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精选精练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 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 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 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 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 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 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 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 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 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 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 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 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 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 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的是() A.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 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 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
游记类文言文精选精练 游东山记 [明]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 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 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 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 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 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 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 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 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 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 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 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 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 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 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的是( ) A. 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 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 能怡情山水。 B. 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 亲充满怀念。 C.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
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 的伤感。 4.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 文段翻译: 《游东山记》答案 选择:B、C、C 翻译:(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 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 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 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不随便与人来 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 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 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 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 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 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 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 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酒 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 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 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一同饮酒。道士拿出 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了一根 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般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 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 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 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动笔写成。 D. 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 的伤感。 4. 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2)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3)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 文段翻译: 《游东山记》答案 选择:B、C、C 翻译:(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 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 [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 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不随便与人来 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 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 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 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 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 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 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 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酒 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 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 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一同饮酒。道士拿出 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了一根 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般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 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 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 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 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 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 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 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 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 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 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知识拓展】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秦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博并称 “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 风凭证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 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 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 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 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 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岓听松轩”,又西即韩煕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 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 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潑 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 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 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奧,故无前 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 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 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港: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 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 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 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 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 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 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 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知识拓展】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秦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博并称 “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 风凭证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 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 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 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 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 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 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 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 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 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 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 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 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 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则所以宣其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于是止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众以兴未尽,席地坐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分韵赋诗者久之 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 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 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 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 值得一游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6用“P给下面的文段划线句断句。(3分)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 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己矣 (选自《全晋文》) 全文翻译: 答案 1.D“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 2.CA则:前一表承接,后一表转折:B焉:前为句末语气词,后为语气副词,表反问 C均为“因为”;D之:前为音节助词,后为代词。 3.C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 色,而非“直接”。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 4.B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 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5.(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则所以宣其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 于是止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众以兴未尽,席地坐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 分韵赋诗者久之 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 分) (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 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 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 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 值得一游。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 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 分) 6.用“/”给下面的文段划线句断句。(3 分)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 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选自《全晋文》) 全文翻译: 答案: 1.D “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 。 2. C A 则:前一表承接,后一表转折;B 焉:前为句末语气词,后为语气副词,表反问; C 均为“因为”;D 之:前为音节助词,后为代词。 3.C 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 A、B 选项。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 色,而非“直接”。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 D 选项。 4.B B 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 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5.(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6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 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 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 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 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 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 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 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 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 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 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 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 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 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 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 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 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 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 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 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 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 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 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 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 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雪屋记(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 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 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 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 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 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 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
6.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 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 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 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 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 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 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 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 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 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 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 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 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 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 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 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 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 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 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 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 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 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 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 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 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雪屋记(明) 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 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 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 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 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 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 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