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也,亦此意也。」以、已通用。無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王,謂王天下之道。曰:「德何如,則 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保,愛護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齣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 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音核。舍,上聲。觳,音斛。觫,音速。與,平聲。胡龀,齊臣也。釁鐘,新鑄鐘成,而殺牲取血以 塗其釁郤也。觳觫,恐懼貌。孟子述所聞胡之語而問王,不知果有此事否?曰:「有之。」曰:「是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即所謂惻隱之 心,仁之端也。擴而充之,則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王察讖於此而擴充之也。愛,猶吝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 以羊易之也。」言以羊易牛,其跡似吝,實有如百姓所譏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曰:「王無異於百 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 「是諴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惡,平聲。異,怪也 隱,痛也。擇,猶分也。言牛羊皆無罪而死,何所分別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設此難,欲王反求而得其本 心。王不能然,故卒無以自解於百姓之言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 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去聲 無傷,言雖有百姓之言,不為害也。術,謂法之巧者。蓋殺牛既所不忍,釁鐘又不可廢。於此無以處之, 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無所妨。故以羊易牛,則二 者得以兩全而無害,此所以為仁之術也。聲,謂將死而哀鳴也。蓋人之於禽獸,同生而異類。故用之以禮 而不忍之心施於見聞之所及。其所以必遠庖廚者,亦以預養是心,而廣為仁之術也王說曰:「詩云:「他 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 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說,音悅。忖,七本反。度,待洛反。夫我之夫,音扶。 詩小雅巧言之篇。戚戚,心動貌。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復萌,乃知此心不從外得,然猶未知所以反 其本而推之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 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 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 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與,平聲。為不之為,去聲。復,白也。鈞,三十 斤。百鈞,至重難舉也。羽,烏羽。一羽,至輕易舉也。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銳,小而難見也。輿薪, 以車載薪,大而易見也。許,猶可也。今恩以下,又孟子之言也。蓋天地之性,人為貴。故人之與人,又 為同類而相親。是以惻隱之發,則於民切而於物緩:推廣仁術,則仁民易而愛物難。今王此心能及物矣, 則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為耳。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 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諴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語,去聲。 為長之為,去聲。長,上聲。折,之舌反。形,狀也。挾,以腋持物也。超,躍而過也。為長者折枝,以 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擴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難之有?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 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與,平聲
仁義也,亦此意也。」以、已通用。無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王,謂王天下之道。曰:「德何如,則 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保,愛護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 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齕,音核。舍,上聲。觳,音斛。觫,音速。與,平聲。胡齕,齊臣也。釁鐘,新鑄鐘成,而殺牲取血以 塗其釁郤也。觳觫,恐懼貌。孟子述所聞胡齕之語而問王,不知果有此事否?曰:「有之。」曰:「是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即所謂惻隱之 心,仁之端也。擴而充之,則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王察識於此而擴充之也。愛,猶吝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 以羊易之也。」言以羊易牛,其跡似吝,實有如百姓所譏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曰:「王無異於百 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 「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惡,平聲。異,怪也。 隱,痛也。擇,猶分也。言牛羊皆無罪而死,何所分別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設此難,欲王反求而得其本 心。王不能然,故卒無以自解於百姓之言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 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去聲。 無傷,言雖有百姓之言,不為害也。術,謂法之巧者。蓋殺牛既所不忍,釁鐘又不可廢。於此無以處之, 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無所妨。故以羊易牛,則二 者得以兩全而無害,此所以為仁之術也。聲,謂將死而哀鳴也。蓋人之於禽獸,同生而異類。故用之以禮, 而不忍之心施於見聞之所及。其所以必遠庖廚者,亦以預養是心,而廣為仁之術也王說曰:「詩云:『他 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 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說,音悅。忖,七本反。度,待洛反。夫我之夫,音扶。 詩小雅巧言之篇。戚戚,心動貌。