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福建卷】语文试题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当余之从师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4)其间旦暮闻何物?。(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小楼昨夜又东风 (《虞美人》) (6),响穷彭蠡之滨。(《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賊賊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 望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 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顱, 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締,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棖 仇甘旨也;以荐报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 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 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 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 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 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 之不失也。 ˉ选自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是后人妆点语也妆:粉饰 B.车旅蚁穴旅:从……回来 C.不次岁月次:次序 D.余今大梦将寤寤:醒 3.下列各项全都表现作者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或精神面貌的一项是() ①披发入山,賊驗为野人 ②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③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④以笠报顱,以蒉报踵 ⑤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2015 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福建卷】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当余之从师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芳与泽其杂糅兮, 。 (屈原《离骚》) (4)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小楼昨夜又东风, 。(《虞美人》) (6) ,响穷彭蠡之滨。(《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 望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 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顱, 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 仇甘旨也;以荐报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 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 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 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 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 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 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 之不失也。 ——选自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妆:粉饰 B.车旅蚁穴 旅:从……回来 C.不次岁月 次:次序 D.余今大梦将寤 寤:醒 3.下列各项全都表现作者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或精神面貌的一项是( ) 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②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③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④以笠报顱,以蒉报踵 ⑤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⑥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自己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 他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 B.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作者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 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 C.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 梦中卢生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 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D.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 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含蓄而委婉。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3分 译文: (2)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1)本诗与《诗经》中的名篇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老鼠来讽喻_。(2分) (2)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后两句。(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聂赫留朵夫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玛丝洛娃。当玛丝洛娃的同伴说已经认不 出她时,她意识到已青春不再,声色生活使她过早地衰老了。虽然她想到这一切 都起因于聂赫留朵夫,但她还是很开心。 B.在流放途中,有个小女孩的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就抱着她走路,因此没有 戴手铐。可是有个军官硬要给他戴上。小女孩的父亲说明原因却惹怒了军官,遭 来毒打。女政治犯帕夫洛夫娜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帮忙带孩子,事情才算平息下 来 C.聂赫留朵夫动身前,姐姐和姐夫来看他。姐夫拉戈任斯基是既没有名望也没 有财产,却极其工于心计的官场老手。见面后,聂赫留朵夫和姐夫就司法制度等 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姐夫因感到受了侮辱而流下了泪。 D.聂赫留朵夫告诉玛丝洛娃,车厢里有个女人要分娩了,能不能让她留下来。 另外,费多霞的丈夫塔拉斯想见见费多霞。当玛丝洛娃终于找到押解官,对他说 了这事时,押解官却说:“哦,随她去生好了,等生出来再说。” E.自从随着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 来了。她消瘦、晒黑,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仿佛苍老了似的。聂赫留朵夫 对她有一种以前从没体验过的心情
⑥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自己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 他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 B.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作者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 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 C.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 梦中卢生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 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D.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 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含蓄而委婉。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3 分) 译文: (2)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分)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1)本诗与《诗经》中的名篇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老鼠来讽喻 。(2 分) (2)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后两句。(4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聂赫留朵夫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玛丝洛娃。当玛丝洛娃的同伴说已经认不 出她时,她意识到已青春不再,声色生活使她过早地衰老了。虽然她想到这一切 都起因于聂赫留朵夫,但她还是很开心。 B.在流放途中,有个小女孩的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就抱着她走路,因此没有 戴手铐。可是有个军官硬要给他戴上。小女孩的父亲说明原因却惹怒了军官,遭 来毒打。女政治犯帕夫洛夫娜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帮忙带孩子,事情才算平息下 来。 C.聂赫留朵夫动身前,姐姐和姐夫来看他。姐夫拉戈任斯基是既没有名望也没 有财产,却极其工于心计的官场老手。见面后,聂赫留朵夫和姐夫就司法制度等 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姐夫因感到受了侮辱而流下了泪。 D.聂赫留朵夫告诉玛丝洛娃,车厢里有个女人要分娩了,能不能让她留下来。 另外,费多霞的丈夫塔拉斯想见见费多霞。当玛丝洛娃终于找到押解官,对他说 了这事时,押解官却说:“哦,随她去生好了,等生出来再说。” E.自从随着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 来了。她消瘦、晒黑,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仿佛苍老了似的。聂赫留朵夫 对她有一种以前从没体验过的心情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2)谈一件你对张飞印象最深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 (1)请从第二则中归纳出一个常用成语(1分) (2)你从以上两则《论语》中得到怎样的启示?(5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阅读即享受 岳洪治 国人自古就有尊重知识、鼓励耕读的传统。读书人每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无涯苦作舟”的话勉励自己。然而,如果认真想一想,这个话似乎也不是那么完 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勤学苦读,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一个 “苦”字,势必会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尚未接触便远远地避开了。这些年 来,阅读率的下降,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认为读书辛苦,不如坐在电脑前打游戏 来得痛快,也是使一些人疏远书本的一个原因。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国人向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想人生的目标。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 业,读书都应该是毕生躬行的事业。如果说,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那 么,愉快的阅读,也应该成为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除去年少时做功课,年 长后做学问所必须的阅读,因为不得不读而难免枯燥乏味之外,我们的阅读,都 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是一种享受。具体而言,愉快的阅读,就是陶渊明在《五 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的那种读书。假如是汲汲于职称、汲汲于做官、汲汲于炒股盈利而读 书,纵然你读得很努力、很见成效,但是,这阅读的过程也是很难愉快的 然而,要达到读书的高境界,要实现愉快的阅读,所读的书,必须是你真正喜欢 的书,是可以使你内心得到满足、心智更加丰盈的书。因为只有阅读这样的书 才会有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你才会因为阅读的愉快而进入 “欣然忘食”的高境界。 在一个讲究品质的时代,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一个最为便 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好书呢?我想, 好书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第一,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是作者曾经接触 过的、思考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地再现。整体上,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 的内在品质和自然完美的表现形式。第二,作品语言要清新质朴、生动形象,既 优美流畅,又富含感情与哲理。第三,每个句子,都应该是从作者心田里生长的 美丽花朵和智慧果实,能够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作品中 的世界
