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习惯,就容易被发音人误导。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调査人在寻找发音人时特别注意,否 则就可能指鹿为马 “土生土长”的另一个含义是,发音人不能有很长时间在他乡生活的经历。尽管有“少 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样的说法,实际上任何一个长期生活在外地的人,发音 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改变,词汇的影响可能还会更明显一些。一些方言中不常使用的说法会遗 忘,母语方言中与居住地方言中一些相似的说法会混淆,甚至出现替换的现象。 二、发音人最好是中老年人。从语言学角度讲,中老年人的发音比较稳定,不太容易受 外界的影响。在方言变化速度加快的今天,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其次,中老年人比较熟悉 当地的情况,社会交往广泛,语言经历也比较丰富。特别在调查词汇时,很多已经消失或接 近消失的词汇,还能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而新生事物他们也有所接触,这样调查到的词汇 表时间上的涵盖面就比较大。年轻人由于语言经历有限,方言词汇量比较小。那些消失的词 汇当然不可能从年轻人那里调查到。找中老年人做发音人还有一个非语言学的理由,中老年 人有较多的空余时间,调查对学习生活的影响较小。 不过,这并不是说,凡是调查一个方言,发音人的年龄就越大越好。老年人的缺陷是口 腔肌肉萎缩、牙齿脱落,导致发音习惯的改变或口齿不清,容易影响记录的准确性。笔者找 到过的年龄最大的发音人九十六岁,他的发音连本地人听起来都颇感困难,更不用说用来调 查记音了。没有发音上的生理缺陷、口齿清楚是一个必要条件。一般挑选的发音人以六十五 岁至七十岁左右为宜。少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允许,也可以作为发音人。根据笔者的调 查经验,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1920年前出生)与七十岁左右的 老人(1935年前出生)语音有相当的差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发音习惯的 形成时期正赶上中国社会变革、语言变化加速时期。 、发音人最好是男性。中国旧时的妇女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如 此。她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对当地社会生活的了解不如男性,语言经历也相对较少。不 过,农村妇女在语言面貌上往往较为保守,在对某个方言有较好了解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补 充调査的对象。当然,如果调查人本身是女性,找女性发音人比较容易互相沟通。 四、发音人最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宜过高。调查人调查的方言可能与发音人的母 语以及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别,甚至不能通话,如果发音人的文化水平太低,会影响双方的交 流,使调查无法顺利进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采用的大多是书面的调查表,特别 是《方言调查字表》,它本身就要求发音人认、读汉字,如果发音人文化水平太低,调查结 果肯定大受影响。笔者在上海郊区川沙县调査词汇时,找到的第一个发音人是一个目不识丁 的妇女,由于笔者使用的上海话与老派川沙话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她既弄不清楚调查目的 又经常发生理解上的偏差,调査目的始终无法实现,最后调査不得不中止 但是发音人受教育程度过高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目前在中国的 中小学中普遍推广普通话教学,虽然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在各个地方不尽相同,但是普通话对 方言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文化程度高的发音人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大,发音上会不自觉地向 普通话靠拢,尤其是口语中不常用的词的发音,词汇和语法也会有同样的情况。据我们了解, 母语为上海话的大学生基本不会用方言进行阅读。过去的私塾教育虽不采用普通话,但大多 采用当地所谓的“官话”,读书、说话都讲究书卷气,鄙视俚俗的方音和方言词语,这同样 会影响调查。笔者在浙江义乌调查时的发音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的秀才,从小接受 私塾教育。在调査中我们发现,他确实能给我们许多书面读音的信息,比如一些别人不认识 或读错的字,他能够告诉我们当地的念法。这些信息当然也非常有价值,但反过来,他往往 忽略了方言的口语音和原有的说法。甚至在与家人交谈时,也不能使用纯粹的方言,而使用 方言的书面语。这样的发音人至少不是了解方言词语最合适的调查对象 把几个条件综合起来就是,调查方言基本情况时,发音人最好是受过中等教育、土生土
6 这样的习惯,就容易被发音人误导。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调查人在寻找发音人时特别注意,否 则就可能指鹿为马。 “土生土长”的另一个含义是,发音人不能有很长时间在他乡生活的经历。尽管有“少 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样的说法,实际上任何一个长期生活在外地的人,发音 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改变,词汇的影响可能还会更明显一些。一些方言中不常使用的说法会遗 忘,母语方言中与居住地方言中一些相似的说法会混淆,甚至出现替换的现象。 二、发音人最好是中老年人。从语言学角度讲,中老年人的发音比较稳定,不太容易受 外界的影响。在方言变化速度加快的今天,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其次,中老年人比较熟悉 当地的情况,社会交往广泛,语言经历也比较丰富。特别在调查词汇时,很多已经消失或接 近消失的词汇,还能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而新生事物他们也有所接触,这样调查到的词汇 表时间上的涵盖面就比较大。年轻人由于语言经历有限,方言词汇量比较小。那些消失的词 汇当然不可能从年轻人那里调查到。