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永远的玄学 也许受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喜爱凡事必“正名”这种思维惯性 的影响,在这里姑妄把自己的研究择名为:死亡美学,这样有别 于其他理论视角之于死亡的研究。因为和其他探讨死亡的学科 相一致的是,它也以死亡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我们规定 它只能限于艺术领域。和其他学科所不同的在于,它不得不考察 非人物的死亡现象,而这一点恰恰超出了其他研究死亡之现象 的学科所关注的范围,其他学科研究死亡都是以人主体为对象, 然而艺境中的死亡却不以纯然的“人”为唯一的对象,尽管它描 绘的非人物死亡现象一定程度上象征、寓意了人的情感结构。 现代西方出现了研究死亡的独立学科,更恰当地说是一种 研究限于人类死亡的元科学、元理论,这就是所谓“死亡学” ( thanatology)。在它的涵盖下还派生出死亡心理学、死亡伦理 学、死亡社会学、死亡医学等规范理论。美国女学者埃莉斯·库 布勒·罗斯博士对“死亡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尤其是对 于垂死或濒死( Dying)的心理研究被西方学术界看作是最具代 表性的先驱成果。与罗斯博士的死亡学、死心理学相异的是, 死亡意境除了上面所言及的非人物死亡现象之外,还包括诸如 非实证性死亡、假定性死亡超现实死亡、神话性死亡、非物质性 死亡、灵魂不朽之死亡等具有艺术特殊规定性的死亡现象,而这 些恰好是死亡美学所要涉及的论题。诚然,罗斯博士对于现实性 的死亡心理的调查、分析的理论成果,有助于参照死亡意境中死 亡对象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以此对死亡的艺术符号作出一定的 心理分析然而,现实性的死亡学理论毕竟不能代替艺术性的死 亡美学之于死亡意境的研究,客观地说它不可能承担也无必要
承担研究艺术文本的死亡现象的任务。死亡学的研究是属于实 证性的真正科学,而死亡美学的研究性质更具有体验性的玄学 色彩。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纵轴看,无论是资深古老的哲学、伦理 学、历史学、语言学,还是新近成熟的人类学、神话学、文化学、心 理学等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诸种人文学科,均不同程度、不 同视角地涉及死亡这一人的存在的终极论题。哲学研究以其 般的抽象,普遍地涵盖于其他学科之上,就死亡间题力图作出所 谓最本质的本体性说明。而其他相对具体性的学科也尝试对死 亡现象作出受自己学科性质规定的种种解释,从不同枧点切入 来思考研究。然而这些学科相一致的特征都是“实证性”或“实 例性”的求实研究,它们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物死亡而非假定的死 亡意境,它们均以实际的人物死亡为对象,这样就不能把想象这 心理功能引人研充过程,或者说无法以想象的方法讨论死亡 现象或讨论“想象性的死亡”,而这正是艺术学研究与其他人文 学科研究的根本性的区别。当然神话学的研究稍稍例外,因为神 话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是互渗的而神话学与艺术学均具想象 性特征我们所说的死亡美学实质是美学或艺术学的分支,是为 了理论表述的方便送给它的能指符号,无异于给某个实物命名, 而非标新立异。我们强调它与其他学科研究死亡的相异,在于它 的想象性思维和对想象性死亡的思维,除神话学而外,人文学科 只能以实证性的死亡现象为研究条件,而在方法上不能采用或 难以采用想象性假定。尤其是进行具体现象、客观形态的死亡思 考时,想象这一心理功能不适合于现实性的死亡研究。与此不 同,死亡意境属于超现实或超真实的虚构的想象性死亡现象,甚 至完全模糊了现实界无法逾越的生死界限,客观的时间性也无 法束缚其自由意志,所以艺术学的“死亡”研究较之其他人文学
科更具想象性,更多地将想象、体验、内省等心理功能引入研究 中来。另一方面,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一致的是,死亡美学也必然 地遵循一般科学的研究原则、方法,考虑思维逻辑行程与现实客 观存在的统一性,当然也不能超越一些基本的原理和常识。 此外,从学科的特定性质来看,它与某些涉及死亡的自然科 学如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也有很大程度的相异,后者是更为严 格意义上的实证性的科学,以客观的物质形态为对象,具有一整 套科学实验的方法手段。