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方向,形成了蛋用型鸡(简称蛋鸡)和肉用型鸡(简称肉鸡)两大独立体系,兼 用型鸡已基本被淘汰。但无论蛋鸡或肉鸡,需要测定的性状及其测定方法是基本一致 的,只是在不同性状的重要性上有所不同。 、产蛋性能的测定 产蛋性能是蛋鸡的最主要的生产性能,但它同时也决定种鸡的繁殖性能,因而在 肉鸡中也应受到重视。产蛋性能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产蛋数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蛋总数。记录这一性状的方法最早 是用自闭产蛋箱,现仍被广泛用于记录肉鸡的产蛋数。随着笼养工艺的普及,在蛋鸡 和部分肉鸡育种中,已采用更方便、准确的单笼测定来记录个体产蛋数。常用的时间 范围有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分别表示从开产至该周龄的累积产蛋数 在种鸡场及商品鸡生产中,只能得到群体平均产蛋数记录,通常用以下2个指标 表示: 饲养日产蛋数HH=养天数×产蛋总数 9250+300×450+500=280 入舍鸡产蛋数HD)=产蛋总数5×(250+30=275 饲入舍鸡数 饲养日产蛋数反映了实际存栏鸡只的平均产蛋能力,而入舍鸡产蛋数则综合体现 了鸡群的产蛋能力和生存能力。这2个指标也必须标明时间范围,如500日龄饲养产 蛋数或72周龄人舍鸡产蛋数。 (2)产蛋总重(或总蛋重)是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 量。我国的商品鸡蛋销售主要按重量单位计价,因而总蛋重具有最重要经济价值。在 其他国家中,商品蛋一般在分级的基础上按数量计价销售,但总蛋重仍然是计算饲料 转换率的基础。计算总蛋重的标准方法是将所有蛋都称重后累计而得,但这样做过于 繁琐,实际工作中只作抽样测定,如每周或每期测定一次,将所测蛋重乘上本周或本 期的产蛋数,然后再累加即得总蛋重。对于群体而言,总蛋重也分为饲养日总蛋重和 人舍鸡总蛋重,其含义与前述相同 3)蛋重即单个蛋的重量,应取新鲜蛋(不超过24h)称重。一只蛋鸡在其产蛋 期中所产蛋的蛋重并不是恒定的,一般规律是,刚开产时蛋重较小,而后随着年龄的 增加而迅速増加,经过约60d后增加幅度下降,在约300日龄后蛋重几乎不再增加, 逐渐接近蛋重极限。但各个阶段的蛋重有较强的正相关,所以在常规育种实践中 重,以期通过选择这一点的蛋重来间接提高产蛋时期各个时期的单重。如果采用多点 测定,选择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欧美中,商品蛋是在分级的基础上计数销售,过大 或过小的蛋都是不利的,因而对蛋重选择的目的不是要提高总蛋重,而是提高蛋鸡在 产蛋期中产理想大小的蛋的比例,也就是要提高开产蛋重,使蛋重在更短的时间内达 到最佳水平,并使后期的蛋重不过大。这就要根据需要,适当测定多个点的蛋重 对于种鸡而言,蛋重也影响种蛋的合格率和孵化率,也应尽量减少过大或过小的 蛋所占的比例。 (4)蛋品质主要指蛋壳强度、蛋白品质、蛋中血斑和肉斑的含量、蛋白形状 蛋壳颜色等,通常需要特定的仪器测定,且工作量较大,故一般只作抽样测定。 5料蛋比即产蛋鸡在某一年龄阶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量之此。一个与之相 关的概念是剩余饲料量,它是指实际消耗量与理论耗料量之差,后者是根据鸡产蛋总 重、体重和体重增量计算的,根据NRC(1984)标准,对于11.7MME/kg的日粮来说, 理论耗料量为: E(FC)二46.5BWP14+0.74EM+1.97BWG(4-15)
11 用两个方向,形成了蛋用型鸡(简称蛋鸡)和肉用型鸡(简称肉 鸡)两大独立体系,兼 用型鸡已基本被淘汰。但无论蛋鸡或肉鸡,需要测定的性状及其测定方法是基本一致 的,只是在不同性状的重要性上有所不同。 一、产蛋性能的测定 产蛋性能是蛋鸡的最主要的生产性能,但它同时也决定种鸡的繁殖性能,因而在 肉鸡中也应受到重视。产蛋性能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产蛋数 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蛋总数。记录这一性状的方法最早 是用自闭产蛋箱,现仍被广泛用于记录肉鸡的产蛋数。随着笼养工艺的普及,在蛋鸡 和部分肉鸡育种中,已采用更方便、准确的单笼测定来记录个体产蛋数。