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与务虚 5、反复与强化 命题热点是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景物与情理 方面缘情择景,另一方面借景(物、事)抒情。写景(物、事)是手段,是依托,抒情 才是目的,是归宿 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的文字当中,提取散文的精要需要用足用好议论抒情 文字 主体与客体 散文凡是写到主体之外的景、事、物、人,目的都是为了从侧面映衬主体,强化主体特征 和作者的情感意念。 示例:2005广东《壶口的黄河》 本文的写作对象一一主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3分) 对比、层递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 写实与务虚 写亲身经历的为实写,写间接所得或联想想象为虚写 “实”是文章的躯体,“虚”是文章的神采,“虚”对“实”起着充实、拓展、深化和美 化的作用。只有虚实相辅,文章才能相映生辉 人称与情感 反复与强化 散文加强表义性、音乐性与抒情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反复咏叹。反复所在,往往 就是强调所在,也就是命题所在。 下面详细介绍高考命题的热点及对策 散文中的景与情、情与理 散文写景状物记事述人,目的是抒情言志。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 传统文论把描绘人物、事物、景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语言统称“景语”,且“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散文家总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然后由人及义,即事明理,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同诗歌一样,散文也讲究意境,情景交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种是触景生情,如《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 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主 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自然融合。另一种是缘情造境,如《我的空中楼阁》中“轻 灵而自由”的小屋,“独立而宁静”的环境,都不过是作者心造的幻境,从而寄寓作者对“独 立而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借心中想像之“景 抒发内心炽热、真挚之情。不管是哪一种意境,共同要求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其中,情 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情与理。有些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有些象征性、晢理性散文,抒情之外,还要阐 发一种晢理,赞颂某种精神,使所咏之物人格化。如《青菜》的意境就充分体现了物性与人性, 物理与哲理在相似相通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如“青菜”的“朴素而高贵”就恰与无名英雄的“平 凡而伟大”相近,既有真挚的情感,又有睿智的哲思,颇有但丁名言“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
4、写实与务虚 5、反复与强化 命题热点是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景物与情理 一方面缘情择景,另一方面借景(物、事)抒情。写景(物、事)是手段,是依托,抒情 才是目的,是归宿。 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的文字当中,提取散文的精要需要用足用好议论抒情 文字。 主体与客体 散文凡是写到主体之外的景、事、物、人,目的都是为了从侧面映衬主体,强化主体特征 和作者的情感意念。 示例:2005 广东《壶口的黄河》 本文的写作对象——主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 ,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 (3 分) 对比、层递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 写实与务虚 写亲身经历的为实写,写间接所得或联想想象为虚写。 “实”是文章的躯体,“虚”是文章的神采,“虚”对“实”起着充实、拓展、深化和美 化的作用。只有虚实相辅,文章才能相映生辉。 人称与情感 反复与强化 散文加强表义性、音乐性与抒情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反复咏叹。反复所在,往往 就是强调所在,也就是命题所在。 下面详细介绍高考命题的热点及对策。 散文中的景与情、情与理 散文写景状物记事述人,目的是抒情言志。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 传统文论把描绘人物、事物、景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语言统称“景语”,且“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散文家总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然后由人及义,即事明理,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同诗歌一样,散文也讲究意境,情景交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种是触景生情,如《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 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主 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自然融合。另一种是缘情造境,如《我的空中楼阁》中“轻 灵而自由”的小屋,“独立而宁静”的环境,都不过是作者心造的幻境,从而寄寓作者对“独 立而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借心中想像之“景” 抒发内心炽热、真挚之情。不管是哪一种意境,共同要求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其中,情 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情与理。有些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有些象征性、哲理性散文,抒情之外,还要阐 发一种哲理,赞颂某种精神,使所咏之物人格化。如《青菜》的意境就充分体现了物性与人性, 物理与哲理在相似相通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如“青菜”的“朴素而高贵”就恰与无名英雄的“平 凡而伟大”相近,既有真挚的情感,又有睿智的哲思,颇有但丁名言“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
