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生命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却使自己获得新生命的存在、显露、 澄明,并且伴随着不断延续的时间之轴焕发不同历史语境的新 释义的光彩,使之无限地具有审美发现的新质诞生他们是永恒 不朽的风凰鸟!庄屈丰富的死亡意识赋予了本人“死亡意境”的 美学思考契机,“来,吾导夫先路!”(《楚辞·离骚》)我们以崇敬 的情感遵循先哲的思维脉络在艺术道路上行进。 人类历史文化的多重相似性在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表 现方面也极为显著地展示出来。西方文化自古希腊起即直面死 亡这个人类个体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它是知识又不是知识。人 是必死的存在是每一个初具理性判断力的主体皆能获取的知 识,然而,每个个体心灵在情感深处,更乐意反抗知识的规范而 相信灵魂的轮回或不朽柏拉图以果断的口吻表述这样的信念: 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它在一个时候有一个终结称为死,在另 个时候又再生出来,但是永远地不会消亡。”而怀疑主义哲学 创造人皮罗则对死亡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认为“生与死之间并 无分别2。表面上看来是对生死的辨证统一或是对死亡的存 疑,实质上更可能是受约于生命永恒、灵魂不死这样的畏死情 绪。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哲学家对死亡采取类似 庄子的超然态度,更直切地思考死亡的本真意义和伦理价值承 袭这一传统,尔后的古罗马哲学家,如卢克莱修、爱比克泰德、贺 拉斯等继续了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而作为古典型 艺术的理想范本—希腊的悲剧与雕塑均将死亡作为表现的中 心角色,这可以认为是西方艺术的死亡意境的源头肇始于古希 腊的西方文化传统,对待死亡不采取存而不论或淡漠回避的态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新版,第191页 ②同上,第342页
度,加上后来递增的基督教文化使之更为直截、鲜明地将死亡推 到精神现象的舞台前列。受宏观文化情境的制约延续至今的西 方哲学、宗教、艺术无不正视死亡,思考死亡和表现死亡,甚至出 现了在20世纪哲学与艺术已将死亡泛化提升到与本体论、生 存论、审美论相统一的境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激发本人 之于死亡意境的探讨兴趣德国现代美学家赫伯特·曼纽什说: 切艺术基本上也是对“死亡”这一现实的否定 事实证明,最伟大的艺术恰恰是那些对“死”之现实说 出一个否定性的“不”字的艺术。埃及国王幽谷墓穴中 的种种家具和陈设;西安秦始皇陵墓中埋藏的兵马俑; 提香于威尼斯佛拉里教堂绘制的“圣·玛丽升天图” 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以及约瑟夫·波依制作的那组 奇特的十字架,都是这类伟大艺术的实例。① 无疑,他的艺术与死亡的言说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从中我 们似乎发现一个美学的二重性问题:一方面死亡是艺术形式所 内含的表现对象它是艺术所显现的人类生活的演化过程的必 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艺术机体相关性的包容结构;另一方面死 亡又是艺术品赖以生成的否定性的似乎是外在的对立面,艺术 只有通过对死亡“现实”的否定,展示生命本性的必然性的对死 亡的想象性征服也只有这祥才能形成作为审美性和超越现实 性的艺术文本在这个意义层面上,死亡的确转换为艺术的对立 面,成为艺术的外在驱动力量或成为一种召唤性的有益于艺术 创造的构成力量。相应地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否定死亡现 ①《怀疑论英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222页
实、表现死亡意象的艺术文本恰恰变成较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H·布洛克曾机敏地意识到:“人类本身是相似的,他们居 住的环境也大体上相似,因而可能发展出大体相似的文化。假如 每个人都有生有死,因此也都不可避免地要关心生死问题。每个 社会中的人都关心生育,都重视春天和播种,都注意收获和死 亡,因而也就相应关心自己的健康和美貌,关心自己性欲望的满 足等。”①他的这一看法超过了许多西方人类学家、文化学家、文 化哲学家的有关人类地域种族、语言、神话、宗教等方面的文化 见解,他强调人类文化相似性的一面面没有落入某些西方学者 所固守的西方文化优越论、人种优越论的思想窠臼。 从文化相似性考察,也从客观的文化现象出发,我们可以看 到东方像西方一样具有丰富深刻的死亡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 死亡意识在哲学上具有较完备的死亡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死 亡价值论。在美学上有独特的悲剧意识和死亡观,表现在艺术创 造方面是延绵不绝的死亡主题和死亡意象、死亡意境。在审美欣 赏方面,对艺术的死亡意境我们有自我的情感认同方法和接受 兴趣,对死亡的艺术表现甚至更具直觉性质的偏爱。那种武断地 说中国艺术缺乏死亡意识和悲剧意识、艺术逃避死亡,无疑是缺 乏客观考察的无知,或者是闭目不视的偏见。也是导源于人类文 化相似的决定论,我们认为东西方文化之于死亡的思索与表现 具有许多共同性,当然也不排斥它们各自特点的一面,因为理论 思维本来就应该将求同与辨异结合起来。本书的旨意即在于通 过对东西方艺术之于死亡的表现这一现象的分析研究、比较,归 纳出它们的某些特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理论形态上作出自 己的阐释和推测。 ①《美学新解》膝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9页
正像生命会不同程度赋予每个人以艺术冲动(无论是创造 或欣赏),死亡也不同程度地叩响每个人精神的大门。如海德格 尔所言“人是向死的此在”( dasein),本人愿在向死的时间的展 开过程中对艺术的死亡意境(艺术中的死亡表现)作出暂时性的 理解。本人谨援引济慈的诗歌——《死亡》作为我们引言的结束 和本书正文的开首 当劢物垂危时, 既无恐惧,又无希望 人却在恐惧和希望中 迎接死亡 多少次他死去了, 多少次他又活过来 面对着杀人者, 伟人们无所畏惧 他嘲笑死亡 死亡至多是呼吸的停止 他深知, 死亡是人自己创造的
第一章走向美学的终极 我们研充“死亡”的逻辑范围只限定在艺术文本之于死亡现 象的表现方面。与这个规定意义相适应,选择死亡意境、死亡意 象、死亡表现、死亡符号死亡象征、死亡叙述、死亡抒情死亡言 语、死亡结构等概念或术语来规范和描述;方法方面:巡循逻辑 思辨和历史经验相统一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来讨论艺术与死亡的 种种逻辑联系及其美学特征。在具体方法操作运用上,兼取多学 科视角的方法,诸如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理论符号学、语言学 心理学、文化学、神话学等学科的观念与方法横向移植,择其合 理性的因素对艺术的死亡意境进行尽可能系统、全面的分析研 究,并作出一些理解和阐释。就另一些更为具体的技术性方法而 言,适当地采用统计、类比、分析、训诂、考据之类的方法有助于 对艺术的死亡意境的说明。当然,对于艺术境界中死亡意境的研 究,我们更侧重于艺术学的或美学的观念与方法的运用,而在研 究对象方面不拒绝研究非悲剧性的死亡意境也不放弃对于喜 剧性的死亡意境的研究,但更注重于研究悲剧性的死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