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復萌,乃知此心不從外得,然猶未知所以反 其本而推之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 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 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 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與,平聲。為不之為,去聲。復,白也。鈞,三十 斤。百鈞,至重難舉也。羽,鳥羽。一羽,至輕易舉也。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銳,小而難見也。輿薪, 以車載薪,大而易見也。許,猶可也。今恩以下,又孟子之言也。蓋天地之性,人為貴。故人之與人,又 為同類而相親。是以惻隱之發,則於民切而於物緩;推廣仁術,則仁民易而愛物難。今王此心能及物矣, 則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為耳。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 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語,去聲。 為長之為,去聲。長,上聲。折,之舌反。形,狀也。挾,以腋持物也。超,躍而過也。為長者折枝,以 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擴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難之有?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 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與,平聲
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謂我之父兄。人之老,謂人之父兄。幼,以幼畜之也。吾幼,謂我之子弟。人之 幼,謂人之子弟。運於掌,言易也。詩大雅思齊之篇。刑,法也。寡妻,寡德之妻,謙辭也。御,治也。 不能推恩,則眾叛親離,故無以保妻子。蓋骨肉之親,本同一氣,又非但若人之同類而已。故古人必由親 親推之,然後及於仁民:又推其餘,然後及於愛物,皆由近以及遠,自易以及難。今王反之,則必有故矣。 故復推本而再問之。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度之之 度,待洛反。權,稱綞也。度,丈尺也。度之,謂稱量之也。言物之輕重長短,人所難齊,必以權度度之 而後可見。若心之應物,則其輕重長短之難齊,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權度,又有甚於物者。今王恩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民之心輕且短,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既發其端, 而於此請王度之也。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與,平聲。抑,發語 辭。士,戰士也。構,結也。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為快也。然三事實非人心之 所快,有甚於殺觳觫之牛者。故指以間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 所大欲也。」不快於此者,心之正也:而必為此者,欲誘之也。欲之所誘者獨在於是,是以其心尚明於 他而獨暗於此。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而功不至於百姓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 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 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 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 求若所欲,猶綠木而求魚也。」與,平聲。為肥、抑為、豈為,不為之為,皆去聲。便、令皆平聲 辟,與闢同。朝,音潮。便嬖,近習嬖幸之人也。已,語助辭。辟,開廣也。朝,致其來朝也。秦楚,皆 大國。蒞,臨也。若,如此也。所為,指興兵結怨之事。緣木求魚,言必不可得。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 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 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甚與、聞與之與,平聲。殆、蓋,皆 發語辭。鄒,小國。楚,大國。齊集有其一,言集合齊地,其方千里,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以一服八, 必不能勝,所謂後災也。反本,說見下文。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 王。其若是,孰能禦之?」朝,音潮。賈,音古。愬,與訴同。行貨曰商,居貨曰賈。發政施仁,所 以王天下之本也。近者悅,遠者來,則大小強弱非所論矣。蓋力求所欲,則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 則所欲者不求而至。與首章意同。王曰:「吾,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 雖不敏,請嘗試之。」,與昏同。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 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 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恆,胡登反。辟,與僻同。焉,於虔反。恆,常也。產,生業也。恆產 可常生之業也。恆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士嘗學問,知義理,故雖無常產而有常心。民則不能然矣。罔 猶羅網,欺其不見而取之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 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畜,許六反,下同。輕,猶易也。此言 民有常產而有常心也。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 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治,平聲。凡治字為理物之義者,平聲:為己 理之義者,去聲。後皆放此。贍,足也。此所謂無常產而無常心者也。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盍
