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加S菌DNA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⑤加S菌的蛋白质 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 活R菌 长出S菌 只有R菌 1944年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从热死S 型S. pneumoniae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 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 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 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 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 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
①加S菌DNA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⑤加S菌的蛋白质 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 活R菌 长出S菌 只有R菌 1944年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从热死S 型S. pneumoniae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 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 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 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 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 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 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 (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 10分钟后 用捣碎器 使空壳脱离 吸附 离心 沉淀细胞进一步培 养后,可产生大量 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上清液中含 15%放射性 沉淀中含 85%放射性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 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 (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 10分钟后 用捣碎器 使空壳脱离 吸附 离心 沉淀细胞进一步培 养后,可产生大量 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上清液中含 15%放射性 沉淀中含 85%放射性
沉淀中含 25%放射性 以32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 ◼ (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 10分钟后 用捣碎器 使空壳脱离 吸附 离心 沉淀细胞进一步培 养后,可产生大量 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上清液中含 75%放射性
沉淀中含 25%放射性 以32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 ◼ (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 10分钟后 用捣碎器 使空壳脱离 吸附 离心 沉淀细胞进一步培 养后,可产生大量 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上清液中含 75%放射性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 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 Fraenkel-Conrat (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著名 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 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其蛋白质 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在没有蛋白质包 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 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子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 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 Fraenkel-Conrat (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著名 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 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其蛋白质 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在没有蛋白质包 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 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子
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分别拆分取 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将两种RNA分别与对方的蛋白 质外壳重建形成两种杂合病毒: (1)RNA(TMV) 蛋白质(HRV) (2)RNA(HRV) 蛋白质(TMV) 用两种杂合病毒感染寄主: (1)表现TM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TMV粒子 (2)表现HR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HRV粒子。 上述结果说明,在RNA病毒中,遗传的物质基础 也是核酸
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分别拆分取 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将两种RNA分别与对方的蛋白 质外壳重建形成两种杂合病毒: (1)RNA(TMV) 蛋白质(HRV) (2)RNA(HRV) 蛋白质(TMV) 用两种杂合病毒感染寄主: (1)表现TM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TMV粒子 (2)表现HR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HRV粒子。 上述结果说明,在RNA病毒中,遗传的物质基础 也是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