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买界无法抵挡死亡的绝对性征服,人于是转向自我创造的想 象性世界,以艺术世界代替现实世界,在艺术世界假定一个生死 齐一,生命意志绝对自由而不寂灭的理想化的虚设境域。在这 里,生命排斥了死亡,相对性地征服了死亡。人们在情感上坚信 这个空幻世界更加真实可信,属于更高形态的真正完善的现实 世界。于是情感的构成力量就将生命对死亡的相对战胜转变为 绝对性质的了,心灵深处也就荡漾起阿Q式的精神胜利的自恋 浪潮。 这种艺术中的水恒的生命空间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神的空 间和人的空间。宗教艺术和神话偏重于营造神的空间,在神的世 界,生命是不朽的,即使神暂时死亡还可以复活或是灵魂轮回 西方基督教艺术勾画了无数的神、上帝、圣母等生命水恒的艺术 空间。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的生命也只具有限性,而神往往不在 此限。我们可以广泛地看到,古代文艺作品也描幕不少生命水恒 的人的空间,在那里人被假想为不死的,或者至少灵魂不死,这 就满足了盼望永生的欲望。此外,在人的空间,艺术文本往往以 生物的生命永恒来隐喻人的生命对死亡的抵抗,借生物甚至某 种物象的永恒来象征人类生命的永恒。如庄子世界的鲲鹏、风 凰、蝴蝶等生物体现了生命永恒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明 月、流水、飞絮、落花、藤萝、游鱼等程度不同地显现生命永恒的 情调,它们是人自我生命不朽的补偿性隐喻 第〓节理性与情感的对峙与和解 艺术活动综合主体几乎每一种心理能力,知情意三种主要 功能内化其中。艺术又是理性与感性判断力与想象力知识与 价值的统一,将主体不同的精神要素、不同的心理机制综合在一
个和谐的艺术空间。但是,从不同艺术创造主体来看,尽管他们 均具诸种心理能力,均有较发达的想象力,但他们毕竞在心理结 枃、认识形式、宗教信仰、知识水准、价值观、情感倾向、审美趣 味、人生经验、意志力等方面是不等同和不平衡的。这样,由于艺 术活动对于主体能力的全面要求和创造主体的心理结构上的差 异,就自然地导致艺术家之于死亡的不同态度,不同的审美体验 和不同视角的艺术表现。或者说,艺术综合人的诸种心理能力这 特征以及艺术家心理基质的差异性,必然滋生出丰富多变的 艺术文本,滋生出艺术的死亡意境的多样化和变幻性。下面,我 们主要以有死、无死、超死这三个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论题来讨 论。 a.有死 死亡之知觉是人类早期经验之一,然而它是诉诸理性思维 的,因为“凡人必然死”逻辑判断来后天的明确的知识概念。年 幼的孩子往往没有死亡的概念和死亡意识,而一旦他在理性思 维上有所进展,于是对死的疑问和相信便随着年龄增大不期面 至。就裡性思维一般健全的艺术家来说,尤其是近现代艺术家, 无疑对死亡采取知识形式的态度,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 活中承认死亡必然性和绝对性,另一方面在艺术文本里也表现 人物的实证性死亡。当然,从理智角度看,无论古代、现代、东方 西方艺术家,对死亡均是以知识形式在心理上接纳下来的。所区 别的是,古典艺术家虽然在理性方面承认死亡的客观性,但是却 更喜爱在艺术文本中创建一个非实证性的死亡意境,如描写人 物死后成仙、升人天堂、转世复活、还魂、精变等等超现实现象。 如中国古代一些志怪志异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西方古代 一些戏剧家、画家诗人、作家,他们在理性思维上承认人必死这 个冰冷的现实,然面在艺术世界却虚构不朽的理想世界当然我
们又必须注意到,远古的一些神话从它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推测 那个时代的艺术的创造者可能还没有成熟的知识性的死亡概 念。文化人类学家,诸如弗雷泽、泰勒、列维·斯特劳斯、马林诺 夫斯基等人通过对原始土著民族的广泛深入的调查、考察,认为 原始思维有不合一般逻辑原则、知识形式、范畴规律的思维特 征,在生与死问题上,诚如列维·布留尔所言“原始人关于生和 死的观念实质上是神秘的,它们甚至不顾逻辑思维所非顾不可 的那二者必居其一”,“对原逻辑思维来说,人尽管死了,也以某 种方式活着。死人与活人生命互渗,同时又是死人群中的一 员”。①这种神话思维原逻辑思维规定的人类早期的神话艺术、 宗教艺术,无论是艺术文本本身还是艺术创造者都没有死亡的 知识性概念。