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评价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代儒家的“知行观” 吴光 ①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 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②《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 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种,主 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的。子思著《中庸》引孔 子论“知行”之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荀子·劝学篇》提出了“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命题,可以说是“知行合一”说之滥觞, 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 ③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神而先知”或 “生而知之”;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 以效实然”,但他对知行关系未作深入探讨。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 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 ④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其内涵有三个要 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 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 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 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 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显然, 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 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 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⑤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其《明儒学 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 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 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 ⑥以上种种知行关系说,本质上都是在讨论道德、伦理与政治的关系,它更重视 的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 因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与西方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观是根本不同的。 (选自2017年0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江西省吉安市 2016-17 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评价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代儒家的“知行观” 吴光 ①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 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②《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 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种,主 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的。子思著《中庸》引孔 子论“知行”之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荀子·劝学篇》提出了“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命题,可以说是“知行合一”说之滥觞, 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 ③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神而先知”或 “生而知之”;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 以效实然”,但他对知行关系未作深入探讨。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 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 ④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其内涵有三个要 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 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 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 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 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显然, 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 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 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⑤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其《明儒学 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 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 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 ⑥以上种种知行关系说,本质上都是在讨论道德、伦理与政治的关系,它更重视 的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 因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与西方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观是根本不同的。 (选自 2017 年 04 月 10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比较深入的探讨了“知”与“行”的关系,形成了知先行后、知易行难 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许多认识 B.