叶中显示出来”的理趣。说理性散文情理交融的特征尤为明显。一般说理文中的道理是理性化 的,使人折服;而说理性散文中的道理是情感化的,能使读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受到震撼。二 者产生区别的原因在于:说理文中的“理”诉诸理智,依靠科学论证,逻辑推断,在推理过程 中力避感情的介入;而说理性散文则是因事生情,以情推理,因理由情生,所以“理”也著上 主观的感情色彩。如《灯下漫笔》,鲁迅有感于民族的劣根性,对民众的奴性心理深恶痛绝, 因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讲出一番道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的精辟论述。 不但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真正体现了“情理交融”。说理性散文中的情理交融应是作家 真性、真情、真知、真见的统 散文中的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 写景状物。写景文和状物文是抒情散文的两个重要门类。写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情 寓其中:咏物,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意蕴其内。优秀的散文作品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景物的 特征,鲜明地描绘景物的风貌,使其个性突出,具体可感,且色调与情趣统一,自然节奏和心 灵节奏契合。如《荷塘月色》,如《故都的秋》,那荷塘,那月色,那秋,绝不类同他处。成 功的景物描写总是动静相生,写好动态,静物才会有生命,有灵魂。阅读写景状物的文字,须 把握写景状物的立足点,这样有助于弄清顺序、脉络、结构、层次。写景时的观察有定点观察 和动点观察,一般有四种观察形式:定点透视,变角变焦;定点动景,“物换星移”:动点定 景,多角多面;移步换景,游踪组合。如《荷塘月色》写荷塘、月色两节,属定点观察。《我 的空中楼阁》则有三个立足点,属动点观察。除把握立足点外,还要弄清具体的观察方法。这 其中有视角的变化,或仰视、或平视,或俯察,或侧看,或环顾;有视距的变化,或远观,或 近觑;有视野的变化,或鸟瞰全景,或特写局部。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景物的层次条理关系, 分出总体和局部,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点景,弄清宾主、轻重、虚实,从而把握景物的 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探索蕴蓄其内的情趣和理趣 记事述人。散文贵“真”贵“散”,散文中的事实往往有以少总多、小中见大的特点,典 型性很强,而且寄深情,寓晢思,含蓄蕴藉。并不以情节取胜,无需完整、曲折,只求抓住其 闪光点、动情点,如《灯下漫笔》写作者兑换现银这一日常生活小事和他心理的微妙变化,《灯》 写作者寒夜不眠之苦和暗夜寻路之难,均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和微言大义的机趣。散文记事的手 法十分灵活,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各种叙述的方式在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中经 常用到。散文述人,常以白描一—“画眼睛”的笔法,特写人物性格的特征,据此表达感悟, 抒写情怀。《记念刘和珍君》反复刻画刘和珍的“温和”“微笑”,借这一细节的特写表现刘 和珍大智大勇的性格。鲁迅对中国女子勇毅精神的慨叹正是据此而发。 抒情说理。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 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抒情是间接抒情,一般有融情于事、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融情于理四种方式。抒情的语言手段通常有如下两种:①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形象有色 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淡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 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既有乳白、柔和的月光,又有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色调对 比中,隐隐透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②利用情语指点、感染景语。如同样写月色,《荷塘月 色》由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一情语的指点,“月光如水”成为乐景;《为了忘 却的记念》受到“悲愤”的感染,就成为哀景。另外,移情、拟人也是情景交融最重要的语言 手段。关于说理。散文说理时的叙例是生活化、场景化、形象化、情感化的,有如有血有肉、 活灵活现的龙。其“论点”也用形象的语言包装,“论证”过程是一种形象的推理。如《灯》 的“点睛之笔”就用了象征手法 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表达技巧既有修辞方面的,如摹绘形容、巧拟妙喻等;也有手法方面的,如象征 渲染、映衬、对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多角度展开联想
叶中显示出来”的理趣。说理性散文情理交融的特征尤为明显。一般说理文中的道理是理性化 的,使人折服;而说理性散文中的道理是情感化的,能使读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受到震撼。二 者产生区别的原因在于:说理文中的“理”诉诸理智,依靠科学论证,逻辑推断,在推理过程 中力避感情的介入;而说理性散文则是因事生情,以情推理,因理由情生,所以“理”也著上 主观的感情色彩。如《灯下漫笔》,鲁迅有感于民族的劣根性,对民众的奴性心理深恶痛绝, 因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讲出一番道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的精辟论述。 不但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真正体现了“情理交融”。说理性散文中的情理交融应是作家 真性、真情、真知、真见的统一。 散文中的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 写景状物。写景文和状物文是抒情散文的两个重要门类。写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情 寓其中;咏物,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意蕴其内。优秀的散文作品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景物的 特征,鲜明地描绘景物的风貌,使其个性突出,具体可感,且色调与情趣统一,自然节奏和心 灵节奏契合。如《荷塘月色》,如《故都的秋》,那荷塘,那月色,那秋,绝不类同他处。成 功的景物描写总是动静相生,写好动态,静物才会有生命,有灵魂。阅读写景状物的文字,须 把握写景状物的立足点,这样有助于弄清顺序、脉络、结构、层次。写景时的观察有定点观察 和动点观察,一般有四种观察形式:定点透视,变角变焦;定点动景,“物换星移”;动点定 景,多角多面;移步换景,游踪组合。如《荷塘月色》写荷塘、月色两节,属定点观察。《我 的空中楼阁》则有三个立足点,属动点观察。除把握立足点外,还要弄清具体的观察方法。这 其中有视角的变化,或仰视、或平视,或俯察,或侧看,或环顾;有视距的变化,或远观,或 近觑;有视野的变化,或鸟瞰全景,或特写局部。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景物的层次条理关系, 分出总体和局部,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点景,弄清宾主、轻重、虚实,从而把握景物的 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探索蕴蓄其内的情趣和理趣。 记事述人。散文贵“真”贵“散”,散文中的事实往往有以少总多、小中见大的特点,典 型性很强,而且寄深情,寓哲思,含蓄蕴藉。并不以情节取胜,无需完整、曲折,只求抓住其 闪光点、动情点,如《灯下漫笔》写作者兑换现银这一日常生活小事和他心理的微妙变化,《灯》 写作者寒夜不眠之苦和暗夜寻路之难,均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和微言大义的机趣。散文记事的手 法十分灵活,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各种叙述的方式在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中经 常用到。散文述人,常以白描——“画眼睛”的笔法,特写人物性格的特征,据此表达感悟, 抒写情怀。《记念刘和珍君》反复刻画刘和珍的“温和”“微笑”,借这一细节的特写表现刘 和珍大智大勇的性格。鲁迅对中国女子勇毅精神的慨叹正是据此而发。 抒情说理。