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2017届高三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慧与道德 肖群忠 智慧总是与伦理道德相关,道德智慧是智慧的主要形式。智慧是知识、德性与境 界的统一。道德与智慧的结合,就成为智德。智德不仅是西方的“四主德”,即 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之首,而且也是孔子所讲的“三达德”,即知、仁、勇 之首。道德智慧或智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人生觉解。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必然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天道、 人道都有深刻的了解和清醒的自觉。比如,儒家有“三才”之说,天居于上,地 承于下,而人居其中,与天地合德。因此,人应效法天地的某些特性来选择自己 的行为方式。《易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儒家的人生态度核心就是这样两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宽容待人。这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实际上就是儒家倡导的基本道德精神。只有对儒 家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所觉解和体认,才会信奉、弘扬自强精神、厚德精神。 如果不是积极入世的态度,那就不会重视道德。可见,道德智慧首先是对人生大 道的觉解,它可以从根本上决定我们人生实践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选择。 价值澄明。用“澄明”似乎已经在说一种道德智慧的境界了。实际上,作为一种 动态过程的道德智慧,也可以说是不断的“价值澄清”活动。道德智慧的价值澄 明不仅包括认知评价上的“价值澄清”活动,而且还包括实践意义上的价值选 择。光有认识不能落实为实践,还不能把道德智慧坚持到底。生活中存在着很多 道德选择,如道义与利益、群体与个体、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欲望等,道德智慧 就是在人生日常行为和关键时刻都能作出符合道义的正确选择。如人的生命是宝 贵的,也是人的最大利益,但当它与道义发生严重冲突,不能两全时,儒家鼓励 人们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倡导并坚持“义 以为上”的价值观,并且把这看作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因为一旦仅仅以利本身 为出发点,而不以义去约束利,则往往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总之,道德智慧 要求人们能够作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近年来常看到许多官员因贪腐而丢了脑袋, 常为此感叹。这些人的“智商”和人生权谋可能都是很高的,可他们都是缺乏道 德智慧的人,因为他们在义利观问题上未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可见道德智慧对人 生是非常重要的。 知世明伦。道德智慧无非是一种审时度势,善处人际关系的明智。“知世”要求 人们能够审时度势,知先后、掂轻重、择缓急,体现为实践过程中的明智恰当。 孔子曾经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 而怀之”。孟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 子也”。也就是说,一个大仁大智大勇之人,不仅是胸怀高远理想和道义原则的 人,而且也是能够了解客观情势,掌握命运与时机的人,同时还要有判别轻重缓 急的意识,明白当下之务。“明伦”就是要求我们了解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关 系,善识人。道德智慧不仅要求能知人,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 为善,不失原则;对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有高度的自觉,有责任感、义务感,知所 当为,勇于承担,尽伦尽份
江西吉安市 2017 届高三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智慧与道德 肖群忠 智慧总是与伦理道德相关,道德智慧是智慧的主要形式。智慧是知识、德性与境 界的统一。道德与智慧的结合,就成为智德。智德不仅是西方的“四主德”,即 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之首,而且也是孔子所讲的“三达德”,即知、仁、勇 之首。道德智慧或智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人生觉解。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必然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天道、 人道都有深刻的了解和清醒的自觉。比如,儒家有“三才”之说,天居于上,地 承于下,而人居其中,与天地合德。因此,人应效法天地的某些特性来选择自己 的行为方式。《易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儒家的人生态度核心就是这样两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宽容待人。这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实际上就是儒家倡导的基本道德精神。