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内容和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章: 学校体育管理 (4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体育管理的含义和任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学校体 育行政管理:学校体育的业务管理:学校体育的检查与评估。 教学要求:认识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 学校体育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特点和方法:了解我国目前学校体育管理中存在的 授课方式 :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设计,采取学生主讲,老师指导的授课方式。 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原则上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每组必须完成相关内容 的设计作业, 课程设计由授课教师进行考核,统一交给课程教师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40 中勒,10分 课堂讨论发言:10分 理论知识考核分章交作业:4次*5分=20分 总成绩按百分制纪录。 2.期末老核:60% 案例分析; 总分100分 考试按百分制纪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闵健.公共体育管理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主要梦考书 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 [美]伯尼·帕克豪斯著,秦椿林等译。体育管理学 一基础与应用.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撰写人:李冬梅 审核人:包莺 课程负责人:李冬梅
31 理的内容和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一章:学校体育管理 (4 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体育管理的含义和任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学校体 育行政管理;学校体育的业务管理;学校体育的检查与评估。 教学要求:认识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 学校体育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特点和方法;了解我国目前学校体育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及解决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设计,采取学生主讲,老师指导的授课方式。 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原则上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每组必须完成相关内容 的设计作业,课程设计由授课教师进行考核,统一交给课程教师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40% 出勤:10 分 课堂讨论发言:10 分 理论知识考核分章交作业:4 次*5 分=20 分 总成绩按百分制纪录。 2.期末考核:60% 案例分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按百分制纪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闵健.公共体育管理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主要参考书 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美]伯尼·帕克豪斯著,秦椿林等译.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撰写人:李冬梅 审核人:包莺 课程负责人:李冬梅
《体育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Sports 总学时: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体育概论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休育中》是体有教有专业的专业其础课程。课程要是从了解休育的立生 发屋 自身组成及体 其他现象的联系,探索体育 动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古今中外自人类产生以来的体育现象为主线全面系纷 阐述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具体包括古代、现代及当代的中国和世界体育史。 诵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 在认识和探索体有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规律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同时增长体育专业历史知识 提高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拓宽思维层面,引发学生对体育问题的思索和对 体育前途的关注,以更好地为体有事业服务。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体育史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学习体育史的目的和意义,体育 史学的发展概况,学习和研究体育史学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体育史教学内容介绍 以及里微论体有含义的迎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理解学习体育史的目的意义: 了解学习、研究体育史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中国体育史(古代) (12学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体育:奴隶社会体育:过渡时期体育:封建社会体育 教学要求:掌握体有的起源:从原始教育中的体育因素、军事训练活动以及 娱乐活动和医疗保健活动中理解萌芽状态的体育:掌握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中 的体育内容和特点:了解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理解祭祀宴乐中的乐舞和礼射的 应用价值: 了解养生 思想的产生原因:掌握百家体育思想:了解过渡时期军事 育大发展的原因:掌握蹴鞠、竞渡、投壶等娱乐体有项目的发展情况:了解养生 实践和理论的进步:掌握封建社会前期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学校体育的衰落:理解 角抵百戏和民俗节令中的体育活动:了解军事武艺的衍变及导引养生的发展:掌 握封建社会中期娱乐体育的勃兴:理解军事武艺的发展以及玄、道 医、佛与养 生:了解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及东罗马外的体育交往情况:掌握封建社会后 期学校体育的变化情况,理解武艺的新发展与武术体系的形成以及休闲娱乐体育 活动的发展,了解养生理论与养生术的发展状况。 授课方式: 井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探讨中国古代体育在学校体 育、娱乐体育及养生等方面的发展特色和基本脉络。 第三章:中国体育史(现代) (2学时)
32 《体育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Sports 总学时: 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体育概论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体育史》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是从了解体育的产生、 发展、自身组成及体育与社会其他现象的联系,探索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古今中外自人类产生以来的体育现象为主线全面系统 阐述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具体包括古代、现代及当代的中国和世界体育史。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 在认识和探索体育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规律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同时增长体育专业历史知识, 提高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拓宽思维层面,引发学生对体育问题的思索和对 体育前途的关注,以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体育史绪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学习体育史的目的和意义,体育 史学的发展概况,学习和研究体育史学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体育史教学内容介绍 以及课堂讨论对体育含义的理解。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理解学习体育史的目的意义; 了解学习、研究体育史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中国体育史(古代) (12 学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体育;奴隶社会体育;过渡时期体育;封建社会体育。