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 课程教学目标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通过对本部分内 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孔子提出的仁、礼这两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有具体的认识 和把握,理清二者的关系,并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课程教学内容 一、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立意重整陷于崩坏失范的社会秩序。 政治理想:“有道之世”。 “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 (一)从周与以礼治国 “礼”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一,在孔子看来,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德和礼; 其二,用礼作为社会整合的准则,维系“贵殿不愆”的等级制度, 孔子还特别提出君臣关系要以礼、忠为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份》 在父子关系上,也主张子要从属于父,他对孝的规定不只是“养”和“敬” 更重要的是“无违”。 其三,以礼作为言行规范: 其四,把正名作为礼治的起点。 (二)仁:政治与伦理的一体 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 仁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 克己,孝悌,爱人一—忠恕。 复礼的关键是“克已”,克己而后才能回到礼,克即克制。 “修己”是“克己”的重要方式。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回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 “约”即约之以礼,“自戒”,“自讼”、“自省”和“自责”等。 孝悌是仁的又一基本内容。 有子说:“孝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把仁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 爱人的具体办法是忠恕。“忠恕”即“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使于人”。 《卫灵公》
第二章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 课程教学目标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通过对本部分内 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孔子提出的仁、礼这两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有具体的认识 和把握,理清二者的关系,并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课程教学内容 一、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立意重整陷于崩坏失范的社会秩序。 政治理想:“有道之世”。 “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 (一)从周与以礼治国 “礼”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一,在孔子看来,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德和礼; 其二,用礼作为社会整合的准则,维系“贵贱不愆”的等级制度; 孔子还特别提出君臣关系要以礼、忠为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在父子关系上,也主张子要从属于父,他对孝的规定不只是“养”和“敬”, 更重要的是“无违”。 其三,以礼作为言行规范; 其四,把正名作为礼治的起点。 (二)仁:政治与伦理的一体 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 仁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 克己,孝悌,爱人——忠恕。 复礼的关键是“克己”,克己而后才能回到礼,克即克制。 “修己”是“克己”的重要方式。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回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 “约”即约之以礼,“自戒”,“自讼”、“自省”和“自责”等。 孝悌是仁的又一基本内容。 有子说:“孝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把仁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 爱人的具体办法是忠恕。“忠恕”即“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使于人”。 《卫灵公》
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先德而后刑和富民足君两 大政策。 (三)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 儒家特别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政治与道德应结合为一体。 1.孔子认为道德为主,刑政为辅 2.孔子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 3.孔子认为君臣之间不只是权力制约关系,而且要靠礼、忠、信等道德来 维系 4.孔子主张人治 在政治诸种因素中,孔子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治理的好坏取决于人,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 特别是君主,在政治生活中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 丧邦。 由人治出发,必然导出贤人政治,执政者只要是“君子”、“仁人”、“贤 人”,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所以孔子又主张“举贤才”。 孔子持“政者正也”之主张,认定政治之主要工作在化人(非以治人,更非 治事),故政治与教育同功,君长与师傅共职,道德为政治之基础。 作业 1.孔子提出的仁和礼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 的? 2.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本论” 部分第三、四、五、六、七章。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有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第二、 三章。 4.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六章。 5.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 章。 6.《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五章。 7.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一一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 章
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先德而后刑和富民足君两 大政策。 (三)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 儒家特别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政治与道德应结合为一体。 1.孔子认为道德为主,刑政为辅 2.孔子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 3.孔子认为君臣之间不只是权力制约关系,而且要靠礼、忠、信等道德来 维系 4.孔子主张人治 在政治诸种因素中,孔子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治理的好坏取决于人,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 特别是君主,在政治生活中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 丧邦。 由人治出发,必然导出贤人政治,执政者只要是“君子”、“仁人”、“贤 人”,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所以孔子又主张“举贤才”。 孔子持“政者正也”之主张,认定政治之主要工作在化人(非以治人,更非 治事),故政治与教育同功,君长与师傅共职,道德为政治之基础。 作业 1.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 的? 2. 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本论” 部分第三、四、五、六、七章。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第二、 三章。 4.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六章。 5.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 章。 6.《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五章。 7.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 章
第三章孟子的仁政思想 课程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主要是围绕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提出了人性 善的观点,并进而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孟子 的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仁政的具体内容有详细的了解和把握。 课程教学内容 一、“性善说”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告子上》 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又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人之 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公孙丑上》)。概括言 之称为“四心”。 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 他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孝和亲是仁的根本。 “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下》 “亲亲,仁也”《告子下》 义发端于“羞恶之心”。 “义,人路也”《告子上》,人路即人的行为规范。 人的基本道路是从兄、敬长、先君。 “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 “敬长,义也”《尽心上》。 礼,指揖让进退之类的行为规范。 礼从属于义,是仁义的外在表现。 “礼,门也”《万章下》:“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 智,根于“是非之心”,作用在于明“是非”。 主要是对仁义进行判断,“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 为什么人性是善的? 其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侧隐之心”。《公孙丑上》 其二,人与动物不同