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 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抒情是间接抒情,一般有融情于事、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融情于理四种方式。抒情的语言手段通常有如下两种:①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形象有色 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淡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 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既有乳白、柔和的月光,又有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色调对 比中,隐隐透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②利用情语指点、感染景语。如同样写月色,《荷塘月 色》由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一情语的指点,“月光如水”成为乐景;《为了忘 却的记念》受到“悲愤”的感染,就成为哀景。另外,移情、拟人也是情景交融最重要的语言 手段。关于说理。散文说理时的叙例是生活化、场景化、形象化、情感化的,有如有血有肉、 活灵活现的龙。其“论点”也用形象的语言包装,“论证”过程是一种形象的推理。如《灯》 的“点睛之笔”就用了象征手法。 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表达技巧既有修辞方面的,如摹绘形容、巧拟妙喻等;也有手法方面的,如象征、 渲染、映衬、对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多角度展开联想
下面略谈常用的几种 摹绘形容。散文可以绘形绘声绘色,描摹静态动态,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故都的秋》中“落蕊图”的描绘,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 巧拟妙喻。比喻、比拟可以传神写照,“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只要抓住喻体、拟体与 本体相似的特征,就能产生“神似”甚至“酷肖”之感。如《故都的秋》中“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中的四个比喻 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形象地领悟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用此丰富的比 喻,让人回味悠长,明了于胸。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利用感觉相互沟通,使无以名状、难 又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如《荷塘月色》中,把不均匀的月色比同“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把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效果非凡。 象征。象征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景物为情思。如《灯》一文,以灯光作为象征物,通过描 写灯光给人的益处,层层深入挖掘其象征义。《门槛》一文以“门槛”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 困难,激发人们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映衬对比。映衬通过描绘衬体为主体铺垫、渲染,使主体的特征更鲜明、突出,其中反衬 手法能取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古人就曾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赞语 《我的空中楼阁》先极力描绘无花树,然后几笔点出: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 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的背景,显出小屋的别致。《故都的秋》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 了映衬突出北国之秋“色彩浓重、天之高远、味道浓郁”的特点。在散文中,映衬常用来点染 景物,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对比是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互 相比较,使双方更加鲜明、突出。对比用于抒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用于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增强暗示性和启发性。如《记忆》中对比不同人的记忆来区分崇高和卑下,《门槛》结尾 个傻瓜”“一位圣人”的对比,鲜明揭示题旨 下面谈谈散文鉴赏的有关方法和思路 联系背景,选点连线,整体感知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 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 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由此可见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在鉴赏中 的作用,特别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的鉴赏,联系背景显得尤为必 鉴赏散文要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动情点重要,抓住这一点向纵深处开掘,即能发现 作品的旨趣。动情点并不难找到,因为它总是出现在作品开头的部分,作者又总是在全力映衬、 描述这一点。如巴金《灯》的动情点是“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 篇散文中可以出现几处闪光点,这表明哲理在抽象,情感在升温。这些亮点在夹叙夹议的文字 中,总是出现在不同事实片断的转换、接榫处,总是用议论抒情句提示。如《灯》结尾的句子: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达到了形象、哲理与诗情的高度统一。接通闪光点的连线就 能了解作品的外部关系和内在联系,把握住作品的结构、思路和旨趣。 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整体感知 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逐步达到 “情往似赠,兴来知答”,从而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如鉴赏《故都的 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来突出故都的 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 揣摩语言,合旨适境