找中老年人做发音人还有一个非语言学的理由,中老年 人有较多的空余时间,调查对学习生活的影响较小。 不过,这并不是说,凡是调查一个方言,发音人的年龄就越大越好。老年人的缺陷是口 腔肌肉萎缩、牙齿脱落,导致发音习惯的改变或口齿不清,容易影响记录的准确性。笔者找 到过的年龄最大的发音人九十六岁,他的发音连本地人听起来都颇感困难,更不用说用来调 查记音了。没有发音上的生理缺陷、口齿清楚是一个必要条件。一般挑选的发音人以六十五 岁至七十岁左右为宜。少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允许,也可以作为发音人。根据笔者的调 查经验,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1920 年前出生)与七十岁左右的 老人(1935 年前出生)语音有相当的差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发音习惯的 形成时期正赶上中国社会变革、语言变化加速时期。 三、发音人最好是男性。中国旧时的妇女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如 此。她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对当地社会生活的了解不如男性,语言经历也相对较少。不 过,农村妇女在语言面貌上往往较为保守,在对某个方言有较好了解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补 充调查的对象。当然,如果调查人本身是女性,找女性发音人比较容易互相沟通。 四、发音人最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宜过高。调查人调查的方言可能与发音人的母 语以及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别,甚至不能通话,如果发音人的文化水平太低,会影响双方的交 流,使调查无法顺利进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采用的大多是书面的调查表,特别 是《方言调查字表》,它本身就要求发音人认、读汉字,如果发音人文化水平太低,调查结 果肯定大受影响。笔者在上海郊区川沙县调查词汇时,找到的第一个发音人是一个目不识丁 的妇女,由于笔者使用的上海话与老派川沙话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她既弄不清楚调查目的, 又经常发生理解上的偏差,调查目的始终无法实现,最后调查不得不中止。 但是发音人受教育程度过高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目前在中国的 中小学中普遍推广普通话教学,虽然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在各个地方不尽相同,但是普通话对 方言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文化程度高的发音人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大,发音上会不自觉地向 普通话靠拢,尤其是口语中不常用的词的发音,词汇和语法也会有同样的情况。据我们了解, 母语为上海话的大学生基本不会用方言进行阅读。过去的私塾教育虽不采用普通话,但大多 采用当地所谓的“官话”,读书、说话都讲究书卷气,鄙视俚俗的方音和方言词语,这同样 会影响调查。笔者在浙江义乌调查时的发音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的秀才,从小接受 私塾教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确实能给我们许多书面读音的信息,比如一些别人不认识 或读错的字,他能够告诉我们当地的念法。这些信息当然也非常有价值,但反过来,他往往 忽略了方言的口语音和原有的说法。甚至在与家人交谈时,也不能使用纯粹的方言,而使用 方言的书面语。这样的发音人至少不是了解方言词语最合适的调查对象。 把几个条件综合起来就是,调查方言基本情况时,发音人最好是受过中等教育、土生土
长且没有离家很长时间的中老年男性。 方言语法调查的发音人要求有所不同。在语法调查中,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某种方言里固 有的语法形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了解这种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从形式上说,语法比语音复 杂得多,一本《方言调查字表》涵盖了方言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音节,但依照普通话的语法 框架调查方言,肯定会遗漏大量有方言特色的语法形式。而且迄今为止,我们的普通话语法 体系尚谈不到成熟,对普通话语法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方言语法调查的开展。其次, 句子传达的语义比单纯的词语要复杂得多,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语法对应比语音或词汇的对应 复杂得多:同样的意思,在普通话中使用一种句式,在方言中可能要用比较曲折的表达方式 反过来,方言中简洁的句式在普通话里可能得大费唇舌。一句话,方言语法调查对发音人的 依赖更大,要求也更高。 在调查方言语法时,最理想的调查人是方言纯正,同时普通话也相当流利的发音人,发 音人最好能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敏感性。一方面,他能准确地理解普通话的意思,同 时也能找到方言里意义最接近的对应说法。另一方面,他能够体会方言里同义句式之间存在 的细小的意义差别,并能比较准确地把这些差别用普通话表达出来。中等或中等以下文化水 平的发音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缺陷都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土生土长、没有接触过普通话或其 他方言的发音人,很难体会这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别。这些发音人常常还会错误理解语法调 查的目的,在语法调查时,很多调查人都不只一次地遇到这样的困难:发音人把普通话的语 法例句逐词翻译成方言,却不对语法参项做任何的调整。这样一来,我们得到的调査结果就 成了用方言进行阅读,或者用方言词进行直译,语法格式仍然是普通话的。所以,语法调查 的发音人可以找高校学生。为了防止语言学知识对发音人的干扰,以非中文专业学生为宜 最后还需补充一点,不管调查点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最好不要只用一名发音人 名发音人的优点是,语言系统内部一致。