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并列共存关系。构成话题的要素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 个要素 可以同时共存,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 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议论时, 深刻阐述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才能将这个题目谈透。2004年高考全 国卷Ⅰ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就属于这类话题。 ②提高辯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关系型话题的两个概念之间,总是有着 一定联系的,命题者也要求考生对其进行辩证思考。如果只说一面, 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写议论文最忌的就是这一点 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亦即学会用全面的、发展 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如,2005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有一次,人们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 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 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 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 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 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属于关系型供材料话题作文,强化了思辩 色彩,审题难度加大。“出人意料”是事物的表象,是偶然性的体现: “情理之中”是本质,是必然,是事物发展规律性的体现。因此,我
③并列共存关系。构成话题的要素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 个要素 可以同时共存,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 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议论时, 深刻阐述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才能将这个题目谈透。2004 年高考全 国卷Ⅰ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就属于这类话题。 ②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关系型话题的两个概念之间,总是有着 一定联系的,命题者也要求考生对其进行辩证思考。如果只说一面, 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写议论文最忌的就是这一点。 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亦即学会用全面的、发展 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如,2005 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 有一次,人们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 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 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 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 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 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属于关系型供材料话题作文,强化了思辩 色彩,审题难度加大。“出人意料”是事物的表象,是偶然性的体现; “情理之中”是本质,是必然,是事物发展规律性的体现。因此,我
们说,“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个话题揭示了“偶然与必然” “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哲理关系,这是评分的重要依据。据此,评分 细则在“符合题意”下规定了四个评分档次 一类卷:切合题意,既谈到“出人意料”,又谈到“情理之中”,且 谈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或者从“出人意料”谈起,落脚点是“情理之 中 二类卷:符合题意,二者不是对等的,以一方面为主,另一方面也谈 到一点;二者之间的关系说到了,但说得不很透。写记叙文能从记叙 和描写中体现出“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的关系的,也算是符合 题意 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只谈“出人意料”,不谈“情理之中”;或 者只谈“情理之中”,不谈“出人意料”。 四类卷:偏离题意,二者均不涉及,与话题无关,与话题无关。 不符合题意的文章在内容项中最高得分是6分,在表达和发展项中, 不得超过11,也就是最多可只能达到28分 例文点评]生活的真谛 河北一考生 你驾着马车在这崎岖的路上不停地奔波,马车上颠簸着你的美酒与寂 寞,你愿意车子能永远不停,然而马突然顿住了,你定睛一看,路, 走到了尽头。真的没有路了?你一阵晕眩,不由自主的,你已泪湿双 目,声声抽泣转为号啕大哭 言行,是出人意料的