子思在《中庸》中把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 途径,即做到“知耻”,并且“好学”、“力行” C.王充虽然没有深入探讨知行关系问题,但他认为,包括圣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是 学而知之”的,只有事实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 D.朱熹和陆九渊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针 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傅说、孔子、子思和荀子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知行观,虽然还 不够系统,却是“知行合一”说的起源。 B.第⑤段引用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的言论,是为了 证明“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 C.阳明后学的黄宗羲深得王阳明良知心学的精髓,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 行”的思想作了最好的解释,堪称精辟之论 D.文章阐述了先秦知行观、汉代知行观、宋代知行观以及王阳明的知行观,并指 出它们与西方的知行观在知识论意义上有本质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认为,知行只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割裂,知 是行的出发点,指导行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 B.王阳明认为,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是知行工夫中“行”的 根本目的,实质上,这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融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本质上属于道德人文哲 学范畴,因为他把“知”放在“行”的实践之中。 D.从本质上说,儒家的种种知行关系说,重视的并不是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 而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道行健"黄会林 鲁博林 1934年寒冬。一个名叫“慧麟”的女孩出生在天津,名字里就透出一股子隽秀 儒雅的门庭气息。黄氏祖籍,在“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江西吉安,一门 出过不少栋梁之材。 慧麟降生之际,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民生凋敝。慧麟的童年在 颠沛中度过的:6岁时,因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上海;10岁之际,因祖母的 严命,重返天津父亲家;11岁那年抗战胜利,她被父亲带到北平念书;北平解 放前夕,又同全家一起搬回上海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 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 无一缺席。最后,共有4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 头 由于名字笔画太多,不易书写,她被指导员改名为“会林”。之后,黄 会林便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1953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鲜战争结束。一个潜伏已久的念头在黄会林的内 心逐渐苏醒:要读书!“一想到能够再次读书,我髙兴极了。”相较于调入文工
A.儒家比较深入的探讨了“知”与“行”的关系,形成了知先行后、知易行难、 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许多认识。 B.子思在《中庸》中把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 途径,即做到“知耻”,并且“好学”、“力行”。 C.王充虽然没有深入探讨知行关系问题,但他认为,包括圣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是 “学而知之”的,只有事实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 D.朱熹和陆九渊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针 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时期,傅说、孔子、子思和荀子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知行观,虽然还 不够系统,却是“知行合一”说的起源。 B.第⑤段引用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的言论,是为了 证明“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 C.阳明后学的黄宗羲深得王阳明良知心学的精髓,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 行”的思想作了最好的解释,堪称精辟之论。 D.文章阐述了先秦知行观、汉代知行观、宋代知行观以及王阳明的知行观,并指 出它们与西方的知行观在知识论意义上有本质的区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阳明认为,知行只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割裂,知 是行的出发点,指导行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 B.王阳明认为,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是知行工夫中“行”的 根本目的,实质上,这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融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本质上属于道德人文哲 学范畴,因为他把“知”放在“行”的实践之中。 D.从本质上说,儒家的种种知行关系说,重视的并不是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 而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道行健"黄会林 鲁博林 1934 年寒冬。一个名叫“慧麟”的女孩出生在天津,名字里就透出一股子隽秀 儒雅的门庭气息。黄氏祖籍,在“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江西吉安,一门 出过不少栋梁之材。 慧麟降生之际,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民生凋敝。慧麟的童年在 颠沛中度过的:6 岁时,因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上海;10 岁之际,因祖母的 严命,重返天津父亲家;11 岁那年抗战胜利,她被父亲带到北平念书;北平解 放前夕,又同全家一起搬回上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 年,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 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 无一缺席。最后,共有 4 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 头”——由于名字笔画太多,不易书写,她被指导员改名为“会林”。之后,黄 会林便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1953 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鲜战争结束。一个潜伏已久的念头在黄会林的内 心逐渐苏醒:要读书!“一想到能够再次读书,我高兴极了。”相较于调入文工
