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含义:掌握体育教师主导性 和学生主体性的的内容与形式:熟练掌握正确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发挥学生主 体性的条件,并能在体育学习中较好地处理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 授课方式:学生自学、辩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五章:体育教学原则 (3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原则概述:体育教学的七大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原则的 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原则的含义,记住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了解体育 教学原则的作用:熟练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七大教学原则:通过案列分析学会 正确运用体有教学原则。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 第六章:体育教学模式 (4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模式概述:常用体育教学模式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记住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和理论结构及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初步掌握并会运用几中常用的、比较成熟的 体有教学模式。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 第七章:体育散学方法 (6学时) 教学内 体育 方法概述: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有教学方法的发展 趋势;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记住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熟悉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掌握五种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的运用及注意事项:了解 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知道正确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第八章:体育教材化与体育教学内容(4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材化与体育教学内容概述:体育教材化的工作内容:体育 教学内容的特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分类: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 容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材化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熟悉体育教材化的工作 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的编辑:掌握体育教材化的方法和媒介化工作:熟练掌握体 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分类: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以及体育教科书的形 式与用途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 第九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 6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计划概述:学段体育教学计划:学年体 育教学计划:单元体育教学计划:课时体育教学计划, 教学要求:记住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掌握体育教学设计模式流程图:了解体育教学计划的意义与作用:熟练 掌握体育教学计划各层次(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的特点与制定步 骤:能独立完成各种教学计划的制定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研讨、多媒体横示 第十章: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6学时) 教学内容: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因素: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21
21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含义;掌握体育教师主导性 和学生主体性的的内容与形式;熟练掌握正确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发挥学生主 体性的条件,并能在体育学习中较好地处理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 授课方式:学生自学、辩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五章:体育教学原则 (3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原则概述;体育教学的七大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原则的 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原则的含义,记住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了解体育 教学原则的作用;熟练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七大教学原则;通过案列分析学会 正确运用体育教学原则。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 第六章:体育教学模式 (4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模式概述;常用体育教学模式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记住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和理论结构及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初步掌握并会运用几中常用的、比较成熟的 体育教学模式。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 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 (6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概述;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 趋势;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记住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熟悉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掌握五种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的运用及注意事项;了解 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知道正确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第八章:体育教材化与体育教学内容 (4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材化与体育教学内容概述;体育教材化的工作内容;体育 教学内容的特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分类;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 容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材化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熟悉体育教材化的工作 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的编辑;掌握体育教材化的方法和媒介化工作;熟练掌握体 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分类;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以及体育教科书的形 式与用途。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 第九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 (6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计划概述;学段体育教学计划;学年体 育教学计划;单元体育教学计划;课时体育教学计划。 教学要求:记住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掌握体育教学设计模式流程图;了解体育教学计划的意义与作用;熟练 掌握体育教学计划各层次(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的特点与制定步 骤;能独立完成各种教学计划的制定。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研讨、多媒体演示 第十章: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6 学时) 教学内容: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因素;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的内容: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记住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熟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 管理的内容及其结构:掌握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因素,并能较好地处 理体育课堂中讲解与练习、约束与自由、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以及成功与失败这 见对主要矛盾:掌据并能正确运用体育课党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而 授课方式:讲授、 计论 ,案列分析、多媒体演 第十一章:体育教学评价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的概述: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各种体育教 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课题及当 前体育教改中的体育教学评价思想: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学会各种 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并能正确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十二章:体育教学环境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环境概述:体育教学环境要素分析:体育教学环境的设 计与优化。