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序說 史記列傳曰:「孟軻,趙氏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漢書注云:「字子車。」一說:「字 子輿。」騙人也,騙亦作鄒,本邾國也。受業子思之門人。子思,孔子之孫,名伋。索隱云:「王劭 以人為衍字。」而趙氏注及孔叢子等書亦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未知是否?道既通,趙氏曰: 「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 速。」「孔子聖之時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又曰: 春秋無義戰。」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尹氏曰:「以此而言,則趙氏謂孟 子長於詩書而已,豈知孟子者哉?」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 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按史記:「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其後二十三年,當齊湣王之十年 丁未,齊人伐燕,而孟子在齊。」故古史謂「孟子先事齊宣王後乃見梁惠王、襄王、齊湣王。」獨孟子以 伐燕為宣王時事,與史記、荀子等書皆不合。而通鑑以伐燕之歲,為宣王十九年,則是孟子先游梁而後至 齊見宣王矣。然考異亦無他據,又未知孰是也。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 忌。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趙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 百八十五字。」韓子曰:「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愚按: 二說不同,史記近是。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 而不詳。」程子曰「韓子此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 何事。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程子曰「韓子論孟子甚善。非見得孟子 意,亦道不到。其論荀揚則非也。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揚子雖少過,然亦不識性,更說 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 學出於曾子。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 「孔子言參也魯。然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觀其啟手足時之言,可以見矣。所傳者子思、 孟子,皆其學也。」 又曰:「揚子雲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夫楊墨行,正道廢。 孟子雖賢聖,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然賴其言,而今之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
孟子序說 史記列傳曰:「孟軻,趙氏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漢書注云:「字子車。」一說:「字 子輿。」騶人也,騶亦作鄒,本邾國也。受業子思之門人。子思,孔子之孫,名伋。索隱云:「王劭 以人為衍字。」而趙氏注及孔叢子等書亦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未知是否?道既通,趙氏曰: 「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 速。』『孔子聖之時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又曰: 『春秋無義戰。』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尹氏曰:「以此而言,則趙氏謂孟 子長於詩書而已,豈知孟子者哉?」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 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按史記:「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其後二十三年,當齊湣王之十年 丁未,齊人伐燕,而孟子在齊。」故古史謂「孟子先事齊宣王後乃見梁惠王、襄王、齊湣王。」獨孟子以 伐燕為宣王時事,與史記、荀子等書皆不合。而通鑑以伐燕之歲,為宣王十九年,則是孟子先游梁而後至 齊見宣王矣。然考異亦無他據,又未知孰是也。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 忌。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趙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 百八十五字。」韓子曰:「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愚按: 二說不同,史記近是。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 而不詳。」程子曰「韓子此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 何事。」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程子曰「韓子論孟子甚善。非見得孟子 意,亦道不到。其論荀揚則非也。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揚子雖少過,然亦不識性,更說 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 學出於曾子。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 「孔子言參也魯。然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觀其啟手足時之言,可以見矣。所傳者子思、 孟子,皆其學也。」 又曰:「揚子雲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夫楊墨行,正道廢。 孟子雖賢聖,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然賴其言,而今之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
貴王賤霸而已。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 如也?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 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 處。」愚按:至字,恐當作聖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箇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 仲尼只說一箇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又曰:「學者全要識時。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顔子陋巷自樂,以有孔子在焉。若 孟子之時,世既無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氣。纔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 子去聖人只豪髮閒。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或曰:「英氣見於甚處?」曰:「但以孔子 之言比之,便可見。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至論仁、義、禮、 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 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 則事無足為者矣。大學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其正 然後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歐陽永叔卻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外邊用計 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孟子集注卷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魏侯鎣也。都大梁,僭稱王,溢曰惠。史記:「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 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長老之稱。 王所謂利,蓋富國彊兵之類。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詳言之。後多放此。王曰「何以利吾國」?