常用的时间 范围有 40 周龄、55 周龄、72 周龄等,分别表示从开产至该周龄的累积产蛋数。 在种鸡场及商品鸡生产中,只能得到群体平均产蛋数记录,通常用以下 2 个指标 表示: 280 5 (450 500) . 500 5(250 300) = + = + = 饲养日产蛋数 饲养天数 产蛋总数 饲养日产蛋数(H H) 275 1 0 5 (250 300) ( . ) = + = = 饲入舍鸡数 产蛋总数 入舍鸡产蛋数 H D 饲养日产蛋数反映了实际存栏鸡只的平均产蛋能力,而入舍鸡产蛋数则综合体现 了鸡群的产蛋能力和生存能力。这 2 个指标也必须标明时间范围,如 500 日龄饲养产 蛋数或 72 周龄人舍鸡产蛋数。 (2)产蛋总重(或总蛋重) 是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 量。我国的商品鸡蛋销售主要按重量单位计价,因而总蛋重具有最重要经济价值。在 其他国家中,商品蛋一般在分级的基础上按数量计价销售,但总蛋重仍然是计算饲料 转换率的基础。计算总蛋重的标准方法是将所有蛋都称重后累计而得,但这样做过于 繁琐,实际工作中只作抽样测定,如每周或每期测定一次,将所测蛋重乘上本周或本 期的产蛋数,然后再累加即得总蛋重。对于群体而言,总蛋重也分为饲养日总蛋重和 人舍鸡总蛋重,其含义与前述相同。 (3)蛋重 即单个蛋的重量,应取新鲜蛋(不超过 24h)称重。一只蛋鸡在其产蛋 期中所产蛋的蛋重并不是恒定的,一般规律是,刚开产时蛋重较小,而后随着年龄的 增加而迅速增加,经过约 60d 后增加幅度下降,在约 300 日龄后蛋重几乎不再增加, 逐渐接近蛋重极限。但各个阶段的蛋重有较强的正相关,所以在常规育种实践中 重,以期通过选择这一点的蛋重来间接提高产蛋时期各个时期的单重。如果采用多点 测定,选择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欧美中,商品蛋是在分级的基础上计数销售,过大 或过小的蛋都是不利的,因而对蛋重选择的目的不是要提高总蛋重,而是提高蛋鸡在 产蛋期中产理想大小的蛋的比例,也就是要提高开产蛋重,使蛋重在更短的时间内达 到最佳水平,并使后期的蛋重不过大。这就要根据需要,适当测定多个点的蛋重。 对于种鸡而言,蛋重也影响种蛋的合格率和孵化率,也应尽量减少过大或过小的 蛋所占的比例。 (4)蛋品质 主要指蛋壳强度、蛋白品质、蛋中血斑和肉斑的含量、蛋白形状、 蛋壳颜色等,通常需要特定的仪器测定,且工作量较大,故一般只作抽样测定。 (5)料蛋比 即产蛋鸡在某一年龄阶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量之此。一个与之相 关的概念是剩余饲料量,它是指实际消耗量与理论耗料量之差,后者是根据鸡产蛋总 重、体重和体重增量计算的,根据 NRC(1984)标准,对于 11.7MJME/kg 的日粮来说, 理论耗料量为: E(FC)二 46.5BW3/4 +0.74EM+1.97BWG (4—15)
其中BW为体重,EM为产蛋总重,BWG为体重增量。剩余耗料量为: RFC=FC-E(FC) 其中FC为实际耗料量。由于测定个体耗料量难度较大,实际育种中可在32-56 周龄期间测定1~3/天,每次连续测定4周,即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料蛋比或剩余耗 料量的估计。 产肉性能的测定 产肉性能主要包括生长发育和胴体品质2个方面。 1.生长发育测定生长发育测定的主要指标有 (1)体重主要指不同周龄时鸡的体重,对于肉鸡来说,这是很重要的经济指标, 但它对蛋鸡也很重要,因为它一方面与蛋重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与料蛋比密切相关 体重过大,维持用的饲料就多,导致料蛋比下降。 (2)增重指鸡在一定年龄段内体重的增量,它与体重高度相关,是肉鸡育种中 最重要的选择指标,通常用在测定期中的平均日增重或达到一定体重的日龄来衡量增 重速度。 3)料肉比指在一定年龄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増重之比。由于测定个体的饲料消 耗量费时费力,通常只能对有限数量的公鸡进行阶段耗料量的测定(单笼饲养),或以 家系为单位集中饲养在小圈内,测定家系耗料量 2.胴体品质测定胴体品质测定的主要指标有: (1)屠宰率:是全净膛重或半净膛重占宰千活重的比重。 (2)腹脂率:是腹脂重占宰千活重的比重 (3)胸肌、腿肌、翅膀等分割块重量占活体重的比率。 (4)胴体缺陷主要指龙骨弯曲、胸部囊肿和绿肌病 繁殖性能的测定 对繁殖性能主要测定以下性状: (1)受精率指人孵蛋中受精蛋所占比例,它受公鸡的精液品质、精液处置方法 授精方法、母鸡生殖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状,但主要用于度量公鸡 繁殖性能。 2)孵化率指种蛋孵化后出壳的雏鸡所占的比例,又分为人孵蛋孵化率和受精 蛋孵化率。它主要受种蛋质量和孵化条件的影响,主要用来反映母鸡的繁殖性能。 第六节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羊的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是所有家畜中最低的,因而在生产性能测定方面也相对地 要粗放一些,但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育种工作。下面分别就绵羊和山羊的生产性能测 定作简要介绍。 、绵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绵羊的生产性能测定主要是产毛性能测定,也有一些毛肉兼用或肉毛兼用的绵羊 品种需要进行产肉性能测定,但产肉性能的测定应与猪的产肉性能测定基本相似,这 里就不再赘述。 对绵羊产毛性能的测定主要在羊1周岁和成年时进行,要测定的项目主要有 1)毛长在肩胛后缘一掌、体侧中线稍上处,打开毛丛量取从皮肤表面到毛的 顶端的自然长度。 ②)细度有2种测定方式,一种是用肉眼观察凭经验评定,用品质支数来表示 其细度,所谓支数是指1kg重的羊毛能够纺成1000m长的毛沙的段数
12 其中 BW 为体重,EM 为产蛋总重,BWG 为体重增量。剩余耗料量为: RFC = FC − E(FC) 其中 FC 为实际耗料量。 由于测定个体耗料量难度较大,实际育种中可在 32—56 周龄期间测定 1~3/天,每次连续测定 4 周,即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料蛋比或剩余耗 料量的估计。 二、产肉性能的测定 产肉性能主要包括生长发育和胴体品质 2 个方面。 1.生长发育测定 生长发育测定的主要指标有: (1)体重 主要指不同周龄时鸡的体重,对于肉鸡来说,这是很重要的经济指标, 但它对蛋鸡也很重要,因为它一方面与蛋重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与料蛋比密切相关, 体重过大,维持用的饲料就多,导致料蛋比下降。 (2)增重 指鸡在一定年龄段内体重的增量,它与体重高度相关,是肉鸡育种中 最重要的选择指标,通常用在测定期中的平均日增重或达到一定体重的日龄来衡量增 重速度。 (3)料肉比 指在一定年龄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由于测定个体的饲料消 耗量费时费力,通常只能对有限数量的公鸡进行阶段耗料量的测定(单笼饲养),或以 家系为单位集中饲养在小圈内,测定家系耗料量。 2.胴体品质测定 胴体品质测定的主要指标有: (1)屠宰率:是全净膛重或半净膛重占宰千活重的比重。 (2)腹脂率:是腹脂重占宰千活重的比重。 (3)胸肌、腿肌、翅膀等分割块重量占活体重的比率。 (4)胴体缺陷 主要指龙骨弯曲、胸部囊肿和绿肌病。 三、繁殖性能的测定 对繁殖性能主要测定以下性状: (1)受精率 指人孵蛋中受精蛋所占比例,它受公鸡的精液品质、精液处置方法、 授精方法、母鸡生殖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状,但主要用于度量公鸡 繁殖性能。 (2)孵化率 指种蛋孵化后出壳的雏鸡所占的比例,又分为人孵蛋孵化率和受精 蛋孵化率。它主要受种蛋质量和孵化条件的影响,主要用来反映母鸡的繁殖性能。 第六节 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羊的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是所有家畜中最低的,因而在生产性能测定方面也相对地 要粗放一些,但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育种工作。下面分别就绵羊和山羊的生产性能测 定作简要介绍。 一、绵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绵羊的生产性能测定主要是产毛性能测定,也有一些毛肉兼用或肉毛兼用的绵羊 品种需要进行产肉性能测定,但产肉性能的测定应与猪的产肉性能测定基本相似,这 里就不再赘述。 . 对绵羊产毛性能的测定主要在羊 1 周岁和成年时进行,要测定的项目主要有: (1)毛长 在肩胛后缘一掌、体侧中线稍上处,打开毛丛量取从皮肤表面到毛的 顶端的自然长度。 (2)细度 有 2 种测定方式,一种是用肉眼观察凭经验评定,用品质支数来表示 其细度,所谓支数是指 1kg 重的羊毛能够纺成 1000m 长的毛沙的段数
