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木讷(ne) 小觑(q) 棠棣(1i) 怨自艾(yi) B.悭客(qian) 笃信(d) 压轴 (zhou 动辄得咎(j) C.落枕(lao) 远岫(xi) 搪塞(se) 不 容置喙(hui) D.逡巡(qun) 侪辈(chai) 钦马 怏怏不乐(ya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枕藉 推诿 哗众取 青春永驻 宠科实誉 B.荏苒 脉搏 交插学 望风披靡 .孝悌 怠慢 贻人口 迫不急待 D.惭祚 斡旋 沽名钓 进退维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诸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认真地加 以 ,以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②当公安人员向他了解犯罪分子情况时,他说话显得很 ,但最 后在正义的感召下,说出了犯罪分子犯罪的全过程 ③祥林嫂讲起阿毛的故事,打动了许多妇女的心,她们 伤感, 落泪。 A.疏通 隐晦 无不 B.疏 隐讳 无不 C.疏通 隐讳 不无 D.疏 隐晦 不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价的时候, 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喈碑。 B.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打扫卫生的和食堂 打包的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C.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廊,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 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号称中国最高学府、莘莘学子心中圣殿的北大,居然开始对“思想偏激”的 学生进行会商,这实在是不可理喻,让人无法接受 5.下列句子在横线处所填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现在,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 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
江西省吉安一中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木讷(nè) 小觑(qù) 棠棣(lì) 自 怨自艾(yì) B.悭客(qiān) 笃信(dǔ) 压轴 (zhóu) 动辄得咎(jiù) C.落枕(lào) 远岫(xiù) 搪塞(sè) 不 容置喙(huì) D.逡巡(qūn) 侪辈(chái) 钦马 (yìn) 怏怏不乐(y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枕藉 推诿 哗众取 宠 青春永驻 B.荏苒 脉搏 交插学 科 望风披靡 C.孝悌 怠慢 贻人口 实 迫不急待 D.惭祚 斡旋 沽名钓 誉 进退维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诸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认真地加 以 ,以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②当公安人员向他了解犯罪分子情况时,他说话显得很 ,但最 后在正义的感召下,说出了犯罪分子犯罪的全过程。 ③祥林嫂讲起阿毛的故事,打动了许多妇女的心,她们 伤感, 落泪。 A.疏通 隐晦 无不 B.疏 导 隐讳 无不 C.疏通 隐讳 不无 D.疏 导 隐晦 不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价的时候, 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喈碑。 B.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打扫卫生的和食堂 打包的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C.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廊,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 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号称中国最高学府、莘莘学子心中圣殿的北大,居然开始对“思想偏激”的 学生进行会商,这实在是不可理喻,让人无法接受。 5.下列句子在横线处所填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现在,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 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
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B.宝玉挨打之后,黛玉来看望,两个眼睛肿得桃 儿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 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 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红楼梦》 C.刘备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到任四月,督邮来县巡视,刘备出城迎接 极为谦恭。而督邮却非常傲慢,并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关羽、张 飞二人知道实情后,大怒,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痛打督邮。直到刘备赶来, 急喝关、张二人住手,督邮方得逃命而去。(《三国演义》) D.觉新深受着梅表妹,但父亲却以抓阄的方式为他决定了李家小姐瑞珏 作为自己的妻子,最后在觉慧的支持下,反抗并逃婚成功。(《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 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 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 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 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 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 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 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 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 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 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 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 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 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 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 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 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 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 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 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 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
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B.宝玉挨打之后,黛玉来看望,两个眼睛肿得桃 儿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 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 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红楼梦》) C.刘备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到任四月,督邮来县巡视,刘备出城迎接, 极为谦恭。而督邮却非常傲慢,并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关羽、张 飞二人知道实情后,大怒,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痛打督邮。直到刘备赶来, 急喝关、张二人住手,督邮方得逃命而去。(《三国演义》) D.觉新深受着梅表妹,但父亲却以抓阄的方式为他决定了李家小姐瑞珏 作为自己的妻子,最后在觉慧的支持下,反抗并逃婚成功。(《家》)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 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 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 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 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 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 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 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 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 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 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 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 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 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 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 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 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 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 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 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 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
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 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 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 “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 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 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 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 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⑦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7.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 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 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 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 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 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 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 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 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 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 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 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 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 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 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 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 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 “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 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 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 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 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⑦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7.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 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 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 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 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 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 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 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 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 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 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 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 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 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 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 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武帝亲总万机,彧 诣阙求试。帝异 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于 是留守并加泛级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 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 “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 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 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 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 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 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 10.下列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阢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 不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A、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B、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C、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D、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其见重如此 百姓之不见保,为 不用恩焉 C.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武帝亲总万机,彧 诣阙求试。帝异 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于 是留守并加泛级 。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 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 “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 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 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 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 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 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 10. 下列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阮 光 禄 在 剡 曾 有 好 车 借 者 无 不 皆 给 有 人 葬 母 意 欲 借 而 不 言 阮 后 闻 之 叹 曰吾有车 而 使 人 不 敢 借何 以 车 为 遂 焚 之 A、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B、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C、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D、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其见重如此 百姓之不见保,为 不用恩焉 C.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8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4分) (2)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4分) (3)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泊歙浦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雁落客愁边”是公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要赏析 (4分)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8分) (1)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 。(《短歌 行》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 (《短壁 赋》) (3) 。千载琵 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永怀古迹》) (4)千岩万转路不 定 ,栗深林兮 惊层巅。 (5)子曰:“岁寒, 。”(《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天下可运于掌。(《孟 子》)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4 分) (2)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4 分) (3)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 分) (2)“雁落客愁边”是公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要赏析。 (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8 分) (1)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 , 。(《短歌 行》)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 , 。(《短壁 赋》) (3) , 。千载琵 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永怀古迹》) (4)千岩万转路不 定, 。 ,栗深林兮 惊层巅。 (5)子曰:“岁寒, 。”(《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天下可运于掌。(《孟 子》)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