貴王賤霸而已。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 如也?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 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 處。」愚按:至字,恐當作聖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箇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 仲尼只說一箇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又曰:「學者全要識時。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顏子陋巷自樂,以有孔子在焉。若 孟子之時,世既無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氣。纔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 子去聖人只豪髮閒。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或曰:「英氣見於甚處?」曰:「但以孔子 之言比之,便可見。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至論仁、義、禮、 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 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 則事無足為者矣。大學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其正, 然後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歐陽永叔卻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外邊用計 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孟子集注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稱王,溢曰惠。史記:「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 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長老之稱。 王所謂利,蓋富國彊兵之類。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詳言之。後多放此。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 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乘,去聲。饜,於豔反。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 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國危,謂將有弒奪之禍。乘,車數也。萬乘之國者,天子畿內地 方千里,出車萬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車千乘也。千乘之國,諸侯之國。百乘之家 諸侯之大夫也。弒,下殺上也。饜,足也。言臣之於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義為後而 以利為先,則不弒其君而盡奪之,其心未肯以為足也。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此言仁義未嘗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義而己之意也。遺,猶棄也。後,不急也。言仁者必愛其親,義者必 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則其下化之,自親戴於己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重言之,以結上文兩節之意。此章言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 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繆。此孟子 之書所以造端託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 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 子以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程子曰「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惟仁義則不求 利而未嘗不利也。當是之時,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復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 源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贗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樂,音洛,篇內同 也。鴻,之大者。麋,鹿之大者。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此一章之大指。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烏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亟,音棘。麀,音憂。鶴,詩作翯,戶角反。於,音烏。此引詩而釋之,以明賢者而後樂此之意。詩大雅 靈臺之篇,經,量度也。靈臺,文王臺名也。營,謀為也。攻,治也。不日,不終日也。亟,速也,言文 王戒以勿亟也。子來,如子來趨父事也。靈囿、靈沼,臺下有囿,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 不驚動也。濯濯,肥澤貌。鶴鶴,潔白貌。於,歎美辭。牣,滿也。孟子言文王雖用民力,而民反歡樂之, 既加以美名,而又樂其所有。蓋由文王能愛其民,故民樂其樂,而文王亦得以享其樂也。湯誓曰:「時 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害,音曷。喪,去 聲。女,音汝。此引書而釋之,以明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之意也。湯誓,商書篇名。時,是也。 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嘗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 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時亡乎?若亡則我寧與之俱亡,蓋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 明君獨樂而不恤其民,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諸侯自稱,言寡德之人也。河內河東皆魏地。凶,歲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 移者。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 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 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乘,去聲。饜,於豔反。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 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國危,謂將有弒奪之禍。乘,車數也。萬乘之國者,天子畿內地 方千里,出車萬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車千乘也。千乘之國,諸侯之國。百乘之家, 諸侯之大夫也。弒,下殺上也。饜,足也。言臣之於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義為後而 以利為先,則不弒其君而盡奪之,其心未肯以為足也。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此言仁義未嘗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義而已之意也。遺,猶棄也。後,不急也。言仁者必愛其親,義者必 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則其下化之,自親戴於己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重言之,以結上文兩節之意。此章言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 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繆。此孟子 之書所以造端託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 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 子以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程子曰「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惟仁義則不求 利而未嘗不利也。當是之時,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復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 源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樂,音洛,篇內同。 沼,池也。鴻,鴈之大者。麋,鹿之大者。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此一章之大指。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亟,音棘。麀,音憂。鶴,詩作翯,戶角反。於,音烏。此引詩而釋之,以明賢者而後樂此之意。詩大雅 靈臺之篇,經,量度也。靈臺,文王臺名也。營,謀為也。攻,治也。不日,不終日也。亟,速也,言文 王戒以勿亟也。子來,如子來趨父事也。靈囿、靈沼,臺下有囿,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 不驚動也。濯濯,肥澤貌。鶴鶴,潔白貌。於,歎美辭。牣,滿也。孟子言文王雖用民力,而民反歡樂之, 既加以美名,而又樂其所有。蓋由文王能愛其民,故民樂其樂,而文王亦得以享其樂也。湯誓曰:『時 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害,音曷。喪,去 聲。女,音汝。此引書而釋之,以明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之意也。湯誓,商書篇名。時,是也。 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嘗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 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時亡乎?