面死亡美学只限于假定性的死亡现象 几乎缺乏实证意义,也没有什么物质性的实验方法来做,当然它 的价值也不取决于这个方面,它似乎命中注定就是一门自由度 较大充满玄学意味的艺术理论。同时,也可能因为都出于对人 自身生存的关注,“死亡”是它们的共同主题,死亡美学和其他几 个涉及死亡的自然学科主要倾向于对人类自我的热爱,它们均 以人为中心,思索死的一极更为了生的那一极,只是死亡美学更 关切生,关切不死的水恒 第二节艺术宫殿里的长春藤 前面我们采用几个相关的术语来规范艺术中的死亡现象, 现在参照“意境”这个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也即核心范畴提 出一个基本的也是特定的概念—死亡意境来指称我们的研究 对象,同时也就给予它一定的规定性的内涵。首先,它是一个美 学、艺术学的概念面非哲学的概念,是一个更具有特殊性的抽象 的具体,面非适用于普遍意义的具体的抽象,从而上升到一般形 而上范畴的形态这就意味着,它只局限于艺术界限而不能推衍 到其他领域。因此,与哲学的死亡概念相比,它更是一个狭隘的 有限性的专门概念面不具普遍意义大家知道,哲学的死亡概念
体现了普遍性的本体论意义,是之于死亡这个人生最终意义的 最一般最抽象的追问,而死亡意境表征对于具体的艺术的死亡 现象的特定的诗意沉思,无疑也具有概念的思维色彩;其次,从 相关性来看,死亡意境与哲学意义的死亡概念又存在客观的联 系。因为死亡是最高的哲学问题,也是最高的美学问题,如今道 友信所言:“死亡是人的最高境界”,“存在主义的艺术论是从死 中考察艺术的”,“死已成为主题”。0死的哲学意义与死的美学 意义是接近的,可以构成交叉的逻辑关系,死亡都是哲学、美学 探讨的最高本体和限定对象,也是存在和艺术的最高意义,最高 限定。艺术是人的精神产品属于人类精神结构有价值的自由象 征,②而人的限定者的虚无是必然降临的死亡,所以,艺术的死 亡意境富有哲学与美学的双重含义。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艺术 的死亡意境偏重于个体的经验和具体的情感,它更多倾向主观 的体验而非容观的推理,偏重于一种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而非 必然地符合客观实在的知识、真理;哲学的死亡概念瞩目于整体 的理性和普遍的法则,倾向理性分析和逻辑实证,更属一种客观 性强的知识内容和真理形式;最后,艺术的死亡意境概念也不等 同于医学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概念有一部分表层意义与医 学生物学的死亡概念相近,而总体的深层意义却包含肉体形式 消解但精神可以脱离躯壳,逾越医学、生物学的限定去达到永恒 的生成这样的意思。死亡意境一方而为生物学、医学的死亡概念 所范围因为它所显现的死亡意象有一部分符合生物学、医学的 死亡规定,是属于确证性的死亡;另一方面艺境的死亡则较多突 ①今遺友信:《存在主义美学》,崔相录、王生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第7-74页 ②《论艺术机体的内在机制》者沈阳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破生物学、医学等死亡概念的规定。它纽结生死的两极,消解其 尖锐的对立;它不是以哲学的所谓辩证思维将生与死像金银盾 一样机巧诡妙地随意翻转,而是以诗意的描绘象征、寓意、隐喻 等艺术手法,展示死亡之于人类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结构的无意 识和显意识的多重影响,展示非知识的心理活动对于死亡的断 然否定。它虚构永恒的审美空间,在那里没有死亡存在的位置, 生命以其无限的活力给人以想象性的愉快和自欺性质的满足, 它采用违逻辑学的诗性言语进行对死亡的强烈反抗生与 死成了虚无的王化的模糊一体的现象,而人类的情感分享到永 生的喜悦和忘却畏惧的宽慰,它成为人类精神一个栖息的家园 和信仰的庙宇。 第三节艺术现象学的钟情目标 死亡是精神活动的末端和最终场所,也是虚无的最强烈现 象和瞬间体验的心理现象,较之其他现象更为直接、单纯地呈觐 在意识中。如果说哲学现象学视呈现在精神意识中的现象为本 质的现象,通过先验的还原、本质的还原等直觉理性的认识方 法把握事物本质那么,艺术现象学移植这一思想方法,也尝试 将艺境的死亡现象规定为呈现在主体意识中的现象,它不再把 主客观的现象割裂开来。尤其是死亡现象比其他任何现象更为 直接契入意识或潜意识的居住地,并且死亡现象更属一种纯然 性较高的心灵体验、想象的现象,所以死亡意境的探讨以艺术现 象学命名更为合适,它以呈现在心灵中的死亡现象、体验状态的 死亡意境作为本质的现象,以体验与想象的心理功能作为主要 的认识方法和理解手段,展开对死亡意境的描述与释义。艺术现 象学更感兴越的是心理现象的直党体验,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