只有对儒 家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所觉解和体认,才会信奉、弘扬自强精神、厚德精神。 如果不是积极入世的态度,那就不会重视道德。可见,道德智慧首先是对人生大 道的觉解,它可以从根本上决定我们人生实践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选择。 价值澄明。用“澄明”似乎已经在说一种道德智慧的境界了。实际上,作为一种 动态过程的道德智慧,也可以说是不断的“价值澄清”活动。道德智慧的价值澄 明不仅包括认知评价上的“价值澄清”活动,而且还包括实践意义上的价值选 择。光有认识不能落实为实践,还不能把道德智慧坚持到底。生活中存在着很多 道德选择,如道义与利益、群体与个体、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欲望等,道德智慧 就是在人生日常行为和关键时刻都能作出符合道义的正确选择。如人的生命是宝 贵的,也是人的最大利益,但当它与道义发生严重冲突,不能两全时,儒家鼓励 人们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倡导并坚持“义 以为上”的价值观,并且把这看作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因为一旦仅仅以利本身 为出发点,而不以义去约束利,则往往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总之,道德智慧 要求人们能够作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近年来常看到许多官员因贪腐而丢了脑袋, 常为此感叹。这些人的“智商”和人生权谋可能都是很高的,可他们都是缺乏道 德智慧的人,因为他们在义利观问题上未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可见道德智慧对人 生是非常重要的。 知世明伦。道德智慧无非是一种审时度势,善处人际关系的明智。“知世”要求 人们能够审时度势,知先后、掂轻重、择缓急,体现为实践过程中的明智恰当。 孔子曾经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 而怀之”。孟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 子也”。也就是说,一个大仁大智大勇之人,不仅是胸怀高远理想和道义原则的 人,而且也是能够了解客观情势,掌握命运与时机的人,同时还要有判别轻重缓 急的意识,明白当下之务。“明伦”就是要求我们了解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关 系,善识人。道德智慧不仅要求能知人,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 为善,不失原则;对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有高度的自觉,有责任感、义务感,知所 当为,勇于承担,尽伦尽份
修身立命。这主要包括知己的明智、修己的实践和安身立命的境界。具有自知之 明,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更为高明的德性,儒家将之视作君子的基本德性之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自 知”,主要是对于自己的德性、能力大小及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到自 己的德性、能力和优缺点,方能不妄自尊大、不好髙骛远、不妄自菲薄。有自知 之明的人是一个充满道德智慧的人。这种自知的道德智慧需要在人生的长途中、 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断的提高 知己是道德智慧的认识活动,而修身则是道德智慧的实践活动。修身不仅需要学、 思,而且还重在习、行。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必然是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自觉性的 人,化德性为生活,培养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 安身立命的人生境界。何为安身立命的人生境界?在我看来主要体现为:第 知命、立命的人生定见:第二,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第三,安之若素的行为方 式;第四,心安情乐的精神状态。心安就是由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清楚的认识,对 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自控,对自己的道德有高度的自信,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有充 分的自尊。因此,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心平如镜、不假外求、安之若素、怡然自 得的平和状态。用现代话说就是他们心理特别平衡,按伊壁鸠鲁的话说就是“灵 魂无纷扰”。 1.下列关于“道德智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智慧首先是对人生大道的深刻的了解和清醒的自觉,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 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正确选择 B.道德智慧体现在价值选择上,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实践意义上的价 值选择;认知评价只有通过价值选择实践的落实,才能使道德智慧得以坚持。 C.道德智慧体现在修身立命方面的意义,应从知己的明智、修己的实践和安身 立命的境界三个层面解读。 D.