下面略谈常用的几种。 摹绘形容。散文可以绘形绘声绘色,描摹静态动态,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故都的秋》中“落蕊图”的描绘,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 巧拟妙喻。比喻、比拟可以传神写照,“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只要抓住喻体、拟体与 本体相似的特征,就能产生“神似”甚至“酷肖”之感。如《故都的秋》中“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中的四个比喻 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形象地领悟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用此丰富的比 喻,让人回味悠长,明了于胸。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利用感觉相互沟通,使无以名状、难 又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如《荷塘月色》中,把不均匀的月色比同“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把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效果非凡。 象征。象征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景物为情思。如《灯》一文,以灯光作为象征物,通过描 写灯光给人的益处,层层深入挖掘其象征义。《门槛》一文以“门槛”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 困难,激发人们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映衬对比。映衬通过描绘衬体为主体铺垫、渲染,使主体的特征更鲜明、突出,其中反衬 手法能取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古人就曾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赞语。 《我的空中楼阁》先极力描绘无花树,然后几笔点出: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 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的背景,显出小屋的别致。《故都的秋》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 了映衬突出北国之秋“色彩浓重、天之高远、味道浓郁”的特点。在散文中,映衬常用来点染 景物,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对比是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互 相比较,使双方更加鲜明、突出。对比用于抒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用于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增强暗示性和启发性。如《记忆》中对比不同人的记忆来区分崇高和卑下,《门槛》结尾“一 个傻瓜”“一位圣人”的对比,鲜明揭示题旨。 下面谈谈散文鉴赏的有关方法和思路。 联系背景,选点连线,整体感知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 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 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由此可见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在鉴赏中 的作用,特别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的鉴赏,联系背景显得尤为必 要。 鉴赏散文要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动情点重要,抓住这一点向纵深处开掘,即能发现 作品的旨趣。动情点并不难找到,因为它总是出现在作品开头的部分,作者又总是在全力映衬、 描述这一点。如巴金《灯》的动情点是“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一 篇散文中可以出现几处闪光点,这表明哲理在抽象,情感在升温。这些亮点在夹叙夹议的文字 中,总是出现在不同事实片断的转换、接榫处,总是用议论抒情句提示。如《灯》结尾的句子: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达到了形象、哲理与诗情的高度统一。接通闪光点的连线就 能了解作品的外部关系和内在联系,把握住作品的结构、思路和旨趣。 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整体感知 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逐步达到 “情往似赠,兴来知答”,从而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如鉴赏《故都的 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来突出故都的 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 揣摩语言,合旨适境
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 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或者意蕴丰厚或者运用修辞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 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揣摩散文的语言要以作品的题旨、情境为参照系。比如《故都的秋》中“足见有感觉的动 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一句,含义颇丰,如何阐发其深刻内涵呢?联系情境,题旨,不难得出:“有情趣的人类 在文中侧重指文人学士,作者借写古代文人学士逢秋悲啼,实际上表白自己作为一名有着民主 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一一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 北国的寒秋中,曾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的他,由于不得志,而对北国深秋的 秋声、秋雨,能不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 另外,揣摩语言还需考虑其他方面,如本句的句式结构、在语段中的地位、相邻句、在全 文的作用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等。 明确意象,缘景入情,建构意境 赏析散文的意境应缘景入情。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转换成具体 可感的物象,融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感受后,明确清晰的意象,然后找出意象构成的各要素间 的关系和意象群之间的内存关系,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真切体验,建构起符合文 章主旨又体现读者个性的意境来,使读者与作者在一定层面上达到情感的共鸣。写景状物的散 文要从景物特征入手。《我的空中楼阁》中“小屋”的最大特征是“轻灵而自由”。而作者的 人生理想正是“自由”。自由是景与情的相通点、结合点。记事述人的散文要从典型细节入手 如刘和珍的“和蔼、微笑”。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可以使读者从 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在朗读中欣赏那山中轻灵自由的小屋,感受 作者的快乐、幸福,在朗读中想像刘和珍的音容笑貌,感受作者悲愤的心境 明确意象,构建意境,读者可以徜徉于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得到舒心惬意的美的享受, 美的启迪,做一次灵魂和精神世界的心灵旅游,这就是鉴赏的真谛 展开联想和想像 所谓“联想和想像”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 章中的情与景,事与理,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么由现实 到未来,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 和丰富。刘勰《文心雕龙》有“寂然凝虑,思接于载:悄然焉动,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去之色。”另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两句 谈的都是联想想像在文学鉴赏中的非凡作用。