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新课标1卷】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庸之道 王泽民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 子。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庯之道的 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 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髙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 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 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庯者天下之定 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 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 义就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 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 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 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 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 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 来参证:“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 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 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 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 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 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 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 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 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硏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 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 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 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中庸”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执中”的例子,因此可以 把《尚书》中强调的这种政治智慧看做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中庸是很少有人能做 到的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2015 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新课标 1 卷】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庸之道 王泽民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 子。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 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 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 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 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 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 义就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 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 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 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 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 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 来参证:“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 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 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 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 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 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 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 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 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 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 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 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中庸”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执中”的例子,因此可以 把《尚书》中强调的这种政治智慧看做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中庸是很少有人能做 到的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C.“中庸”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朱熹和郑玄的解释虽然有一点分歧,但从本 质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D.“中庸”后来被大多数人误解为折中主义,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中 庸之道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熹认为中庸的“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最为恰当的状态,“庸”是这样做 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B.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的运用,和朱熹的解释“中庸就是一种常理”在“中” 字上没有什么差别,在“庸”字上稍微有一点分歧。 C.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许慎认为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因为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给“中庸”作的解释是“中道的运用” D.由孔子类似“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 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要求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 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 B.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后来转换成为一种方法论了。就是一件事我 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 C.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 难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D.孔子曾对“中庸”的内涵做过阐释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也曾经对如何做到“中庸”做过阐释即“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晁迴,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人,自其父佺,始徙家彭门。迥举进士,为大理评 事,稍迁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真宗即位,用宰相吕端、参知政事李 沆荐,擢右正言、直史馆。召试,除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 知审官院,为明德、章穆二园陵礼仪使,同修国史。献《玉清昭应宫颂》,其子 宗操继上《景灵宫庆成歌》。帝曰:“迥父子同献歌颂,搢绅间美事也。”史成, 擢刑部侍郎,进承旨。时朝廷方修礼文之事,诏令多出迥手。尝夜召对,帝令内 侍持烛送归院。方盛暑,为蠲宿直①,令三五日一至院;迥辞以非故事,乃听俟 秋还直。 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居台六年,累章请老,以太子少保致仕,给全俸,岁时 赐赉如学士。天圣中,迥年八十一,召宴太清楼,免舞蹈。子宗悫为知制诰,侍 从同预宴。迥坐御史中丞之南,与宰臣同赐御飞白大字。既罢,所以宠赉者甚厚 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帝访以《洪范》雨阳之应。对曰:“比年变灾荐臻, 此天所以警陛下。愿陛下修饬王事,以当天心,庶几转乱而为祥也。”及感疾, 绝人事,屏医药,具冠服而卒,年八十四 迥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真宗数称 其好学长者。杨亿尝谓迥所作书命无过褒,得代言之体。喜质正经史疑义,摽括 字类。有以术命语迥,迥曰:“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 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 (选自《宋史·晁迥传》,有删节)
C.“中庸”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朱熹和郑玄的解释虽然有一点分歧,但从本 质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D.“中庸”后来被大多数人误解为折中主义,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中 庸之道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朱熹认为中庸的“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最为恰当的状态,“庸”是这样做 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B.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的运用,和朱熹的解释“中庸就是一种常理”在“中” 字上没有什么差别,在“庸”字上稍微有一点分歧。 C.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许慎认为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因为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给“中庸”作的解释是“中道的运用”。 D.由孔子类似“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 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庸”要求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 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 B.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后来转换成为一种方法论了。就是一件事我 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 C.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 难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D.孔子曾对“中庸”的内涵做过阐释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也曾经对如何做到“中庸”做过阐释即“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晁迥,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人,自其父佺,始徙家彭门。迥举进士,为大理评 事,稍迁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真宗即位,用宰相吕端、参知政事李 沆荐,擢右正言、直史馆。召试,除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 知审官院,为明德、章穆二园陵礼仪使,同修国史。献《玉清昭应宫颂》,其子 宗操继上《景灵宫庆成歌》。帝曰:“迥父子同献歌颂,搢绅间美事也。”史成, 擢刑部侍郎,进承旨。时朝廷方修礼文之事,诏令多出迥手。尝夜召对,帝令内 侍持烛送归院。方盛暑,为蠲宿直①,令三五日一至院;迥辞以非故事,乃听俟 秋还直。 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居台六年,累章请老,以太子少保致仕,给全俸,岁时 赐赉如学士。天圣中,迥年八十一,召宴太清楼,免舞蹈。子宗悫为知制诰,侍 从同预宴。迥坐御史中丞之南,与宰臣同赐御飞白大字。既罢,所以宠赉者甚厚 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帝访以《洪范》雨阳之应。对曰:“比年变灾荐臻, 此天所以警陛下。愿陛下修饬王事,以当天心,庶几转乱而为祥也。”及感疾, 绝人事,屏医药,具冠服而卒,年八十四。 迥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真宗数称 其好学长者。杨亿尝谓迥所作书命无过褒,得代言之体。喜质正经史疑义,摽括 字类。有以术命语迥,迥曰:“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 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 (选自《宋史·晁迥传》,有删节)
