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 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 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 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 的军国民教育会成 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 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 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 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此时的蔡公,已 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 (内容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 段偏重于搞暗杀。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 图皆不成,意颇倦。”(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40年蔡公去世, 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 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 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 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 学生教授兵操。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 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 贼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晩清政府腐 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 会现实。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会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 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6分)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 政治革命经历。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 以贯之。(6分)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并 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 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 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 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 的军国民教育会成 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 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 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 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此时的蔡公,已 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内容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 段偏重于搞暗杀。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 图皆不成,意颇倦。”(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40 年蔡公去世, 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 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 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 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 学生教授兵操。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 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 贼”。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晚清政府腐 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 会现实。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会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 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6 分)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 政治革命经历。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 一以贯之。(6 分)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并 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 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 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 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一一这是 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 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 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 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 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 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 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 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 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 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 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 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 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 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 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 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 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 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 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 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 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 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 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 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 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 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 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 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 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 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 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 夏三老”。陈老今年 97 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 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 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 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 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 80 岁。 1916 年 7 月 20 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 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 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 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 多古籍经典。1931 年,15 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 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 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 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 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 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 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 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 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 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 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 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 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 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 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 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 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 20 多位书画名家 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 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 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 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 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 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 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 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 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 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
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 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 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 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 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 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 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 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 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 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 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 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 “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 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 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 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 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 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 美统一。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 话的理解。(6分)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6分) 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朱强刘建平
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 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 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 2011 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 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 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 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 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 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 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 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 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 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 “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 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 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 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 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 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 美统一。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 话的理解。 (6 分)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6 分) (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朱强 刘建平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 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 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 《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 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一一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 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 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 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 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 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 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 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 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 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 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 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 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 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 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 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 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 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 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 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 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 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 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 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 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 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 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 1999 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 《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 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 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 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 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 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 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 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 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 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 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 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 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 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 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 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 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 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 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 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 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 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 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 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 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 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 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 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 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 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 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 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度文库)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 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 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 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 《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 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 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 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6分)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作品曾 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对世界 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似乎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 才能一窥摄影的究竟。 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叔叔路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也 是布列松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最重要的影响者。“1913年的圣诞节,我第 次走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5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 布列松由此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 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 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 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①巴金自 1978 年底到 1986 年 8 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 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 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 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度文库)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 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 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 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 《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 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 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 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6 分)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作品曾 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对世界 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似乎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 才能一窥摄影的究竟。 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叔叔路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也 是布列松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最重要的影响者。“1913 年的圣诞节,我第一 次走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 5 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 布列松由此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