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謂我之父兄。人之老,謂人之父兄。幼,以幼畜之也。吾幼,謂我之子弟。人之 幼,謂人之子弟。運於掌,言易也。詩大雅思齊之篇。刑,法也。寡妻,寡德之妻,謙辭也。御,治也。 不能推恩,則眾叛親離,故無以保妻子。蓋骨肉之親,本同一氣,又非但若人之同類而已。故古人必由親 親推之,然後及於仁民;又推其餘,然後及於愛物,皆由近以及遠,自易以及難。今王反之,則必有故矣。 故復推本而再問之。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度之之 度,待洛反。權,稱錘也。度,丈尺也。度之,謂稱量之也。言物之輕重長短,人所難齊,必以權度度之 而後可見。若心之應物,則其輕重長短之難齊,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權度,又有甚於物者。今王恩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民之心輕且短,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既發其端, 而於此請王度之也。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與,平聲。抑,發語 辭。士,戰士也。構,結也。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為快也。然三事實非人心之 所快,有甚於殺觳觫之牛者。故指以問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 所大欲也。」不快於此者,心之正也;而必為此者,欲誘之也。欲之所誘者獨在於是,是以其心尚明於 他而獨暗於此。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而功不至於百姓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 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 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 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 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與,平聲。為肥、抑為、豈為,不為之為,皆去聲。便、令皆平聲。 辟,與闢同。朝,音潮。便嬖,近習嬖幸之人也。已,語助辭。辟,開廣也。朝,致其來朝也。秦楚,皆 大國。蒞,臨也。若,如此也。所為,指興兵結怨之事。緣木求魚,言必不可得。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 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 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甚與、聞與之與,平聲。殆、蓋,皆 發語辭。鄒,小國。楚,大國。齊集有其一,言集合齊地,其方千里,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以一服八, 必不能勝,所謂後災也。反本,說見下文。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 王。其若是,孰能禦之?」朝,音潮。賈,音古。愬,與訴同。行貨曰商,居貨曰賈。發政施仁,所 以王天下之本也。近者悅,遠者來,則大小強弱非所論矣。蓋力求所欲,則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 則所欲者不求而至。與首章意同。王曰:「吾 ,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 雖不敏,請嘗試之。」 ,與昏同。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 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 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恆,胡登反。辟,與僻同。焉,於虔反。恆,常也。產,生業也。恆產, 可常生之業也。恆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士嘗學問,知義理,故雖無常產而有常心。民則不能然矣。罔, 猶羅網,欺其不見而取之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 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畜,許六反,下同。輕,猶易也。此言 民有常產而有常心也。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 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治,平聲。凡治字為理物之義者,平聲;為己 理之義者,去聲。後皆放此。贍,足也。此所謂無常產而無常心者也。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盍
何不也。使民有常產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說具下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音見前章。此言制民之產之法也。趙氏曰:「八口之家,次上農夫也。此王 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為齊梁之君各陳之也。」楊氏曰:「為天下者,舉斯心加諸彼而已。然雖有仁 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以制民之產告之。」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而 王道之要 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己。齊王非無此心,而奪於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 雖以孟子反覆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己深,終不能悟,是可歎也 孟子集注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見於之見,音現,下見於同。語,去聲,下同。好 去聲,篇內並同。莊暴,齊臣也。庶幾,近辭也。言近於治。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 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妤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變色者,慚其 好之不正也。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今樂,世俗之樂。古樂 先王之樂。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 「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聞與之與,平聲。樂樂,下字音洛。孰樂 亦音洛。獨樂不若與人,與少樂不若與眾,亦人之常情也。「臣請為王言樂:為,去聲。此以下,皆孟 子之言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熲而相告曰:「吾王之 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 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 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蹙,子六反。颏,音遏。夫,音扶。同樂之 樂,音洛。鐘鼓管籥,皆樂器也。舉,皆也。疾首,頭痛也。蹙,聚也。顗,額也。人憂戚則蹙其額。極, 窮也。羽旄,旌屬。不與民冋樂,謂獨樂其身而不恤其民,使之窮困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 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 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 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病與之與,平聲。同樂之樂,音洛。與民同樂者,推 好樂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好樂而能與百姓同之,則天下之 民歸之矣,所謂齊其庶幾者如此。范氏曰:「戰國之時,民窮財盡,人君獨以南面之樂自奉其身。孟子切 於救民,故因齊王之好樂,開導其善心,深勸其與民同樂,而謂今樂猶古樂。