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特点及功能:熟悉体育教学环境的要 素构成,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的原则及策略。 授课方式:讲授、 多媒体 演示 第十三章:体育教学研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研究概述:体育教学研究分内容:体有教学研究的方法 与王段 教学要求 了解体育教学研究的意义:知道体育教学研究的概念:掌握体 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及四个层次,即描述层次(将纷杂的现象清晰为可辨认的景 象)、解释层次(对可辨认景象的背景、原因和理由进行挖掘)、归纳层次(找出 因果的关系一期律)、猫经厚次(用律指导实践,村数学讲行干预和代化),孰 悉体有教学研究的 内容, 掌握体有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三、其他教学环书安排 1.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每次课前安排5-10分钟的学生自问自答活动 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 自己 设问回笔 锻炼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思维能力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与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拟定辩论颗目,通时由学生组织的课堂辩论的形 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锻炼学生能力。 3.配合教学内容的讲授播放优秀教学录像。 4.配合教学内容的教授,将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并 由学生讲行亲自授课的尝试体验,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 5.对于操作层面的课程内容,以小组形式进行安排,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 相关内容的设计作业等 6.组织学生到中学看课、评课,了解中学的基本概况。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40%
22 的内容;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记住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熟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 管理的内容及其结构;掌握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因素,并能较好地处 理体育课堂中讲解与练习、约束与自由、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以及成功与失败这 四对主要矛盾;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案列分析、多媒体演示 第十一章:体育教学评价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的概述;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各种体育教 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课题及当 前体育教改中的体育教学评价思想;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学会各种 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并能正确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十二章:体育教学环境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环境概述;体育教学环境要素分析;体育教学环境的设 计与优化。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特点及功能;熟悉体育教学环境的要 素构成,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的原则及策略。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十三章:体育教学研究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研究概述;体育教学研究分内容;体育教学研究的方法 与手段。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研究的意义;知道体育教学研究的概念;掌握体 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及四个层次,即描述层次(将纷杂的现象清晰为可辨认的景 象)、解释层次(对可辨认景象的背景、原因和理由进行挖掘)、归纳层次(找出 因果的关系-规律)、演绎层次(用规律指导实践,对教学进行干预和优化);熟 悉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每次课前安排 5-10 分钟的学生自问自答活动, 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自己设问回答,不仅锻炼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思维能力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与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拟定辩论题目,通过由学生组织的课堂辩论的形 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学生能力。 3.配合教学内容的讲授播放优秀教学录像。 4.配合教学内容的教授,将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并 由学生进行亲自授课的尝试体验,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 5.对于操作层面的课程内容,以小组形式进行安排,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 相关内容的设计作业等。 6.组织学生到中学看课、评课,了解中学的基本概况。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40%
出勤情况:5分 课前提问、课堂发言、辩论、讨论、自讲等:10分 课堂笔记、作业:10分 完成四种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15分 2.期末考核:60% 基础理论知识的统一考试:20分 开卷考试: 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0分 总评成绩按百分制计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毛振民.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金软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北京:人民体有出版,2003」 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有大学出版社,200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撰写人:包莺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贵人:陈喜珍
23 出勤情况:5 分 课前提问、课堂发言、辩论、讨论、自讲等:10 分 课堂笔记、作业:10 分 完成四种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15 分 2.期末考核:60% 基础理论知识的统一考试:20 分 开卷考试: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0 分 总评成绩按百分制计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毛振民.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3.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撰写人:包莺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陈喜珍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总学时: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心理学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体育心理学》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 括: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学 具体可 言 这门课程需要考虑诸如运动技能 的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心里技能训练、体育竞赛心里等。体育心理学还需研分 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同时,该门课程还涉 及到一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颗。 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教 学活动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二、培养学生将静 态的和分析性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动态的和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中的技能,即,以“综 合文本”(SYNTEXT)的方式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利用心理学在“人文学科” 中的特定位置和独特作用,训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心理习惯和行为,即,形成 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4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运动与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差异:体有与 人的心理健康:体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根本差异:通晓体育与人的心理 的一般关系:明确体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4学时) 教学内容:动力调节系统的概述;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动机 兴趣:态度与习惯的培养及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一般动力调节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掌握体育参与 力调节系统的功能:熟练握动机、兴趣、态度和习惯四要素在体育参与活 动中的培养方式和运用技巧。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三章,坛动技能的学习 (6学时) 教学内容:经典学习理论 运动技能的分类与特性:运动技能的迁移 教学要求:理解经典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分类 与特性:熟知运动技能迁移的内在机制。 授课方式:讲授、作业 第四章:心里技能训练 (4学时) 教学内容:作为调节方法的心里技能训练:六种心里技能训练的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心里技能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理解并掌握各种心里技能