(3)弯曲度、油汗含量、细度匀度、长度匀度在测量毛长的同一部位用肉眼观 察凭经验评定,都可分为好、中和差3个等级。 4)密度以两手抓握羊体侧部被毛,根据手感饱满程度判断毛的密度,同时两 手分开毛丛,如露出的皮肤为一条狭窄的直线,则表示毛较密,如露出的皮肤宽旦不 呈直线,毛丛中交叉毛多,羊毛弯曲度高,则表示毛较稀。也可分为好、中和差3 个等级。 (5)被毛手感用手感来判断羊毛的柔软、弹性和光滑程度,可分为好、中和差 3个等级 (6)剪毛量一次剪毛所得的羊毛重量。 (⑦)净毛率将剪下的羊毛通过洗毛除去杂质(油汗、尘土、粪渣、草料碎屑等) 后所得净毛的重量(称为净毛量)与剪毛量(也称为污毛量)的比率。 (8)剪毛后体重剪毛后羊的体重。 第七节 外貌评定 家畜育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畜群在有经济意义的性状上的性能。一般来说,体型 外貌本身并无直接的经济意义(除皮毛和观赏动物),但某些体型外貌性状与生产性 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是人们对这种关系究竟有多强并无清楚的认识。一方面 很显然的是,不同用途或代谢类型的动物有不同的体型,如役用马和乘骑马之间,乳 用牛和肉用牛之间、蛋鸡和肉鸡之间、毛用羊和肉用羊之间,都有明显不同的体型外 貌。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在同一品种内,不同体型外貌的个体都可能会有很高的 生产性能,体型外貌与主要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因而人们对体型外貌的 重视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事实上,在家畜育种的历史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种 畜的选择都只是基于体型和颜色。人们主要根据自己的想象(爱好)去选择体型外貌 上最理想的个体。一直到20世纪的中叶,种畜的选择都是以体型外貌为主,以生产 性能为辅。但自5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急剧增加,对经济效益意识 的增强,以及对生产性能遗传机制认识的加深,对种畜的选择就逐渐转向了以生产性 能为主,以体型貌为辅,只是为辅的程度在不同畜种和不同的地方有很大差异,在生 产实践中很少有完全不考虑体型外貌来进行选种的。总体来说,各国在各个畜种都将 体型外貌评定纳入性能测定体系中。 体型外貌评定方法的进展 早期的体型外貌评定仅仅是根据肉眼观察,主要从形态学上从主观愿望出发看 个个体是否理想,并无严格的定量性的标准。后来有出现了2种比较客观的评定方 法,一是基于身体结构的协调性顶出每一畜种身体结构的理想尺寸,再将各个个体与 之相比较,这种协调性主要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考虑。另一种 方法是给身体的各个部位评分,但这种评分是用头眼观察给出的,这种方法在20世 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家畜外貌评定的主导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种方法都没 有涉及孟德尔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知识,而且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 70年代后期,美国奶牛人工受精育种者联合会提出了一种用于奶牛的新的体型评定 方法,即体型线性评定( linear evaluation).与对生产性状的测定一样,这种评定 方法是完全客观性的。并且可用相同的统计学方法对平定结果进行分析。这个方法原 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畜种。 、家畜体尺测量方法