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 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若必欲以禮樂治天下,當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鄭聲。蓋孔子 之言,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時之急務,所以不同。」楊氏曰:「樂以和為主,使人聞鐘鼓管弦之音 而疾首蹙,則雖奏以咸、英、韶、濩,無補於治也。故孟子告齊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何不也。使民有常產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說具下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音見前章。此言制民之產之法也。趙氏曰:「八口之家,次上農夫也。此王 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為齊梁之君各陳之也。」楊氏曰:「為天下者,舉斯心加諸彼而已。然雖有仁 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以制民之產告之。」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而 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齊王非無此心,而奪於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 雖以孟子反覆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是可歎也。 孟子集注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見於之見,音現,下見於同。語,去聲,下同。好, 去聲,篇內並同。莊暴,齊臣也。庶幾,近辭也。言近於治。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 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變色者,慚其 好之不正也。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今樂,世俗之樂。古樂, 先王之樂。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 「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聞與之與,平聲。樂樂,下字音洛。孰樂, 亦音洛。獨樂不若與人,與少樂不若與眾,亦人之常情也。「臣請為王言樂:為,去聲。此以下,皆孟 子之言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 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 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 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蹙,子六反。頞,音遏。夫,音扶。同樂之 樂,音洛。鐘鼓管籥,皆樂器也。舉,皆也。疾首,頭痛也。蹙,聚也。頞,額也。人憂戚則蹙其額。極, 窮也。羽旄,旌屬。不與民同樂,謂獨樂其身而不恤其民,使之窮困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 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 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 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病與之與,平聲。同樂之樂,音洛。與民同樂者,推 好樂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好樂而能與百姓同之,則天下之 民歸之矣,所謂齊其庶幾者如此。范氏曰:「戰國之時,民窮財盡,人君獨以南面之樂自奉其身。孟子切 於救民,故因齊王之好樂,開導其善心,深勸其與民同樂,而謂今樂猶古樂。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 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若必欲以禮樂治天下,當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鄭聲。蓋孔子 之言,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時之急務,所以不同。」楊氏曰:「樂以和為主,使人聞鐘鼓管弦之音 而疾首蹙頞,則雖奏以咸、英、韶、濩,無補於治也。故孟子告齊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囿,音又 直戀反。囿者,蕃育烏獸之所。古者四時之田,皆於農隙以講武事,然不欲馳鷔於稼穡場圃之中,故度閒 曠之地以為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後也與?傳,謂古書。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 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芻,音初。蕘,音饒 芻,草也。蕘,薪也。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 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阱,才性反。 禮:入國而問禁。國外百里為郊,郊外有關。阱,坎地以陷獸者,言陷民於死也。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 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獯,音熏。鬻,音育。句 音鉤。仁人之心,寬洪惻怛,而無較計大小強弱之私。故小國雖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智 者明義理,識時勢。故大國雖見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禮尤不敢廢。湯事見後篇。文王事見詩大雅。大王 事見後章。所謂狄人,即獯鬻也。句踐,越王名。事見國語、史記。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 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樂,音洛。天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 事大,皆理之當然也。自然合理,故曰樂天。不敢違理,故曰畏天。包含遍覆,無不周遍,保天下之氣象 也。制節謹度,不敢縱逸,保一國之規模也。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詩周頌我將之篇。 時,是也。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言以好勇,故不能事大而恤小也。對曰: 「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夫撫之夫,音扶。惡,平聲。疾視,怒目而視也。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詩云:「王赫斯 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 民。詩大雅皇矣篇。赫,赫然怒貌。爰,於也。旅,眾也。遏,詩作「按」,止也。徂,往也。莒,詩作 旅。徂旅,謂密人侵阮徂共之眾也。篤,厚也。祜,福也。