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产品相比,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1磅达到了4 先令P。 在历来是由中国垄断的茶叶和生丝的市场方面显示出了 日本潜在的竞争性。实际上,到20世纪初叶为止,日本已 经取代中国而基本上垄断了美国的绿茶市场®。 即使是在殖民地的度,茶树的栽培也在试行之中,由 于网萨姆红茶的试制成功,1839年孟加拉茶叶公司、阿萨 姆茶叶公司先后设立,经过40年代末有利可图的经营,广 泛的茶园相继建立,到80年代末,面向英国出口的印度红 茶已凌驾于中国茶之上①。 随着日本茶、印度茶的上市,中国茶的垄断地位被打 破,亚洲开始了茶叶出口的竞争。其结果,茶叶再也不是受 地理条件限制的特产品了,茶叶在成为直接连接伦敦和纽约 市场的国际商品时,两地的市场状况,反过来又对亚洲三国 出口的茶叶具有了选择和左右的力量。旧有的茶叶出口三角 贸易关系被改变,在向西欧市场出口茶叶方面形成了三国竞 争的新的亚洲市场。这样一来,历来被垄断的特产贸易关系 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世界市场的价格变动影响和规定着茶叶 的出口状况,由世界市场变动状况决定亚洲茶叶出口市场的 格局遂告形成。 白银流入和银本位。 先于近代亚洲市场之前即已存在的银货流通圈,进人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通货体制与西欧及金银比价相接轨, 从而出现了银本位圈的金融特征。 进入19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白银再次向亚洲大量 13
流入的现象。西欧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a.向亚州出 口白银本身即可能获得利益,并能抵消进口茶叶和生丝的费 用。.因大量进口茶叶和生丝而不得不出口白银以进行支 付。但从汇兑结算以及贸易收支导致户银流动的角度进行 分析,这个时期有特色的见解还有,c.采用金银复本位制 的西欧国家中,白银的使用量减少,并逐步将白银换为黄 金。.亚洲各国习惯大量使用白银,特别是作为通货来使 用⑧。在此,作为通货发挥作用的白银,是在新的东西方通 货体制关联的基础上被展望的。 以业已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为首,法国、德国、荷兰等 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19世纪50年代以后在白银产量增 加、银价下落的背景条件下,为应付黄金的流出,已被迫减 少白银的流通量,从而将剩余的白银出口到亚洲。这种白银 的流入,不仅充当了贸易结算的手段,而且意味着亚洲白银 圈发挥了调节西欧银价(等于通货体制)变动的白银市场的 机能作用。与此同时,这些白银对于英属印度、海峡殖民 地、香港等等殖民地的通货体制的整备,日本开港后的黄金 投机®,种植园和其他投资上面也都发挥着作用。 16、17世纪以来,随着西班牙银元的流入,对于已经 是白银流通圈的亚洲,不管是在各国国内通货,还是税制、 财政等方面,白银为中心的地位都得到了加强。到了19世 纪40、50年代后,随着金银矿的相继开发,在西欧向金本 位制逐渐过渡的同时,亚洲的银本位圈作为通货体制也逐渐 被纳人到国际金银比价体系内部之中。如此,在近代亚州市 场上,历史上即具有基础的、与西欧的金本位制相表里的银 本位圈不仪逐渐形成,而且是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部分的 14
白银市场的面貌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苦力贸易和向本国汇款。 亚洲市场进天近代的第三个特征,是19世纪中叶开始 出现了真正的苦力贸易。 苦力,显然是指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国和印度的契 约劳工,但却是特指这些跟历史上被出口到海外去的奴隶一 样被卖去从事强制劳动的移民劳工。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出 现,最初是为开发英国的海峡殖民地,向槟城和新加坡输 送。1845年左右开始从厦门、香港、澳门等地直接向南北 美洲、澳大利亚等国“出口”,而于19世纪50一70年代达 到高峰。其背景,是以英国1833年的奴隶解放令为发端, 此后法国、秘鲁、美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也相继出现解放 奴隶的动向。