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解题技法 ●参考:崇文书局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第122--125页)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注重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在清理内部的相互关 系的基础上,再由整体推及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 感悟和赏析。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 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髙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考生面对古文阅读试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 “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 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 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目,大多从 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遵循整体阅读的原则, 首先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 主旨,已经成为我们解答古文阅读试题的必须。 请先看2007年高考湖北卷古文阅读题目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琅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 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 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螺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 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优俪焉。 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琅公孟子,善人最少,姓醇谨, 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 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 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 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 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 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王孝,遇诸兄弟 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以 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亚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 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 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 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 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天 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 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2010 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解题技法 ● 参考:崇文书局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第 122--125 页)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注重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在清理内部的相互关 系的基础上,再由整体推及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 感悟和赏析。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 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考生面对古文阅读试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 “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 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 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目,大多从 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遵循整体阅读的原则, 首先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 主旨,已经成为我们解答古文阅读试题的必须。 请先看 2007 年高考湖北卷古文阅读题目------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琅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 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 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螺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 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优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琅公孟子,善人最少,姓醇谨, 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 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 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 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 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 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王孝,遇诸兄弟 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以 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亚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 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 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 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 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 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 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霁:明朗 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 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凭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 心 B.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 食 余悉以赈乡里贫 乏者 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颖川公卒,哀毁如礼 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 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 故名王伍。 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 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 恭敬而有礼貌。