對,答也,以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此文王之大 勇也。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 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 之民。衡,與橫同。書周書大誓之篇也。然所引與今書文小異,今且依此解之。寵之四方,寵異之於四方 也。有罪者我得而誅之,無罪者我得而安之。我既在此,則天下何敢有過越其心志而作亂者乎?衡行,謂 作亂也。孟子釋書意如此,而言武王亦大勇也。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王若能如文武之為,則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亂,而拯己於水火之中,惟恐王之不好勇耳。此章言人君 能懲小忿,則能恤小事大,以交鄰國:能養大勇,則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張敬夫曰:「小勇者,血氣 之怒也。大勇者,理義之怒也。血氣之怒不可有,理義之怒不可無。知此,則可以見性情之正,而識天理 人欲之分矣。」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 其上矣。樂,音洛,下同。雪宮,離宮名。言人君能與民同樂,則人皆有此樂:不然,則下之不得此樂 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當與民同樂,不可使人有不得者,非但當與賢者共之而已也。不得而非 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理也。樂民之樂者, 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樂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囿,音又。傳, 直戀反。囿者,蕃育鳥獸之所。古者四時之田,皆於農隙以講武事,然不欲馳騖於稼穡場圃之中,故度閒 曠之地以為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後也與?傳,謂古書。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 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芻,音初。蕘,音饒。 芻,草也。蕘,薪也。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 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阱,才性反。 禮:入國而問禁。國外百里為郊,郊外有關。阱,坎地以陷獸者,言陷民於死也。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 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獯,音熏。鬻,音育。句, 音鉤。仁人之心,寬洪惻怛,而無較計大小強弱之私。故小國雖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智 者明義理,識時勢。故大國雖見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禮尤不敢廢。湯事見後篇。文王事見詩大雅。大王 事見後章。所謂狄人,即獯鬻也。句踐,越王名。事見國語、史記。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 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樂,音洛。天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 事大,皆理之當然也。自然合理,故曰樂天。不敢違理,故曰畏天。包含遍覆,無不周遍,保天下之氣象 也。制節謹度,不敢縱逸,保一國之規模也。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詩周頌我將之篇。 時,是也。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言以好勇,故不能事大而恤小也。對曰: 「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夫撫之夫,音扶。惡,平聲。疾視,怒目而視也。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詩云:『王赫斯 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 民。詩大雅皇矣篇。赫,赫然怒貌。爰,於也。旅,眾也。遏,詩作「按」,止也。徂,往也。莒,詩作 旅。徂旅,謂密人侵阮徂共之眾也。篤,厚也。祜,福也。對,答也,以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此文王之大 勇也。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 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 之民。衡,與橫同。書周書大誓之篇也。然所引與今書文小異,今且依此解之。寵之四方,寵異之於四方 也。有罪者我得而誅之,無罪者我得而安之。我既在此,則天下何敢有過越其心志而作亂者乎?衡行,謂 作亂也。孟子釋書意如此,而言武王亦大勇也。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王若能如文武之為,則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亂,而拯己於水火之中,惟恐王之不好勇耳。此章言人君 能懲小忿,則能恤小事大,以交鄰國;能養大勇,則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張敬夫曰:「小勇者,血氣 之怒也。大勇者,理義之怒也。血氣之怒不可有,理義之怒不可無。知此,則可以見性情之正,而識天理 人欲之分矣。」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 其上矣。樂,音洛,下同。雪宮,離宮名。言人君能與民同樂,則人皆有此樂;不然,則下之不得此樂 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當與民同樂,不可使人有不得者,非但當與賢者共之而已也。不得而非 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理也。樂民之樂者, 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樂
民之樂而民樂其樂,則樂以天下矣:憂民之憂而民憂其憂,則憂以天下矣。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 『吾欲觀於轉附、朝,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朝,音潮。 放,上聲。晏子,齊臣,名嬰。轉附、朝,皆山名也。遵,循也。放,至也。琅邪,齊東南境上邑名。 觀,遊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 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 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狩,舒救反。省,悉井反。述 陳也。省,視也。斂,收穫也。給,亦足也。夏諺,夏時之俗語也。豫,樂也。巡所守,巡行諸侯所守之 土也。述所職,陳其所受之職也。皆無有無事而空行者,而又春秋循行郊野,察民之所不足而補助之。故 夏諺以為王者一遊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而諸侯皆取法焉,不敢無事慢遊以病其民也。今也不然:師 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琄琄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 為諸侯憂。