比如《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了“山中小屋” 的优美画卷后,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家的“形象美”。通过想像,描述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应是 个什么样的形象,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指导学生联想和想像,要求他们围绕文章的 内涵进行发散思维。如想像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清幽闲 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像成“李白”“欧阳修”,就抓住他们笔下的小屋、敬亭山、滁州山 水都赋予了灵性这一点。联想想像可以扩展作品的内涵,真正体现读者的再创造,再现美的意 境 另外,联想想像可以深化文章的题旨,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比如《灯》一文结尾,“灯光” 已成为生活的象征、希望的火种、力量的源泉,这时联系世界文坛上有崇高威望、获诺贝尔奖 而选择人为的方式结東生命的海明威、伍尔芙、茨威格、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人,启发学 生思考文中“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含义,以此阐明精神之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就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情与理,对鉴赏对象的各主要特征进行宏观和理性的 思考。“分析评价”是对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最高级的一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
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 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或者意蕴丰厚或者运用修辞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 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揣摩散文的语言要以作品的题旨、情境为参照系。比如《故都的秋》中“足见有感觉的动 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一句,含义颇丰,如何阐发其深刻内涵呢?联系情境,题旨,不难得出:“有情趣的人类” 在文中侧重指文人学士,作者借写古代文人学士逢秋悲啼,实际上表白自己作为一名有着民主 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 北国的寒秋中,曾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的他,由于不得志,而对北国深秋的 秋声、秋雨,能不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 另外,揣摩语言还需考虑其他方面,如本句的句式结构、在语段中的地位、相邻句、在全 文的作用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等。 明确意象,缘景入情,建构意境 赏析散文的意境应缘景入情。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转换成具体 可感的物象,融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感受后,明确清晰的意象,然后找出意象构成的各要素间 的关系和意象群之间的内存关系,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真切体验,建构起符合文 章主旨又体现读者个性的意境来,使读者与作者在一定层面上达到情感的共鸣。写景状物的散 文要从景物特征入手。《我的空中楼阁》中“小屋”的最大特征是“轻灵而自由”。而作者的 人生理想正是“自由”。自由是景与情的相通点、结合点。记事述人的散文要从典型细节入手, 如刘和珍的“和蔼、微笑”。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可以使读者从 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在朗读中欣赏那山中轻灵自由的小屋,感受 作者的快乐、幸福,在朗读中想像刘和珍的音容笑貌,感受作者悲愤的心境。 明确意象,构建意境,读者可以徜徉于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得到舒心惬意的美的享受, 美的启迪,做一次灵魂和精神世界的心灵旅游,这就是鉴赏的真谛。 展开联想和想像 所谓“联想和想像”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 章中的情与景,事与理,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么由现实 到未来,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 和丰富。刘勰《文心雕龙》有“寂然凝虑,思接于载;悄然焉动,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去之色。”另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两句 谈的都是联想想像在文学鉴赏中的非凡作用。比如《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了“山中小屋” 的优美画卷后,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家的“形象美”。通过想像,描述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应是 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指导学生联想和想像,要求他们围绕文章的 内涵进行发散思维。如想像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清幽闲 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像成“李白”“欧阳修”,就抓住他们笔下的小屋、敬亭山、滁州山 水都赋予了灵性这一点。联想想像可以扩展作品的内涵,真正体现读者的再创造,再现美的意 境。 另外,联想想像可以深化文章的题旨,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比如《灯》一文结尾,“灯光” 已成为生活的象征、希望的火种、力量的源泉,这时联系世界文坛上有崇高威望、获诺贝尔奖 而选择人为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海明威、伍尔芙、茨威格、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人,启发学 生思考文中“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含义,以此阐明精神之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就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情与理,对鉴赏对象的各主要特征进行宏观和理性的 思考。“分析评价”是对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最高级的一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