【注】蠲宿直:蠲,除去,本句大意,免除晁迥晚上在殿堂值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迥辞以非故事故事:旧例 B.以太子少保致仕致仕:仕途的高峰 C.庶几转乱而为祥也庶几:或许 D.及感疾,绝人事人事:人事来往,这里是别人探望的意思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B.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C.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D.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迴得到同僚相助:晁迥因误判罪犯死刑被罢官,后得到宰相吕端和参知政 事李沆的举荐擢升为右正言 B.晁迥精通史学:晁迥参加过时修撰,喜欢评判纠正经史文籍中的疑义,搜求 珍藏各种古字,因此真宗多次称赞他是好学长者。 C.晁迴得到皇帝宠爱:朝廷的各种诏令大多出自晁迥之手,曾在晚上应召问对, 真宗让内侍举烛送晁迴返回 D.晁迥有文采:晁迥父子二人曾经给皇帝起草诏令。父子都为皇帝献过颂歌 得到皇帝的赞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5分) (2)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 然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渔家傲 朱服 小雨廉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西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 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 8.词中“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很见功力,请从手法和结构的角度作简要的赏 析。(5分) 9.这首词的情感较为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 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 象的语句是: (3)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_, 乙选考题
【注】蠲宿直:蠲,除去,本句大意,免除晁迥晚上在殿堂值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迥辞以非故事 故事:旧例 B.以太子少保致仕 致仕:仕途的高峰 C.庶几转乱而为祥也 庶几:或许 D.及感疾,绝人事 人事:人事来往,这里是别人探望的意思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B.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C.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D.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晁迥得到同僚相助:晁迥因误判罪犯死刑被罢官,后得到宰相吕端和参知政 事李沆的举荐擢升为右正言。 B.晁迥精通史学:晁迥参加过时修撰,喜欢评判纠正经史文籍中的疑义,搜求 珍藏各种古字,因此真宗多次称赞他是好学长者。 C.晁迥得到皇帝宠爱:朝廷的各种诏令大多出自晁迥之手,曾在晚上应召问对, 真宗让内侍举烛送晁迥返回。 D.晁迥有文采:晁迥父子二人曾经给皇帝起草诏令。父子都为皇帝献过颂歌, 得到皇帝的赞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5 分) (2)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 然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11 分) 渔家傲 朱服 小雨廉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西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 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 8.词中“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很见功力,请从手法和结构的角度作简要的赏 析。(5 分) 9.这首词的情感较为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 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 象的语句是: , 。 (3)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钓 龚宝珠 金秋水暖,正是垂钓的好季节。 青苇丛生的的湖边,父子俩坐在小凳上,戴着遮阳帽,手持钓竿,静静地盯着水 面上的浮标。 半个时辰过去了,水面上的浮标纹丝不动。儿子耐不住性子,看了看父亲。父亲 还是静静地盯着浮标,一动不动。虽然没钓到鱼,父亲却很平静 个小时过去了,浮标像钉子一样钉在水面上。儿子有点沉不住气,轻轻地唤了 声爸。父亲微笑着摆摆手,示意儿子别出声。 儿子赌气地扭过头,不说话了。回家好几天了,儿子本想找机会和父亲谈谈,可 父亲却执意拉着他来湖边钓鱼。父亲已有多年不钓鱼了。 过了一会,可能是父亲打的“窝子”起了作用,儿子这边的水面有了动静。浮标 先是轻轻地点了几下,接着又加重了许多,突然一沉向水里扎去。 儿子猛地扯动钓杆,呵!一条斤把重的草鱼上岸了。 今晚有鱼吃了。儿子很兴奋。 父亲笑了笑说,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 不到半个时辰,儿子又钓了一条草鱼,两条大鲫鱼。父亲还没开张。父亲并不着 急,悠闲地看着青山绿水 阵手机铃声打破了沉寂。父亲看了看号码,冲儿子摆摆手说,钓鱼的伙伴来了。 儿子放下钓竿,疑惑地看着父亲。 郑总你好,我是劳资处的老齐,听说大侄毕业在家,我想把他安排在劳资处工 作……大侄学的是农业也不要紧嘛,你放心!一定能安排好 齐处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响了。父亲打开一看:新山矿的王矿长,老同学。 老哥,你好啊,大侄毕业回来了,怎么也不打电话,是不是嫌新山矿没用武之地 啊……你可得给我这个薄面啊,让大侄来矿上挂职锻炼吧,有我在,你还顾虑 啥 王矿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闹腾开了。 父亲刚摁下接听键,那边传来了甜甜的女中音:郑总,你的电话真难打哟……嗯 晓峰工作的事,我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明天就来我这上班…我的好领导哟, 连我的声音也没听出来呀,我是刚调任董事长助理的艳玲呀……就这样定哟一 嗯 不等父亲有所表示,对方挂了电话。 这几天的电话一直很频繁。父亲叹了口气,索性关了手机。 父亲从小包里取出拌酒的小米,抓了一把酒米向湖面撒去。父亲说,去吧,爸 个人呆一会。 儿子咬着嘴唇,默默地走开了。 时近中午,湖面没有一丝风,静。儿子又钓上几条鲫鱼,父亲还是没开张。 儿子从包里取出糕点、饮料,轻轻地唤了声爸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钓 龚宝珠 金秋水暖,正是垂钓的好季节。 青苇丛生的的湖边,父子俩坐在小凳上,戴着遮阳帽,手持钓竿,静静地盯着水 面上的浮标。 半个时辰过去了,水面上的浮标纹丝不动。儿子耐不住性子,看了看父亲。父亲 还是静静地盯着浮标,一动不动。虽然没钓到鱼,父亲却很平静。 一个小时过去了,浮标像钉子一样钉在水面上。儿子有点沉不住气,轻轻地唤了 声爸。父亲微笑着摆摆手,示意儿子别出声。 儿子赌气地扭过头,不说话了。回家好几天了,儿子本想找机会和父亲谈谈,可 父亲却执意拉着他来湖边钓鱼。父亲已有多年不钓鱼了。 过了一会,可能是父亲打的“窝子”起了作用,儿子这边的水面有了动静。