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4分) (2)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4分)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 霁:明朗 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 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凭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 心 B.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 食 余悉以赈乡里贫 乏者 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D. 颖川公卒,哀毁如礼 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 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 故名王伍。 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 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 恭敬而有礼貌。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4 分) (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 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4 分)
2007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题节选了《海洋山人自撰年谱》中 的几段文字作为阅读材料。现在我们就依整体阅读的思路来演示解答试题的思维 流程,并对试题作必要的解析 1.浏览全文,了解大意。 读懂原文,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础,解答古文阅读试题尤其如此。因此, 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浏览阅读材料,而不是看试题。浏览阅读材料,须得从大处 着眼,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明白,了解全文大意即可。例如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材料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前因后果是什么,都涉及哪些人 浏览过上述几段文字,我们应该读出以下内容 这是王士祯(渔洋山人)简略记述其先祖故事的几个片断,依次写到始 祖(王贵迁)、二世祖(王伍)、三世祖(王麟明)和高祖(王重光)的事情 关于“始祖”,记叙了天外飞来诸城初氏女,成天作之合一事:关于“二世祖” 交待了其与始祖的关系及排行,介绍了其性醇谨、知孝悌,还简叙了赈乡里饥民 的场景以突出其乐善好施的品行;关于“三世祖”,交待了其与二世祖的关系及 排行,强调了他的警颖强记,简述了他的“孝”与“友”;关于“高祖”,交待 了他与三世祖的关系及排行,简叙了其为国事尽力的主要事迹和在家善待三位继 母、善待兄弟遗孤的事迹,以及在家乡父老面前温文尔雅、恭敬有礼,突出其忠 孝双全。 2.审视试题,回扣原文。 在浏览了全文之后,就应该审视试题(弄清考几道题,各题考什么 又是怎么考的,难易程度如何,各题赋分多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原文中 找到用以命题的句子的具体位置,找到分析综合类试题的取答区间。 对上述考题,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命题者就阅读材料共设了4道小题,设在第Ⅰ卷的3道小题分别考査“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 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每小题3分:设在第Ⅱ卷的 第13题,是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有3个句子,共10分(4 分+2分+4分)。19分的题目,覆盖了文言文阅读的全部考点;试题所及,也 覆盖了全篇内容。 弄清了上述问题,我们再进行“题”“文”对读,逐题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在文 中找到对应位置。例如第12题,4个选项就是对应原文2-5段中所述4位先祖 “事略”分别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3.观照全文,逐题求解 阅读题求解,必须观照全文。 第10题,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B、C项)和“理解常见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项)放在一起考查。先看对实词的考查:B项中的 “数”作“屡次”解,应无障碍。C项中的“式”作“榜样”解也属常例。B、C 两项都可以迅速确定为正确选项。要判定A项中的“霁”解释成“明朗”是否正 确,似乎还要费一点周折(马虎的学生大都会因为“霁”通常解释为“雨后初 晴”而轻易否定“明朗”解释的正确)。但是只要我们将句子放在全文中理解, 进而推究句中实词的含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 的前一句是“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这个“霁”当是与“大风晦 暝”(意思为“大风吹了个天昏地暗”)对应的,那么,在这个语境中定然是指
2007 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题节选了《海洋山人自撰年谱》中 的几段文字作为阅读材料。现在我们就依整体阅读的思路来演示解答试题的思维 流程,并对试题作必要的解析。 1.浏览全文,了解大意。 读懂原文,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础,解答古文阅读试题尤其如此。因此, 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浏览阅读材料,而不是看试题。浏览阅读材料,须得从大处 着眼,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明白,了解全文大意即可。例如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材料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前因后果是什么,都涉及哪些人。 浏览过上述几段文字,我们应该读出以下内容----- 这是王士祯(渔洋山人)简略记述其先祖故事的几个片断,依次写到始 祖(王贵迁)、二世祖(王伍)、三世祖(王麟明)和高祖(王重光)的事情。 关于“始祖”,记叙了天外飞来诸城初氏女,成天作之合一事;关于“二世祖”, 交待了其与始祖的关系及排行,介绍了其性醇谨、知孝悌,还简叙了赈乡里饥民 的场景以突出其乐善好施的品行;关于“三世祖”,交待了其与二世祖的关系及 排行,强调了他的警颖强记,简述了他的“孝”与“友”;关于“高祖”,交待 了他与三世祖的关系及排行,简叙了其为国事尽力的主要事迹和在家善待三位继 母、善待兄弟遗孤的事迹,以及在家乡父老面前温文尔雅、恭敬有礼,突出其忠 孝双全。 2.审视试题,回扣原文。 在浏览了全文之后,就应该审视试题(弄清考几道题,各题考什么、 又是怎么考的,难易程度如何,各题赋分多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原文中 找到用以命题的句子的具体位置,找到分析综合类试题的取答区间。 对上述考题,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命题者就阅读材料共设了4道小题,设在第Ⅰ卷的3道小题分别考查“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 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每小题 3 分;设在第Ⅱ卷的 第 13 题,是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有 3 个句子,共 10 分(4 分 +2 分+ 4 分)。19 分的题目,覆盖了文言文阅读的全部考点;试题所及,也 覆盖了全篇内容。 弄清了上述问题,我们再进行“题”“文”对读,逐题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在文 中找到对应位置。例如第 12 题,4 个选项就是对应原文 2—5 段中所述 4 位先祖 “事略”分别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3.观照全文,逐题求解。 阅读题求解,必须观照全文。 第 10 题,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B、C 项)和“理解常见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D 项)放在一起考查。先看对实词的考查:B 项中的 “数”作“屡次”解,应无障碍。C 项中的“式”作“榜样”解也属常例。B、C 两项都可以迅速确定为正确选项。要判定 A 项中的“霁”解释成“明朗”是否正 确,似乎还要费一点周折(马虎的学生大都会因为“霁”通常解释为“雨后初 晴”而轻易否定“明朗”解释的正确)。但是只要我们将句子放在全文中理解, 进而推究句中实词的含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 的前一句是“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这个“霁”当是与“大风晦 暝”(意思为“大风吹了个天昏地暗”)对应的,那么,在这个语境中定然是指
