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教学要求:掌握运动成绩、竞技能力定义: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理解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了解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 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4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教学要求:掌握以上各种训练原则定义:理解其科学基础和贯彻其训练学要 点。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5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运动训练 的常用手段。 教学要求:掌握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纫 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的概念、分类和应用,掌握周期 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的定义和应用:了解运动训练方法概述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理解模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5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身体形态及其训练、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教学要求:掌握体能训练定义:身体形态、结构和训练方法;各种素质的训 练手段和基本要求:理解各种素质的分类。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4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 用方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技术评价。 教学要求:掌握运动技术的定义、特征、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授 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2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战术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竞技战术定义、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的分类、各种具体战 术训练法的定义和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与组织 (6学时) 教学内容:全程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运动员年度训 练的计划与组织、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教学要求:掌握全程多年训练计划定义、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划分、年龄特 征和负荷特点:区间性训练的主要任务、基本内容和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不同 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比赛系列的安排 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和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名
36 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教学要求:掌握运动成绩、竞技能力定义;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理解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了解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 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4 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教学要求:掌握以上各种训练原则定义;理解其科学基础和贯彻其训练学要 点。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5 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运动训练 的常用手段。 教学要求:掌握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 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的概念、分类和应用,掌握周期 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的定义和应用;了解运动训练方法概述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理解模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5 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身体形态及其训练、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教学要求:掌握体能训练定义;身体形态、结构和训练方法;各种素质的训 练手段和基本要求;理解各种素质的分类。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4 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 用方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技术评价。 教学要求:掌握运动技术的定义、特征、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2 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战术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竞技战术定义、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的分类、各种具体战 术训练法的定义和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与组织 (6 学时) 教学内容:全程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运动员年度训 练的计划与组织、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教学要求:掌握全程多年训练计划定义、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划分、年龄特 征和负荷特点;区间性训练的主要任务、基本内容和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不同 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比赛系列的安排 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和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把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运用训练理论米分析和解决训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体育 养。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章的研究性作业,并将作业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交 流,原则上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40%,其中出勒10%、作业15%、课堂讨论15%。 2.期末考核:占60%,以自命题论文形式考核(字数4000-5000字)。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小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 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主要参考书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田麦久.运动员基础训练指南.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王清.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系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撰写人:张明伟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陈喜珍