道德智慧的又一主要内容即是知世明伦,它主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的明智恰 当,表现为能够审时度势,知先后,掂轻重,择缓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宽容待人”是儒家倡导的基本道德精神 也是儒家人生态度的核心。 B.因为道德智慧的价值澄明,表现在人们面对生活中存在的道义与利益、群体 与个体、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欲望等方面,所以才能在人生日常行为和关键时刻 都能做出符合道义的正确选择 C.“明伦”的关键不仅在于对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有高度的自觉,有责任感、义 务感,知所当为,勇于承担,尽伦尽份,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 为善,不失原则 D.修身作为道德智慧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学、思,而且重在习、行。化德行 为生活,培养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是达到安身立命人生 境界的重要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智慧与道德的关系上,中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德与智慧的 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B.道德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掌握着国家资源的政府官员都具有 价值澄明的道德智慧,就有可能避免贪腐现象的出现
修身立命。这主要包括知己的明智、修己的实践和安身立命的境界。具有自知之 明,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更为高明的德性,儒家将之视作君子的基本德性之一。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自 知”,主要是对于自己的德性、能力大小及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到自 己的德性、能力和优缺点,方能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有自知 之明的人是一个充满道德智慧的人。这种自知的道德智慧需要在人生的长途中、 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断的提高。 知己是道德智慧的认识活动,而修身则是道德智慧的实践活动。修身不仅需要学、 思,而且还重在习、行。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必然是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自觉性的 人,化德性为生活,培养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 安身立命的人生境界。何为安身立命的人生境界?在我看来主要体现为:第一, 知命、立命的人生定见;第二,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第三,安之若素的行为方 式;第四,心安情乐的精神状态。心安就是由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清楚的认识,对 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自控,对自己的道德有高度的自信,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有充 分的自尊。因此,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心平如镜、不假外求、安之若素、怡然自 得的平和状态。用现代话说就是他们心理特别平衡,按伊壁鸠鲁的话说就是“灵 魂无纷扰”。 1.下列关于“道德智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德智慧首先是对人生大道的深刻的了解和清醒的自觉,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 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正确选择。 B.道德智慧体现在价值选择上,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实践意义上的价 值选择;认知评价只有通过价值选择实践的落实,才能使道德智慧得以坚持。 C.道德智慧体现在修身立命方面的意义,应从知己的明智、修己的实践和安身 立命的境界三个层面解读。 D.道德智慧的又一主要内容即是知世明伦,它主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的明智恰 当,表现为能够审时度势,知先后,掂轻重,择缓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宽容待人” 是儒家倡导的基本道德精神, 也是儒家人生态度的核心。 B.因为道德智慧的价值澄明,表现在人们面对生活中存在的道义与利益、群体 与个体、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欲望等方面,所以才能在人生日常行为和关键时刻 都能做出符合道义的正确选择。 C.“明伦”的关键不仅在于对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有高度的自觉,有责任感、义 务感,知所当为,勇于承担,尽伦尽份,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 为善,不失原则。 D.修身作为道德智慧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学、思,而且重在习、行。化德行 为生活,培养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是达到安身立命人生 境界的重要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智慧与道德的关系上,中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德与智慧的 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B.道德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掌握着国家资源的政府官员都具有 价值澄明的道德智慧,就有可能避免贪腐现象的出现