们说,“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个话题揭示了“偶然与必然”、 “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哲理关系,这是评分的重要依据。据此,评分 细则在“符合题意”下规定了四个评分档次: 一类卷:切合题意,既谈到“出人意料”,又谈到“情理之中”,且 谈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或者从“出人意料”谈起,落脚点是“情理之 中”。 二类卷:符合题意,二者不是对等的,以一方面为主,另一方面也谈 到一点;二者之间的关系说到了,但说得不很透。写记叙文能从记叙 和描写中体现出“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的关系的,也算是符合 题意。 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只谈“出人意料”,不谈“情理之中”;或 者只谈“情理之中”,不谈“出人意料”。 四类卷:偏离题意,二者均不涉及,与话题无关,与话题无关。 不符合题意的文章在内容项中最高得分是 6 分,在表达和发展项中, 不得超过 11,也就是最多可只能达到 28 分。 [例文点评] 生活的真谛 河北一考生 你驾着马车在这崎岖的路上不停地奔波,马车上颠簸着你的美酒与寂 寞,你愿意车子能永远不停,然而马突然顿住了,你定睛一看,路, 走到了尽头。真的没有路了?你一阵晕眩,不由自主的,你已泪湿双 目,声声抽泣转为号啕大哭…… 言行,是出人意料的
雪花狂翔,玉宇成瑞,好一片雪夜!你不禁来了兴致,于是执书抱酒, 踏雪寻友!哦,你是要找山阴郡的王辽么?你迫不及待地登上船连呼 要快,船走了。过了些时候终于到了他的家门口。然而,你竟又要掉 头而走,船侍惊诧地转向你,你一脸地坦然:“我本是乘兴而来,兴 致尽了,便回去。” 思想是出人意料的。 而我心却已了然 泥路高低不平,阮藉信马由缰任其前行,只愿转移那抑郁蔓延着的心 情。司马大权下,你嬉笑怒骂,偃仰啸歌,世俗的礼法让你显得如此 不和谐;乱世于你不容;如今天地于你不容。天穹苍茫,竟也载不下 你的孤歌与漂泊。 于是,你只有身心俱裂地来一句“穷途之哭”了。马不识途,天不知音 这一哭,东风呜咽,孤雁哀鸣,倒也在情理之中了 王子猷是个那么放浪形骸的人,他的兴至而歌、兴去而悲也是让人只 觉得可爱而不觉顽劣。 这一个个千古的流传却已让人觉得合乎情、顺乎理了。 生活便是这样。有许多的出乎意料让人耐不住揣摩,然而,要结合其 人,结合其事,细细想来,竟成了真哲 因为没有一眼看到尽头的路,即使路很平坦。 因为没有无变化的云彩,即使其姿态看上去都是轻逸而淡白。 它们展于人、显于世的情态往往让你措手不及。可是,路需要走,方 知其中的延绵与悠远;云需要赏,才能懂其变幻的意韵与神奇
雪花狂翔,玉宇成瑞,好一片雪夜!你不禁来了兴致,于是执书抱酒, 踏雪寻友!哦,你是要找山阴郡的王辽么?你迫不及待地登上船连呼 要快,船走了。过了些时候终于到了他的家门口。然而,你竟又要掉 头而走,船侍惊诧地转向你,你一脸地坦然:“我本是乘兴而来,兴 致尽了,便回去。” 思想是出人意料的。 而我心却已了然。 泥路高低不平,阮藉信马由缰任其前行,只愿转移那抑郁蔓延着的心 情。司马大权下,你嬉笑怒骂,偃仰啸歌,世俗的礼法让你显得如此 不和谐;乱世于你不容;如今天地于你不容。天穹苍茫,竟也载不下 你的孤歌与漂泊。 于是,你只有身心俱裂地来一句“穷途之哭”了。马不识途,天不知音。 这一哭,东风呜咽,孤雁哀鸣,倒也在情理之中了。 王子猷是个那么放浪形骸的人,他的兴至而歌、兴去而悲也是让人只 觉得可爱而不觉顽劣。 这一个个千古的流传却已让人觉得合乎情、顺乎理了。 生活便是这样。有许多的出乎意料让人耐不住揣摩,然而,要结合其 人,结合其事,细细想来,竟成了真哲。 因为没有一眼看到尽头的路,即使路很平坦。 因为没有无变化的云彩,即使其姿态看上去都是轻逸而淡白。 它们展于人、显于世的情态往往让你措手不及。可是,路需要走,方 知其中的延绵与悠远;云需要赏,才能懂其变幻的意韵与神奇
生活的意韵悠长,合情合理,其实都蕴于那不可理喻的措手不及,不 是吗? 「简评这是一篇符合题意,取材巧妙,蕴含哲思的散文。文章巧妙地 选取王子猷这个放浪形骸,兴至而歌,兴去而悲,率性而为,出自本 真却又让人难能以理解的人物的言行巧妙地切入话题,并能由此升发 开去,阐述生活之理。考生没有停留在对材料分析这个层面上,而是 在用简明的语言点明材料内蕴,触及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之 后,展开对生活的深层次的思索,在形象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哲思, 富有启发作用:生活展于人、显于世的情态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然 而,行路,方知延绵与悠远;赏云,才懂变幻与神奇:生活中意韵悠 长的合情合理都蕴于那不可理喻的措手不及之中。 36计之3:贴切具体,简洁新颖—自拟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的标题就像《老残游记》 中在明湖居说书的那位明眸善睐的白妞,让人欲罢不能。髙考作文, 如果题目贴切具体、简洁新颖,就能引起卷老师的注意,留下美好印 象 那么,高考作文中怎样自拟标题呢? 1.源于话题,高于话题。 话题往往能够直接充当标题,但这样做不具体、不生动,不能“秋波 流转”、“顾盼生辉”,不能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要想有新意, 出亮点,必须在拟题上动脑筋,下功夫,必须对话题进行一番“精加 工”。如2005年高考中,江苏考生拟写的《豹子飞奔》运用形象的