团或从事文职工作,求知若渴的黄会林选择了继续深造。擅长文科的她,顺利考 上北师大。20世纪50年代的北师大可谓大师云集,文气浩荡。名家之风也让黄 会林如饮甘泉醴酪,如蒙醍醐灌顶。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有协助爱人绍武创作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和多幕话剧 《故都春晓》等经历,黄会林虽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重 点却转向了戏剧。 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在她的课堂上,学生 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她和老伴绍武一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 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 的戏剧之风。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 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 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 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曹禺当年曾 亲为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赠予北国诸君。如今故人不在,韶华渐 逝,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这把火,点燃了三十年相承 的北国剧魂,也点亮了她自己的一生。 在黄会林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一刻出现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20 世纪90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 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重振艺术系的过 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 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输出“工 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 字招牌” 荣誉等身,名望若此,她本可以金玉满堂,乐享鸿福—一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黄 会林,却和以往一样:简单,朴素,低调示人。 数十年过去,黄会林和老伴绍武依然居住在师大校园一幢老旧的公寓楼里。家里 空间不大,却堆满数十年的旧物。离休后的绍武喜好在家读书,埋头辛勤投入文 学创作。唯黄会林依旧每日奔忙,风尘仆仆,老伴则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 这是生活中的黄会林。匆忙却从容,质朴而优雅 唐刘禹锡《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 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正是恰如其分。她一生好墨宝, 家中各处都能看见当年的老友和师长留下的手迹。她的书房中,有一张唐弢先生 当年题写相赠的诗文,上书:“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购得清河书 卷,古人与我语衷曲。” 回首往事,黄会林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对于一直行健不息的她而言,影视是坚据的城堡,戏剧是从影的摆渡,文学是卅 年的故交,底色更有一抹沙场的鲜红。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 人 (选自2016.03.24《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慧麟”这个名字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但由于笔画太多不易 书写,黄慧麟被他人改名为“黄会林
团或从事文职工作,求知若渴的黄会林选择了继续深造。擅长文科的她,顺利考 上北师大。20 世纪 50 年代的北师大可谓大师云集,文气浩荡。名家之风也让黄 会林如饮甘泉醴酪,如蒙醍醐灌顶。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于有协助爱人绍武创作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和多幕话剧 《故都春晓》等经历,黄会林虽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重 点却转向了戏剧。 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在她的课堂上,学生 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她和老伴绍武一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 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 的戏剧之风。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 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 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 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曹禺当年曾 亲为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赠予北国诸君。如今故人不在,韶华渐 逝,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这把火,点燃了三十年相承 的北国剧魂,也点亮了她自己的一生。 在黄会林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一刻出现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20 世纪 90 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 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重振艺术系的过 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 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输出“工 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 字招牌”。 