C.人生觉解从根本上决定人生实践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选择,而只有对儒家积 极入世的人生观有所觉解和体认的人,才能算是有道德智慧的人。 D.对自己的命运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自控,对自己的道德有 高度的自信,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有充分的自尊,这才能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心平如 镜、不假外求、安之若素、怡然自得的平和状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蔡元培为三位发起人之一,并一度接任经 理一职,这可以说是他直接从事女子教育的实践之始。男女同校一直是晚清以来 许多新知识分子努力争取的一项运动以,也是社会上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 不仅有反对派、造成派,还有缓进派。小学男女同校的制度化,就是在蔡元培手 中实现的。民国初年,蔡元掊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长,主持通达了《教 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其中就有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八年后, 蔡元培又把男女同校的改革推进到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又使 北大开放女禁具有全国范围的示范意义。 1919年3月,蔡元培在北京青年会以《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为题发表演 说,根据“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之惯例,主张通过试验, 再加以推广。这一演说刊载于《北京大学日刊》,甘肃女生邓春兰因为其弟邓春 膏为北大预科学生,得以读到此文。5月19日,她给蔡元培写信,代女界上书, 希望按照“男女平等之义”,能够有机会“负笈来京” 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重理校务,再次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 魄力。1920年2月,王兰、奚淡、查晓园作为第一批女生,以旁听生身份进入 北大哲学系和英文系学习。邓春兰、杨寿璧、程勤若等六名女生也随后入学。当 年暑假,北大正式通过招考,录取本科女生。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 在这样一件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中,蔡元培显然使用了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 以造成即成事实的有效策略,以至于引起社会上的非难,还有许多像“男女混杂 伤风败俗”一类的谩骂。所以,当时还是北大在读学生的顾颉刚,就用“蔡先生 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来描述王兰等人的入学“风波 蔡元培一生中,有过三次影响较大的辞职,这就是戊戌变法之后的挂冠出都、五 四运动中间的辞职、1923年因为罗文干案而引发的辞职 罗文干当时是政府的财政总长,1922年冬,因为金佛郎案被捕。在11月25日 答记者问时,蔡元培就国罗辩护,认为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目的在借此倒王 (宠惠)阁:而蔡元培对批捕不依法律程序处理,表示愤慨。地检厅宣告不予起 诉后,罗被释放。但到1923年1月,教育总长彭允彝为了取悦献媚于军阀,又 提议重新收捕罗。罗不仅和蔡是北大同事,而且,二人曾于1920年欧美考察时 同行,其人品和操守为蔡所深信不疑。所以当《京报》的邵飘萍向蔡元培和胡乱 蒋梦麟披露罗案内幕以后,蔡大抱不平,毅然辞职, 吴稚晖曾品评过蔡元培,曰“律已不苟而对人则绝对放任”,蔡颇认同此说。胡 元的八字点评“有所不为,无所不容”,着眼点也正相似。黄炎培评价:“有所 不为,其正也;无所不容,其大也。” (节选自《传记文学》 相关链接
C.人生觉解从根本上决定人生实践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选择,而只有对儒家积 极入世的人生观有所觉解和体认的人,才能算是有道德智慧的人。 D.对自己的命运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自控,对自己的道德有 高度的自信,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有充分的自尊,这才能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心平如 镜、不假外求、安之若素、怡然自得的平和状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 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蔡元培为三位发起人之一,并一度接任经 理一职,这可以说是他直接从事女子教育的实践之始。