天色变得“明朗”无疑了。再看D项,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很 髙,其用法虽多,但只要结合语境辨析,还是容易理解的。该项“当事以其能, 晋秩佥事”一句在原文中第5段,说是王士祯的高祖王重光的上司(“当事” 提拔(“晋”:升。“秩”:官阶、品级)王重光当上了“佥事”(官名)的事, “以其能”应当是解释原因的,因此这个“以”就只能作“因为”讲。如果该句 没有主语“当事”,我们才可以考虑给该句增补主语“王重光”(如该段中的第 2句,第4、5、6、7句)。此时,这个“以”作“凭借”讲倒还是说得通的。 然而该句既然明确了主语是“当事”,那么“以”也就只能解释为“因为”。迈 样看来,无论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还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甚至要观照全篇 第11题,这道题是考査“筛选文中的信息”的,根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 的那组句子,其第一句应该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A项所引二世祖侍 奉父母及几个哥哥都得到他们的欢心(“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C项所 引髙祖三度侍奉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是她们生养的(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D项所引颖川公死后高祖哀毁骨立、丧礼周备(“颖川公卒,哀 毁如礼”)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惟有B项的“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在家中对待各位兄弟,情深意厚)不是。同样是根 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的那组句子,其第二句应该是“表明先祖‘乐善好 施’”的。结合全篇解读文句,B项中所引“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以及C项 中所引“诸饿者以次受糜,纺(‘纺’通‘绑’)其笠于槐,累累如也。”这些 世祖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乐善好施’”的;而A项的“岁时勤力治 家,人产计口给食”是说二世祖如何治家的,D项的“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是说刚直不阿、忠勤报国的,这些都与“乐善好施”不相干。运用排除法,就可 以确定本题答案为C项 该题的复杂性,在于题中8个文句,散于全文,其中B项、C项这两项所列事迹 还都不是同一个人的,也不在同一段落。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浏览全文,了解 大意”,没有“审视试题,回扣原文”,不能做到眼观全篇,而是仓促地、毫无 目标地去筛选信息,不仅耽误时间,还难免出现错误。 第12题,是考査“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解答这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选项的表述(姑且称为“流句”),在原 文中去找对应的句子(可称为“源句”),然后一个一个信息点去核对。如D 项:“流句”中的“忠勤公忠孝双全”,与“源句”“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以及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上司面前敢于提 出不同意见”,与“源句”“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 阳”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与“源句”中的“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意思相合。据此即可判断D项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发现A项对原文第2段内容 的概括,B项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概括,其每一个信息点都能从“源句”中找到 依据,从而确认它们也都是正确的。至于C项,细心的考生很容易发现“流句” 中“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的概括与“源句”中“数困棘闱(‘棘闱’是 科举时代试院的别称),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 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有出入:颖川公是先应乡里的拔擢担任永平郡司训的官职, 最后才升任颖川王府教授的。如果考生对文言虚词“即”的意义和用法(“即
天色变得“明朗”无疑了。再看 D 项,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很 高,其用法虽多,但只要结合语境辨析,还是容易理解的。该项“ 当事以其能, 晋秩佥事”一句在原文中第 5 段,说是王士祯的高祖王重光的上司(“当事”) 提拔(“晋”:升。“秩”:官阶、品级)王重光当上了“佥事”(官名)的事, “以其能”应当是解释原因的,因此这个“以”就只能作“因为”讲。如果该句 没有主语“当事”,我们才可以考虑给该句增补主语“王重光”(如该段中的第 2 句,第 4、5、6、7 句)。此时,这个“以”作“凭借”讲倒还是说得通的。 然而该句既然明确了主语是“当事”,那么“以”也就只能解释为“因为”。这 样看来,无论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还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甚至要观照全篇。 第 11 题,这道题是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根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 的那组句子,其第一句应该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A 项所引二世祖侍 奉父母及几个哥哥都得到他们的欢心(“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C 项所 引高祖三度侍奉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是她们生养的(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D 项所引颖川公死后高祖哀毁骨立、丧礼周备(“颖川公卒,哀 毁如礼”)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惟有 B 项的“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在家中对待各位兄弟,情深意厚)不是。同样是根 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的那组句子,其第二句应该是“表明先祖 ‘乐善好 施’”的。结合全篇解读文句,B 项中所引“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以及 C 项 中所引“诸饿者以次受糜,纺(‘纺’通‘绑’)其笠于槐,累累如也。”这些 二世祖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 ‘乐善好施’”的;而 A 项的“岁时勤力治 家,人产计口给食”是说二世祖如何治家的,D 项的“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是说刚直不阿、忠勤报国的,这些都与“乐善好施”不相干。运用排除法,就可 以确定本题答案为 C 项。 该题的复杂性,在于题中 8 个文句,散于全文,其中 B 项、C 项这两项所列事迹 还都不是同一个人的,也不在同一段落。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浏览全文,了解 大意”,没有“审视试题,回扣原文”,不能做到眼观全篇,而是仓促地、毫无 目标地去筛选信息,不仅耽误时间,还难免出现错误。 第 12 题,是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解答这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选项的表述(姑且称为“流句”),在原 文中去找对应的句子(可称为“源句”),然后一个一个信息点去核对。如 D 项:“流句”中的“忠勤公忠孝双全”,与“源句”“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以及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上司面前敢于提 出不同意见”,与“源句”“ 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 阳”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与“源句”中的“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意思相合。据此即可判断 D 项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发现 A 项对原文第 2 段内容 的概括,B 项对原文第 3 段内容的概括,其每一个信息点都能从“源句”中找到 依据,从而确认它们也都是正确的。至于 C 项,细心的考生很容易发现“流句” 中“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的概括与“源句”中“数困棘闱(‘ 棘闱’是 科举时代试院的别称),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 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有出入:颖川公是先应乡里的拔擢担任永平郡司训的官职, 最后才升任颖川王府教授的。如果考生对文言虚词“即”的意义和用法(“即