睸,古縣反。今,謂晏子時也。師,眾也。二千五百人為師。春秋傳曰:「君行師從。」糧, 謂糗鞴之屬。蹋,側目貌。胥,相也。讒,謗也。慝,怨惡也,言民不勝其勞而起謗怨也。方,逆也。 命,王命也。若流,如水之流,無窮極也。流連荒亡,解見下文。諸侯,謂附庸之國,縣邑之長。從流下 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厭,平聲。此釋上 文之義也。從流下,謂放舟隨水而下。從流上,謂挽舟逆水而上。從獸,田獵也。荒,廢也。樂酒,以飲 酒為樂也。亡,猶失也,言廢時失事也。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行,去聲。惟君所行也。」 言先王之法,今時之弊,二者惟在君所行耳。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 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徴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 好君也。」說,音悅。為,去聲。樂,如字。徵,陟里反。招,與韶同。畜,敕六反。戒,告命也。出 舍,自責以省民也。興發,發倉廪也。大師,樂官也。君臣,己與晏子也。樂有五聲,三曰角為民,四曰 徵為事。招,舜樂也。其詩,徴招角招之詩也。尤,過也。言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欲,宣為君之所尤,然其 心則何過哉?孟子釋之,以為臣能畜止其君之欲,乃是愛其君者也。尹氏曰:「君之與民,貴賤雖不同, 然其心未始有異也。孟子之言,可謂深切矣。齊王不能推而用之,惜哉!」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趙氏曰:「明堂,太山明堂。周天子東巡 守朝諸侯之處,漢時遺址尚在。人欲毀之者,蓋以天子不復巡守,諸侯又不當居之也。王問當毀之乎?且 止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夫,音扶。明堂, 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能行王政,則亦可以王矣。何必毁哉?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 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 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獨。」」與,平聲。孥,音奴。鰥,姑 頑反。哿,工〔一)可反。茕,音瓊。岐,周之舊國也。九一者,井田之制也。方一里為一井,其田九百 畝。中畫井字,界為九區。一區之中,為田百畝。中百畝為公田,外八百畝為私田。八家各受私田百畝 而同養公田,是九分而稅其一也。世祿者,先王之世,仕者之子孫皆教之,教之而成材則官之。如不足用, 亦使之不失其祿。蓋其先世嘗有功德於民,故報之如此,忠厚之至也。關,謂道路之關。市,謂都邑之市。 譏,察也。征,稅也。關市之吏,察異服異言之人,而不征商買之稅也。澤,謂潴水。梁,謂魚梁。與民 同利,不設禁也。孥,妻子也。惡惡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先王養民之政:導其妻子,使之養其老而恤其 幼。不幸而有鰥寡孤獨之人,無父母妻子之養,則尤宜憐恤,故必以為先也。詩小雅正月之篇。哿,可也
民之樂而民樂其樂,則樂以天下矣;憂民之憂而民憂其憂,則憂以天下矣。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 『吾欲觀於轉附、朝 ,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朝,音潮。 放,上聲。晏子,齊臣,名嬰。轉附、朝 ,皆山名也。遵,循也。放,至也。琅邪,齊東南境上邑名。 觀,遊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 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 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狩,舒救反。省,悉井反。述, 陳也。省,視也。斂,收穫也。給,亦足也。夏諺,夏時之俗語也。豫,樂也。巡所守,巡行諸侯所守之 土也。述所職,陳其所受之職也。皆無有無事而空行者,而又春秋循行郊野,察民之所不足而補助之。故 夏諺以為王者一遊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而諸侯皆取法焉,不敢無事慢遊以病其民也。今也不然:師 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 為諸侯憂。睊,古縣反。今,謂晏子時也。師,眾也。二千五百人為師。春秋傳曰:「君行師從。」糧, 謂糗糒之屬。睊睊,側目貌。胥,相也。讒,謗也。慝,怨惡也,言民不勝其勞而起謗怨也。方,逆也。 命,王命也。若流,如水之流,無窮極也。流連荒亡,解見下文。諸侯,謂附庸之國,縣邑之長。從流下 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厭,平聲。此釋上 文之義也。從流下,謂放舟隨水而下。從流上,謂挽舟逆水而上。從獸,田獵也。荒,廢也。樂酒,以飲 酒為樂也。亡,猶失也,言廢時失事也。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行,去聲。惟君所行也。』 言先王之法,今時之弊,二者惟在君所行耳。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 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 好君也。」說,音悅。為,去聲。樂,如字。徵,陟里反。招,與韶同。畜,敕六反。戒,告命也。出 舍,自責以省民也。興發,發倉廩也。大師,樂官也。君臣,己與晏子也。樂有五聲,三曰角為民,四曰 徵為事。招,舜樂也。其詩,徵招角招之詩也。尤,過也。言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欲,宜為君之所尤,然其 心則何過哉?孟子釋之,以為臣能畜止其君之欲,乃是愛其君者也。尹氏曰:「君之與民,貴賤雖不同, 然其心未始有異也。孟子之言,可謂深切矣。齊王不能推而用之,惜哉!」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趙氏曰:「明堂,太山明堂。周天子東巡 守朝諸侯之處,漢時遺址尚在。人欲毀之者,蓋以天子不復巡守,諸侯又不當居之也。王問當毀之乎?且 止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夫,音扶。明堂, 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能行王政,則亦可以王矣。何必毀哉?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 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 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與,平聲。孥,音奴。鰥,姑 頑反。哿,工〔一〕可反。煢,音瓊。岐,周之舊國也。九一者,井田之制也。方一里為一井,其田九百 畝。中畫井字,界為九區。一區之中,為田百畝。中百畝為公田,外八百畝為私田。八家各受私田百畝, 而同養公田,是九分而稅其一也。世祿者,先王之世,仕者之子孫皆教之,教之而成材則官之。如不足用, 亦使之不失其祿。蓋其先世嘗有功德於民,故報之如此,忠厚之至也。關,謂道路之關。市,謂都邑之市。 譏,察也。征,稅也。關市之吏,察異服異言之人,而不征商賈之稅也。澤,謂瀦水。梁,謂魚梁。與民 同利,不設禁也。孥,妻子也。惡惡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先王養民之政:導其妻子,使之養其老而恤其 幼。不幸而有鰥寡孤獨之人,無父母妻子之養,則尤宜憐恤,故必以為先也。詩小雅正月之篇。哿,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