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80373 课程名称:水文学 英文名称:Hydr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 二、课程简介 水文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地质学、地貌学、 气象气候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的关系密切。本门课程重在阐述水文科学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 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水循环、水量平衡为纲,将地球各圈层 中的水体,按水循环过程做系统的,有机联系的阐述,使学生掌握各种水体运动、变 化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水文学是自然地理学六大要素之一,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学》课程是教育部开设自然地理学专业建议修读课程之一,是自然地理与资源 环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 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特征、形成、运动变化及地理分布的规律。掌握研究与考察水文的 基本方法与技能,得到水文野外考察的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的一般知识。该课程中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具体包括:在绪论课学习中合理融入思 政要素;精心设计实验课,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采用各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增进 课程思政的实效:关注与《水文学》课程相关的时事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将其作为课 程思政的切入点。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80373 课程名称:水文学 英文名称:Hydr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 二、课程简介 水文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地质学、地貌学、 气象气候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的关系密切。本门课程重在阐述水文科学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 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水循环、水量平衡为纲,将地球各圈层 中的水体,按水循环过程做系统的,有机联系的阐述,使学生掌握各种水体运动、变 化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水文学是自然地理学六大要素之一,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学》课程是教育部开设自然地理学专业建议修读课程之一,是自然地理与资源 环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 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特征、形成、运动变化及地理分布的规律。掌握研究与考察水文的 基本方法与技能,得到水文野外考察的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的一般知识。该课程中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具体包括:在绪论课学习中合理融入思 政要素;精心设计实验课,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采用各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增进 课程思政的实效;关注与《水文学》课程相关的时事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将其作为课 程思政的切入点。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文学研究对象: 2.了解水文学发展简史及水文现象特点: 3.了解水文学地理研究方向: 4.掌握水文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2.水文学的体系 3.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4.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水文学研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句括课常讲授与多煤体教学 (五)思政元素 在绪论课学科发展史、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学习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在 “水文学”绪论课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例如,我国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 堰,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江堰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展现了我国古代人 民的春智和卓识远见,是非常好的思政素材,通过思政要素合理地融入和讲授, 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贵任感。又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井,是我国至今 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古井,河姆渡井是由200多根圆木所支撑的,而且设计得非 常巧妙,当暴雨发生时,能够保证水井外面的水不流入古井中,充分地展现了我 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高超精洪的技艺水平。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循环的类型: 2.掌握水量平衡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3.熟悉水循环的类型与结构: 4.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
2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文学研究对象; 2.了解水文学发展简史及水文现象特点; 3.了解水文学地理研究方向; 4.掌握水文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2.水文学的体系 3.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4.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水文学研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五)思政元素 在绪论课学科发展史、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学习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在 “水文学”绪论课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例如,我国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 堰,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江堰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展现了我国古代人 民的睿智和卓识远见,是非常好的思政素材,通过思政要素合理地融入和讲授, 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又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井,是我国至今 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古井,河姆渡井是由 200 多根圆木所支撑的,而且设计得非 常巧妙,当暴雨发生时,能够保证水井外面的水不流入古井中,充分地展现了我 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高超精湛的技艺水平。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水循环的类型; 2. 掌握水量平衡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3. 熟悉水循环的类型与结构; 4.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1.主要内容 1)地球上水的分布:2)水资源涵义与特性:3)世界水资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地球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2)水资源的涵义和特性:3)各大洲水资 源占有量及国家水资源占有量与人均占有量排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为什么说地球上水资源是及其丰富的? 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1.主要内容 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2)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3)水循环的作用 与效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水循环的基本要素与过程:2)水循环的作用: 3.问题与应用 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循环的动力与循环现象的本质。 第三节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1.主要内容 1)水量平衡概述:2)通用水量平衡方程:3)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2)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问题与应用: 3.问题与应用 1)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以及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 (三)思考与实践 水循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五)思政元素 “水循环”所列《宋书·天文志》中“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哲对海水水量 维持稳定、海水水量的动态平衡等问题就给出了阐释”;一千多年前哈尼族等民 族修筑沟渠、开辟梯田,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通 过上述思政元素,详细闸释地理知识,宣传文化魅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 3
