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2: 《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8096202 课程名称: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学时数:50 学分:2.5 开课时间:秋季 开课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授课对像:硕士/博士 先修课程: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工艺、模拟电路基础 一、教学目的 模拟集成电路是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中有 源器件的结构、特性、大小信号模型,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的基本放大器的结构与性能,掌 握重要放大器的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了解放大器的系统设计方法,掌握全差分放大器、 多级运算放大器、电流输入运算放大器、轨对轨放大器以及四种反馈放大器的结构与基本设 计方法,具备较强的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集成电路有源器件的模型与比较(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1.1PN结(1学时) §1.2双极型晶体管的大、小信号模型(1学时) 51.3金属场效应管的大、小信号模型(1.5学时) 51.4BT与M0S器件的对比(0.5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无源器件的重要特 性、大小信号模型,理解器件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3本章教学重点:集成电路中PN结、BT、CMOS有源器件的大小信号模型以及如何利 用这些模型分析集成电路的特性。 4本章教学难点:根据有源器件的重要参数的大小来判断其性能,并由此确定电路设计 方案。 第二章放大器、源极跟随器与共源共栅放大器(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2.1单管放大级(1学时) 52.2源跟随器(1学时) 52.3共源共栅放大器(2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三种基本放大电路 的结构与特性。 3本章教学重点:(1)基于三种基本单管放大器的大/小信号模型求解增益、带宽、增 益带宽:(2)增益、带宽、增益带宽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4本章教学难点:(1)AB放大特性:(2)衬偏效应对源随器的容性、阻性、感性特性 的影响:(3)折叠共源共栅的输出阻抗和增益求解方法。 ·14
·1· 附件 12: 《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8096202 课程名称: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学时数:50 学分:2.5 开课时间:秋季 开课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博士 先修课程: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工艺、模拟电路基础 一、教学目的 模拟集成电路是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中有 源器件的结构、特性、大小信号模型,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的基本放大器的结构与性能,掌 握重要放大器的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了解放大器的系统设计方法,掌握全差分放大器、 多级运算放大器、电流输入运算放大器、轨对轨放大器以及四种反馈放大器的结构与基本设 计方法,具备较强的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集成电路有源器件的模型与比较(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1 PN 结 (1 学时) §1.2 双极型晶体管的大、小信号模型 (1 学时) §1.3 金属场效应管的大、小信号模型 (1.5 学时) §1.4 BJT 与 MOS 器件的对比(0.5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无源器件的重要特 性、大小信号模型,理解器件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3 本章教学重点:集成电路中 PN 结、BJT、CMOS 有源器件的大小信号模型以及如何利 用这些模型分析集成电路的特性。 4 本章教学难点:根据有源器件的重要参数的大小来判断其性能,并由此确定电路设计 方案。 第二章 放大器、源极跟随器与共源共栅放大器(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2.1 单管放大级 (1 学时) §2.2 源跟随器 (1 学时) §2.3 共源共栅放大器(2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三种基本放大电路 的结构与特性。 3 本章教学重点:(1)基于三种基本单管放大器的大/小信号模型求解增益、带宽、增 益带宽;(2)增益、带宽、增益带宽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4 本章教学难点:(1)AB 放大特性;(2)衬偏效应对源随器的容性、阻性、感性特性 的影响;(3)折叠共源共栅的输出阻抗和增益求解方法
第三章差分电压与电流放大器(5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3.1电流镜(1.5学时) §3.2差分对(2学时) 3.3电压、电流差分放大器(1.5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具有对称结构的电 流镜和差分对的结构,掌握基本电流镜和改进电流镜结构及特性, 掌握电压差分放大器的直流和交流特性、以及OTA的直流和交流特 性。 3本章教学重点:(1)电流镜的匹配性:(2)差分对跨道的求解:(3)电压、电流差 分放大器的差异。 4本章教学难点:(1)如何提升电流镜的匹配性:(2)如何改善差分对的阻抗特性和增 益特性。 第四章基本晶体管级的噪声性能(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4.1噪声的定义(1学时) 54.2运放的噪声(0.5学时) 54.3跟随器的噪声(0.5学时) 54.4共源共栅的噪声(0.5学时) §4.5电流镜的噪声(0.5学时) 54.6差分对的噪声(0.5学时) 54.7容性噪声匹配(0.5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噪声的基本定义、几种简单放大器 的噪声及基本晶体管级噪声的性能和容性噪声匹配 3本章教学重点:几种简单放大器的噪声模型。 4本章教学难点:基本晶体管级噪声的性能和容性噪声匹配。 第五章运算放大器的稳定性(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5.1运算放大器的应用(2学时) 55.2两级运放的稳定性(0.5学时) 55.3极点分裂(0.5学时) 5.4正零点补偿(0.5学时) 55.5三级运放的稳定性(0.5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算放大器稳定性概念和两级和三 级运放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掌握包括极点分裂和右半平面零点补偿 在内的运算放大器稳定性补偿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1)运放的稳定性分析方法:(2)运算放大器米勒补偿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1)GBW对运放稳定性的影响:(2)各种米勒补偿方法及补偿效果 分析。 第六章运算放大器的系统性设计(4学时) ·2
