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德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 EMP途径(丙酮酸→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PK途径) 肠膜明串株菌(PK) 产能:1ATP 双歧双歧杆菌(PK、HK) 产能:2G>5ATP即1G-→2.5ATP
2)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德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 —— EMP途径(丙酮酸 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PK途径) 肠膜明串株菌(PK) 产能 :1ATP 双歧双歧杆菌(PK、HK) 产能:2G → 5 ATP即 1G → 2.5ATP
3)混合酸、丁二醇发酵 a混合酸发酵: 肠道菌(E.coi、沙氏菌、志贺氏菌等) C02+H2 乳酸脱氢酶乳酸 㐁酮酸甲酸解酶 乙酰-C0A+甲酸 丙酮酸 磷酸转乙酰基酶 乙醛脱氢酶 乙酸激酶 乙醇脱氢酶 E.coi与志贺氏菌的区别: 乙酸乙醇 葡萄糖发酵试验: PEP羧化酶 E.coli、产气肠杆菌 草酰乙酸一丙酸 甲酸甲酸盒解藏+H 志贺氏菌无此酶,故发酵G不产气
3)混合酸、丁二醇发酵 a 混合酸发酵: ——肠道菌(E.coli、沙氏菌、志贺氏菌等) 1 G 丙酮酸 乳酸脱氢酶 乳酸 丙酮酸甲酸解酶 乙酰-CoA +甲酸 PEP羧化酶 草酰乙酸 丙酸 磷酸转乙酰基酶 乙醛脱氢酶 乙酸激酶 乙醇脱氢酶 E.coli与志贺氏菌的区别: 乙酸 乙醇 葡萄糖发酵试验: E.coli、产气肠杆菌 甲酸 → → → → CO2 + H2 (甲酸氢解酶、H+) 志贺氏菌无此酶,故发酵G 不产气。 CO2 + H2
b丁二醇发酵(2,3一丁二醇发酵) 肠杆菌、沙雷氏菌、「 欧文氏菌等 丙酮酸 (乙酰乳酸脱氢酶) 乙酰乳酸 3-羟基丁酮 V.P.试验的原理: (0H、02) 精氨酸胍 红色物质 乙二酰 丁二醇 中性 其中两个重要的鉴定反应: 1、V.P.实验 2、甲基红(M.R)反应 产气肠杆菌:V.P.试验(+), 甲基红() E.coli: V.P.试验(-), 甲基红(+)
b 丁二醇发酵(2,3-丁二醇发酵) —— 肠杆菌、沙雷氏菌、欧文氏菌等 丙酮酸 乙酰乳酸 3-羟基丁酮 红色物质 乙二酰 (乙酰乳酸脱氢酶) (OH-、O2) 中性 丁二醇 精氨酸胍基 其中两个重要的鉴定反应: 1 、V.P.实验 2、甲基红(M.R)反应 产气肠杆菌: V.P.试验(+),甲基红(-) E.coli: V.P.试验(-),甲基红(+) V.P.试验的原理:
4)丙酮-丁醇发酵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 产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6:1)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一 2乙酰-CoA 缩合 乙酰-乙酰CoA (CoA转移酶) 丙酮+C02丁醇
4)丙酮-丁醇发酵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 产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6:1)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2乙酰-CoA 乙酰-乙酰 CoA 丙酮 +CO2 (CoA转移酶) 丁醇 缩合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菌等。 特点:氨基酸的氧化与另一些氨基酸还原相偶联; 产能效率低(1ATP) 氢供体(氧化)氨基酸: Ala,Leu,lle Val His,Ser Phe Tyr Ty等。 氢受体(还原)氨基酸: Gy,Pro,Arg,Met,Leo,羟脯氨酸等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菌等。 特点:氨基酸的氧化与另一些氨基酸还原相偶联; 产能效率低(1ATP) 氢供体(氧化)氨基酸: Ala、Leu、Ile、Val、His、Ser、Phe、Tyr、 Try等。 氢受体(还原)氨基酸: Gly、Pro、Arg、Met、Leo、羟脯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