荣誉等身,名望若此,她本可以金玉满堂,乐享鸿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黄 会林,却和以往一样:简单,朴素,低调示人。 数十年过去,黄会林和老伴绍武依然居住在师大校园一幢老旧的公寓楼里。家里 空间不大,却堆满数十年的旧物。离休后的绍武喜好在家读书,埋头辛勤投入文 学创作。唯黄会林依旧每日奔忙,风尘仆仆,老伴则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 这是生活中的黄会林。匆忙却从容,质朴而优雅。 唐刘禹锡《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 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正是恰如其分。她一生好墨宝, 家中各处都能看见当年的老友和师长留下的手迹。她的书房中,有一张唐弢先生 当年题写相赠的诗文,上书:“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购得清河书 一卷,古人与我语衷曲。” 回首往事,黄会林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对于一直行健不息的她而言,影视是坚据的城堡,戏剧是从影的摆渡,文学是卅 年的故交,底色更有一抹沙场的鲜红。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 人。 (选自 2016.03.24《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慧麟”这个名字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但由于笔画太多不易 书写,黄慧麟被他人改名为“黄会林
B.黄会林的教学重点转向戏剧后,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她以学生创作 剧本代替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 C.黄会林在退休前夕重振艺术系,从无到有定章制典,突出了自家特色,从而有 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 D黄会林一生行健不息,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从不因“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会林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况,为黄会 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20世纪50年代,由于在大师云集,文气浩荡的北师大受到名家之风的熏染 大师的推荐,黄会林毕业后提前留校任教 C.“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黄会林对北国剧社的一往情深。 D.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夫唱妇随,相互支持。文章中写“老伴给她挡风洗尘、保 驾护航”,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E.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叙写了传主不同时期的事迹,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 了传主“行健不息”的人生风貌,真切感人 6.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再添一碗白米饭 王永光 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为了更 多地吸引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一时间顾客盈门。 这天,快打烊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穿得有些土气、但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十七八岁 的男孩儿,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出来的。男孩儿表情拘谨地说:“请问这里的米 饭真的是一元管够吗?” 大川笑了笑说:“当然!”男孩儿听了这个,面露喜色地说:“那我要一元钱的 米饭。”说着从手里递过一元钱给大川。 大川一愣,心想敢情是想来占这个便宜呀,心里正觉得不痛快,男孩儿突然低声 说:“要不行,就算了。”大川仔细瞅了瞅,觉得男孩儿又不像是来捣乱吃霸王 餐的,说不定是刚从农村出来还找不到工作。想当初自己从乡下刚来到城里时, 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专门拿了一个大一点的碗, 给男孩儿满满地盛了一碗。男孩儿接过碗坐在靠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拿起筷子, 先是小心翼翼,然后等店里的顾客都走完了,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上去像好 几顿没吃饭的样子。大川走进后厨把菜锅掂了出来,给男孩儿舀了一勺菜汤浇到 碗里。男孩儿有些惶恐地抬起头,大川忙笑着说:“不要钱!今天剩下了的,明 天就不新鲜了,这个不要你钱。” 男孩儿的脸一红,说:“谢谢叔。”等男孩儿快吃完的时候,大川问:“吃饱了 吗?够吗?不够再来点,叔写的就是一块钱管够,绝不食言。” 不了,够了叔,吃得很饱了。”男孩儿把碗里的米吃得一粒不剩时说。大川本 以为男孩儿吃饱了就走了,没想到男孩儿又掏出一块钱说:“叔,谢谢你,我能 再带一份走吗?晚上吃。”大川苦笑,干脆好人做到底吧,正想说“没问题”, 大川媳妇从屋里走出来喊了句“大川”,冲他递了个眼色。大川转身进了后厨
B.黄会林的教学重点转向戏剧后,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她以学生创作 剧本代替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 C.黄会林在退休前夕重振艺术系,从无到有定章制典,突出了自家特色,从而有 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 D 黄会林一生行健不息,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从不因“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黄会林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况,为黄会 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在大师云集,文气浩荡的北师大受到名家之风的熏染, 大师的推荐,黄会林毕业后提前留校任教。 C.“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黄会林对北国剧社的一往情深。 D..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夫唱妇随,相互支持。文章中写“老伴给她挡风洗尘、保 驾护航”,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E. 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叙写了传主不同时期的事迹,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 了传主“行健不息”的人生风貌,真切感人。 6.