13 (3)弯曲度、油汗含量、细度匀度、长度匀度 在测量毛长的同一部位用肉眼观 察凭经验评定,都可分为好、中和差 3 个等级。 (4)密度 以两手抓握羊体侧部被毛,根据手感饱满程度判断毛的密度,同时两 手分开毛丛,如露出的皮肤为一条狭窄的直线,则表示毛较密,如露出的皮肤宽旦不 呈直线,毛丛中交叉毛多,羊毛弯曲度高,则表示毛较稀。也可分为好、中和差 3 个等级。 (5)被毛手感 用手感来判断羊毛的柔软、弹性和光滑程度,可分为好、中和差 3 个等级。 (6)剪毛量 一次剪毛所得的羊毛重量。 (7)净毛率 将剪下的羊毛通过洗毛除去杂质(油汗、尘土、粪渣、草料碎屑等) 后所得净毛的重量(称为净毛量)与剪毛量(也称为污毛量)的比率。 (8)剪毛后体重 剪毛后羊的体重。 第七节 外貌评定 家畜育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畜群在有经济意义的性状上的性能。一般来说,体型 外貌本身并无直接的经济意义(除皮毛和观赏动物),但某些体型外貌性状与生产性 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是人们对这种关系究竟有多强并无清楚的认识。一方面, 很显然的是,不同用途或代谢类型的动物有不同的体型,如役用马和乘骑马之间,乳 用牛和肉用牛之间、蛋鸡和肉鸡之间、毛用羊和肉用羊之间,都有明显不同的体型外 貌。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在同一品种内,不同体型外貌的个体都可能会有很高的 生产性能,体型外貌与主要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因而人们对体型外貌的 重视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事实上,在家畜育种的历史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种 畜的选择都只是基于体型和颜色。人们主要根据自己的想象(爱好)去选择体型外貌 上最理想的个体。一直到 20 世纪的中叶,种畜的选择都是以体型外貌为主,以生产 性能为辅。但自 50 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急剧增加,对经济效益意识 的增强,以及对生产性能遗传机制认识的加深,对种畜的选择就逐渐转向了以生产性 能为主,以体型貌为辅,只是为辅的程度在不同畜种和不同的地方有很大差异,在生 产实践中很少有完全不考虑体型外貌来进行选种的。总体来说,各国在各个畜种都将 体型外貌评定纳入性能测定体系中。 一、 体型外貌评定方法的进展 早期的体型外貌评定仅仅是根据肉眼观察,主要从形态学上从主观愿望出发看 一个个体是否理想,并无严格的定量性的标准。后来有出现了 2 种比较客观的评定方 法,一是基于身体结构的协调性顶出每一畜种身体结构的理想尺寸,再将各个个体与 之相比较,这种协调性主要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考虑。另一种 方法是给身体的各个部位评分,但这种评分是用头眼观察给出的,这种方法在 20 世 纪 80 年代以前一直是家畜外貌评定的主导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种方法都没 有涉及孟德尔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知识,而且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 70 年代后期,美国奶牛人工受精育种者联合会提出了一种用于奶牛的新的体型评定 方法,即体型线性评定(linear evaluation).与对生产性状的测定一样,这种评定 方法是完全客观性的。并且可用相同的统计学方法对平定结果进行分析。这个方法原 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畜种。 二、 家畜体尺测量方法
