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事件已6天了,以下是一段来自美国朋友的评论,我想值得我们 大家去思考! 【论外滩拥挤踩踏事故】现场大多数是青年学生,有的想上,有的想下, 有的撒票票,有的哄抢。这是教育的积累,国民文明心态的积累。须知, 平时电梯上的一次谦让,门口出入时的一次避让,上下车时的一次排队, 都是没意义的吗?就是积累。想起911事件中,数千人秩序井然地从大楼 中步行撤出,没有踩踏!减少了许多伤亡。甚至还给消防员留出一侧的救 援通道。这不是虚伪的秩序,这就是文明的积累。一个人的公民素质不是 体现在对命令的表面服从上,而是体现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上、体现在 对事物的独立判断和理性处理上,体现在公共场合应有的克制和谦让上。 我接棒: 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愿意遵守公共秩序,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 大声说话;开车礼让行人,不急按喇叭,对面来车不开远光灯;任何场合 都会遵守秩序排队办事:上下楼梯、电梯靠右边,尊老爱幼;友好微笑! 如果您也愿意,请复制这条公益信息,2015,提高国民素质从我做起, 从您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不学外滩! 2015新作文素材:老记者为“西点学雷锋”谎言道歉 不知是假新闻 2015新作文素材 老记者为“西点学雷锋”谎言道歉:不知是假新闻
上海外滩事件已 6 天了,以下是一段来自美国朋友的评论,我想值得我们 大家去思考! 【论外滩拥挤踩踏事故】现场大多数是青年学生,有的想上,有的想下, 有的撒票票,有的哄抢。这是教育的积累,国民文明心态的积累。须知, 平时电梯上的一次谦让,门口出入时的一次避让,上下车时的一次排队, 都是没意义的吗?就是积累。想起 911 事件中,数千人秩序井然地从大楼 中步行撤出,没有踩踏!减少了许多伤亡。甚至还给消防员留出一侧的救 援通道。这不是虚伪的秩序,这就是文明的积累。一个人的公民素质不是 体现在对命令的表面服从上,而是体现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上、体现在 对事物的独立判断和理性处理上,体现在公共场合应有的克制和谦让上。 我接棒: 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愿意遵守公共秩序,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 大声说话;开车礼让行人,不急按喇叭,对面来车不开远光灯;任何场合 都会遵守秩序排队办事;上下楼梯、电梯靠右边,尊老爱幼 ;友好微笑! 如果您也愿意,请复制这条公益信息,2015 ,提高国民素质从我做起, 从您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不学外滩! 2015 新作文素材:老记者为“西点学雷锋”谎言道歉: 不知是假新闻 2015 新作文素材 老记者为“西点学雷锋”谎言道歉:不知是假新闻
夜行僧圖文 QQ群3 新华社退休记者为传播“西点军校学雷锋”假新闻道歉 20150104第189期 55人与6:条论目分享到:⑤☆ 新华社记者李竹润:1981年愚人节,某外电播发“消息”西点军校 学员学雷锋,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不加思索,便把它写进 文章(署笔名黎信)。直到1997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李慎之揭露 谎言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上了当 blog. sina corn. cr/xingaokaioboke
李竹润先生在英语课堂上 1月4日,微博网友@老李头06发微博,称自己曾在1981年将外电的“西点军 校学雷锋”愚人节新闻信以为真,写进了自己的文章,“特承认错误、道歉 这位网友在现实中的身份是新华社高级编辑、北外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李竹润 南都记者请72岁的李竹润先生口述,整理出以下这篇文章。本文经李竹润本人 审定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谎言是我引进中国的,事情发生在1981年。尽管我也是 上当受骗,但今天我仍通过新浪微博公开道歉。 先说大背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离开中国,周恩来总理在机场问在场 的新华社记者想一想向陪同尼克松来华的美国新闻记者同行学习什么。我听了这 话以后,觉得很受启发,因为当时新华社的新闻受文革影响,很多假大空的报道, 简直是没法看。我并不知道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讲这个话,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然而我坚信个话很重要,于是就偷着研究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当时文革 方兴未艾,研究西方的东西是要冒风险的。后来在干校,我自告奋勇养猪。