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 永州三中唐华荣
孟子见梁惠王 永州三中 唐华荣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 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哉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 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 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 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 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 学院一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 《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 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 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 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 地将他抚养成人,盂母管束甚y岁丧父,孟母艰辛 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 ,其“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 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 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 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 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 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 《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 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 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 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 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 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 范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 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 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 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 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 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 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 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 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 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 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 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 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 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 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 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民的 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敢,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 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 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 发展而来的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 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 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 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 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 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 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 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 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 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契”,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 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家一户的小农 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 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 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 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 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 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 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 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手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 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 日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 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 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 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 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 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 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 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 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 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 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 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 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 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 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 “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