8.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2)谈一件你对张飞印象最深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 (1)请从第二则中归纳出一个常用成语 (1 分) (2)你从以上两则《论语》中得到怎样的启示?(5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阅 读 即 享 受 岳洪治 国人自古就有尊重知识、鼓励耕读的传统。读书人每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无涯苦作舟”的话勉励自己。然而,如果认真想一想,这个话似乎也不是那么完 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勤学苦读,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一个 “苦”字,势必会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尚未接触便远远地避开了。这些年 来,阅读率的下降,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认为读书辛苦,不如坐在电脑前打游戏 来得痛快,也是使一些人疏远书本的一个原因。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国人向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想人生的目标。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 业,读书都应该是毕生躬行的事业。如果说,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那 么,愉快的阅读,也应该成为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除去年少时做功课,年 长后做学问所必须的阅读,因为不得不读而难免枯燥乏味之外,我们的阅读,都 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是一种享受。具体而言,愉快的阅读,就是陶渊明在《五 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的那种读书。假如是汲汲于职称、汲汲于做官、汲汲于炒股盈利而读 书,纵然你读得很努力、很见成效,但是,这阅读的过程也是很难愉快的。 然而,要达到读书的高境界,要实现愉快的阅读,所读的书,必须是你真正喜欢 的书,是可以使你内心得到满足、心智更加丰盈的书。因为只有阅读这样的书, 才会有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你才会因为阅读的愉快而进入 “欣然忘食”的高境界。 在一个讲究品质的时代,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一个最为便 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好书呢?我想, 好书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第一,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是作者曾经接触 过的、思考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地再现。整体上,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 的内在品质和自然完美的表现形式。第二,作品语言要清新质朴、生动形象,既 优美流畅,又富含感情与哲理。第三,每个句子,都应该是从作者心田里生长的 美丽花朵和智慧果实,能够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作品中 的世界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人生在世,许 多东西都可以放弃,只是不要放弃了享受阅读的权利。 (选自《中华文摘》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读书辛苦,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这是造成了阅读率的下降的重要 原因之 B.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愉快的阅读,是读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C.假如为了职称、做官和炒股盈利这些功利而读书,那不是我们推崇的快乐阅 读 D.不管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情况下,阅读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不要放弃 享受阅读的权利。 11.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不是那么完 美?(3分) 12.从全文看,我们应如何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 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 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 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 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 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 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 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 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人生在世,许 多东西都可以放弃,只是不要放弃了享受阅读的权利。 (选自《中华文摘》2011 年第 1 期,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读书辛苦,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这是造成了阅读率的下降的重要 原因之一。 B.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愉快的阅读,是读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C.假如为了职称、做官和炒股盈利这些功利而读书,那不是我们推崇的快乐阅 读。 D.不管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情况下,阅读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不要放弃 享受阅读的权利。 11.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不是那么完 美?(3 分) 12.从全文看,我们应如何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 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 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 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 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 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 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 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 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了。儿子 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 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 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 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 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 家伙! 再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 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 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结合全文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或父子的母校。 B.父亲说起他的母校时神采飞扬,不仅是为了激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母校的神往, 也是自己对上学的向往。 C.父亲带儿子到城里看他根本不存在的母校,是为了告诉儿子城乡的差别,使 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D.小说两次写到儿子的梦,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E.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于是理解了 父亲的良苦用心。 14.父亲并没有母校,小说为什么还用“父子的母校”为标题?(4分) 5.有人认为父亲以欺骗的形式来激励儿子,虽然能取得短时期的作用,但对孩 子的成长并不利。你认为呢?(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 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 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 “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 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 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了。儿子 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 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 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 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 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 家伙! 再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 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 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 年第 11 期,有删节)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 分) A.结合全文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或父子的母校。 B.父亲说起他的母校时神采飞扬,不仅是为了激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母校的神往, 也是自己对上学的向往。 C.父亲带儿子到城里看他根本不存在的母校,是为了告诉儿子城乡的差别,使 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D.小说两次写到儿子的梦,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E.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于是理解了 父亲的良苦用心。 14.父亲并没有母校,小说为什么还用“父子的母校”为标题?(4 分) 15.有人认为父亲以欺骗的形式来激励儿子,虽然能取得短时期的作用,但对孩 子的成长并不利。你认为呢?(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上世纪 70 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 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 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 80 年代,现代宇宙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 “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 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 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