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 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 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 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s“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 包功能失常表现。再言,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 名同实异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 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 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 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 包功能失常表现。再言,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 名同实异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令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分析: 脉微一阳虚阴盛一下寒 厥而肤不冷一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一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得食则呕一肝火犯胃 厥 心烦一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脉微而厥一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脏肤冷一阳虚肌肤失养 厥 脏气败绝 躁而无休止一阳虚神形无主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 分析: 蛔 厥 脉微— 厥而肤不冷— 时静时烦— 得食则呕— 心烦— 脏 厥 脉微而厥— 肤冷— 躁而无休止— 脏气败绝 阳虚阴盛 —下寒 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肝火犯胃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止 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阳虚肌肤失养 阳虚神形无主
令讨论: 脉微而厥”为蛔厥、脏厥皆有,反映两者皆有 阳虚阴盛的机理 s“当吐蛔”:当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二指 素有蛔虫感染史,对诊断蛔厥证(今之胆道蛔虫 绞痛)很有价值。 s“脏寒”:指中虚下寒,与太阴病“以其脏有寒 故也”同义
❖ 讨论: “脉微而厥”为蛔厥、脏厥皆有,反映两者皆有 阳虚阴盛的机理。 “当吐蛔”:当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二指 素有蛔虫感染史,对诊断蛔厥证(今之胆道蛔虫 绞痛)很有价值。 “脏寒”:指中虚下寒,与太阴病“以其脏有寒 故也”同义
条文中有三个“烦”字: 冷一是“静而复时烦”之“烦”字系由蛔厥证之发作, 似腹痛加剧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之蛔 疼 令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心, 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 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条文中有三个“烦”字: ❖一是“静而复时烦”之“烦”字系由蛔厥证之发作, 似腹痛加剧。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之蛔 疼。 ❖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心, 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 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 ❖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