撇开历史前期极少一部分艺术创造主体没有对于 死亡的理性思维这一特殊现象,从宏观的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 考察,绝大多数艺术家是持有明确的死亡概念的,他们完整的理 性判断力以知识形式肯定死亡的必然性和绝对力量,在艺术世 界中也不避讳甚至偏爱描摹死亡,揭示不同人物在死亡上的不 同价值意义。有死性概念是绝大多数艺术家和艺术文本的确定 的理性思维内容。 b.无死 如果说“有死”是理智的功能在绝大多数艺术家身上的体 现,并相应地渗透到艺术构思与传达,那么“无死”则是相对立而 以槽感功能转换的一种艺术意志表现于艺术品中的,它具有反 理性思维、反知识和超现实的情感倾向,也具有超验性质的一种 艺术化思维,或者说是情感的假定注意区别的是神话艺术“非 有死”是将理智与情感统一于一体的,而成熟的艺术却把有死、 Q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8页, 25
非有死分别对待,即是在理性思维上承认有死,而在情感潜层表 现“无死”的艺术意象。无死意境更多体现理性思维和情感意志 的对立和矛盾,也更多渗透一种情感的态度和情感的功能,是一 种想象性质的假定的超现实的审美情感状态。古典作家、艺术家 在情感意志和艺术实践上偏向无死的艺术境界。在情感方面,他 们期望自已喜爱、崇拜的伟大人物或者美善人物是无死的,在艺 术品中把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无死的描绘和隐喻,人可以转世 复活,或灵魂不朽,或升入天国、隐遁仙居,生命打破了时间的界 疆而指向永恒。于是我们较多地在古典艺术中看到情感之于死 亡的反抗,看到理想的安懋情感的无死状态。西方古典绘画艺术 众多表现基督永生无死的杰作使我们窥见的正是“无死”的情感 意志。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同样表达了伟大人物精神不 朽,甚至复活永生这样的艺术情感。屈原无疑是意识到死亡的 段灭性与可惧性的,他的诗作也多处言死,甚至数首诗被认为是 绝命辞”或“绝笔”,然而他的瑰奇代表作《离骚》与《天问》却构 想一个无死的生命空间,在情感上坚信美神、美人、美物、善鸟、 香草等在艺术世界是无死的!漆园吏庄子亦如此,他明晰地知道 死亡,然而在艺术境界却虚构生命绝对自由、生死齐一的一系列 无死意象。如一些动植物,在他的情感原则看来,它们是无死的。 中国古代的戏剧家在情感上更倾向写还魂精变成仙得道、转 世等“无死”戏剧氛围。关汉卿之于窦娥,汤显祖之于丽娘,其死 中有生死面非死、由死转活的超现实艺术手法,更属一种情感 意志而非单纯的审美艺术思维尔后众多的戏曲的鬼戏,人神鬼 相杂,也涉及不少无死的现象,多少出于古代艺术家之于理想人 物应无死的情感定势,有死与无死体现了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但 在艺术境界却又能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也是艺术非逻辑实 证、非客观实在性的体现之 26
c起死 超死是摇摆在理智与情感两极之问的主观意志,它属于 种超现实性的精神信仰既有理性形式又有情感内容,既导源宗 教因素又导源哲学因素,因为它的理性判断的方式告诉人们,可 以凭借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去超越死亡,又以 情感直觉坚信生命的不朽和灵魂的轮回,综合了心理认知功能 和想象功能、意志功能。在艺术文本的具体显现里面,超死一方 面来自宗教情感的坚定信仰,这些文本主要是由富有宗教意识 的艺术家来完成的。如东西方的宗教画,其中表现上帝神、天 使、信徒的超死艺境即本源于宗教信仰超死另一方面来自一种 形而上的价值哲学精神,它似乎以非理性的方式坚信生命冲动 的永恒性和超越性,坚信生命不受死亡束缚的绝对绵延。如柏格 森之于生命的理解就属于富有想象意味的价值哲学观,他对于 生命的诗意博喻赋予强烈的超死情绪,用一种价值晢学精神充 盈的信仰力量,驱使很多的艺术家在作品里创造想象性的超死 意境或者水恒美的意象。许多中国古典诗作穿透一种哲学化的 超死意蕴,人的精神、生命、情感等是不死的,即使它们暂时会 死亡”,但也会转化为永恒美的自然意象面与天地并存。在古典 诗词里,我们尽管看到它字面上言愁、伤春、悲秋、怨命、叹死的 悲凉情绪,然而透过语言迷雾更可品味到生命之于死亡的抗拒、 时间之流的可逆性等等深层的永恒信仰 在近现代艺术中,超死更多来自艺术家一种想象性的艺术 精神,来自艺术之于现实必然性的提升与逾越的胆识、气度。现 代派营造的死亡意境在其外在形式不是简单地将艺术意象表现 为“死”或“不死”,面更多瞩目于对于死亡价值、死亡意蕴的追 问,予以生存论与本体论的沉思,更具哲学意味。同时,也不像古 典作品有时将人物神灵化,而是有意让接受者知道“超死”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