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黑河市课改区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满分为150分 语言实际运用[26分 1.表弟在家读报:“一名日本老兵在华忏悔时,披露了日军侵华期间一些鲜为人知的罪行。其 中一名士兵用刺刀把一个正在吮吸母乳的婴儿刺死……”小丽正想往下听,表弟的声音却嘎 然而止。这段对话共有四个字音读错了,请你给下面这四个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错 个扣一分,错两个整道题不给分)[2分] _悔鲜为人知吮_吸戛然而止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对应横线上。[4分] A.恍然大悟重蹈复辙莫衷一是妇孺皆知 B.川流不息断章取义视同人忍俊不禁 C.一泄千里自知之明随机应变转弯抹角 D.孜孜不倦小心翼翼骇人听闻郑重其是 3.请从物理学的角度将下面8个成语分成两组,每组4个。(只填序号)[2分] A海市蜃楼B高山流水C南腔北调D万籁俱寂 E立竿见影F镜花水月G如影随形H守口如瓶 答:第一组 第二组 4.请在空格内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3个字)[3分]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 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 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5.识记[8分] ①窈窕淑女 (《诗经》) ②三人行, 《论语》十则) ③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④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⑤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⑦《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两句“ ”则唱出了多 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 ⑧范公撰《岳阳楼记》,“ ”,心系苍生的仁 德谁不钦仰?
1 2006 年黑河市课改区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满分为 150 分 一. 语言实际运用 [26 分] 1. 表弟在家读报:“一名日本老兵在华忏悔时,披露了日军侵华期间一些鲜为人知的罪行。其 中一名士兵用刺刀把一个正在吮吸母乳的婴儿刺死……”小丽正想往下听,表弟的声音却嘎 然而止。这段对话共有四个字音读错了,请你给下面这四个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错一 个扣一分,错两个整道题不给分)[2 分] 忏. 悔 鲜. 为人知 吮. 吸 戛. 然而止 2.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对应横线上。[4 分] A. 恍然大悟 重蹈复辙 莫衷一是 妇孺皆知 B. 川流不息 断章取义 一视同人 忍俊不禁 C. 一泄千里 自知之明 随机应变 转弯抹角 D. 孜孜不倦 小心翼翼 骇人听闻 郑重其是 A. B. C. D. 3. 请从物理学的角度将下面 8 个成语分成两组,每组 4 个。(只填序号)[2 分] A 海市蜃楼 B 高山流水 C 南腔北调 D 万籁俱寂 E 立竿见影 F 镜花水月 G 如影随形 H 守口如瓶 答:第一组 ,第二组 。 4. 请在空格内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 13 个字) [3 分] 北京时间 2005 年 1 月 18 日 3 时 16 分,中国第 21 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 12 名队 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 4093 米的蓝天之下。 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5. 识记 [8 分] ① 窈窕淑女, 。 (《诗经》) ② 三人行, 。 (《论语》十则) ③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④ 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⑤ 山回路转不见君,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⑦ 《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两句“ , 。”则唱出了多 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 ⑧ 范公撰《岳阳楼记》,“ , ”,心系苍生的仁 德谁不钦仰?
6.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一组饶有趣味的《祖孙三“带”》漫画吸引住了: 祖孙三“带” (1)请你依次简要说明这三幅画的内容。[3分] 答:I Ⅲ (2)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2分] 7.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 与《水浒传》中 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2分] 阅读部分[50分] (一)出师表 [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因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 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臣本布衣 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 2.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 3.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4.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答 5.文中哪几句话说明伐魏的时机已成熟? [2分] 答
2 6. 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一组饶有趣味的《祖孙三“带”》漫画吸引住了: (1) 请你依次简要说明这三幅画的内容。[3 分] 答:Ⅰ Ⅱ Ⅲ (2) 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2 分] 答: 7. 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 与《水浒传》中 和 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 [2 分] 二. 阅读部分 [50 分] (一)出 师 表 [10 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因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 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 分] (1)臣本布衣 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 2. 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 3.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哪几句话说明伐魏的时机已成熟?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核 能 [12分 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一一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 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 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 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 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推测: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 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 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 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一一氢的同位素 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 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 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亼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 巨人身上 1.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明以“中子或质子”来 “原子核里的核子” 2.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 第②段说明了核能 第③ 段则说明了核能 [3分] 3.第②段中,“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是与文中 作比较 而言的 [1分] 4.第②段划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 这样写,是为了着 重说明 [3分] 5.第②段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3分] ① 说它是“未来的”, 文中的依据是 6.第③段划线句,是用“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比喻 [1分] (三)文化的附加值14分] ①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 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 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③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多了,迫使人不
3 (二)核 能 [12 分] 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 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 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 2700 吨标准煤 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 100 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 25 吨至 30 吨低浓度铀核燃料, 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 10 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 300 多万吨原煤,运输这 些煤炭,要 1000 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推测:1 公斤煤只能使一列 火车开动 8 米;1 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 4 万公里;而 1 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 行驶 40 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 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 20 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 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 21 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 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 未来的理想 .....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 巨人身上了。 1. 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明以“中子或质子”来 “原子核里的核子” 的。 [1 分] 2. 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 ,第②段说明了核能 ,第③ 段则说明了核能 。 [3 分] 3. 第②段中,“只需 25 吨至 30 吨低浓度铀核燃料”是与文中 作比较 而言的。 [1 分] 4. 第②段划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 和 ,这样写,是为了着 重说明 。 [3 分] 5. 第②段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3 分] ① ; ② ;说它是“未来的”, 文中的依据是 6. 第③段划线句,是用“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比喻 。[1 分] (三)文化的附加值 [14 分] ①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 用呢? 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 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③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多了,迫使人不
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什 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出 来的,不符合黄仁宇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先生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 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 ④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 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 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 ⑤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从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 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了 资本主义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 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的那种没文化的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的文化在 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至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 其实,“好莱坞”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 ⑥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 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联想 ⑦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土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 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养等。在知 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土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 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来的,但它输 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高希 均先生并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 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怀, 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就是 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就 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 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 ⑧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1.第③段“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是什么样的问题?[3分] 答
4 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什 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出 来的,不符合黄仁宇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先生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 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 ④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 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 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 ⑤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从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 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了 资本主义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 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的那种没文化的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的文化在 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至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 其实,“好莱坞”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 ⑥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 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联想。 ⑦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士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 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养等。在知 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 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 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来的,但它输 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 ...”的作用。高希 均先生并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一 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怀, 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就是 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就 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 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 ⑧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1. 第③段“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是什么样的问题? [3 分] 答:
2.第⑤段运用了_论证方法,作者在这里证明的观点是 3.作者认为,做一个高“附加值”的人的条件是: [3分] 4.分析加点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2分] ①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②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 5.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是 [2分] 6.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本语段运用的事实论据有: [2分] 答 (四)吴江船 [14分]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丽 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 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 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了 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们旅 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年 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 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起来 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 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 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 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
5 2. 第⑤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者在这里证明的观点是 [2 分] 3. 作者认为,做一个高“附加值”的人的条件是: [3 分] 答: 4. 分析加点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2 分] ①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 ②这就是“附加值 ...”的作用: 5.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是: [2 分] 答: 6. 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本语段运用的事实论据有: [2 分] 答: (四)吴 江 船 [14 分]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 40 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丽 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 70 年代初,张岱死后 280 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 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了, 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们旅 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年 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 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起来, 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 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 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 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