若亡則我寧與之俱亡,蓋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 明君獨樂而不恤其民,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諸侯自稱,言寡德之人也。河內河東皆魏地。凶,歲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 移者。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 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好,去聲。填,音田。填,鼓音也。兵以鼓進,以金退。 直,猶但也。言此以譬鄰國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養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楊 氏曰:「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廢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為盡心焉,則末矣。」不違農時 榖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 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勝, 音升。數,音促。罟,音古。洿,音烏。農時,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凡有興作,不違此時,至冬乃役之 也。不可勝食,言多也。數,密也。罟,網也。洿,寇下之地,水所聚也。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魚不 滿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澤,與民共之,而有厲禁。草木零落,然後斧斤入焉。此皆為治之初, 法制未備,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節愛養之事也。然飲食宫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皆民所急 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故以此為王道之始。五畝之宅,樹之 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 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去聲。畜,敕六反。數,去聲。王 去聲。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後皆放此。五畝之宅,一夫所 受,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穀,故於牆下植桑以供蠶事。五十始衰,非帛不煖 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養也。時,謂孕子之時,如孟春犧性毋用牝之類也。七十非肉不飽,未七十者不 得食也。百畝之田,亦一夫所受。至此則經界正,井地均,無不受田之家矣。庠序,皆學名也。申,重也, 丁寧反覆之意。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頒,與斑同,老人頭半白黑者也。負,任在背。戴,任在 首。夫民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而飽煖無教,則又近於禽獸。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則人知愛親敬長而 代其勞,不使之負戴於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舉重以見輕也。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猶秦言 黔首也。少壯之人,雖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於飢寒也。此言盡法制品節之詳,極財成輔相之道,以左 右民,是王道之成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 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莩, 平表反。刺,七亦反。檢,制也。莩,餓死人也。發,發倉廪以賑貸也。歲,謂歲之豐凶也。惠王不能制 民之產,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則與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至於民飢而死,猶不知發,則其所移特民 間之粟而己。乃以民不加多,歸罪於歲凶,是知刃之殺人,而不知操刃者之殺人也。不罪歲,則必能自反 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則不但多於鄰國而已。程子曰:「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又曰:「孔子之時,周室雖微,天下猶知尊周之為義,故春秋以尊周為本。至孟子時,七國爭雄,天下不 復知有周,而生民之塗炭已極。當是時,諸侯能行王道,則可以王矣。此孟子所以勸齊梁之君也。蓋王者, 天下之義主也。聖賢亦何心哉?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承上章言願安意以受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 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梃,徒頂反。梃,杖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 以異也。」孟子又問而王答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 食人也。厚斂於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飢以死,則無異於驅獸以食人矣。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 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惡之之惡,去聲。惡在之惡,平聲。君者,民 之父母也。惡在,猶言何在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 其使斯民飢而死也?」俑,音勇。為,去聲。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好,去聲。填,音田。填,鼓音也。兵以鼓進,以金退。 直,猶但也。言此以譬鄰國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養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楊 氏曰:「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廢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為盡心焉,則末矣。」不違農時, 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 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勝, 音升。數,音促。罟,音古。洿,音烏。農時,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凡有興作,不違此時,至冬乃役之 也。不可勝食,言多也。數,密也。罟,網也。洿,窊下之地,水所聚也。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魚不 滿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澤,與民共之,而有厲禁。草木零落,然後斧斤入焉。此皆為治之初, 法制未備,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節愛養之事也。然飲食宮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皆民所急 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故以此為王道之始。五畝之宅,樹之 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 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去聲。畜,敕六反。數,去聲。王, 去聲。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後皆放此。五畝之宅,一夫所 受,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穀,故於牆下植桑以供蠶事。五十始衰,非帛不煖, 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養也。時,謂孕子之時,如孟春犧性毋用牝之類也。七十非肉不飽,未七十者不 得食也。百畝之田,亦一夫所受。至此則經界正,井地均,無不受田之家矣。庠序,皆學名也。申,重也, 丁寧反覆之意。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頒,與斑同,老人頭半白黑者也。負,任在背。戴,任在 首。夫民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而飽煖無教,則又近於禽獸。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則人知愛親敬長而 代其勞,不使之負戴於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舉重以見輕也。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猶秦言 黔首也。少壯之人,雖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於飢寒也。此言盡法制品節之詳,極財成輔相之道,以左 右民,是王道之成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 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莩, 平表反。刺,七亦反。檢,制也。莩,餓死人也。發,發倉廩以賑貸也。歲,謂歲之豐凶也。惠王不能制 民之產,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則與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至於民飢而死,猶不知發,則其所移特民 間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歸罪於歲凶,是知刃之殺人,而不知操刃者之殺人也。不罪歲,則必能自反 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則不但多於鄰國而已。程子曰:「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又曰:「孔子之時,周室雖微,天下猶知尊周之為義,故春秋以尊周為本。至孟子時,七國爭雄,天下不 復知有周,而生民之塗炭已極。當是時,諸侯能行王道,則可以王矣。此孟子所以勸齊梁之君也。蓋王者, 天下之義主也。聖賢亦何心哉?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承上章言願安意以受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 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梃,徒頂反。梃,杖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 以異也。」孟子又問而王答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 食人也。厚斂於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飢以死,則無異於驅獸以食人矣。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 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惡之之惡,去聲。惡在之惡,平聲。君者,民 之父母也。惡在,猶言何在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 其使斯民飢而死也?」俑,音勇。為,去聲。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
