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音乐性的美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 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 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 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 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 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 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 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 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 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或轻盈华美、 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髙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 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么?它们与刘 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 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 I 卷阅读题(70 分) 甲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音乐性的美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 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 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 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 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 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 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 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 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 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或轻盈华美、 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 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么?它们与刘、 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 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 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 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 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 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 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诗仙”李 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 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 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 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 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 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 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 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 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 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 所传唱的。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 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 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 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 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 文学形式。 选自于《美 的历程》 1.“诗歌和书法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对书法发展的原因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在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的书法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其风 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
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 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 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 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 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 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诗仙”李 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 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 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 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 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 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 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 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 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 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 所传唱的。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 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 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 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 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 文学形式。 选自于《美 的历程》 1.“诗歌和书法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对书法发展的原因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在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的书法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其风 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
B.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它们为那个时代确 立了共同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 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D.孙过庭在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 段,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它们是那个时 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B.“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 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C.“盛唐之音”表现在书法上,即是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 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D.草书,又特别是狂草,融合了当时传人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出现了许多 新创造,具有音乐美,体现了出盛唐风貌。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唐代,书法和诗歌既是最普及的艺术,又是最成熟的艺术,它们都是唐代 艺术精神的集中点,都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B.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他就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王羲之的《兰 亭集序》,这些兰亭墓本,就成了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陈子昂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从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以巨大的 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 D.五古、五律、七律等体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 而不是音乐的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B.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它们为那个时代确 立了共同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 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D.孙过庭在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 段,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它们是那个时 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B.“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 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C.“盛唐之音”表现在书法上,即是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 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D.草书,又特别是狂草,融合了当时传人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出现了许多 新创造,具有音乐美,体现了出盛唐风貌。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唐代,书法和诗歌既是最普及的艺术,又是最成熟的艺术,它们都是唐代 艺术精神的集中点,都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B.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他就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王羲之的《兰 亭集序》,这些兰亭摹本,就成了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陈子昂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从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以巨大的 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 D.五古、五律、七律等体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 而不是音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 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 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 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 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 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囂。五年,嚣遂遺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 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宄豫②不决。歙 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 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 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 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 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 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 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 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 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 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 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 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 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剌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 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 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宄you豫:犹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 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 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 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 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 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 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 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 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 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 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 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 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 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 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 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 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 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 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 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 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 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 yòu 豫:犹豫
4.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弟:古代把姊妹称为女兄、女弟,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 与姊相对者称为“妹”。古时的“兄”又称为“昆”。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 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 B.杖节:即手执符节是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 权力的象征。 C.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 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一般一字为正一字 为辅,文官以“文”字为首字,武官以“武”字为首字,而文武双全者得通谥, 以“忠”开头,以“忠武”(诸葛亮)最美。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 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5.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一项()(3分) A.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 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B.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首虏数千人 「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C.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 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D.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 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歙受皇帝之命岀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囂,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 恂派到汉朝作为人质。 B.来歙的妺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 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高兴
4.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女弟:古代把姊妹称为女兄、女弟,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 与姊相对者称为“妹”。古时的“兄”又称为“昆”。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 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 B.杖节:即手执符节是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 权力的象征。 C.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 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一般一字为正一字 为辅,文官以“文”字为首字,武官以“武”字为首字,而文武双全者得通谥, 以“忠”开头,以“忠武”(诸葛亮)最美。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 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5.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一项()(3 分) A.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 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B.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 /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C.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 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D.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 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嚣,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 恂派到汉朝作为人质。 B.来歙的妹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 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