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internationaltrad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1720080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6/9)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4/0.6)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4学期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为依据,以国际贸易活动为基本线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规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分析和研究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的能力为所学专业的其他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能够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领域所涉及的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等原理、内容及相关评价。(2)能够知晓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及演变,熟练掌握关说措施、非关税壁垒以及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等内容。(3)能够了解国家间的贸易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4)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来对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价。3.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实践课时理论课时-431国际贸易概述-
1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international trade)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720080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6/9)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4/0.6) 学分:3 学分 开课学期:第 4 学期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为依据,以国际贸易活动为基 本线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规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 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分析和研究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的能力, 为所学专业的其他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领域所涉及的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等原理、内容及相关评价。 (2)能够知晓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及演变,熟练掌握关说措施、非关税壁垒以及鼓励出口与出口 管制措施等内容。 (3)能够了解国家间的贸易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4)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来对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进行分 析、研判和评价。 3.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一 国际贸易概述 4 3 1
二古典贸易理论651三32.50. 5新古典贸易理论四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五5保护贸易理论61六2国际贸易政策1.50. 5 七431关税措施3八非关税壁垒41九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3.50. 54+21. 50. 5多边贸易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54. 50. 5十二21. 5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0. 54.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和扎实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贸易政策和体制规则,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一种有效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5.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基本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后续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6.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2版),孙莉莉、闫克远、鲁晓璇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参考书:[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校:《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
2 二 古典贸易理论 6 5 1 三 新古典贸易理论 3 2.5 0.5 四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 2 1 五 保护贸易理论 6 5 1 六 国际贸易政策 2 1.5 0.5 七 关税措施 4 3 1 八 非关税壁垒 4 3 1 九 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 4 3.5 0.5 十 多边贸易体制 2 1.5 0.5 十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 5 4.5 0.5 十二 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 2 1.5 0.5 4.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和扎实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贸易政策和体 制规则,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一种有效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 和思维框架。 5.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 济学》,对经济学基本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后续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 6.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 2 版),孙莉莉、闫克远、鲁晓璇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 年。 参考书: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校:《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彼德·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3]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研究》等相关杂志;《国际经贸消息》、《国际商报》等报刊。各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报刊杂志。7.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基本理论教学为主,采取习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8.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1)平时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2)平时考核侧重于出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发言讨论的情况等综合表现。(3)总成绩核算方式: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熟练准确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国际视野。2.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二、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2学时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二、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三、贸易差额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3
3 [2]彼德·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 [3]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研究》等相关杂志;《国际经贸消息》、《国际商报》等 报刊。各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报刊杂志。 7.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基本理论教学为主,采取习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 8.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1)平时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2)平时考核侧重于出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发言讨论的情况等综合表现。 (3)总成绩核算方式: 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考试 60%。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4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熟练准确地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帮 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国际视野。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 学时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2 学时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二、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 三、贸易差额 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五、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六、贸易条件七、对外贸易依存度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分类1学时一、按照货物移动方向的不同分类二、依据划分进出口标准的不同分类三、按照商品形态和内容的不同分类四、依据货物运输方式的不同分类五、按照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分类六、按照结算方式的不同分类七、依照贸易参加国或地区数目的不同分类八、按照交易手段的不同分类九、根据贸易方式的不同分类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交换问题。2.主要内容第一节重商主义、1学时一、历史背景二、早期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三、英国和法国的重商主义四、评价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2学时一、历史背景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三、评价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2学时4
4 五、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六、贸易条件 七、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1 学时 一、按照货物移动方向的不同分类 二、依据划分进出口标准的不同分类 三、按照商品形态和内容的不同分类 四、依据货物运输方式的不同分类 五、按照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分类 六、按照结算方式的不同分类 七、依照贸易参加国或地区数目的不同分类 八、按照交易手段的不同分类 九、根据贸易方式的不同分类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6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 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 析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交换问题。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重商主义 1 学时 一、历史背景 二、早期和晚期的重商主义 三、英国和法国的重商主义 四、评价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2 学时 一、历史背景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评价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2 学时
一、历史背景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三、评价第四节相互需求理论1学时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三、评价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票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票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票赋理论的实证分析一一里昂惕夫之谜。2.主要内容第一节要素赋理论2学时一、历史背景二、与要素票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三、要素票赋理论的假设前提四、要素赋理论的主要内容五、评价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1学时一、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与验证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三、评价第四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运用图形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当代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重点掌握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主要内容第一节需求相似理论0.5学时一、需求相似理论的主要观点5
5 一、历史背景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评价 第四节 相互需求理论 1 学时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三、评价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3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 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 2 学时 一、历史背景 二、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评价 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 1 学时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与验证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三、评价 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运用图形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当代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重点掌握产业 内贸易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需求相似理论 0.5 学时 一、需求相似理论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