养猪 需要半夜三更煮猪食,正好一面烧火一面读书。这时人们都已经入睡,读禁书也 没关系 四人帮”终于被粉碎,文革结束了,我开始以黎信的笔名写文章,介绍西方新 闻理论和实践。中国社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根据胡乔木的指示重新开办起来, 我跟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陈龙说想报考研究生, 当他的学生,陈龙却说你不要当学生、你来当老师吧,于是我继续在新华社从事 线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书,头衔是“授课教师兼攻 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李竹润先生在英语课堂上 1 月 4 日,微博网友@老李头 06 发微博,称自己曾在 1981 年将外电的“西点军 校学雷锋”愚人节新闻信以为真,写进了自己的文章,“特承认错误、道歉”。 这位网友在现实中的身份是新华社高级编辑、北外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李竹润。 南都记者请 72 岁的李竹润先生口述,整理出以下这篇文章。本文经李竹润本人 审定。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谎言是我引进中国的,事情发生在 1981 年。尽管我也是 上当受骗,但今天我仍通过新浪微博公开道歉。 先说大背景。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离开中国,周恩来总理在机场问在场 的新华社记者想一想向陪同尼克松来华的美国新闻记者同行学习什么。我听了这 话以后,觉得很受启发,因为当时新华社的新闻受文革影响,很多假大空的报道, 简直是没法看。我并不知道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讲这个话,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然而我坚信个话很重要,于是就偷着研究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当时文革 方兴未艾,研究西方的东西是要冒风险的。后来在干校,我自告奋勇养猪。养猪 需要半夜三更煮猪食,正好一面烧火一面读书。这时人们都已经入睡,读禁书也 没关系。 “四人帮”终于被粉碎,文革结束了,我开始以黎信的笔名写文章,介绍西方新 闻理论和实践。中国社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根据胡乔木的指示重新开办起来, 我跟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陈龙说想报考研究生, 当他的学生,陈龙却说你不要当学生、你来当老师吧,于是我继续在新华社从事 一线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书,头衔是“授课教师兼攻 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确实是“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但是会议并无什么最后宜言,只 是有些人表示本来以为是被密特朗拉来为他竞选总统造声势的,但是 几天讨论下来觉得还是有些意思云云。从报道看,会上根本没有提到 孔子,甚至连中国也没有人提起。 我本来以为事情已经宪了,但是同奇兄是十分严谨的人,他说,提 供这份资料的图书馆馆员,认为会议是在巴攀开的,纽约时报的报道 未必详尽权威,一定要找法文的《世界报》查对。但是我因为要回国已 经等不及了。回国不久,《世界报》报道的复印件寄到,确实要详细得 多,但是请懂法文的陈乐民同志一看,回音是仍然没有人提到过孔子。 “现在的世界嚮要有一个孔子”,这话倒是有人说过的,但是他并 不是洋人,而是我们中国的费(孝诵)老。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好象到现在还没有摆脱一种心理,一个人 件事情或者一样商品好像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或者起一个洋式的名字 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前几年流传一种说法,说是美国的西点军校挂 有雷锋的西像(也有说是树雕像的),把他作为美国军人学习的模范。对 此我曹问过在那里教书的中国教投,得到符解没 xinwen 《读书》杂志1997年第1期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事情是怎么来的呢?当时除了正常的教学,中国社科院研 究生院新闻系搞了一个函授项目。函授要编写教材,我承担了编写新闻写作教材 的任务。搜集材料的时候,我看到某外国通讯社(好像是UPI即合众国际社)播 发的一篇通讯,写的是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说他们不仅学雷锋,而且在还在 学校里立了一个像。文章说,虽然雷锋是一个共产党的士兵,但他忠于职守、忠 于国家,所以西点军校的学员应该向他学习。这篇文章的导语用的是《学习雷锋 好榜样》那首歌的头两句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我觉得这 个导语用得很不错,这样写很吸引人,有专稿化的特点。