浮标 先是轻轻地点了几下,接着又加重了许多,突然一沉向水里扎去。 儿子猛地扯动钓杆,呵!一条斤把重的草鱼上岸了。 今晚有鱼吃了。儿子很兴奋。 父亲笑了笑说,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 不到半个时辰,儿子又钓了一条草鱼,两条大鲫鱼。父亲还没开张。父亲并不着 急,悠闲地看着青山绿水。 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沉寂。父亲看了看号码,冲儿子摆摆手说,钓鱼的伙伴来了。 儿子放下钓竿,疑惑地看着父亲。 郑总你好,我是劳资处的老齐,听说大侄毕业在家,我想把他安排在劳资处工 作……大侄学的是农业也不要紧嘛,你放心!一定能安排好…… 齐处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响了。父亲打开一看:新山矿的王矿长,老同学。 老哥,你好啊,大侄毕业回来了,怎么也不打电话,是不是嫌新山矿没用武之地 啊……你可得给我这个薄面啊,让大侄来矿上挂职锻炼吧,有我在,你还顾虑 啥…… 王矿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闹腾开了。 父亲刚摁下接听键,那边传来了甜甜的女中音:郑总,你的电话真难打哟……嗯 ——晓峰工作的事,我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明天就来我这上班……我的好领导哟, 连我的声音也没听出来呀,我是刚调任董事长助理的艳玲呀……就这样定哟—— 嗯…… 不等父亲有所表示,对方挂了电话。 这几天的电话一直很频繁。父亲叹了口气,索性关了手机。 父亲从小包里取出拌酒的小米,抓了一把酒米向湖面撒去。父亲说,去吧,爸一 个人呆一会。 儿子咬着嘴唇,默默地走开了。 时近中午,湖面没有一丝风,静。儿子又钓上几条鲫鱼,父亲还是没开张。 儿子从包里取出糕点、饮料,轻轻地唤了声爸
父亲说,你坐下,咱爷俩谈谈。 其实爸说过很多次了,可爸还想说。父亲点燃一根香烟,目光暖暖的。孩子,还 记得那年的淹井事故吗? 记得。你都说十几遍了。 那年我上初中,爸带领技术人员在井下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涌水越来越 大,工友全身都湿透了,你果断地要求大家撤离……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部分矿用 物资无法抢运出井,工友们都哭了,你也哭了,爸! 是啊!复产后,由于工作面的水还没抽净,顶棚低,工友们都是佝偻着腰,踩着 腿肚深的水拼命撅煤。他们的心里急啊!父亲的眼睛湿润了。爸只是普通矿工的 员,你能理解吗?孩子。 儿子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孩子,明白他们电话里的意思吗? 明白,他们早就安排好了,可我……儿子看着父亲鬓前的银丝,嘴边的话又咽了 下去。 不,你不明白的。爸现在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煤城的掌门人。在他们眼里,爸 就是一条大鱼啊!鱼一旦咬钩,早晚就是自取灭亡! 爸,你的意思是 是的,他们把你当成最好的鱼饵。孩子,爸不能留你在身边啊! 爸 孩子,当初爸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固执地让你选择报考非矿业类大学,如今你能 理解吗? 嗯,我早该想到的,爸。其实我一直没敢告诉你,怕你和妈伤心。 儿子挺直了身子。爸,我和几个同学已经报名参加市里组织的村官竞选,我想我 更适合在农村发展。 父亲绽开了笑容,狠劲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一一好小子 傍晩,夕阳的余辉暖暖地映着儿孑的脸庞。一阵微风拂过,湖面卜漾起一片涟漪 儿子准备收拾鱼具,扯起父亲的鱼竿一一长长的鱼线缓缓地滑出了水面:鱼线上 挂的竟是一个空钩。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的开头描绘湖畔父子钓鱼的情景,点明事件、地点,暗示父子关系和睦 为后文做铺垫 B.文章结构严谨,讲究伏笔和照应,前面父亲鱼竿上的浮标纹丝不动是伏笔, 结尾父亲的鱼竿上没有鱼钩是照应 C.文中“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 语双关,既说鱼儿上钩的眼 前情景,又在告诫儿子要经得住诱惑的考验。 D.文章运用双线结构展开,明线是父子钓鱼,暗线是对父亲艰苦创业、不图私 利的一生的回顾,两者交错进行,错落有致。 E.文章中间插入若干人打来电话说给“儿子”安排工作这一情节,是交代社会 背景,让父亲告诫“儿子”这一主要事件显得重要,使主题鲜明。 (2)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3)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6分) (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钓”的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父亲说,你坐下,咱爷俩谈谈。 其实爸说过很多次了,可爸还想说。父亲点燃一根香烟,目光暖暖的。孩子,还 记得那年的淹井事故吗? 记得。你都说十几遍了。 那年我上初中,爸带领技术人员在井下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涌水越来越 大,工友全身都湿透了,你果断地要求大家撤离……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部分矿用 物资无法抢运出井,工友们都哭了,你也哭了,爸! 是啊!复产后,由于工作面的水还没抽净,顶棚低,工友们都是佝偻着腰,踩着 腿肚深的水拼命撅煤。他们的心里急啊!父亲的眼睛湿润了。爸只是普通矿工的 一员,你能理解吗?孩子。 儿子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孩子,明白他们电话里的意思吗? 明白,他们早就安排好了,可我……儿子看着父亲鬓前的银丝,嘴边的话又咽了 下去。 不,你不明白的。爸现在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煤城的掌门人。在他们眼里,爸 就是一条大鱼啊!鱼一旦咬钩,早晚就是自取灭亡! 爸,你的意思是…… 是的,他们把你当成最好的鱼饵。孩子,爸不能留你在身边啊! 爸…… 孩子,当初爸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固执地让你选择报考非矿业类大学,如今你能 理解吗? 嗯,我早该想到的,爸。其实我一直没敢告诉你,怕你和妈伤心。 儿子挺直了身子。爸,我和几个同学已经报名参加市里组织的村官竞选,我想我 更适合在农村发展。 父亲绽开了笑容,狠劲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小子! 傍晚,夕阳的余辉暖暖地映着儿子的脸庞。一阵微风拂过,湖面上漾起一片涟漪。 儿子准备收拾鱼具,扯起父亲的鱼竿——长长的鱼线缓缓地滑出了水面:鱼线上 挂的竟是一个空钩。 (摘自 2014 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的开头描绘湖畔父子钓鱼的情景,点明事件、地点,暗示父子关系和睦, 为后文做铺垫。 B.文章结构严谨,讲究伏笔和照应,前面父亲鱼竿上的浮标纹丝不动是伏笔, 结尾父亲的鱼竿上没有鱼钩是照应。 C.文中“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一语双关,既说鱼儿上钩的眼 前情景,又在告诫儿子要经得住诱惑的考验。 D.文章运用双线结构展开,明线是父子钓鱼,暗线是对父亲艰苦创业、不图私 利的一生的回顾,两者交错进行,错落有致。 E.文章中间插入若干人打来电话说给“儿子”安排工作这一情节,是交代社会 背景,让父亲告诫“儿子”这一主要事件显得重要,使主题鲜明。 (2)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作用。(6 分) (3)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6 分) (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钓”的作用。(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