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再添一碗白米饭 王永光 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为了更 多地吸引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一时间顾客盈门。 这天,快打烊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穿得有些土气、但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十七八岁 的男孩儿,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出来的。男孩儿表情拘谨地说:“请问这里的米 饭真的是一元管够吗?” 大川笑了笑说:“当然!”男孩儿听了这个,面露喜色地说:“那我要一元钱的 米饭。”说着从手里递过一元钱给大川。 大川一愣,心想敢情是想来占这个便宜呀,心里正觉得不痛快,男孩儿突然低声 说:“要不行,就算了。”大川仔细瞅了瞅,觉得男孩儿又不像是来捣乱吃霸王 餐的,说不定是刚从农村出来还找不到工作。想当初自己从乡下刚来到城里时, 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专门拿了一个大一点的碗, 给男孩儿满满地盛了一碗。男孩儿接过碗坐在靠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拿起筷子, 先是小心翼翼,然后等店里的顾客都走完了,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上去像好 几顿没吃饭的样子。大川走进后厨把菜锅掂了出来,给男孩儿舀了一勺菜汤浇到 碗里。男孩儿有些惶恐地抬起头,大川忙笑着说:“不要钱!今天剩下了的,明 天就不新鲜了,这个不要你钱。” 男孩儿的脸一红,说:“谢谢叔。”等男孩儿快吃完的时候,大川问:“吃饱了 吗?够吗?不够再来点,叔写的就是一块钱管够,绝不食言。” “不了,够了叔,吃得很饱了。”男孩儿把碗里的米吃得一粒不剩时说。大川本 以为男孩儿吃饱了就走了,没想到男孩儿又掏出一块钱说:“叔,谢谢你,我能 再带一份走吗?晚上吃。”大川苦笑,干脆好人做到底吧,正想说“没问题”, 大川媳妇从屋里走出来喊了句“大川”,冲他递了个眼色。大川转身进了后厨
两人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然后大川就笑着从里面出来了,手里拿了一个一次性 餐盒,装了满满一盒米饭递给男孩儿。男孩儿连说了两句“谢谢”,转身走出了 饭馆。原来,刚才在后厨大川媳妇说:“我看这孩子怪可怜的,还在长个儿呢, 光吃米饭哪行呀。”于是两人就在饭盒底下给男孩儿添了一勺菜,还有几片肉和 个卤蛋。 第二天,男孩儿又来了,照样是要一块钱的米饭,吃饱了,再交一块钱带走。第 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来。 大川媳妇就有些不高兴了,生气地说:“还真拿我们这里当慈善机构了,他那肉 菜和鸡蛋肯定是吃上瘾了。 大川说:“别那么说,谁还没个难处呢?没准儿过上10天半个月的,等他找到 活儿干,发了工资,他就不这样了 可是,都快两个月了,男孩儿还是雷打不动地来吃。大川也有点恼火了,心想, 我可怜你是可怜你遇到难处,可你要总抱着这种占便宜的心态,就让人瞧不起了, 就不能再可怜你了。 这天,男孩儿又来了。大川照常把饭递过去说:“还没找到活儿干?还没发工 资? 男孩儿愣了一下,红着脸说:“叔,我不是打工的,我是上学的。” “上学?上什么学?”大川问。 “××理工大学。”男孩儿说。 “哦,就是人民路上那个理工大学吗?那可是个重点大学呢。”大川面露喜色, 他对农村考上大学争气的孩子,有种本能的喜欢。 “那你怎么不在学校食堂里吃?”大川话出了口就后悔了,大学食堂吃顿饭怎么 也得10块8块的。男孩红着脸低下头说:“家里穷,我的学费都是贷的款。” 大川心一下子就软了,还有点莫名的心疼,想想自己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受了那么 多罪,大川又转身从菜锅里给男孩儿往碗里添了点肉汤。 临走的时候,大川照旧把一盒饭递给男孩儿。可是等男孩儿走出门后,大川媳妇 说:“你说他说的是真的吗?”大川迟疑了一下说:“我跟他去看看不就知道 了 大川迈步跟了出去。跟着跟着,大川心里没底了,因为男孩儿走的根本不是去学 校的那条路。大川继续跟在后面,想探个究竟。不一会儿,大川跟着男孩儿来到 个地铁口,一个流浪汉脏兮兮地坐在地上冲着来往的路人乞讨,路人都生厌地 躲闪着。男孩儿向流浪汉走过去,把那个饭盒递给了流浪汉,流浪汉欢喜地接过 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孩儿笑了笑说:“你慢慢吃,我得赶紧去上课。”然后 跑走了。 大川愣在那里,看清了流浪汉坐在一块带轮子的木板上,没有双腿。也知道了原 来男孩儿每天是定时把饭送到这儿来,然后赶时间去上课,根本不知道米饭下面 有肉和菜。 大川为自己和媳妇的猜测,有点脸红。大川决定帮帮这个孩子,还有那个流浪汉。 不就再添一碗白米饭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顾客盈门,这说明人们 喜欢贪图便宜,生活水平不如意
两人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然后大川就笑着从里面出来了,手里拿了一个一次性 餐盒,装了满满一盒米饭递给男孩儿。男孩儿连说了两句“谢谢”,转身走出了 饭馆。原来,刚才在后厨大川媳妇说:“我看这孩子怪可怜的,还在长个儿呢, 光吃米饭哪行呀。”于是两人就在饭盒底下给男孩儿添了一勺菜,还有几片肉和 一个卤蛋。 第二天,男孩儿又来了,照样是要一块钱的米饭,吃饱了,再交一块钱带走。第 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来。 大川媳妇就有些不高兴了,生气地说:“还真拿我们这里当慈善机构了,他那肉 菜和鸡蛋肯定是吃上瘾了。” 大川说:“别那么说,谁还没个难处呢?没准儿过上 10 天半个月的,等他找到 活儿干,发了工资,他就不这样了。” 可是,都快两个月了,男孩儿还是雷打不动地来吃。大川也有点恼火了,心想, 我可怜你是可怜你遇到难处,可你要总抱着这种占便宜的心态,就让人瞧不起了, 就不能再可怜你了。 这天,男孩儿又来了。大川照常把饭递过去说:“还没找到活儿干?还没发工 资?” 男孩儿愣了一下,红着脸说:“叔,我不是打工的,我是上学的。” “上学?上什么学?”大川问。 “××理工大学。”男孩儿说。 “哦,就是人民路上那个理工大学吗?那可是个重点大学呢。”大川面露喜色, 他对农村考上大学争气的孩子,有种本能的喜欢。 “那你怎么不在学校食堂里吃?”大川话出了口就后悔了,大学食堂吃顿饭怎么 也得 10 块 8 块的。男孩红着脸低下头说:“家里穷,我的学费都是贷的款。” 大川心一下子就软了,还有点莫名的心疼,想想自己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受了那么 多罪,大川又转身从菜锅里给男孩儿往碗里添了点肉汤。 临走的时候,大川照旧把一盒饭递给男孩儿。可是等男孩儿走出门后,大川媳妇 说:“你说他说的是真的吗?”大川迟疑了一下说:“我跟他去看看不就知道 了。” 大川迈步跟了出去。跟着跟着,大川心里没底了,因为男孩儿走的根本不是去学 校的那条路。大川继续跟在后面,想探个究竟。不一会儿,大川跟着男孩儿来到 一个地铁口,一个流浪汉脏兮兮地坐在地上冲着来往的路人乞讨,路人都生厌地 躲闪着。男孩儿向流浪汉走过去,把那个饭盒递给了流浪汉,流浪汉欢喜地接过 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孩儿笑了笑说:“你慢慢吃,我得赶紧去上课。”然后 跑走了。 大川愣在那里,看清了流浪汉坐在一块带轮子的木板上,没有双腿。也知道了原 来男孩儿每天是定时把饭送到这儿来,然后赶时间去上课,根本不知道米饭下面 有肉和菜。 大川为自己和媳妇的猜测,有点脸红。大川决定帮帮这个孩子,还有那个流浪汉。 不就再添一碗白米饭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12 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顾客盈门,这说明人们 喜欢贪图便宜,生活水平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