男女同校一直是晚清以来 许多新知识分子努力争取的一项运动以,也是社会上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 不仅有反对派、造成派,还有缓进派。小学男女同校的制度化,就是在蔡元培手 中实现的。民国初年,蔡元掊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长,主持通达了《教 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其中就有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八年后, 蔡元培又把男女同校的改革推进到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又使 北大开放女禁具有全国范围的示范意义。 1919 年 3 月,蔡元培在北京青年会以《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为题发表演 说,根据“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之惯例,主张通过试验, 再加以推广。这一演说刊载于《北京大学日刊》,甘肃女生邓春兰因为其弟邓春 膏为北大预科学生,得以读到此文。5 月 19 日,她给蔡元培写信,代女界上书, 希望按照“男女平等之义”,能够有机会“负笈来京”。 9 月 12 日,蔡元培回到北京,重理校务,再次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 魄力。1920 年 2 月,王兰、奚淡、查晓园作为第一批女生,以旁听生身份进入 北大哲学系和英文系学习。邓春兰、杨寿璧、程勤若等六名女生也随后入学。当 年暑假,北大正式通过招考,录取本科女生。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 在这样一件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中,蔡元培显然使用了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 以造成即成事实的有效策略,以至于引起社会上的非难,还有许多像“男女混杂, 伤风败俗”一类的谩骂。所以,当时还是北大在读学生的顾颉刚,就用“蔡先生 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来描述王兰等人的入学“风波”。 蔡元培一生中,有过三次影响较大的辞职,这就是戊戌变法之后的挂冠出都、五 四运动中间的辞职、1923 年因为罗文干案而引发的辞职。 罗文干当时是政府的财政总长,1922 年冬,因为金佛郎案被捕。在 11 月 25 日 答记者问时,蔡元培就国罗辩护,认为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目的在借此倒王 (宠惠)阁;而蔡元培对批捕不依法律程序处理,表示愤慨。地检厅宣告不予起 诉后,罗被释放。但到 1923 年 1 月,教育总长彭允彝为了取悦献媚于军阀,又 提议重新收捕罗。罗不仅和蔡是北大同事,而且,二人曾于 1920 年欧美考察时 同行,其人品和操守为蔡所深信不疑。所以当《京报》的邵飘萍向蔡元培和胡乱、 蒋梦麟披露罗案内幕以后,蔡大抱不平,毅然辞职。 吴稚晖曾品评过蔡元培,曰“律已不苟而对人则绝对放任”,蔡颇认同此说。胡 元的八字点评“有所不为,无所不容”,着眼点也正相似。黄炎培评价:“有所 不为,其正也;无所不容,其大也。” (节选自《传记文学》)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1920年在北大招生女生,有人问他:“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 请教育核准?”蔡元培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摘 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②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聘请的教授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 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还有提倡“情人制止”、“外 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摘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被质疑,他巧妙地用“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 男生的规定”答复,表现了蔡元培的机智与非凡魄力。 B.甘肃女生邓春兰女界上书事件表明了当时要求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 人心,因而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顾颉刚说,蔡先生当蔡先生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这 足见男女同校改革的非难之多,非难之严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D.本文的传记特色明显,以记叙为主,兼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教育 改革家蔡元培先生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 5.结合文意,请概括蔡元培为实现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作了哪 些方面的准备工作?(4分) 6.蔡元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场决斗 莫泊桑 战争结束了,德军暂时仍旧驻在法国,全国张皇得如同一个打败了的角力者压在 得胜者的膝头下面一样。 