为副词,作“立即”讲)没有理解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是另一说:如果是没有 读懂文章大意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就太可惜了。 第13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4分) (2)公至,瘁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4分) 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句子的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信”,首先就是与原文意思相吻合,高考中的翻译 题通常是只要翻译出大意就能得分(“评分参考”具体规定了这一题的三个句子 都是“翻译出大意得1分”) 而只有理解了全文大意,才有可能做到译文的意思不与原文相悖 例如翻译文句(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就要 在第2段中找到其前句“尤好施予。岁时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 赈乡里贫乏者”以明确文句(1)是具体表现二世祖“好施予”“赈乡里贫乏 者”的;还得找到其后句“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以明确文 句(1)是交代其“施予”的具体地点和方式的。这样,文句(1)的大意就出来 了。如果能够再落实几个关键词,如“扶疏”(大树的树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 “时”(充当状语,作“时时、时常讲”)、“糜”(粥)、“哺”(作“给· 食”解),文句(1)的翻译就没问题了。本句的翻译为: 又如翻译文句(2)“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如果在原文第5段 中找到“……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就会得知高祖之所为是在任职之地为京城建“三殿”而“求大木”,文句(2) 的大意也就好把握了。“走”(奔走)、“报”(报告)等关键词一经落实,正 确翻译也不在话下 翻译文句(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有相当的难 度,但如果能够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段来理解文句(3),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公 性孝友”中的“孝”好理解,就是“善事父母”的意思,下文“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可以为佐证。“友”呢?多数考生对“敬爱兄长”可以成为“悌” 而对“弟兄们好”只可称为“友”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理解“公性 孝友”是总说高祖品性的,又不能从下文中找到与“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 生”并列的另一分说的句子“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进而理解“友” 的含义,该句就很难准确翻译。“为颖川公次子”的翻译没有难度,“方龀而母 沈安人亡”的翻译也可以从后句“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得到启发,而 知道该句是述说高祖的生母沈氏在高祖还是童年时就亡故了 4.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试题解答完之后,还必须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这一次的重读原文,就是将试题的答案代入到原文中读。具体说, 就是将自己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代入到原文中,看 句子是否通顺,表意是否准确:参照原文看自己对原文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将 自己对文句的翻译代入到原文中,看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连贯得体。重读原 文,审视答案,是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
为副词,作“立即”讲)没有理解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是另一说;如果是没有 读懂文章大意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就太可惜了。 第 13 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4 分) (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 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4 分) 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句子的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信”,首先就是与原文意思相吻合,高考中的翻译 题通常是只要翻译出大意就能得分(“评分参考”具体规定了这一题的三个句子 都是“翻译出大意得 1 分”), 而只有理解了全文大意,才有可能做到译文的意思不与原文相悖。 例如翻译文句(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就要 在第 2 段中找到其前句“尤好施予。岁时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 赈乡里贫乏者”以明确文句(1)是具体表现二世祖“好施予”“ 赈乡里贫乏 者”的;还得找到其后句“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以明确文 句(1)是交代其“施予”的具体地点和方式的。这样,文句(1)的大意就出来 了。如果能够再落实几个关键词,如“扶疏”(大树的树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 “时”(充当状语,作“时时、时常讲”)、“糜”(粥)、“哺”(作“给…… 食”解),文句(1)的翻译就没问题了。 本句的翻译为: “ ” 又如翻译文句(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如果在原文第 5 段 中找到“……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就会得知高祖之所为是在任职之地为京城建“三殿”而“求大木”,文句(2) 的大意也就好把握了。“走”(奔走)、“报”(报告)等关键词一经落实,正 确翻译也不在话下。 翻译文句(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有相当的难 度,但如果能够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段来理解文句(3),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公 性孝友”中的“孝”好理解,就是“善事父母”的意思,下文“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可以为佐证。“友”呢?多数考生对“敬爱兄长”可以成为“悌” 而对“弟兄们好”只可称为“友”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理解“公性 孝友”是总说高祖品性的,又不能从下文中找到与“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 生”并列的另一分说的句子“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进而理解“友” 的含义,该句就很难准确翻译。“为颖川公次子”的翻译没有难度,“方龀而母 沈安人亡”的翻译也可以从后句“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得到启发,而 知道 该句是述说高祖的生母沈氏在高祖还是童年时就亡故了。 4.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试题解答完之后,还必须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这一次的重读原文,就是将试题的答案代入到原文中读。具体说, 就是将自己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代入到原文中,看 句子是否通顺,表意是否准确;参照原文看自己对原文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将 自己对文句的翻译代入到原文中,看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连贯得体。重读原 文,审视答案,是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