生活的意韵悠长,合情合理,其实都蕴于那不可理喻的措手不及,不 是吗? [简评]这是一篇符合题意,取材巧妙,蕴含哲思的散文。文章巧妙地 选取王子猷这个放浪形骸,兴至而歌,兴去而悲,率性而为,出自本 真却又让人难能以理解的人物的言行巧妙地切入话题,并能由此升发 开去,阐述生活之理。考生没有停留在对材料分析这个层面上,而是 在用简明的语言点明材料内蕴,触及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之 后,展开对生活的深层次的思索,在形象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哲思, 富有启发作用:生活展于人、显于世的情态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然 而,行路,方知延绵与悠远;赏云,才懂变幻与神奇:生活中意韵悠 长的合情合理都蕴于那不可理喻的措手不及之中。 36 计之 3:贴切具体,简洁新颖——自拟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的标题就像《老残游记》 中在明湖居说书的那位明眸善睐的白妞,让人欲罢不能。高考作文, 如果题目贴切具体、简洁新颖,就能引起卷老师的注意,留下美好印 象。 那么,高考作文中怎样自拟标题呢? 1.源于话题,高于话题。 话题往往能够直接充当标题,但这样做不具体、不生动,不能“秋波 流转”、“顾盼生辉”,不能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要想有新意, 出亮点,必须在拟题上动脑筋,下功夫,必须对话题进行一番“精加 工”。如 2005 年高考中,江苏考生拟写的《豹子飞奔》运用形象的
比喻,巧妙的切合了题意,给文章增添了动人的情趣;贵州考生写的 忘记伤口,铭刻阳光》则用对比手法,显示了正确的生活态度、良 好的心理素质;湖南考生写的《那鱼·那鹰·那人》运用猝然并列, 福建考生写的《晶莹雪,寂寞林》巧用双关,山东考生写的〈《美哉, 我的大好河山〉〉句式倒装,个性鲜明,先声夺人。 2.统帅全篇,串珠攒玉。 考生拟写标题要考虑表达主题的需要,以拟出文体特色,服务于自己 的写作思路。例如,小小说《樱桃红了》就是一个匠心独运的标题。 樱桃红了”是文章的标题,又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个美丽的意象, 且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仔细品读全文,“我”不就是成熟的“红 樱桃”吗?初次审问的对象是“我”高中时的同学玲,“我”是那样 的动情和不安,竟一句也没有审问,因为“我”还是一小朵初绽的樱 桃花,而今接到玲的电话,我是那样的沉稳坚定,同学之间感情犹存, 但它已经丝毫不在影响我对事物的判断。标题牵动全篇,而又韵味深 3.掌握技巧,点铁成金 个好题目的诞生,有的是精雕细琢,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厚积薄 发,有的灵光乍现,但概括起来,无非是对一些基本技法的灵活运用。 下面是考场作文拟题的一些常见技法 (1)、直叙法。话题作文只圈定一个写作的范围,并未限定所写的 内容,最简单的拟题方法就是直接以所叙事件作为标题。如2005年 高考考生拟写的《流泪的日记本》、《一滴水的世界》、《父亲的游
比喻,巧妙的切合了题意,给文章增添了动人的情趣;贵州考生写的 《忘记伤口,铭刻阳光》则用对比手法,显示了正确的生活态度、良 好的心理素质;湖南考生写的《那鱼·那鹰·那人》运用猝然并列, 福建考生写的《晶莹雪,寂寞林》巧用双关,山东考生写的〈〈美哉, 我的大好河山〉〉句式倒装,个性鲜明,先声夺人。 2.统帅全篇,串珠攒玉。 考生拟写标题要考虑表达主题的需要,以拟出文体特色,服务于自己 的写作思路。例如,小小说《樱桃红了》就是一个匠心独运的标题。 “樱桃红了”是文章的标题,又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个美丽的意象, 且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仔细品读全文,“我”不就是成熟的“红 樱桃”吗?初次审问的对象是“我”高中时的同学玲,“我”是那样 的动情和不安,竟一句也没有审问,因为“我”还是一小朵初绽的樱 桃花,而今接到玲的电话,我是那样的沉稳坚定,同学之间感情犹存, 但它已经丝毫不在影响我对事物的判断。标题牵动全篇,而又韵味深 远。 3.掌握技巧,点铁成金。 一个好题目的诞生,有的是精雕细琢,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厚积薄 发,有的灵光乍现,但概括起来,无非是对一些基本技法的灵活运用。 下面是考场作文拟题的一些常见技法: (1)、直叙法。话题作文只圈定一个写作的范围,并未限定所写的 内容,最简单的拟题方法就是直接以所叙事件作为标题。如 2005 年 高考考生拟写的《流泪的日记本》、《一滴水的世界》、《父亲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