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关键在于是否能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生活底蕴 做出客观、合理而具有读者个性特征的结论。在鉴赏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评价的能 力。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让我们的鉴赏不受世俗的、流行的眼光羁绊,可以使我们站得 更高,看得更远,评价更为准确。比如《灯》,我们需要对“灯光”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分析评 价。如果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从政治层面来看:“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使人 感到祖国的希望和光明,从而表达了作者抗战必胜的信念。如果脱离写作背景,“灯”具有了 人生晢理的意味,“灯”象征着光明、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又如《门槛》一文, 联系写作背景,“门槛”是“进步与反动,革命与不革命的分界线”;脱离写作背景,“门槛 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放弃,都需要人们 做出选择,跨过一道“槛”。再如《灯下漫笔》中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精辟概括,《巴尔扎克葬 》中雨果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都需要我们反复研读,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评价 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 “观于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平时的散文鉴赏中,注意联想和思考,同样的 题材和主题,别的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同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自己接触过的别的作品相比, 那一个更能打动人。比较是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散文的单篇鉴赏,进入到一定层次后, 必须进行同类或不同类单篇作品的相互比较,才能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鉴赏能力 该采取何种方法呢?1.在平时的鉴赏活动中,应充分展开联想,从散文的意境,用词用语、 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内含、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等角度选择相类或相反的作 品进行比较。如学习《灯下漫笔》一文,可选择同时期的《春末闲谈》《灯下漫笔》(二)等 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也可选择与“以小见大”手法相同的《从孩子照相说起》进而把握 鲁迅的杂文技法;还可选择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比较鉴赏,把握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批判。2.注 意了解一些散文鉴赏的有关概念。3.注意参考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学习它们评论的角度、得出 的结论、鉴赏用语、文章的重心等等 附一: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表解总纲 表一叙述人称 人|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 表达技巧之叙述 称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述方式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 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如:《谢谢你 教我
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关键在于是否能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生活底蕴 做出客观、合理而具有读者个性特征的结论。在鉴赏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评价的能 力。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让我们的鉴赏不受世俗的、流行的眼光羁绊,可以使我们站得 更高,看得更远,评价更为准确。比如《灯》,我们需要对“灯光”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分析评 价。如果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从政治层面来看:“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使人 感到祖国的希望和光明,从而表达了作者抗战必胜的信念。如果脱离写作背景,“灯”具有了 人生哲理的意味,“灯”象征着光明、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又如《门槛》一文, 联系写作背景,“门槛”是“进步与反动,革命与不革命的分界线”;脱离写作背景,“门槛” 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放弃,都需要人们 做出选择,跨过一道“槛”。再如《灯下漫笔》中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精辟概括,《巴尔扎克葬 词》中雨果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都需要我们反复研读,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评价。 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 “观于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平时的散文鉴赏中,注意联想和思考,同样的 题材和主题,别的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同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自己接触过的别的作品相比, 那一个更能打动人。比较是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散文的单篇鉴赏,进入到一定层次后, 必须进行同类或不同类单篇作品的相互比较,才能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鉴赏能力。 该采取何种方法呢?1.在平时的鉴赏活动中,应充分展开联想,从散文的意境,用词用语、 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内含、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等角度选择相类或相反的作 品进行比较。如学习《灯下漫笔》一文,可选择同时期的《春末闲谈》《灯下漫笔》(二)等 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也可选择与“以小见大”手法相同的《从孩子照相说起》进而把握 鲁迅的杂文技法;还可选择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比较鉴赏,把握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批判。2.注 意了解一些散文鉴赏的有关概念。3.注意参考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学习它们评论的角度、得出 的结论、鉴赏用语、文章的重心等等。 附一: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表解总纲 表一叙述人称 表 达 技 巧 之 叙 述 人 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 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 述 方 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 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如:《谢谢你 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