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水中学201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船舷/弦乐模样/模范百折不挠/饶有情趣 B、阡陌/歼灭雇佣/佣金螳臂当车/瞠目结舌 C、渎职/赎罪给以/给予耳濡目染风流儒雅 D、讴歌/老妪解元/起解焚膏继晷/咎由自取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刚健抄近路甘拜下风暴虎冯河 B、脉搏大拇指出奇不意不记其数 C、凋蔽口头禅蛛丝蚂迹如愿以偿 D、按装拌脚石吉人天相平添烦恼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老舍先生虽然获得过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这不能不 说是国人的一大遗憾。 ②当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WAP平台越来越及时、越来越立体化地为 人们提供着各种 ③这个年轻人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能力强,对自己要求严,深得老领导们的,很 快就独当一面了
江西省吉水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船舷/弦乐 模样/模范 百折不挠/饶有情趣 B、阡陌/歼灭 雇佣/佣金 螳臂当车/瞠目结舌 C、渎职/赎罪 给以/给予 耳濡目染/风流儒雅 D、讴歌/老妪 解元/起解 焚膏继晷/咎由自取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刚健 抄近路 甘拜下风 暴虎冯河 B、脉搏 大拇指 出奇不意 不记其数 C、凋蔽 口头禅 蛛丝蚂迹 如愿以偿 D、按装 拌脚石 吉人天相 平添烦恼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老舍先生虽然获得过 1968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这不能不 说是国人的一大遗憾。 ②当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 WAP 平台越来越及时、越来越立体化地为 人们提供着各种 。 ③这个年轻人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能力强,对自己要求严,深得老领导们的 ,很 快就独当一面了
、题名资信尊重B、提名资讯器重 C、提名资信尊重D、题名资讯器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图书大厦里,一本本厚重的语法书,虽然详细,但也繁琐,千万条语法规则实在令人 望而生畏。 B、他在大会发言中说,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对他人的危难隔岸观火,势必会招致各方舆论 的抨击。 C、尽管我们的方案这次没有获准,但只要其设计科学可行,论证无懈可击,就能引起上级 的重视 D、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 的不便。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 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政、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 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C、烟花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但是在制造、运输和燃放等方面却有着令人可悲的安 全纪录 D、恒春是台湾岛的最南处,一如其名,四季如春,几无冬天,这里的气温是台湾一月平均 温度最高的地区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A、题名 资信 尊重 B、提名 资讯 器重 C、提名 资信 尊重 D、题名 资讯 器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图书大厦里,一本本厚重的语法书,虽然详细,但也繁琐,千万条语法规则实在令人 望而生畏。 B、他在大会发言中说,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对他人的危难隔岸观火,势必会招致各方舆论 的抨击。 C、尽管我们的方案这次没有获准,但只要其设计科学可行,论证无懈可击,就能引起上级 的重视。 D、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 的不便。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 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政、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 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C、烟花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但是在制造、运输和燃放等方面却有着令人可悲的安 全纪录。 D、恒春是台湾岛的最南处,一如其名,四季如春,几无冬天,这里的气温是台湾一月平均 温度最高的地区。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印章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一种征信工具,以后因文人的介入和印纽 印材的多样化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综合价值的艺术品。 中国印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在帝尧时期,我国先民就用一种刻有图形的陶拍,来拍 打制成的陶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这陶拍应是中国印章的雏形。据史书记载,黄帝和 尧帝都曾有过印章 印章在我国古时称“印”和“玺”,之后又有章、阻章、图书、记、图记、铭记、宝、戳子、 关防等别称。《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执信也,从爪,会意,爪持节,以表信也”,说 明了印的用途之一。而《周礼》中的“凡通货以玺节出入”则是说从事贸易的人,必须持有管 理市场的官员所发的玺节。古玺除了标记、凭证作用外,还有“检封”的作用,称“固封玺”, 也称“封泥印”。看来玺在古代有很多实用价值。 据说秦始皇有七枚玺,其中前六枚是国家公章,后一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凭信,是皇帝 身份的凭证。 汉代玺印特点突出。除了皇帝可以用玉玺之外,还扩延到了皇太后和皇后。此外,各诸 侯王用的也称玺,但却不能用玉琢制,是用黄金铸凿而成。汉代还以印章的材质、称谓、钮 雕、绶带等来区别官位大小 魏晋至唐的印章变化明显。因为纸张、布帛的使用,公文、书信等的幅面开始变得较大, 所以印章的形制也愈来愈大。由于印章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不便佩带,改盛于匣。印背 铸鼻钮,以便把持钤印。同时,还刻制官名和铸印年月,以防伪造。 宋元时期印章的代表是官印和文人印章,入印文字多为篆体。有趣的是,官印的入印字 体均为屈曲折叠的“九叠篆”,叠数多寡,表现官级的尊卑。 文人印章始于唐代。唐代的文人土大夫曾掀起“斋室印”的私人“闲印”热,常将印钤盖在书 画、版本和信札上。至宋代文人印章更为盛行。到元代,文人自己摹写印文,然后交付印工 镌刻,开了文人介入印章艺术的先河。自王冕以柔而易攻的花乳石为印材后,许多文人不但 摹写印文,而且自己操刀镌刻
印章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一种征信工具,以后因文人的介入和印纽、 印材的多样化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综合价值的艺术品。 中国印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在帝尧时期,我国先民就用一种刻有图形的陶拍,来拍 打制成的陶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这陶拍应是中国印章的雏形。据史书记载,黄帝和 尧帝都曾有过印章。 印章在我国古时称“印”和“玺”,之后又有章、阻章、图书、记、图记、铭记、宝、戳子、 关防等别称。《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执信也,从爪,会意,爪持节,以表信也”,说 明了印的用途之一。而《周礼》中的“凡通货以玺节出入”则是说从事贸易的人,必须持有管 理市场的官员所发的玺节。古玺除了标记、凭证作用外,还有“检封”的作用,称“固封玺”, 也称“封泥印”。看来玺在古代有很多实用价值。 据说秦始皇有七枚玺,其中前六枚是国家公章,后一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凭信,是皇帝 身份的凭证。 汉代玺印特点突出。除了皇帝可以用玉玺之外,还扩延到了皇太后和皇后。此外,各诸 侯王用的也称玺,但却不能用玉琢制,是用黄金铸凿而成。汉代还以印章的材质、称谓、钮 雕、绶带等来区别官位大小。 魏晋至唐的印章变化明显。因为纸张、布帛的使用,公文、书信等的幅面开始变得较大, 所以印章的形制也愈来愈大。由于印章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不便佩带,改盛于匣。印背 铸鼻钮,以便把持钤印。同时,还刻制官名和铸印年月,以防伪造。 宋元时期印章的代表是官印和文人印章,入印文字多为篆体。有趣的是,官印的入印字 体均为屈曲折叠的“九叠篆”,叠数多寡,表现官级的尊卑。 文人印章始于唐代。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曾掀起“斋室印”的私人“闲印”热,常将印钤盖在书 画、版本和信札上。至宋代文人印章更为盛行。到元代,文人自己摹写印文,然后交付印工 镌刻,开了文人介入印章艺术的先河。自王冕以柔而易攻的花乳石为印材后,许多文人不但 摹写印文,而且自己操刀镌刻