3 1.主要内容 1)地球上水的分布;2)水资源涵义与特性;3)世界水资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地球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2)水资源的涵义和特性;3)各大洲水资 源占有量及国家水资源占有量与人均占有量排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为什么说地球上水资源是及其丰富的?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1.主要内容 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2)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3)水循环的作用 与效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水循环的基本要素与过程;2)水循环的作用; 3.问题与应用 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循环的动力与循环现象的本质。 第三节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1.主要内容 1)水量平衡概述;2)通用水量平衡方程;3)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2)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问题与应用; 3.问题与应用 1)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以及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 (三)思考与实践 水循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五)思政元素 “水循环”所列《宋书·天文志》中“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哲对海水水量 维持稳定、海水水量的动态平衡等问题就给出了阐释”;一千多年前哈尼族等民 族修筑沟渠、开辟梯田,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通 过上述思政元素,详细阐释地理知识,宣传文化魅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
还能更充分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先进性和独特魅力,认识到悠久而璀 璨的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水循环的基本环节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蒸发的类型、物理机制与影响因素:掌握降水要素、面降水的计 算:掌握下渗的物理过程以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2.熟悉水汽扩散的类型与影响因素:熟悉降水影响因素:熟悉下渗理论 与影响因素。 3.了解蒸发的观测仪器与计算方法:了解径流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蒸发 1.主要内容 1)蒸发的物理机制:2)影响蒸发的因素3)蒸发量的计算 2.基本概今和知识点 1)蒸发的分类及流域总蒸发:2)水面蒸发的物理机制及影响因素、蒸发 量的则定与计算:3)道尔领公式:4)土壤蒸发的三个阶段及影响因素、 蒸发量的测定与计算:5)植物散发的物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分别对比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及植物散发各自的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 素。2)了解各地区不同蒸发器折算系数值的差异。 第二节水汽扩散与输送 1.主要内容 1)水汽扩散:2)水汽输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水汽扩散与水汽输送:2)水汽输送通量、水汽通量散度:3)影响水 汽输送的因素:4)我国水汽输送的基本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如何通过大气水分平衡计算区域降水量? 第三节降水 1.主要内容 1)降水要素:2)面降水计算:3)影响降水的因素:4)可能最大降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4
4 还能更充分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先进性和独特魅力,认识到悠久而璀 璨的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蒸发的类型、物理机制与影响因素;掌握降水要素、面降水的计 算;掌握下渗的物理过程以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2. 熟悉水汽扩散的类型与影响因素;熟悉降水影响因素;熟悉下渗理论 与影响因素。 3.了解蒸发的观测仪器与计算方法;了解径流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蒸 发 1.主要内容 1)蒸发的物理机制;2)影响蒸发的因素;3)蒸发量的计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蒸发的分类及流域总蒸发;2)水面蒸发的物理机制及影响因素、蒸发 量的测定与计算;3)道尔顿公式;4)土壤蒸发的三个阶段及影响因素、 蒸发量的测定与计算;5)植物散发的物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分别对比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及植物散发各自的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 素。2)了解各地区不同蒸发器折算系数值的差异。 第二节 水汽扩散与输送 1.主要内容 1)水汽扩散;2)水汽输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水汽扩散与水汽输送;2)水汽输送通量、水汽通量散度;3)影响水 汽输送的因素;4)我国水汽输送的基本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如何通过大气水分平衡计算区域降水量? 第三节 降水 1.主要内容 1)降水要素;2)面降水计算;3)影响降水的因素;4)可能最大降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面积、降水过程线 降水累积曲线、等降水量线、降水综合特征曲线:2)面降水计算常用的 三种方法与美国常用的客观运行法:3)影响降水的因素:4)可能最大降 水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如何根据区域特征确定面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如何计算? 第四节下渗 1.主要内容 1)下渗的物理过程:2)下渗理论与经验公式:3)影响下渗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下渗的三个阶段:2)下渗水的垂向分布:3)下渗率、下渗能力、稳 定下渗率:4)霍顿公式、霍尔坦公式:5)下渗的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霍顿公式与霍尔坦公式的差异?如何运用前二者进行计算土壤下渗 案? 第五节径流 1.主要内容 1)径流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径流的形成过程:3)影响径流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流量、径流总量、经理深度、径流模数、径流系数:2)径流形成的三 个阶段:3)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径流形成过程中包括哪些子过程?各有什么特点? (三)思考与实战 1)流量测验,利用流速仪等仪器,选定校区附近的河涌进行流速测定与 流量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实验。 第三章海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波浪的成因及小振幅波理论,理解地震、海啸与风暴潮的形成: 掌握潮汐的类型及周期变化:掌握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大洋环流系统
5 1)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面积、降水过程线、 降水累积曲线、等降水量线、降水综合特征曲线;2)面降水计算常用的 三种方法与美国常用的客观运行法;3)影响降水的因素;4)可能最大降 水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如何根据区域特征确定面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如何计算? 第四节 下渗 1.主要内容 1)下渗的物理过程;2)下渗理论与经验公式;3)影响下渗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下渗的三个阶段;2)下渗水的垂向分布;3)下渗率、下渗能力、稳 定下渗率;4)霍顿公式、霍尔坦公式;5)下渗的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霍顿公式与霍尔坦公式的差异?如何运用前二者进行计算土壤下渗 率? 第五节 径流 1.主要内容 1)径流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径流的形成过程;3)影响径流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流量、径流总量、经理深度、径流模数、径流系数;2)径流形成的三 个阶段;3)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径流形成过程中包括哪些子过程?各有什么特点? (三)思考与实践 1)流量测验,利用流速仪等仪器,选定校区附近的河涌进行流速测定与 流量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实验。 第三章 海洋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波浪的成因及小振幅波理论,理解地震、海啸与风暴潮的形成; 掌握潮汐的类型及周期变化;掌握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大洋环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