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的起源;从原始教育中的体育因素、军事训练活动以及 娱乐活动和医疗保健活动中理解萌芽状态的体育;掌握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中 的体育内容和特点;了解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理解祭祀宴乐中的乐舞和礼射的 应用价值;了解养生思想的产生原因;掌握百家体育思想;了解过渡时期军事体 育大发展的原因;掌握蹴鞠、竞渡、投壶等娱乐体育项目的发展情况;了解养生 实践和理论的进步;掌握封建社会前期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学校体育的衰落;理解 角抵百戏和民俗节令中的体育活动;了解军事武艺的衍变及导引养生的发展;掌 握封建社会中期娱乐体育的勃兴;理解军事武艺的发展以及玄、道、医、佛与养 生;了解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及东罗马外的体育交往情况;掌握封建社会后 期学校体育的变化情况,理解武艺的新发展与武术体系的形成以及休闲娱乐体育 活动的发展,了解养生理论与养生术的发展状况。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探讨中国古代体育在学校体 育、娱乐体育及养生等方面的发展特色和基本脉络。 第三章:中国体育史(现代) (2 学时)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中国体育的初步现 代化 教学要求:了解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新教育制度和学校体育的确立:早期 体育团体和运动竞赛:清末的传统体育开展和变化情况:了解中华民国时期一些 先进人物的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变化与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运动竞赛体制的 初步形成及发展:体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体育法规的制定情况:了解革命根据地 与解放区的体育开展状况 授课方式:自学 第四章:中国体育史(当代) (4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香港、澳门、 台湾体育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历程;了解群众体育的畸形发 展和勃兴过程:掌握竞技体育的“马鞍型”高潮、“瘫痪”和初步复苏及迅猛发 展的历史。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探讨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崛 起。 第五章:世界体育(古代) (4学时) 教学内容:不同特色的区域体有文化的形成:古希腊罗马体育;中世纪欧洲 体 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大河流域、亚欧游牧民族及古代美洲的体育:理解古希 腊人的体育思想:了解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衰以及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的影 响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探讨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 衰。 第六章:世界体育(现代) (4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体育的兴起:体育的课程化与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现代体 育的国际传播。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复兴与现代体育的萌芽及宗教改革对现代体育的兴起的 影响;了解现代体育的课程化和体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 形成与早期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七章:世界体育(当代) (2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世界体育的新发展;当代体育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教学要求:掌握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改革;了解战后体育立法:了解全球 化时代国际竞技体有格局的变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体育情况。 授课方式: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总复习、考核 (2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结合所学体育历史知识强化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发他们对体育问题的深层次 思索,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历史资料,特别是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学术性的最新动态 和有争议的历史资料。对历史事件要重视它的原因、经过、意义及影响,在理解 基础上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运用讨论、自学及研究性学习方法于教学中,突 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语
33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中国体育的初步现 代化。 教学要求:了解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新教育制度和学校体育的确立;早期 体育团体和运动竞赛;清末的传统体育开展和变化情况;了解中华民国时期一些 先进人物的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变化与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运动竞赛体制的 初步形成及发展;体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体育法规的制定情况;了解革命根据地 与解放区的体育开展状况。 授课方式:自学 第四章:中国体育史(当代) (4 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香港、澳门、 台湾体育。 教学要求:理解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历程;了解群众体育的畸形发 展和勃兴过程;掌握竞技体育的“马鞍型”高潮、“瘫痪”和初步复苏及迅猛发 展的历史。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探讨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崛 起。 第五章:世界体育(古代) (4 学时) 教学内容:不同特色的区域体育文化的形成;古希腊罗马体育;中世纪欧洲 体育。 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大河流域、亚欧游牧民族及古代美洲的体育;理解古希 腊人的体育思想;了解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衰以及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的影 响。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探讨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 衰。 第六章:世界体育(现代) (4 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体育的兴起;体育的课程化与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现代体 育的国际传播。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复兴与现代体育的萌芽及宗教改革对现代体育的兴起的 影响;了解现代体育的课程化和体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 形成与早期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七章:世界体育(当代) (2 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世界体育的新发展;当代体育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教学要求:掌握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改革;了解战后体育立法;了解全球 化时代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体育情况。 授课方式: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总复习、考核 (2 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结合所学体育历史知识强化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发他们对体育问题的深层次 思索,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历史资料,特别是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学术性的最新动态 和有争议的历史资料。对历史事件要重视它的原因、经过、意义及影响,在理解 基础上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运用讨论、自学及研究性学习方法于教学中,突 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语