但是,奴隶解放的结果是殖民地产业出现了严 重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印度和中国人劳工,正是作为填补这 个空白的取代物而出现的。特别是1846年英国须布“砂糖 法”后,不管是外国出产还是殖民地出产的砂糖均需课以相 同税率,这使得以毛里求斯为首的西印度的殖民地,迫切需 要廉价的劳动力,亚洲的劳工贸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 兴起的。另外,北美、澳大利亚矿山的开发,也需要数量众 多的劳工输出⑤。 如此一来,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中,以印度和中国人劳工 为中心的亚洲劳动力被投人到殖民地经营、矿山经营等事业 中去。为确保劳动力的供给,以殖民地经营主一亚洲代理 行一一当地中介人为联环组织起来的劳工贸易机构建立起 来,形成了西欧资本下的亚洲劳动力市场。 但是,这种劳动力的出口只不过显示出了事态的一个方 15
面,可以说,与移民大军相伴而产生的向本国汇款的网络才 是值得注意的对象。即这些劳工和向东南亚的移民,是向中 介者和雇佣者借钱出国的,出外静钱的动机又很强烈,因而 当他们出外后,为偿还所借的债款和接济国内的家属,都要 向国内汇款。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就是作为添置财产的手段 而向国内汇款以购买土地。这种向本国的汇款,特别是到东 南亚的移民在向本国淮款时,华侨主要是通过银信局、银信 汇兑局等机构,印侨主要是通过切迪河(Chittir印度的一个 社会阶层,在这里从事金融业的较多)等在当地的小汇兑业 者进行。如前所述,流入亚洲的白银在增加,而这种向亚洲 的汇款实际上也形成了金融网⑥。但是,这种汇款并不一定 和西欧的经济活动相交叉。通过这种汇兑网络流入的资金, 单独进入贸易金融、投资和地产市场,并在这些领域流通和 运转。 像这样形成的亚洲金融市场,以新的伴随着劳动力流动 的资金流动为契机,和作为历史继承形态的亚洲区域内的经 济关系一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金融方面再一次得到了 协调和统一。 综上所述,形成亚洲近代市场的标志,到19世纪50年 代为止可以概括为:a.中日印三国间在茶叶出口上的竞争。 b.亚洲白银本位圈的形成。C.劳工贸易和向本国汇兑网的 形成。以上的这些状况意味着,在研究近代亚洲市场时,不 能仅仅着眼于进出口贸易,还必须对金融市场进而对劳动力 市场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必须注意与这些内容相通和紧 密联系的、近代世界市场上的动因对作为历史继承形态的亚 洲市场发展的影响。而且,还必须了解,进人19世纪中叶 16
后,在亚洲区域内,当一国的历史被作为近代史提上历史日 程时,其前提,却是近代亚洲一具体的说是近代的亚洲市 场一一已经得以形成。 五 传统经济和现代化问题 当我们在探讨近代亚州市场及其范围时,有必要一方面 确认其内部地缘上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阐明其各地区、各 国内部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历史特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 观察中国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特别是理解其经济侧面所 具有的历史含义的线索时,就很有必要从其传统的经济社会 中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而考察其对现代化问题给予 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对传统经济进行考察,是确定现在 正在进行中的现代化位置和方向的根据之一。而且,通过对 这个问题的探讨,还可以找到思考日本经济社会的现在和过 去的线索,以及在传统和近代的关系中,中日之间的对比线 索等等⑦。 (一)亚洲的近代化 从历史上看,亚洲各国的近代化过程虽然存在程度上的 差别,但都是以西方社会的近代化作为模式来进行的。换句 话说,也就是其要达成的目标,一般来说都可以从外部进行 设定。同时,近代化的内容,是以经济发展为主体,其中, 又是以实现生产卒的上升而形成的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因 此,近代化实际就是工业化的同义词,为达成工业化,对于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