24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总学时: 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心理学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体育心理学》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 括: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体而言,这门课程需要考虑诸如运动技能 的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心里技能训练、体育竞赛心里等。体育心理学还需研究 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同时,该门课程还涉 及到一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教 学活动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二、培养学生将静 态的和分析性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动态的和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中的技能,即,以“综 合文本”(SYNTEXT)的方式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利用心理学在“人文学科” 中的特定位置和独特作用,训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心理习惯和行为,即,形成 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运动与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差异;体育与 人的心理健康;体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根本差异;通晓体育与人的心理 的一般关系;明确体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4 学时) 教学内容:动力调节系统的概述;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动机 兴趣;态度与习惯的培养及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一般动力调节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掌握体育参与 力调节系统的功能;熟练掌握动机、兴趣、态度和习惯四要素在体育参与活 动中的培养方式和运用技巧。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三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6 学时) 教学内容:经典学习理论;运动技能的分类与特性;运动技能的迁移。 教学要求:理解经典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分类 与特性;熟知运动技能迁移的内在机制。 授课方式:讲授、作业 第四章:心里技能训练 (4 学时) 教学内容:作为调节方法的心里技能训练;六种心里技能训练的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心里技能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理解并掌握各种心里技能
训练方法培育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操作 第五章:体育教学心理 (6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学方 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的注意与情绪的调节: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掌握调节课堂心理气氛的一般技巧 熟知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基础:学会调节学生的注意和情绪的一般手段:并且 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差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随堂作业 第六章:体育比赛的心理 (4学时) 教学内容: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四种 理论假设:运动焦虑的特点及其测量与评定。 教学要求:了解唤醒与操作等基本概念:理解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 间关系”的四种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掌握运动焦虑的调节、测量和评价的一般 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随堂作业 第七章:体育社会心理问题 (4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运动中攻击性(侵犯性)行为的概述: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三种理论假设 教学要求:大体了解体育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明了攻击性行 为的分类方式和原则:理解解释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课外观察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无)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40%。具体分配如下:出勤10%:作业10%;课程论文15%: 课堂讨论5%。 2.期末考核:占60 ,具体分配如下:闭卷笔试60%(题型包括名词解释 填空,判断正误,简答和论述或应用题)。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老书 使用数材 马启伟.体有心理学.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出版社,1996 2.主要参考书 季浏,祝蓓礼.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 [美].A History and System of Psycology.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英 文版),2000. 摆写人,刘卓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刘卓
25 训练方法培育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操作 第五章:体育教学心理 (6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学方 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的注意与情绪的调节;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掌握调节课堂心理气氛的一般技巧; 熟知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基础;学会调节学生的注意和情绪的一般手段;并且 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差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随堂作业 第六章:体育比赛的心理 (4 学时) 教学内容: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四种 理论假设;运动焦虑的特点及其测量与评定。 教学要求:了解唤醒与操作等基本概念;理解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 间关系”的四种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掌握运动焦虑的调节、测量和评价的一般 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随堂作业 第七章:体育社会心理问题 (4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运动中攻击性(侵犯性)行为的概述;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三种理论假设。 教学要求:大体了解体育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明了攻击性行 为的分类方式和原则;理解解释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课外观察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无)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 40%。具体分配如下:出勤 10%;作业 10%;课程论文 15%; 课堂讨论 5%。 2.期末考核:占 60%。具体分配如下:闭卷笔试 60%(题型包括名词解释, 填空,判断正误,简答和论述或应用题)。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6. 2.主要参考书 季浏,祝蓓礼.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 [美].A History and System of Psycology.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英 文版),2000. 撰写人:刘卓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刘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