言表达能力。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60%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其中学习态度占65%,能力占35%。 学习态度:出勤15次×2分=30分:笔记分章检查:7次×5分=35分 能力:课堂讨论发言:10分/人: 2次自学和3次研究性学习作业:5次×5分=25分 2.期末考核:40% 开券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总评成绩按A、B、C、D、F五个等级评定。总分90以上为A:80~89为B: 70~79为C:60 69为D:59分以下为F(不及格。不及格须参加重修。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谭华.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编委会.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编写组.体育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郑厚成.现代体有与健康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撰写人:张听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刘卓
34 言表达能力。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60%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其中学习态度占 65%,能力占 35%。 学习态度:出勤 15 次×2 分=30 分;笔记分章检查:7 次×5 分=35 分 能力:课堂讨论发言:10 分/人; 2 次自学和 3 次研究性学习作业:5 次×5 分=25 分 2.期末考核:40% 开卷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总评成绩按 A、B、C、D、F 五个等级评定。总分 90 以上为 A;80~89 为 B; 70~79 为 C;60~69 为 D;59 分以下为 F(不及格)。不及格须参加重修。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谭华.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编委会.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编写组.体育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郑厚成.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撰写人:张昕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刘卓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ports Training 总学时: 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体育教有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训练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是从一般理论和 一般特征的角度对运动训练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全面系统阐述 竞技体育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竞技运动与运动训练、 项群训练理论、运动成 与竟技能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 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计划与组织等内容 通时木里程学习,使学生对运动圳练右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醒.堂据运动训 练学的基本思想、 基本理 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于分析 解决具体训练问 题:并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探讨竞技体有发展的规律,为今后从事竞技体育工作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基础上,培 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具备 名体育科 人员和教练员的素养 学生运用运动 训练学 理论知识 分析和命 决竞技体育实践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运动与运动训练 (2学时) 教学内容: 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概述,包括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概念、竞 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竟 技体育的构成、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概念、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 动的现代社 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 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2学时) 致学内容: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 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律立及其科学意义:掌据竞技运动项目的分 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 征、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体 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体能主导 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2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极其构成因素、运动员
35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ports Trainning 总学时: 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训练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是从一般理论和 一般特征的角度对运动训练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全面系统阐述 竞技体育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竞技运动与运动训练、项群训练理论、运动成绩 与竞技能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 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计划与组织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运动训练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掌握运动训 练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于分析、解决具体训练问 题;并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探讨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为今后从事竞技体育工作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基础上,培 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具备 一名体育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的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运动训练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 决竞技体育实践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运动与运动训练 (2 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概述,包括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概念、竞 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动 的现 代社 会价 值、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竞 技体育的构成、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概念、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运 动的 现代 社会 价值 ;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 育的 构成 、 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项群训练理论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 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教学要求: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 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 征、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体 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体能主导 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2 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极其构成因素、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