37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把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运用训练理论来分析和解决训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体育素 养。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章的研究性作业,并将作业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交 流,原则上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 40%,其中出勤 10%、作业 15%、课堂讨论 15%。 2.期末考核:占 60%,以自命题论文形式考核(字数 4000-5000 字)。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小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 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主要参考书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田麦久.运动员基础训练指南.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王清.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系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撰写人:张明伟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陈喜珍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ports Anatomy 总学时: 64学时 讲授学时:48学时 实训学时:16学时 学分:3.5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解制学》品我闲普通高空学校运动圳练专业的荒础理论认修课程。甘 内容大体包括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讲 结构,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五大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 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有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观察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通过解剖形态观察,实地观察标本,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 结构。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解剖学的定义: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 方法: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教学要求:了解运动解剂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它与相关学科 的联系;了解常用解剖学术语,掌握人体基本轴与基本面的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一章:人体基本构成 (2学时) 教学内容:细胞与细胞间质: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质的组成、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了解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掌握 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和分型: 了解神经元的分类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相结合 值一音,坛动系 (28学时) 教学内容:骨和骨连结:上肢骨及其连结:下肢骨及其连结:躯干骨及其连 结。 教学要求:掌握骨的构造、功能: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掌握骨连 结的分类、关节的结构、关节的运动:掌握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的 骨性结构及其数量:了解手骨的骨性结构:掌握肩关节的结构和运动:掌握肘关 节的结构和运动 握髋骨、股骨的骨 士及 了解足骨 髌骨的骨性结 构:掌握髋关节的结构及运动:了解骨盆的结构和运动:掌握膝关节、踝关节的 结构和运动:了解足关节和足。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数量和颈椎、胸椎、腰椎 的各自的特点。了解胸廓骨和颅骨。掌握椎骨的连结和脊柱的运动。了解肋的连 结和颅的连结
38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ports Anatomy 总学时: 64 学时 讲授学时:48 学时 实训学时:16 学时 学 分: 3.5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解剖学》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程。其 内容大体包括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 结构,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五大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 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 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观察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通过解剖形态观察,实地观察标本,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 结构。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解剖学的定义;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 方法;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教学要求: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它与相关学科 的联系;了解常用解剖学术语,掌握人体基本轴与基本面的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一章:人体基本构成 (2 学时) 教学内容:细胞与细胞间质;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质的组成、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了解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掌握 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和分型; 了解神经元的分类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相结合 第二章:运动系统 (28 学时) 教学内容:骨和骨连结;上肢骨及其连结;下肢骨及其连结;躯干骨及其连 结。 教学要求:掌握骨的构造、功能;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掌握骨连 结的分类、关节的结构、关节的运动;掌握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的 骨性结构及其数量;了解手骨的骨性结构;掌握肩关节的结构和运动;掌握肘关 节的结构和运动;掌握髋骨、股骨的骨性结构及数量。了解足骨、髌骨的骨性结 构;掌握髋关节的结构及运动;了解骨盆的结构和运动;掌握膝关节、踝关节的 结构和运动;了解足关节和足。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数量和颈椎、胸椎、腰椎 的各自的特点。了解胸廓骨和颅骨。掌握椎骨的连结和脊柱的运动。了解肋的连 结和颅的连结
