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最新高考模拟专题汇编之人物传记 1、从雕花匠到画匠 2、亦诗亦哲方东美 3、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范福潮 4、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刘伟忠 5、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朱强刘建平 6、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7、慧眼识英才 8、铁血柔情林觉民 9、记傅雷杨绛 10、草婴 11、魂魄犹在江山图范曾 12、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13、“神笔”洪汛涛洪运 14、天殷嘱我重斯文一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5、忆傅斯年先生何兆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从雕花匠到画匠 ①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 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②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 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 很有兴味 ③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 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 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④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 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 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 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⑤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 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 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 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⑥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 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 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⑦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 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 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⑧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 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
全国各地最新高考模拟专题汇编之人物传记 1、从雕花匠到画匠 2、亦诗亦哲方东美 3、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4、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5、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朱强 刘建平 6、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7、慧眼识英才 8、铁血柔情林觉民 9、记傅雷 杨 绛 10、草婴 11、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12、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13、“神笔”洪汛涛 洪运 14、天殷嘱我重斯文—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5、忆傅斯年先生 何兆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从雕花匠到画匠 ①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 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②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 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 很有兴味。 ③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 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 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④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 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 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 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⑤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 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 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 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⑥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 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 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⑦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 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 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⑧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 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
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 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 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⑨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 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 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 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 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 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 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 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 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 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 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 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⑩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 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齐白石在花篮上雕出飞禽走兽的花样,受到众人夸奖全赖在白石铺一代很出 名的周之美师傅,他有一手绝技。 B.光绪八年齐白石花半年时间一幅一幅地勾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一部 《芥子园画谱》基本上勾影完了,为他日后做雕花木打下了坚实基础。 C.齐白石开始接触画像并入门得归功于寿三爷教给他拿手本领,画像后来也成 了她主要收入来源 D.齐白石小时候就读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后来在陈少蕃老师的建 议下读了《聊斋志异》一类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E.这是齐白石老人的自述,真实记录了他从雕花匠到画匠的经历,爱学习,善 于从师,先后跟随了很多老师,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2).请分析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6分) (3).阅读全文,请概括齐白石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的原因有哪些?(6分) (4).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这是怎样的艺术主张? 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说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主张,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 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 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 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 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 ‘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
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 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 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⑨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 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 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 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 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 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 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 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 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 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 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 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⑩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 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 了!”(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齐白石在花篮上雕出飞禽走兽的花样,受到众人夸奖全赖在白石铺一代很出 名的周之美师傅,他有一手绝技。 B.光绪八年齐白石花半年时间一幅一幅地勾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一部 《芥子园画谱》基本上勾影完了,为他日后做雕花木打下了坚实基础。 C.齐白石开始接触画像并入门得归功于寿三爷教给他拿手本领,画像后来也成 了她主要收入来源。 D.齐白石小时候就读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后来在陈少蕃老师的建 议下读了《聊斋志异》一类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E.这是齐白石老人的自述,真实记录了他从雕花匠到画匠的经历,爱学习,善 于从师,先后跟随了很多老师,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2).请分析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6 分) (3).阅读全文,请概括齐白石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的原因有哪些?(6 分) (4).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这是怎样的艺术主张? 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说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主张,并谈谈你的认识。(8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 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 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 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 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 ‘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 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 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 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 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 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 师,有两个学生一一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 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 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 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 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 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 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 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 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 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 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 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 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 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 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一—《坚白精舍诗集》 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 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 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 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 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 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 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 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 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 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 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 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 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 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 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 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 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 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 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 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 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 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 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 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 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 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 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 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 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 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 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 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 家钱锺书教授,1987 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 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 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 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 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 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 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 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 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 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 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 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 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 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 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 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
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 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 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 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 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 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 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 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 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 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 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 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 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 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 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 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 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 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 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 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 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 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 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6分)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 究分析。(8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 于绍兴府山阴县。15岁中秀才,1892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穌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 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 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 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 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 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 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 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 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 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 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 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 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 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 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 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 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 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 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 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 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 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 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 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 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6 分)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 分)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 究分析。(8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 1868 年 1 月 11 日)出生 于绍兴府山阴县。15 岁中秀才,1892 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 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 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 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 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 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 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 耻相依附,不往交纳”。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 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 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 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 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 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 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 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1898年9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 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 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 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 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 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 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 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 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 名人。1901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 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 为教员。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 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 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 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1903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 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260年,无论其血 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 者哉!”是故,他不赞同。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 反专制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 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 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 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 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 立共和”才是真意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 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 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 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 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 耻相依附,不往交纳”。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 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 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 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 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 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 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 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1898 年 9 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 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 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 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 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 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 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 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 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 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 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 名人。1901 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 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 为教员。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 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 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 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1903 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 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 260 年,无论其血 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 者哉!”是故,他不赞同。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 反专制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 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 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 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 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 立共和”才是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