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樊1 第一编美与艺术的永恒家园……………………………1 第一章走向美学的终极………………………… 第一节永远的玄学……………………………………8 第二节艺术宫殿里的长春藤 10 笫三节艺术现象学的钟情目标……………………12 第二章终极与诞生…………………………………15 第一节终点与起点…………06 第二节理性与情感的对峙与和解……………23 第三节哲学、艺术的水恒母题… 28 第二编死亡的价值追问……………………………………30 第三章死亡价值是什么?…………………………………38 第一节东方圣哲孔子云:杀身以成仁……………39 第二节基督教晓谕:善者入天堂 ·齿·自·面—·鲁m自··。音 42 第三节今道友信说:死是最高的美学命题… 46 第四章死亡价值为什么? 第一节生与死、艺术与美走向什么目标?………55
第二节艺术如何言说死亡的意义? 61 第三节林中路:何谓美学意义的死亡价值?………71 第三编人类精神的黑色花冠 76 第五章死亡的本体论话语… 77 第一节三重文化的聚会—死亡文化 77 第二节二律背反一一精神界无法解脱的枷锁 88 第六章乞力马扎罗的雪:生与死的诗性沉思 134 第一节徘徊于真与假之间的死亡…………… 134 第二节死亡的悲与喜的双重变奏悲剧意义的 艺境中的死亡 137 第三节美的死亡和死亡的非美……………142 第七章死亡意境的美学巡视… 149 第一节三位一体—死亡·艺术·美学………149 第二节红与黑:秋水与游鱼的对话自杀与被杀: 花魂与诗魂的对话………………185 第三节死亡与语言—死亡与性爱死亡与美— 死亡与高峰体验……………………21l 第四节·落花流水春去也—骷髅之言音乐 超死的工具……………………242 第四编面对死亡的艺术灵感………… 262 第八章艺术与死亡的亲和力…………………264 第一节卡西尔:语言神话宗教—艺术与死亡的 黏合剂黑格尔、马克思:历史、理性阶级斗争 艺术与死亡的中间人 265 第二节历史残酷性的普遍决定力量 …268
第九章凡·高的向日葵和庄子的骷髅………………272 第一节死亡=美=自由=超越………272 第二节爱德华·蒙克说:我的家庭是疾病与死亡 的家庭…… ………………277 第三节山水·酒药仙·性爱·神话—艺术家的 超死工具… 282 第十章诗性的迷雾… 289 第一节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290 第二节生死皆著我之色彩 293 第三节白鹿精灵与毕加索的牛头 298 第五编如何解读艺境中的死亡 …307 第十一章艺术即智慧…… 309 第一节文化语境… 309 第二节观千剑而后识器 313 第三节历史的魔圈…………317 第十二章以心悟道………………………………321 第一节价值的杠杆 4··丽申非自曲d曲。击·垂申 321 第二节理性—艺术的标尺………………………324 第三节从美走向虚无 328 第十三章高山流水………………………………………333 第一节披文入情还是物我两忘?……… 334 第二节心灵之桥…………336 第三节康德说:我理解柏拉图甚于柏拉图对自已 的理解 339 结语:走向虚无 ●D●●着●岱●面看节。节。甲节·。甲节甲。中 345 作者附记 ,●看●DD萝,节甲甲甲带 ………………346
第一编 美与艺兆的永恒穿园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 萧萧枫树林 (唐·戴叔伦《过三间庙》) 仰视远古的天宇:神话巫术交糅浪漫楚风所孕化的那颗孤 独而痛苦空灵而洒脱的诗星,以生命的轨迹勾画出辉煌不朽的 艺术文本——一楚辞。它既是对于人生终极价值的追询:生死的最 高意义是什么?如何得以可能?也是对于美与永恒的坚定信仰 普遍的伦理原则和个别的完善人格是超时间之维的正义力量。 与此相适应,个体的善美的生命可以逾越死亡的限定而获得精 神性的不朽。诗人对死亡这一最高的哲学问题和最高的美
学问题予以诗意的沉思和哲学化的想象,他努力艺术性地克服 死亡和想象性地超越死亡,乃至在意志的实践行为方面弃生赴 死,以死的冲动( necr ophilious orientation)去自我实现生命的 价值意义,从而达到最本真的存在屈原用“惊采绝艳”的神话之 网交织诗意的死亡空间,他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个吟咏死亡的 诗人,也是第一个热恋死亡和超越死亡的诗人! 游于濠梁之上,从悠然从容的游鱼窥见到生命律动的快乐, 同样从虫尾于污泥中的乌龟和展翅扶摇的鲲鹏感悟到生命自由 的美与愉悦,这属于庄周生的冲动( biophilious orientation), 种潜意识的不自觉的流露。然面,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他 的妻子死亡时,却“方箕踞鼓盆而歌”。他又与髑髅展开寓官式的 对话,借此表达一种生存是人间之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劳苦, 而死亡反倒是人生之累的解脱,自由与欢乐复归这样的显意识 的思想观念。这似乎呈现了中国古代这位诗人哲学家生死观方 面的矛盾,其实我们从他相对主义的哲学命题—“万物齐一,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方生方死,方 死方生”即可体察到庄子在生死思维上的辩证统一。与屈原相 比,庄周显然也是诗意地,但更具有形而上和本体论色彩辩证地 思索死亡。他们同时代也同地域、同文化圈,诗与哲学、语言与神 话成为庄屈探问死亡问题的相同工具,追问人生生死的动机,其 结果生成为哲学和艺术的审美自由创造。庄屈的著作均具有美 学的风范,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创造属诗化的哲学,而后者的创造 是哲学化的诗。庄周与屈原一道开启中国艺术之死亡主题的先 河,这两位楚地的文化尊神,怀着对生的畏与死的爱,或者对生 的爱与死的畏,带着对苍天的诘问和骷髅的对话已潜隐为中华 文化的根须,超越生命的时间性限定而达到哲学性艺术性的永 恒。死亡的阴影虽然早已遮蔽了他们,但他们的幻想、思辨、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