第三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 课程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主要是围绕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提出了人性 善的观点,并进而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孟子 的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仁政的具体内容有详细的了解和把握。 课程教学内容 一、“性善说”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告子上》 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又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人之 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公孙丑上》)。概括言 之称为“四心”。 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孝和亲是仁的根本。 “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下》。 “亲亲,仁也”《告子下》 义发端于“羞恶之心”。 “义,人路也”《告子上》,人路即人的行为规范。 人的基本道路是从兄、敬长、先君。 “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 “敬长,义也”《尽心上》。 礼,指揖让进退之类的行为规范。 礼从属于义,是仁义的外在表现。 “礼,门也”《万章下》;“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 智,根于“是非之心”,作用在于明“是非”。 主要是对仁义进行判断,“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 为什么人性是善的? 其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公孙丑上》 其二,人与动物不同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几希:不忍人之心) 其三,人同类说。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一切事物都有共性,人或人心当然也有共性。(性 善) “性善”是“大体”“大性”,耳目口鼻之欲是“小体”“小性”。 要使心战胜人欲,要做到“尽心”、“存心”。 第一步要保住良心,即天生的“四心”,要与“放心”作斗争。 其四,人之本能为善。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 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二、仁政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 一,给民以“恒产”。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梁惠王上》 其一是“制民之产”:其二是井田制。 二,主张轻徭薄赋。徭役要以“不违农时”为原则。 三,反对株连,主张轻刑罚。 四,救济穷人,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鳏、寡、独、孤做起。 五,保护工商。 三、民为贵 民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贵” 指民的重要性而言。而民之所以最重要,主要是因为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得民 孟子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与民同忧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 孟子认为,能否实行仁政是兴衰的根本。 并反复讲:仁者无敌。 孟子之仁政思想可以说是针对虐政的一种永久的抗议。 四、君臣关系 1.君权神授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几希:不忍人之心) 其三,人同类说。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一切事物都有共性,人或人心当然也有共性。(性 善) “性善”是“大体”“大性”,耳目口鼻之欲是“小体”“小性”。 要使心战胜人欲,要做到“尽心”、“存心”。 第一步要保住良心,即天生的“四心”,要与“放心”作斗争。 其四,人之本能为善。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 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二、仁政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 一,给民以“恒产”。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梁惠王上》 其一是“制民之产”;其二是井田制。 二,主张轻徭薄赋。徭役要以“不违农时”为原则。 三,反对株连,主张轻刑罚。 四,救济穷人,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鳏、寡、独、孤做起。 五,保护工商。 三、民为贵 民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贵” 指民的重要性而言。而民之所以最重要,主要是因为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得民 孟子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与民同忧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 孟子认为,能否实行仁政是兴衰的根本。 并反复讲:仁者无敌。 孟子之仁政思想可以说是针对虐政的一种永久的抗议。 四、君臣关系 1.君权神授
孟子继承了天命论,即君权神授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梁惠 王下》,王位是天授予的 2.以贤能为主选拔官吏 他认为臣在政治中的辅佐作用很大,劝君主要以仁爱贤能为急,认为选拔官 吏应以贤能为主,他说:“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尽心上》。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 3.在君臣关系上,主张臣事君要以道义为基础。 他认为进言仁义才是真正的敬。认为为臣者应有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即是 为道义而献身,不向权势低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滕文公下》 五、王道、霸道与统一 所谓王道,指先王之道,这里指孟子的仁政理论与政策,要点在于实行仁政, “保民(而王)”,行德和服民心。 王道更强调当政者的“人德”和地位的合法性。 所谓霸道,则是指“以力服人”,凭借武力假行仁义。 孟子提倡王道,而反对霸道(尊王黜霸)。 他提出仁政无敌于天下,反复讲“仁者无敌”。 作业 1.孟子是怎样论证人性善的?试阐述其论证结构? 2.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参考书目 1.《孟子译注》,杨伯峻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本论 部分第三、四、五、六、七章。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有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第二、 三章。 4.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六章。 5.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 章。 6.《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五章。 7.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一一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 章
孟子继承了天命论,即君权神授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梁惠 王下》,王位是天授予的。 2.以贤能为主选拔官吏 他认为臣在政治中的辅佐作用很大,劝君主要以仁爱贤能为急,认为选拔官 吏应以贤能为主,他说:“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尽心上》。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 3.在君臣关系上,主张臣事君要以道义为基础。 他认为进言仁义才是真正的敬。认为为臣者应有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即是 为道义而献身,不向权势低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滕文公下》 五、王道、霸道与统一 所谓王道,指先王之道,这里指孟子的仁政理论与政策,要点在于实行仁政, “保民(而王)”,行德和服民心。 王道更强调当政者的“人德”和地位的合法性。 所谓霸道,则是指“以力服人”,凭借武力假行仁义。 孟子提倡王道,而反对霸道(尊王黜霸)。 他提出仁政无敌于天下,反复讲“仁者无敌”。 作业 1. 孟子是怎样论证人性善的?试阐述其论证结构? 2. 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参考书目 1.《孟子译注》,杨伯峻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本论” 部分第三、四、五、六、七章。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第二、 三章。 4.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六章。 5.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 章。 6.《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五章。 7.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