家畜体型外貌评定主要通过肉眼观察和体尺测量进行。肉眼观察是对那些不能 用工具测量的部位,通过肉眼观察,参照一定标准加以评判。这要求鉴定人员有一定 的经验,但难免手主观因素影响。体尺测量是用测量工具对家畜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测仗、圆形测定器、测角计和卷尺。这些工具在平坦的地方,肢势 保持端正。人一半站在被册各日的左侧。测具应紧贴测部位表面,防止悬空测量。体 型外貌评定中要测量的体尺指标主要有: (1)体高(鳍甲高)鳍甲顶点至地面的垂直髙度。 (2)背高背部最低处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3)荐高荐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4)臀端高坐骨结节上缘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5)体长(体斜长)从肩端到臀端距离。猪的体长是从两耳连线中点沿背线到 尾根处距离。 6)胸深由鳍甲至胸骨下缘的直线距离(沿肩胛后角量取)。 (7)胸宽肩胛后角左右两垂直切线间的最大距离 (8)腰角宽(髖宽)两侧腰角外缘间的距离。 (9)臀端宽(坐骨结节宽)两侧坐骨结节外缘间的距离。 0头长牛自额顶至鼻镜上缘的直线距离:马自额顶至鼻端的直线距离;猪自 两耳中点至吻突上缘的直线距离。 a最大额宽两侧眼眶外缘间的直线距离。 2头深两眼内角连线中点至下颌骨下缘的切线距离 3胸围沿肩胛后角量取的胸部周径。 040管围在左前肢管部上1/3最细处量取的水平周径。 体型线性评定 线性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原则为:①要评定的体型性状应有一定的生物学 功能,且可通过育种手段加以改进。②对各个性状要独立地分别进行评定,对每一性 状都用数字化的线性尺度来表示其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同状态,即所谓的线 性评分。这种数字的大小只客观地反映性状的状态,而不反映性状的优劣。③评分结 果适合用BLP育种值估计方法进行分析,为此应将评定尺度分得细一些。④被评定 的个体应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 2.评定方法对要评定的体型性状用数字化的线性尺度,如用1~50或1~9, 来衡量其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同状态。例如对于奶牛的尻长性状,可用1 9的尺度来描述其从很短到很长的状态: 很短 短 中等 很长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大多数性状的评分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从育种的角度来看,有的性状在处于某一极端值时为佳,而有些性状在处于 中间状态时为最好,也就是说评分的数字大小并不直接反映性状的优劣,所以还要将 线性评分转换成直接反映性状优劣的等级分,通常以百分制表示,以100分为最好。 在得到一个个体的各个单个性状的等级分后,还可将它们适当加权合并为该个体的整 体体型得分
14 家畜体型外貌评定主要通过肉眼观察和体尺测量进行。肉眼观察是对那些不能 用工具测量的部位,通过肉眼观察,参照一定标准加以评判。这要求鉴定人员有一定 的经验,但难免手主观因素影响。体尺测量是用测量工具对家畜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测仗、圆形测定器、测角计和卷尺。这些工具在平坦的地方,肢势 保持端正。人一半站在被册各日的左侧。测具应紧贴测部位表面,防止悬空测量。体 型外貌评定中要测量的体尺指标主要有: ⑴ 体高(鳍甲高) 鳍甲顶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⑵ 背高 背部最低处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⑶ 荐高 荐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⑷ 臀端高 坐骨结节上缘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⑸ 体长(体斜长) 从肩端到臀端距离。猪的体长是从两耳连线中点沿背线到 尾根处距离。 ⑹ 胸深 由鳍甲至胸骨下缘的直线距离(沿肩胛后角量取)。 ⑺ 胸宽 肩胛后角左右两垂直切线间的最大距离。 ⑻ 腰角宽(髋宽) 两侧腰角外缘间的距离。 ⑼ 臀端宽(坐骨结节宽) 两侧坐骨结节外缘间的距离。 ⑽ 头长 牛自额顶至鼻镜上缘的直线距离;马自额顶至鼻端的直线距离;猪自 两耳中点至吻突上缘的直线距离。 ⑾ 最大额宽 两侧眼眶外缘间的直线距离。 ⑿ 头深 两眼内角连线中点至下颌骨下缘的切线距离。 ⒀ 胸围 沿肩胛后角量取的胸部周径。 ⒁ 管围 在左前肢管部上 1/3 最细处量取的水平周径。 三、 体型线性评定 ⒈ 线性评定的基本原则 主要原则为:①要评定的体型性状应有一定的生物学 功能,且可通过育种手段加以改进。②对各个性状要独立地分别进行评定,对每一性 状都用数字化的线性尺度来表示其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同状态,即所谓的线 性评分。这种数字的大小只客观地反映性状的状态,而不反映性状的优劣。③评分结 果适合用 BLUP 育种值估计方法进行分析,为此应将评定尺度分得细一些。④被评定 的个体应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 ⒉ 评定方法 对要评定的体型性状用数字化的线性尺度,如用 1~50 或 1~9, 来衡量其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同状态。例如对于奶牛的尻长性状,可用 1~ 9 的尺度来描述其从很短到很长的状态: 很短 短 中等 长 很长 |———|———|———|———|———|———|———|———|———| 1 2 3 4 5 6 7 8 9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大多数性状的评分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从育种的角度来看,有的性状在处于某一极端值时为佳,而有些性状在处于 中间状态时为最好,也就是说评分的数字大小并不直接反映性状的优劣,所以还要将 线性评分转换成直接反映性状优劣的等级分,通常以百分制表示,以 100 分为最好。 在得到一个个体的各个单个性状的等级分后,还可将它们适当加权合并为该个体的整 体体型得分
3.各个畜种中的体型外貌评定无论哪一畜种,在选择种畜时对体型外貌都有 些共同的基本要求:①符合或基本符合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每一家畜品种都有一个 品种标准,其中对体型外貌有明确的规定,作为种畜应符合这些标准。当然品种标准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改变,品种标准也会发生改变。例 如中国黑白花奶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育成,经国家鉴定,正式确认为我国奶牛品 种,并制定了相应的品种标准。在1993年,为适应现代育种的需要,又将其改名为 中国荷斯坦牛,品种标准也作了修改,其中尤其对毛色的要求作了较大改动,老的标 准要求有一定分布的黑白花片,新的标准对毛色则基本不做要求,全黑、全白乃至红 白花片都是认可的。这也是国际上对黑白花奶牛的毛色要求的发展趋势。②发育正常, 体格健壮。发育不良或体质虚弱通常会影响配种能力、妊娠能力和使用寿命等,从而 降低种用价值。③无遗传缺陷。④生殖器官和泌乳器官(母畜)发育良好。 除此以外,不同畜种中在体型外貌的评定上还有较大的差别。 (1)奶牛在奶牛中体型外貌评定是最复杂也是做的最完善的。线性评定方法自 80年代初起就在奶牛中开始应用,目前以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并基本形成了国际 性的统一标准。但各国在测定性状的选择上以及对各个性状的重视程度上有所不同。 例如在我国,将体型性状分为两级,一级性状共15个,归纳为5个部分 ①体形部分 体高由鳍甲最高点(第四胸椎棘突处)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强壮度根据胸部宽度与深度、鼻镜宽度和前躯骨骼结构综合评判。 体深中躯的深度,主要看肋骨的长度和开张度。 棱角清秀度骨骼鲜明度和整体优美度。 ②尻臀部 尻角从腰角到臀角坐骨结构与水平线所夹的角度 尻长从腰角到臀角之间的距离。 尻宽由腰角宽、髖宽和坐骨宽综合评定,比重分别为10%、80%和10% ③肢蹄部 后肢侧望主要指飞节处的弯曲程度。 蹄角度蹄前缘斜面与地平面所构成的角度,以后肢为主 ④乳房部 前房附着前房与体躯腹壁的附着紧凑程度,根据乳房前缘由韧带牵引与体躯腹 壁附着的角度来判断。 后房高度后房附着点的高度,根据其在坐骨与飞节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判断。 