教学内容:骨骼肌:骨骼肌总论:上肢肌:下肢肌:躯干肌。 数学要求,堂据哥路肌结构、肌肉工作术语:了解母路肌铺助结构,堂据三 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的起点」 止点及功能。 了解冈下肌、 小圆肌、大圆肌 冈上肌、 ,肩胛下肌和喙肱肌的功能:掌握髂腰肌 臀大肌、彤 四头肌、股后肌群、小腿三头肌的起、止点和功能:了解臀中肌和臀小肌、缝匠 肌、阔筋膜张肌的功能;掌握竖脊肌、腹直肌的起点、止点及功能:了解斜方肌、 肩胛提肌、菱形肌、胸小肌、前锯肌、夹肌、背短肌和胸固有肌的功能:了解腹 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和照肌。 教学 作分析 :肌肉配布规律:肌肉的协作关系:肌肉的工作性 质: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多关节肌“ 主动不 和“被动不足 教学要求:掌握肌肉工作的对立统一关系,多关节工作特点及肌肉工作的分 类:掌握“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的概念:分析运动实践中发生的“主动不 足”和“被动不足”现象。 教学内容: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动作分析介绍: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 与步 动作分析举例 教学要求:掌握环节受力分析法:掌握引体向上、俯卧撑、排球扣球、单手 肩上投蓝、原地侧向推铅球上肢各关节的运动及原动肌:仰卧起坐动作中髋关节 及腰椎的运动及原动肌:掌握立定跳远、后蹬跑、正足背踢足球、肋木悬垂举腿 动作中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及原动肌: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躯干的运动及原动肌: 了解静力工作时,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授课 式:讲授、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三章:内脏 (8学时) 教学内容:内脏的一般结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了解鼻、 喉、气管、支气管、肺的构造:掌握肾的大体结构、显微结构,掌握泌尿系统的 组成及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四章:脉管系统 (8学时) 数学内容:脉管系统:林巴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掌握心脏各个腔的结 构、心脏传导系统 了解心脏的位置 外形 心壁的构造,心包 掌握体循环的 动脉途径:了解微循环血管的途径:掌握体循环的静脉途径:了解淋巴循环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五章:感官 (3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视器:位听器。 教学要求:学握眼球的折光装置、眼球壁构造;掌握耳的构造:了解声音的 传播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六章:神经系统 (8学时)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周围神经系:中枢神经系统:体育运动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影响 教学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某些基本概念: 了解脊髓的位 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掌握脑的组成、脑干外形。小脑的外形、位 3
39 教学内容:骨骼肌;骨骼肌总论;上肢肌;下肢肌;躯干肌。 教学要求:掌握骨骼肌结构、肌肉工作术语;了解骨骼肌辅助结构;掌握三 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的起点、止点及功能。了解冈下肌、 小圆肌、大圆肌、冈上肌、肩胛下肌和喙肱肌的功能;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股 四头肌、股后肌群、小腿三头肌的起、止点和功能;了解臀中肌和臀小肌、缝匠 肌、阔筋膜张肌的功能;掌握竖脊肌、腹直肌的起点、止点及功能;了解斜方肌、 肩胛提肌、菱形肌、胸小肌、前锯肌、夹肌、背短肌和胸固有肌的功能;了解腹 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和膈肌。 教学内容:肌肉工作分析;肌肉配布规律;肌肉的协作关系;肌肉的工作性 质;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教学要求:掌握肌肉工作的对立统一关系,多关节工作特点及肌肉工作的分 类;掌握“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的概念;分析运动实践中发生的“主动不 足”和“被动不足”现象。 教学内容: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动作分析介绍;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 与步骤;动作分析举例。 教学要求:掌握环节受力分析法;掌握引体向上、俯卧撑、排球扣球、单手 肩上投蓝、原地侧向推铅球上肢各关节的运动及原动肌;仰卧起坐动作中髋关节 及腰椎的运动及原动肌;掌握立定跳远、后蹬跑、正足背踢足球、肋木悬垂举腿 动作中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及原动肌;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躯干的运动及原动肌; 了解静力工作时,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授课方式:讲授、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三章:内脏 (8 学时) 教学内容:内脏的一般结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了解鼻、 喉、气管、支气管、肺的构造;掌握肾的大体结构、显微结构,掌握泌尿系统的 组成及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四章:脉管系统 (8 学时) 教学内容:脉管系统 ;淋巴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掌握心脏各个腔的结 构、心脏传导系统;了解心脏的位置、外形、心壁的构造,心包;掌握体循环的 动脉途径;了解微循环血管的途径;掌握体循环的静脉途径;了解淋巴循环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五章:感官 (3 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视器;位听器。 教学要求:掌握眼球的折光装置、眼球壁构造;掌握耳的构造;了解声音的 传播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六章:神经系统 (8 学时)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周围神经系;中枢神经系统;体育运动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影响。 教学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某些基本概念;了解脊髓的位 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掌握脑的组成、脑干外形。小脑的外形、位
置与功能:掌握大脑的主要沟裂、分叶及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3学时) 教学内容: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胰岛:胸腺:性腺:松果体。 教学要求:掌握垂体、甲状腺、胰岛、胸腺的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复习 (2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实训16 字时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1)运动系统、内脏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结 构、功能。 )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3.考核成绩 满分100分,理论老试占总成绩5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句括笔记 作业、出勤及课堂表现), 实老试上总成结0% 五、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李世昌.运动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编写组.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编写组。 人体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撰写人:李竹 审核人:干珍式 课程负责人:付毅
40 置与功能;掌握大脑的主要沟裂、分叶及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3 学时) 教学内容: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胰岛;胸腺;性腺;松果体。 教学要求:掌握垂体、甲状腺、胰岛、胸腺的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与挂图及形态观察相结合 复习 (2 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实训 16 学时。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1)运动系统、内脏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结 构、功能。 (2)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2.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3.考核成绩 满分 100 分,理论考试占总成绩 5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30%(包括笔记、 作业、出勤及课堂表现),实训考试占总成绩 2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李世昌.运动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编写组.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编写组.人体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撰写人:李竹 审核人:王珍武 课程负责人: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