明清时期,印文的撰写与镌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即篆刻艺术。这是继秦汉以来, 以皇玺和官印为主的印章的第一次高潮之后的又一次高潮,其间不断产生出一些有影响的艺 术流派。 到了现代,虽然印章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出于习惯,在正式文件、信函、证明材料等 的签署处仍需要盖印。激光雕刻等新的制印技术也随之出现,但却少了几许传统中国印的古 朴与艺术感 6、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印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章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B、印章是古代钤盖在纸张、布帛等物品上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C、印章最初是一种征信工具,现在也仍然具有凭信作用。 D、印章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有综合价值的艺术形式。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的印章以皇玺和官印为主,并以印章的材质、称谓等来区别官位大小 B、为了防伪,魏晋以后的印章不仅增加了体积和重量,还刻制官名和铸印年月 C、历代官印的入印字体均为屈曲折叠的“九叠篆”,叠数越多,表明官位越高 D、在文人的参与下,印文的撰写和镌刻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从《说文解字》和《周礼》可推知,古玺具有标记、凭证、检封等实用价值。 B、由于纸、帛的使用和公文书信幅面的增大,印章发展的总趋势是形制愈来愈大。 C、文人印章的产生和盛行与文人阶层特有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等密切相关
明清时期,印文的撰写与镌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即篆刻艺术。这是继秦汉以来, 以皇玺和官印为主的印章的第一次高潮之后的又一次高潮,其间不断产生出一些有影响的艺 术流派。 到了现代,虽然印章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出于习惯,在正式文件、信函、证明材料等 的签署处仍需要盖印。激光雕刻等新的制印技术也随之出现,但却少了几许传统中国印的古 朴与艺术感。 6、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印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章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B、印章是古代钤盖在纸张、布帛等物品上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C、印章最初是一种征信工具,现在也仍然具有凭信作用。 D、印章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有综合价值的艺术形式。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的印章以皇玺和官印为主,并以印章的材质、称谓等来区别官位大小。 B、为了防伪,魏晋以后的印章不仅增加了体积和重量,还刻制官名和铸印年月 C、历代官印的入印字体均为屈曲折叠的“九叠篆”,叠数越多,表明官位越高。 D、在文人的参与下,印文的撰写和镌刻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说文解字》和《周礼》可推知,古玺具有标记、凭证、检封等实用价值。 B、由于纸、帛的使用和公文书信幅面的增大,印章发展的总趋势是形制愈来愈大。 C、文人印章的产生和盛行与文人阶层特有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等密切相关
D、随着激光雕刻等新的制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印章的艺术性会逐渐消失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菜,毛文龙将卒反,透执巡抚 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 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 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 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人间;先 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 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 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 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 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椁(亲身之椁: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弗能易也,吾 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渴 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 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 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 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9、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随着激光雕刻等新的制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印章的艺术性会逐渐消失。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菜,毛文龙将卒反,透执巡抚 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 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 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 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人间;先 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 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 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 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 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椁(亲身之椁: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弗能易也,吾 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渴 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 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 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 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 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9、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