢,架炮,跳马,出车, 拱卒,落子如风,手不容情,连胜员外三局 员外大异,想不到一个小叫花子竟有如此棋艺。于是对你心生钦佩,将你父子留 在家中,盛情款待。三日后,员外请出“古城棋王”谢老先生与你对决。听闻此 讯,小城爱棋之士咸来观战。寂静小院,霎时杀气腾腾 对战第一局,你选先手,先发制人,杀着凌厉,频频进攻;而谢老取守势,步步 为营,以静制动,静观你的棋路变化。 下至第二局,谢老忽而棋风一变,以守为攻,反客为主,连出杀着,不多时便将 你逼得手忙脚乱,鼻尖沁出密密汗珠 正当此时,一旁呆坐的父亲突然手指其口,啊啊数声。你心中一动,歉然道:家 父口渴了,容我喂他几口水喝。 喂完父亲茶水,你的心渐漫静,车马并用,妙招迭出。登时,局势逆转。谢老捋 须良久,长叹一声:老弟如此年轻,便有此造诣,实乃奇才也! 这一日,你和谢老一直厮杀至日落西山。最终,你以10局7胜,大败棋王。 自此,你在小城声名鹊起,被誉为“古城棋圣 小城人爱棋,更敬重棋界髙手人们见你贫困,便时常慷慨解囊,资助于你 于是,你不再沿街乞讨,而在古城老街开一棋馆,以棋会友 听闻你的盛名,四方高士皆来挑战。时间久了,人们发现你下棋有一习惯:无论 与谁对弈,均让哑父坐于身侧,听到父亲啊啊有声,便停下来为其喂口水,捶捶 背 起先,有人反对,说这是搅乱棋局。对此,你正色以对,言道:老父身有残疾, 不能自理,就是不下此棋,也绝不能弃他不管! 小城人对你更为敬重,说你不仅棋艺既高,且重孝道,如此孝子,当无愧于“棋 圣”称号! 春去春回,花开花落,一晃20载 其时,你已是古城棋坛名宿。 这年秋,恰逢南北六省象棋联赛。小城人推你为首,望你能赛场夺魁,为古城争 光 然硝烟未起,亲人先逝。就在你备战大赛的前一个月,你父亲忽然一病不起,病 重离世。, 你抚尸大哭,悲痛欲绝。棋界同仁皆来吊唁,劝你节哀顺变,振作精神,安心备 战 但,让小城人想不到是一一操办完父亲的丧事,你却忽然宣布要金盆洗手,退出 棋坛 小城人大为不解,议论纷纷。一时间,你的突然隐退,成为人们心中难解的谜。 其实,这个谜只有你最清楚:你自少年通晓父亲哑语,这些年来,每至棋局关键 父亲啊啊数声,你停下来喂水,实是父亲为你暗指迷津,助你取胜。时间久了, 你对父亲心生依靠,再不愿劳心费神,深研棋艺。如今,父亲病逝,已失依靠, 你自知再无取胜把握,这才金盆洗手,退出棋坛 秋夜,月冷,酒残
许是两人下棋过于投入,对你的乞讨始终未加理睬。你心中恼怒,凑身观棋,但 见那青年棋处下风,渐难招架。于是,你从旁指点,连出妙招,一举将员外的黑 棋逼入死路。 员外不服,重新摆子,要与你杀上几盘。你气恼员外的怠慢,架炮,跳马,出车, 拱卒,落子如风,手不容情,连胜员外三局。 员外大异,想不到一个小叫花子竟有如此棋艺。于是对你心生钦佩,将你父子留 在家中,盛情款待。三日后,员外请出“古城棋王”谢老先生与你对决。听闻此 讯,小城爱棋之士咸来观战。寂静小院,霎时杀气腾腾。 对战第一局,你选先手,先发制人,杀着凌厉,频频进攻;而谢老取守势,步步 为营,以静制动,静观你的棋路变化。 下至第二局,谢老忽而棋风一变,以守为攻,反客为主,连出杀着,不多时便将 你逼得手忙脚乱,鼻尖沁出密密汗珠。 正当此时,一旁呆坐的父亲突然手指其口,啊啊数声。你心中一动,歉然道:家 父口渴了,容我喂他几口水喝。 喂完父亲茶水,你的心渐漫静,车马并用,妙招迭出。登时,局势逆转。谢老捋 须良久,长叹一声:老弟如此年轻,便有此造诣,实乃奇才也! 这一日,你和谢老一直厮杀至日落西山。最终,你以 10 局 7 胜,大败棋王。 自此,你在小城声名鹊起,被誉为“古城棋圣”。 小城人爱棋,更敬重棋界高手人们见你贫困,便时常慷慨解囊,资助于你。 于是,你不再沿街乞讨,而在古城老街开一棋馆,以棋会友。 听闻你的盛名,四方高士皆来挑战。时间久了,人们发现你下棋有一习惯:无论 与谁对弈,均让哑父坐于身侧,听到父亲啊啊有声,便停下来为其喂口水,捶捶 背。 起先,有人反对,说这是搅乱棋局。对此,你正色以对,言道:老父身有残疾, 不能自理,就是不下此棋,也绝不能弃他不管! 小城人对你更为敬重,说你不仅棋艺既高,且重孝道,如此孝子,当无愧于“棋 圣”称号! 春去春回,花开花落,一晃 20 载。 其时,你已是古城棋坛名宿。 这年秋,恰逢南北六省象棋联赛。小城人推你为首,望你能赛场夺魁,为古城争 光。 然硝烟未起,亲人先逝。就在你备战大赛的前一个月,你父亲忽然一病不起,病 重离世。, 你抚尸大哭,悲痛欲绝。棋界同仁皆来吊唁,劝你节哀顺变,振作精神,安心备 战。 但,让小城人想不到是——操办完父亲的丧事,你却忽然宣布要金盆洗手,退出 棋坛。 小城人大为不解,议论纷纷。一时间,你的突然隐退,成为人们心中难解的谜。 其实,这个谜只有你最清楚:你自少年通晓父亲哑语,这些年来,每至棋局关键, 父亲啊啊数声,你停下来喂水,实是父亲为你暗指迷津,助你取胜。时间久了, 你对父亲心生依靠,再不愿劳心费神,深研棋艺。如今,父亲病逝,已失依靠, 你自知再无取胜把握,这才金盆洗手,退出棋坛。 秋夜,月冷,酒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