杜步伊先生在巴黎被围的整个时期中,是一直在城里的国民防护队服务的,现在 他剩了列车到瑞士去找他的妻子和女儿了,在敌人未侵入以前,由于谨慎起见, 她母女俩早已到了国外。 列车在一个小城市的车站上停住了,一个普鲁士军官,在佩刀和客车的两级踏脚 板相触的巨大响声里,从车厢的门口上了车。他的高大的身材紧紧裹在军服里, 胡子几乎连到了眼角。下颏的长髯红得像是着了火;上唇的长髭须的颜色略微淡 些,分别斜着向脸儿的两边翘起,脸儿好像是分成了两截。 杜步伊先生却假装看报没有去理会。列车上两个英国人继续谈天,寻觅着当日打 过仗的确实地点,他们当中有一个忽然举起胳膊向着远处指点一个小镇的时候, 那个普鲁士军官伸长了他那双长腿把身子在座位上向后仰着,一面用一种带德国 口音的法国话说:“在那个小镇里,我杀死过12个法国兵。我俘虏过两百多 个 英国人都显得很有兴致,立刻就问:“噢!它叫做什么,那个小镇?” 普鲁士军官答道:“法尔司堡 他瞧着杜步伊先生,一面骄傲地在胡子里露出了笑容来。 倘若我担任了总司令,我早就攻破了巴黎,那就会什么都烧掉,什么人都杀掉。 再不会有法国了!20年后,整个儿欧洲,整个儿,都要属于我们了。普鲁士, 比任何国家都强大 两个担忧的英国人再也不答话了。这时候,普鲁士军官开始笑起来。他讥诮那个 被人制伏的法国;侮辱那些业已倒在地下的敌人;他讥诮奧地利,往日的战败者
①蔡元培 1920 年在北大招生女生,有人问他:“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 请教育核准?”蔡元培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摘 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②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聘请的教授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 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还有提倡“情人制止”、“外 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摘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被质疑,他巧妙地用“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 男生的规定”答复,表现了蔡元培的机智与非凡魄力。 B.甘肃女生邓春兰女界上书事件表明了当时要求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 人心,因而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顾颉刚说,蔡先生当蔡先生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这 足见男女同校改革的非难之多,非难之严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D.本文的传记特色明显,以记叙为主,兼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教育 改革家蔡元培先生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 5.结合文意,请概括蔡元培为实现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作了哪 些方面的准备工作?(4 分) 6.蔡元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 ,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场决斗 莫泊桑 战争结束了,德军暂时仍旧驻在法国,全国张皇得如同一个打败了的角力者压在 得胜者的膝头下面一样。 杜步伊先生在巴黎被围的整个时期中,是一直在城里的国民防护队服务的,现在 他剩了列车到瑞士去找他的妻子和女儿了,在敌人未侵入以前,由于谨慎起见, 她母女俩早已到了国外。 列车在一个小城市的车站上停住了,一个普鲁士军官,在佩刀和客车的两级踏脚 板相触的巨大响声里,从车厢的门口上了车。他的高大的身材紧紧裹在军服里, 胡子几乎连到了眼角。下颏的长髯红得像是着了火;上唇的长髭须的颜色略微淡 些,分别斜着向脸儿的 两边翘起,脸儿好像是分成了两截。 杜步伊先生却假装看报没有去理会。列车上两个英国人继续谈天,寻觅着当日打 过仗的确实地点,他们当中有一个忽然举起胳膊向着远处指点一个小镇的时候, 那个普鲁士军官伸长了他那双长腿把身子在座位上向后仰着,一面用一种带德国 口音的法国话说:“在那个小镇里,我杀死过 12 个法国兵。我俘虏过两百多 个。” 英国人都显得很有兴致,立刻就问:“噢!它叫做什么,那个小镇?” 普鲁士军官答道:“法尔司堡。” 他瞧着杜步伊先生,一面骄傲地在胡子里露出了笑容来。 “倘若我担任了总司令,我早就攻破了巴黎,那就会什么都烧掉,什么人都杀掉。 再不会有法国了!20 年后,整个儿欧洲,整个儿,都要属于我们了。普鲁士, 比任何国家都强大。” 两个担忧的英国人再也不答话了。这时候,普鲁士军官开始笑起来。他讥诮那个 被人制伏的法国;侮辱那些业已倒在地下的敌人;他讥诮奥地利,往日的战败者;
他讥诮法国各州的奋激而无效的抵抗。他讥诮法国那些被征调的国民防护队,那 些无用的炮队。末了,军官抽出了自己的烟斗,眼睁睁地瞧着这个法国人说:“您 身上没有带烟吗 杜步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德国人接着说:“等会儿车子停了的时候,我请您去给我买点来。” 在一座被火烧毁了的车站前经过,列车随即便完全停住了。 德国人打开了车厢的门,随即抓住了杜步伊先生的胳膊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 吧,快点,快点!” 车头已经呜呜地叫起来预备开车了。这时候,杜步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尽 管站长做了好些手势,他连忙跳进这辆客车的一个邻近的车厢里了。他独自一个 人了!他解开了坎肩的钮子,心房真跳得厉害,于是又喘着气去擦额上的汗 那个军官忽然又在杜步伊先生的车厢门口出现并且又进来了:“您刚才不肯替我 去跑腿。” 