后房宽度后房左右两个附着点之间的宽度 乳房悬垂形状(中央悬韧带强度)根据后视乳房悬韧带的表现清晰度判断。 乳房深度乳房底平面的高度,根据其与飞节的相对位置来判断。 ⑤乳头部分 乳头配置后望从后面观看的乳头基底部在乳区内的分布(乳头间的距离)情 况。这些一级性状被认为具有较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线性评定的重点。此外,在以 上五个部分中还包括14个二级性状。 多数体型性状的表现与成年牛的年龄、泌乳阶段和饲养管理等无明显关系,但为 提高评定的准确性,最理想的鉴定个体是分娩后90~120d的头胎初产牛。干奶期、 产犊前后、疾病期间以及6岁以上的个体不宜进行评定。 在得到各一级性状的等级得分后,还要进一步将有关性状的得分加权合并成一般 外貌、乳用特征、体躯容量和泌乳系统4个特征性状的得分,注意公牛本身没有泌乳
15 3. 各个畜种中的体型外貌评定 无论哪一畜种,在选择种畜时对体型外貌都有一 些共同的基本要求:①符合或基本符合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每一家畜品种都有一个 品种标准,其中对体型外貌有明确的规定,作为种畜应符合这些标准。当然品种标准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改变,品种标准也会发生改变。例 如中国黑白花奶牛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育成,经国家鉴定,正式确认为我国奶牛品 种,并制定了相应的品种标准。在 1993 年,为适应现代育种的需要,又将其改名为 中国荷斯坦牛,品种标准也作了修改,其中尤其对毛色的要求作了较大改动,老的标 准要求有一定分布的黑白花片,新的标准对毛色则基本不做要求,全黑、全白乃至红 白花片都是认可的。这也是国际上对黑白花奶牛的毛色要求的发展趋势。②发育正常, 体格健壮。发育不良或体质虚弱通常会影响配种能力、妊娠能力和使用寿命等,从而 降低种用价值。③无遗传缺陷。④生殖器官和泌乳器官(母畜)发育良好。 除此以外,不同畜种中在体型外貌的评定上还有较大的差别。 ⑴ 奶牛 在奶牛中体型外貌评定是最复杂也是做的最完善的。线性评定方法自 80 年代初起就在奶牛中开始应用,目前以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并基本形成了国际 性的统一标准。但各国在测定性状的选择上以及对各个性状的重视程度上有所不同。 例如在我国,将体型性状分为两级,一级性状共 15 个,归纳为 5 个部分: ① 体形部分 体高 由鳍甲最高点(第四胸椎棘突处)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强壮度 根据胸部宽度与深度、鼻镜宽度和前躯骨骼结构综合评判。 体深 中躯的深度,主要看肋骨的长度和开张度。 棱角清秀度 骨骼鲜明度和整体优美度。 ② 尻臀部 尻角 从腰角到臀角坐骨结构与水平线所夹的角度。 尻长 从腰角到臀角之间的距离。 尻宽 由腰角宽、髋宽和坐骨宽综合评定,比重分别为 10%、80%和 10%。 ③ 肢蹄部 后肢侧望 主要指飞节处的弯曲程度。 蹄角度 蹄前缘斜面与地平面所构成的角度,以后肢为主。 ④ 乳房部 前房附着 前房与体躯腹壁的附着紧凑程度,根据乳房前缘由韧带牵引与体躯腹 壁附着的角度来判断。 后房高度 后房附着点的高度,根据其在坐骨与飞节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判断。 后房宽度 后房左右两个附着点之间的宽度。 乳房悬垂形状(中央悬韧带强度) 根据后视乳房悬韧带的表现清晰度判断。 乳房深度 乳房底平面的高度,根据其与飞节的相对位置来判断。 ⑤ 乳头部分 乳头配置后望 从后面观看的乳头基底部在乳区内的分布(乳头间的距离)情 况。这些一级性状被认为具有较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线性评定的重点。此外,在以 上五个部分中还包括 14 个二级性状。 多数体型性状的表现与成年牛的年龄、泌乳阶段和饲养管理等无明显关系,但为 提高评定的准确性,最理想的鉴定个体是分娩后 90~120d 的头胎初产牛。干奶期、 产犊前后、疾病期间以及 6 岁以上的个体不宜进行评定。 在得到各一级性状的等级得分后,还要进一步将有关性状的得分加权合并成一般 外貌、乳用特征、体躯容量和泌乳系统 4 个特征性状的得分,注意公牛本身没有泌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