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根本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 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上讲,社 会主义本质是更深层次的、更基础性的本源和标准。正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实现形式,其中包括公有制、按劳 分配、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实现形式,为逐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创 造、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随着邓小平理论及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 富发展,它将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更大 成就。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 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国两制”,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等,形成了 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案例导入】 “实事求是”碑的来历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党内教条主义束缚,确立 起来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经过 艰苦探索而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人们的认识所 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从实践的角度看,它是人们行动的指针;从政治 角度看,它是一个政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个关 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的重大问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 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 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毛泽东 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
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根本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 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上讲,社 会主义本质是更深层次的、更基础性的本源和标准。正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实现形式,其中包括公有制、按劳 分配、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实现形式,为逐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创 造、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随着邓小平理论及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 富发展,它将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更大 成就。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 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等,形成了 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案例导入】 “实事求是”碑的来历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党内教条主义束缚,确立 起来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经过 艰苦探索而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人们的认识所 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从实践的角度看,它是人们行动的指针;从政治 角度看,它是一个政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个关 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的重大问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 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 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毛泽东 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
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写一封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1930年5月,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 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 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提出 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 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 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 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 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 解决的问题。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 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 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与丰富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取 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 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四人帮”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不少人 的思想依然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因此,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 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980年,邓小平对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针对党 内外存在的一些自满和懈怠的情绪,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他指出,与时俱进是
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写一封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1930年5月,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 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 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提出 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 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 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 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 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 解决的问题。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 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 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与丰富。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取 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 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四人帮”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不少人 的思想依然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因此,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 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980年,邓小平对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针对党 内外存在的一些自满和懈怠的情绪,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他指出,与时俱进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 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针对党员干部中出 现的一些不思进取、工作不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贪图享受、脱离群众等亟须 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指出,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 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 风。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 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理。” 实事求是的原意(本意) “实事求是”一词原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意在颂扬河间 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唐代颜师古对“实事求 是”所作的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做学问务必详尽地掌握事 实材料,以真实的知识和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实事求是的原意(本意)是指 种求实的学风。 毛泽东的贡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实事求的科学内涵。1916年,在 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门口。经杨昌济介 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汲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实事求是”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发挥了新的解释,赋予其新 意,并把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 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涵义作出了科学地解释,他指出 “‘实 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 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 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 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把实事求是地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提高到辩证唯物主 义的高度,赋予其科学的涵义和理论形态,是这一古老的成语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 唯物论基本精神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 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 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 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解放思想一是坚持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 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针对党员干部中出 现的一些不思进取、工作不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贪图享受、脱离群众等亟须 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指出,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 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 风。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 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理。” 实事求是的原意(本意) “实事求是”一词原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意在颂扬河间 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唐代颜师古对“实事求 是”所作的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做学问务必详尽地掌握事 实材料,以真实的知识和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实事求是的原意(本意)是指一 种求实的学风。 毛泽东的贡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实事求的科学内涵。1916年,在 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门口。经杨昌济介 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汲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实事求是”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发挥了新的解释,赋予其新 意,并把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 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涵义作出了科学地解释,他指出:“‘实 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 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 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 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这就把实事求是地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提高到辩证唯物主 义的高度,赋予其科学的涵义和理论形态,是这一古老的成语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 唯物论基本精神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 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 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 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解放思想一是坚持马克思主
义指导,二是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 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 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互动:什么是国情?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关于基本国情 的认识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 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直到党的 十三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判断,对这一问 题才有了完全清醒的认识,即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 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 最早谈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中国共 产党,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不断走向成熟。 1)马恩:共产主义“两阶段”理论。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分析了共产主义社 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列宁的:“过渡时期”+“初级社会主义”+“发达社会主义”。列宁继承并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根据新的情况,提出 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将经历过度时期、初级社会主义和 发达社会主义,即有一个由从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列 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 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对后人继续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列宁没有 展开对这些范畴的分析,因为当时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 落后的国家怎样过度到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所以列宁把研究的重 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过度时期的理论方面。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很短, 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阶段作出具体的分析,但他却已经在思考 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要分阶段的问题 3)斯大林:没解决这个问题。从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实践 提出了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一个正确认识的问题。但斯大林没有从实际出发 作深入研究,甚至没有意识到存在这个问题,而是简单地把当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
义指导,二是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 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 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互动:什么是国情?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 关于基本国情 的认识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 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直到党的 十三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判断,对这一问 题才有了完全清醒的认识,即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 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 最早谈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中国共 产党,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不断走向成熟。 1)马恩:共产主义“两阶段”理论。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分析了共产主义社 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列宁的:“过渡时期”+“初级社会主义”+“发达社会主义”。列宁继承并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根据新的情况,提出 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将经历过度时期、初级社会主义和 发达社会主义,即有一个由从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列 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 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对后人继续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列宁没有 展开对这些范畴的分析,因为当时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 落后的国家怎样过度到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所以列宁把研究的重 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过度时期的理论方面。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很短, 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阶段作出具体的分析,但他却已经在思考 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要分阶段的问题 3)斯大林:没解决这个问题。从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实践 提出了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一个正确认识的问题。但斯大林没有从实际出发 作深入研究,甚至没有意识到存在这个问题,而是简单地把当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
义误认为就是建成了马克思分析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从而轻率地提出向共产主义 过度的设想,因此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重要观点。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 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建成”,“我们的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继 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1957年他再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但尚未 完成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大跃进”的教训,他在读苏联的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 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 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重要观点。但是,当时毛泽东和全党都还没有充分意 识到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后来又因为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 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当时形成的以强化阶级斗争为主要特征的“从资本主义 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理论联系起来,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的正确道路,以后虽然有过一些新的想法,但没有展开。 5)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 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初级的 阶段”这一概念。十一届六中全会使用的概念是“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是我们的 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比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因为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这一制度还不完善,在发展中经历过一些曲 折,遭受到一些挫折而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 展阶段”。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同十一届六中全会相比,十二大报告把初级阶段同物质文明还 不发达相联系,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展开分析初级阶段奠定了基 础。 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地指 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文件不仅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 阶段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作了前两次更为详细的分 析。可以看到,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初级的阶段, 到1986年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每一次都在论述中增添新的内容,表明 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科学认识正在逐步形成
义误认为就是建成了马克思分析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从而轻率地提出向共产主义 过度的设想,因此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重要观点。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 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建成”,“我们的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继 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1957年他再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但尚未 完成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大跃进”的教训,他在读苏联的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 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重要观点。但是,当时毛泽东和全党都还没有充分意 识到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后来又因为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 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当时形成的以强化阶级斗争为主要特征的“从资本主义 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理论联系起来,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的正确道路,以后虽然有过一些新的想法,但没有展开。 5)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 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初级的 阶段”这一概念。十一届六中全会使用的概念是 “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是我们的 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比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因为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这一制度还不完善,在发展中经历过一些曲 折,遭受到一些挫折而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 展阶段”。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同十一届六中全会相比,十二大报告把初级阶段同物质文明还 不发达相联系,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展开分析初级阶段奠定了基 础。 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地指 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文件不仅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 阶段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作了前两次更为详细的分 析。可以看到,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初级的阶段, 到1986年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每一次都在论述中增添新的内容,表明 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科学认识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