杜步伊先生回答:“不肯,先生!” 军官说:“那末我剪您的胡子来装我的烟斗吧。” 德国人已经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拔起来,在这当儿,杜步伊先生只反手 下就托起了德国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推倒在座位上。接着,他气得 发狂了,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他的嗓子,另外 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不可遏地向他脸上打个不住。普鲁士人猛力挣扎了,想去 拔自己的刀,想箍住这个压在自己身上的对手。但是杜步伊先生用自己那个大肚 子的重量压住了他,并且打着,不住手,不换气,也不管什么地方,老是打着。 血出来了,那个嗓子被扼的德国人只是干喘,咬牙切齿,极力想推开那个气得发 狂对他乱打的大汉子,但是毫无用处。 末后,杜步伊先生一言不发地重新坐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那个普鲁士人由于惊惶和疼痛弄得一直摸不着头脑,后来在缓过气来之后他才 说:“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来和我决斗,我就要宰掉您!” 杜步伊先生回答:“只要您愿意。我完全同意 德国人接着说:“我们立刻就要到斯特拉斯堡了,我可以找两个军官来做公证人, 在这趟车子离开斯特 拉斯堡以前,我是来得及的。”像火车头一般呼啸的杜步伊先生,向那两个英国 人说:“您两位可愿意替我做公证人?” 列车停住了 在一分钟之内,这普鲁士人找到了两个带着左轮手枪而来的同事,于是这一干人 证都走到了城墙底下 杜步伊先生从来没有用过手枪。现在却被公证人把他牵到一个和对手相距二十步 的地点了。有人问他:“您预备好了吗?” 他口里正回答:“预备好了,先生。” 道声音发出了命令:“放! 杜步伊先生不等瞄准,信手放了一枪,后来莫名其妙地望见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 鲁士人摇晃了一两下,接着就伸起了两只胳膊,直挺挺地扑着倒在地下了。他已 经打死了他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三自然段对普鲁士军官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 狂妄自大、蛮横霸道的侵略者形象
他讥诮法国各州的奋激而无效的抵抗。他讥诮法国那些被征调的国民防护队,那 些无用的炮队。末了,军官抽出了自己的烟斗,眼睁睁地瞧着这个法国人说:“您 身上没有带烟吗? 杜步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德国人接着说:“等会儿车子停了的时候,我请您去给我买点来。” 在一座被火烧毁了的车站前经过,列车随即便完全停住了。 德国人打开了车厢的门,随即抓住了杜步伊先生的胳膊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 吧,快点,快点!” 车头已经呜呜地叫起来预备开车了。这时候,杜步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尽 管站长做了好些手势,他连忙跳进这辆客车的一个邻近的车厢里了。他独自一个 人了!他解开了坎肩的钮子,心房真跳得厉害,于是又喘着气去擦额上的汗。 那个军官忽然又在杜步伊先生的车厢门口出现并且又进来了:“您刚才不肯替我 去跑腿。” 杜步伊先生回答:“不肯,先生!” 军官说:“那末我剪您的胡子来装我的烟斗吧。” 德国人已经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拔起来,在这当儿,杜步伊先生只反手一 下就托起了德国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推倒在座位上。接着,他气得 发狂了,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他的嗓子,另外 一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不可遏地向他脸上打个不住。普鲁士人猛力挣扎了,想去 拔自己的刀,想箍住这个压在自己身上的对手。但是杜步伊先生用自己那个大肚 子的重量压住了他,并且打着,不住手,不换气,也不管什么地方,老是打着。 血出来了,那个嗓子被扼的德国人只是干喘,咬牙切齿,极力想推开那个气得发 狂对他乱打的大汉子,但是毫无用处。 末后,杜步伊先生一言不发地重新坐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那个普鲁士人由于惊惶和疼痛弄得一直摸不着头脑,后来在缓过气来之后他才 说:“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来和我决斗,我就要宰掉您!” 杜步伊先生回答:“只要您愿意。我完全同意。” 德国人接着说:“我们立刻就要到斯特拉斯堡了,我可以找两个军官来做公证人, 在这趟车子离开斯特 拉斯堡以前,我是来得及的。”像火车头一般呼啸的杜步伊先生,向那两个英国 人说:“您两位可愿意替我做公证人?” 列车停住了。 在一分钟之内,这普鲁士人找到了两个带着左轮手枪而来的同事,于是这一干人 证都走到了城墙底下。 杜步伊先生从来没有用过手枪。现在却被公证人把他牵到一个和对手相距二十步 的地点了。有人问他:“您预备好了吗?” 他口里正回答:“预备好了,先生。” 一道声音发出了命令:“放!” 杜步伊先生不等瞄准,信手放了一枪,后来莫名其妙地望见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 鲁士人摇晃了一两下,接着就伸起了两只胳膊,直挺挺地扑着倒在地下了。他已 经打死了他。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第三自然段对普鲁士军官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 狂妄自大、蛮横霸道的侵略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