之芻靈,晷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 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飢而死乎?李氏曰:「為人君者,固未嘗有率獸 食人之心。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則其流必至於此。故以為民父母告之。夫父母之於子,為之就利 避害,未嘗頃刻而忘於懷,何至視之不如犬馬乎?」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 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長,上聲。喪 去聲。比,必二反。酒與洗同。魏本晉大夫魏斯,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號曰三晉。故惠王猶自謂晉國。 惠王三十年,齊擊魏,破其軍,虜太子申。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後魏又數獻地於秦。又與楚將昭陽戰敗, 亡其七邑。比,猶為也。言欲為死者雪其恥也。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百里,小國也。然 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 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省,所梗反。 斂、易皆去聲。耨,奴豆反。長,上聲。省刑罰,薄稅斂,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易,治也。耨,耘也。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於農畝,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是以尊君親上而樂於效 死也。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養,去聲。彼,謂敵 國也。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夫,音扶。陷,陷於阱。溺,溺於水。暴虐之意 征,正也。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於我,則誰與我為敵哉?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仁者無敵」,蓋古語也。百里可王,以此而已。恐王疑其迁 闊,故勉使勿疑也。孔氏曰:「惠王之志在於報怨,孟子以論在於救民。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蓋孟子 之本意。」 孟子見梁襄王。襄王,惠王子,名赫。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語,去聲。卒,七沒反。惡,平聲。語,告 也。不似人君,不見所畏,言其無威儀也。卒然,急遽之貌。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 之所存者可知。王問列國分爭,天下當何所定。孟子對以必合於一,然後定也。「孰能一之?」王問也。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嗜,甘也。「孰能與之?」王復問也。與,猶歸也。對曰:「天 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 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 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諴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夫,音扶。浡, 音勃。由當作猶,古字借用。後多放此。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雲盛貌。沛然,雨盛貌。浡然, 興起貌。禦,禁止也。人牧,謂牧民之君也。領,頸也。蓋好生惡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殺人,則天 下悅而歸之。蘇氏曰:「孟子之言,非苟為大而己。然不深原其意而詳究其實,未有不以為迁者矣。予 孟子以來,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致之。其餘殺人愈多 而天下愈亂。秦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復分,或遂以亡國。孟子之言,豈偶然而已哉?」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宣王,姓田氏,名辟彊,諸侯僭稱王也。齊 桓公、晉文公,皆霸諸侯者。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 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道,言也。董子曰:「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後
之芻靈,畧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 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飢而死乎?李氏曰:「為人君者,固未嘗有率獸 食人之心。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則其流必至於此。故以為民父母告之。夫父母之於子,為之就利 避害,未嘗頃刻而忘於懷,何至視之不如犬馬乎?」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 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長,上聲。喪, 去聲。比,必二反。洒與洗同。魏本晉大夫魏斯,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號曰三晉。故惠王猶自謂晉國。 惠王三十年,齊擊魏,破其軍,虜太子申。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後魏又數獻地於秦。又與楚將昭陽戰敗, 亡其七邑。比,猶為也。言欲為死者雪其恥也。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百里,小國也。然 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 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省,所梗反。 斂、易皆去聲。耨,奴豆反。長,上聲。省刑罰,薄稅斂,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易,治也。耨,耘也。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於農畝,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是以尊君親上而樂於效 死也。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養,去聲。彼,謂敵 國也。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夫,音扶。陷,陷於阱。溺,溺於水。暴虐之意。 征,正也。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於我,則誰與我為敵哉?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仁者無敵」,蓋古語也。百里可王,以此而已。恐王疑其迂 闊,故勉使勿疑也。孔氏曰:「惠王之志在於報怨,孟子以論在於救民。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蓋孟子 之本意。」 孟子見梁襄王。襄王,惠王子,名赫。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語,去聲。卒,七沒反。惡,平聲。語,告 也。不似人君,不見所畏,言其無威儀也。卒然,急遽之貌。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 之所存者可知。王問列國分爭,天下當何所定。孟子對以必合於一,然後定也。『孰能一之?』王問也。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嗜,甘也。『孰能與之?』王復問也。與,猶歸也。對曰:『天 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 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 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夫,音扶。浡, 音勃。由當作猶,古字借用。後多放此。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雲盛貌。沛然,雨盛貌。浡然, 興起貌。禦,禁止也。人牧,謂牧民之君也。領,頸也。蓋好生惡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殺人,則天 下悅而歸之。蘇氏曰:「孟子之言,非苟為大而已。然不深原其意而詳究其實,未有不以為迂者矣。予觀 孟子以來,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致之。其餘殺人愈多 而天下愈亂。秦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復分,或遂以亡國。孟子之言,豈偶然而已哉?」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宣王,姓田氏,名辟彊,諸侯僭稱王也。齊 桓公、晉文公,皆霸諸侯者。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 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道,言也。董子曰:「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