由于每个人的语言经历都是不同的,同样条件的发 音人在语言习惯上会出现分歧,分歧是语言社团里的一个正常现象。另外,每个发音人了解 的词语都是不同的,特别是行业词语,一名发音人可能不知道的词语能够从别的发音人中了 解到。如果只采用一名发音人,我们很容易漏掉这些分歧和其他重要的语言信息,降低我们 调查材料的全面准确程度 2.3社会语言学调查对象的选取 社会语言学调查选取发音人时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即把一个语言社团根据社会参 项(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等)的区别划分成若干较小的集 团,并要求每一个小集团的发音人都有一定的数量,有统计学意义,目的是使得到的语言样 本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语言社团里面差异的面貌。社会语言学选择什么样的发音人完全取决 于不同的调查目的。 汉语方言调査里,社会语言学的调查开展得还不太普遍,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城市方言里面不同年龄层次的方言差异的调查。调查年龄差异时,当然不能只找老年人或者 中年人,应该在不同年龄层次里选取发音人。在发展速度较慢的中小城市里,发音人的年龄 跨度可以稍大一些,比如分成老中青三派进行调查。但在一些大城市里,语言发展速度快 不同人群的语言分化比较大,年龄跨度就不宜过大。例如,要想调查上海话在不同年龄之间 的表现,调査人的年龄跨度最好不要超过十年。据笔者在上海生活的经验来看,上海话十年 间的变化已经相当显著了。据赵元任先生20世纪20年代的调查(当时的年轻人),上海话 有七个声调,1920年以前出生的老人有六个声调,阴上44≠阴去34,之后出生的老人基本 上阴上阴去合并,都读34,只有五个声调了。八十年代二十岁以下年轻人的上海话里面, 对=胆C34,回=还C23,还是同音的;到九十年代,读音就改变了:对⊙934≠胆34
7 长且没有离家很长时间的中老年男性。 方言语法调查的发音人要求有所不同。在语法调查中,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某种方言里固 有的语法形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了解这种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从形式上说,语法比语音复 杂得多,一本《方言调查字表》涵盖了方言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音节,但依照普通话的语法 框架调查方言,肯定会遗漏大量有方言特色的语法形式。而且迄今为止,我们的普通话语法 体系尚谈不到成熟,对普通话语法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方言语法调查的开展。其次, 句子传达的语义比单纯的词语要复杂得多,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语法对应比语音或词汇的对应 复杂得多:同样的意思,在普通话中使用一种句式,在方言中可能要用比较曲折的表达方式, 反过来,方言中简洁的句式在普通话里可能得大费唇舌。一句话,方言语法调查对发音人的 依赖更大,要求也更高。 在调查方言语法时,最理想的调查人是方言纯正,同时普通话也相当流利的发音人,发 音人最好能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敏感性。一方面,他能准确地理解普通话的意思,同 时也能找到方言里意义最接近的对应说法。另一方面,他能够体会方言里同义句式之间存在 的细小的意义差别,并能比较准确地把这些差别用普通话表达出来。中等或中等以下文化水 平的发音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缺陷都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土生土长、没有接触过普通话或其 他方言的发音人,很难体会这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别。这些发音人常常还会错误理解语法调 查的目的,在语法调查时,很多调查人都不只一次地遇到这样的困难:发音人把普通话的语 法例句逐词翻译成方言,却不对语法参项做任何的调整。这样一来,我们得到的调查结果就 成了用方言进行阅读,或者用方言词进行直译,语法格式仍然是普通话的。所以,语法调查 的发音人可以找高校学生。为了防止语言学知识对发音人的干扰,以非中文专业学生为宜。 最后还需补充一点,不管调查点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最好不要只用一名发音人。一 名发音人的优点是,语言系统内部一致。由于每个人的语言经历都是不同的,同样条件的发 音人在语言习惯上会出现分歧,分歧是语言社团里的一个正常现象。另外,每个发音人了解 的词语都是不同的,特别是行业词语,一名发音人可能不知道的词语能够从别的发音人中了 解到。如果只采用一名发音人,我们很容易漏掉这些分歧和其他重要的语言信息,降低我们 调查材料的全面准确程度。 2.3 社会语言学调查对象的选取 社会语言学调查选取发音人时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即把一个语言社团根据社会参 项(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等)的区别划分成若干较小的集 团,并要求每一个小集团的发音人都有一定的数量,有统计学意义,目的是使得到的语言样 本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语言社团里面差异的面貌。社会语言学选择什么样的发音人完全取决 于不同的调查目的。 汉语方言调查里,社会语言学的调查开展得还不太普遍,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城市方言里面不同年龄层次的方言差异的调查。调查年龄差异时,当然不能只找老年人或者 中年人,应该在不同年龄层次里选取发音人。在发展速度较慢的中小城市里,发音人的年龄 跨度可以稍大一些,比如分成老中青三派进行调查。但在一些大城市里,语言发展速度快、 不同人群的语言分化比较大,年龄跨度就不宜过大。例如,要想调查上海话在不同年龄之间 的表现,调查人的年龄跨度最好不要超过十年。据笔者在上海生活的经验来看,上海话十年 间的变化已经相当显著了。据赵元任先生 20 世纪 20 年代的调查(当时的年轻人),上海话 有七个声调,1920 年以前出生的老人有六个声调,阴上 44≠阴去 34,之后出生的老人基本 上阴上阴去合并,都读 34,只有五个声调了。八十年代二十岁以下年轻人的上海话里面, 对=胆34,回=还23,还是同音的;到九十年代,读音就改变了:对34≠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