所以我就把这个例子就 用在了教材里,当时根本没想到是写作那天是愚人节,也不知道西方媒体在这天 往往开玩笑,发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 研究西方新闻实践,我算是国内比较早的,所以当时全国很多报纸的内部刊物找 我约稿,记得曾经把这个例子用在十几篇文章里。于是“西点军校学雷锋”就这 样传开了。 经过了几年,我也感觉到这个事情不一定真实。记得1986年或是1987年,我曾 问过在新华社工作的美国专家有没有可能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他们都摇头说 不大可能,但是我也没深究,毕竟我当时用这个例子并不是出于爱国或者其他政 治目的,直接想法就是这篇文章的导语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有新意, 容易调动读者的好奇心。总而言之,我完全是从写作技巧出发选用了这个例子
《读书》杂志 1997 年第 1 期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事情是怎么来的呢?当时除了正常的教学,中国社科院研 究生院新闻系搞了一个函授项目。函授要编写教材,我承担了编写新闻写作教材 的任务。搜集材料的时候,我看到某外国通讯社(好像是 UPI 即合众国际社)播 发的一篇通讯,写的是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说他们不仅学雷锋,而且在还在 学校里立了一个像。文章说,虽然雷锋是一个共产党的士兵,但他忠于职守、忠 于国家,所以西点军校的学员应该向他学习。这篇文章的导语用的是《学习雷锋 好榜样》那首歌的头两句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我觉得这 个导语用得很不错,这样写很吸引人,有专稿化的特点。所以我就把这个例子就 用在了教材里,当时根本没想到是写作那天是愚人节,也不知道西方媒体在这天 往往开玩笑,发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 研究西方新闻实践,我算是国内比较早的,所以当时全国很多报纸的内部刊物找 我约稿,记得曾经把这个例子用在十几篇文章里。于是“西点军校学雷锋”就这 样传开了。 经过了几年,我也感觉到这个事情不一定真实。记得 1986 年或是 1987 年,我曾 问过在新华社工作的美国专家有没有可能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他们都摇头说 不大可能,但是我也没深究,毕竟我当时用这个例子并不是出于爱国或者其他政 治目的,直接想法就是这篇文章的导语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有新意, 容易调动读者的好奇心。总而言之,我完全是从写作技巧出发选用了这个例子
英语学院 李竹润先生 1997年。我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了李慎之的一篇文章,说他请在美国的朋友 到西点军校去核实,结果证实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纯属子虚乌有。哎呀,我当时 就觉得自己上当了。我想李慎之托朋友去查,我也有这个条件,如果自己托朋友 去査这个事情,可能早一点就把事情弄清楚了;然而自己就是没想到,所以很感 惭愧。这是实话 从那以后,我在很多学校上课,都用这个例子现身说法。除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院新闻系,我教过书的学校很多,比如厦门大学、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 人大、北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等。我用这个例子告诫学生 新闻报道要确保真实,当记者不要轻信,防止上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李竹润先生 1997 年。我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了李慎之的一篇文章,说他请在美国的朋友 到西点军校去核实,结果证实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纯属子虚乌有。哎呀,我当时 就觉得自己上当了。我想李慎之托朋友去查,我也有这个条件,如果自己托朋友 去查这个事情,可能早一点就把事情弄清楚了;然而自己就是没想到,所以很感 惭愧。这是实话。 从那以后,我在很多学校上课,都用这个例子现身说法。除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院新闻系,我教过书的学校很多,比如厦门大学、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 人大、北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等。我用这个例子告诫学生, 新闻报道要确保真实,当记者不要轻信,防止上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