·2· 第三章 差分电压与电流放大器(5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3.1 电流镜(1.5 学时) §3.2 差分对(2 学时) §3.3 电压、电流差分放大器 (1.5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中具有对称结构的电 流镜和差分对的结构,掌握基本电流镜和改进电流镜结构及特性, 掌握电压差分放大器的直流和交流特性、以及 OTA 的直流和交流特 性。 3 本章教学重点:(1)电流镜的匹配性;(2)差分对跨道的求解;(3)电压、电流差 分放大器的差异。 4 本章教学难点:(1)如何提升电流镜的匹配性;(2)如何改善差分对的阻抗特性和增 益特性。 第四章 基本晶体管级的噪声性能(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4.1 噪声的定义 (1 学时) §4.2 运放的噪声 (0.5 学时) §4.3 跟随器的噪声 (0.5 学时) §4.4 共源共栅的噪声 (0.5 学时) §4.5 电流镜的噪声 (0.5 学时) §4.6 差分对的噪声 (0.5 学时) §4.7 容性噪声匹配 (0.5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噪声的基本定义、几种简单放大器 的噪声及基本晶体管级噪声的性能和容性噪声匹配 3 本章教学重点:几种简单放大器的噪声模型。 4 本章教学难点:基本晶体管级噪声的性能和容性噪声匹配。 第五章 运算放大器的稳定性(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5.1 运算放大器的应用(2 学时) §5.2 两级运放的稳定性(0.5 学时) §5.3 极点分裂(0.5 学时) §5.4 正零点补偿(0.5 学时) §5.5 三级运放的稳定性(0.5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算放大器稳定性概念和两级和三 级运放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掌握包括极点分裂和右半平面零点补偿 在内的运算放大器稳定性补偿方法。 3 本章教学重点:(1)运放的稳定性分析方法;(2)运算放大器米勒补偿方法。 4 本章教学难点:(1)GBW 对运放稳定性的影响;(2)各种米勒补偿方法及补偿效果 分析。 第六章 运算放大器的系统性设计(4 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6.1单级OTA设计(1学时) 56.2米勒CMOS OTA设计(0.5学时) 6.3GBW和相位裕度设计(1学时) 56.4输入范围、输出范围、SR设计(1.5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单级和两级米勒OTA的设计方法 与电路特性,掌握运放的输入、输出范围、S、相位裕度等概念。 3本章教学重点:(1)OTA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2)OTA电路的补偿;(3)OTA电路 的关键参数的定义、设计。 4本章教学难点:(1)米勒OTA的设计:(2)OTA运放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SR、相 位裕度等参数的折中考虑。 第七章重要的运算放大器结构(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7.1简单CMOS0TA(0.5学时) §7.2米勒CMOS OTA(0.5学时) §7.3对称CMOS OTA(1学时) §7.4折叠共源共栅OTA(1学时) 57.5其他运放(1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几种重要运算放大器的结构、特性。 3本章教学重点:(1)米勒OT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特性:(2)对称CMOS OTA的结构 和工作原理、特性:(3)折叠共源共栅OT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特 性。 4本章教学难点:多级OTA的GBW分析。 第八章全差分放大器(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8.1设计要求(0.5学时) 58.2具有线性MOS的全差分运放(0.5学时) 58.3带误差放大器和源随器的全差分运放(0.5学时) 58.4带源随器的折叠共源共栅OTA(0.5学时) 58.5其他全差分运放(1学时) §8.6全差分放大器设计练习(1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全差分放大器及改进结构全差分放 大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特性。 3本章教学重点:(1)全差分放大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CMB的结构与作用:(3) 改进全差分放大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1)差模和共模负反馈的结构与特性差异:(2)CMFB电路的设计与 分析。 第九章多级运算放大器的设计(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9.1设计过程(1.5学时) 59.2嵌套式米勒设计(1.5学时) ·3·
·3· 1 本章教学内容: §6.1 单级 OTA 设计(1 学时) §6.2 米勒 CMOS OTA 设计(0.5 学时) §6.3 GBW 和相位裕度设计(1 学时) §6.4 输入范围、输出范围、SR 设计(1.5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单级和两级米勒 OTA 的设计方法 与电路特性,掌握运放的输入、输出范围、SR、相位裕度等概念。 3 本章教学重点:(1)OTA 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2)OTA 电路的补偿;(3)OTA 电路 的关键参数的定义、设计。 4 本章教学难点:(1)米勒 OTA 的设计;(2)OTA 运放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SR、相 位裕度等参数的折中考虑。 第七章 重要的运算放大器结构(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7.1 简单 CMOS OTA(0.5 学时) §7.2 米勒 CMOS OTA(0.5 学时) §7.3 对称 CMOS OTA(1 学时) §7.4 折叠共源共栅 OTA(1 学时) §7.5 其他运放(1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几种重要运算放大器的结构、特性。 3 本章教学重点:(1)米勒 OTA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特性;(2)对称 CMOS OTA 的结构 和工作原理、特性;(3)折叠共源共栅 OTA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特 性。 4 本章教学难点:多级 OTA 的 GBW 分析。 第八章 全差分放大器(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8.1 设计要求(0.5 学时) §8.2 具有线性 MOS 的全差分运放(0.5 学时) §8.3 带误差放大器和源随器的全差分运放(0.5 学时) §8.4 带源随器的折叠共源共栅 OTA(0.5 学时) §8.5 其他全差分运放(1 学时) §8.6 全差分放大器设计练习(1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全差分放大器及改进结构全差分放 大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特性。 3 本章教学重点:(1)全差分放大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CMFB 的结构与作用;(3) 改进全差分放大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 4 本章教学难点:(1)差模和共模负反馈的结构与特性差异;(2)CMFB 电路的设计与 分析。 第九章 多级运算放大器的设计(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9.1 设计过程(1.5 学时) §9.2 嵌套式米勒设计(1.5 学时)
59.3低功耗设计(0.5学时) 59.4对比(0.5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三级放大器的稳定性原理以及减少 电路功耗的方法,掌握多级放大器的频率补偿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1)放大电路的设计流程:(2)嵌套式米勒电路的分析与设计:(3) 电路低功耗设计思想。 4本章教学难点:(1)嵌套式米勒电路的分析与设计:(3)低功耗电路分析。 第十章轨对轨输入与输出放大器(4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10.1为什么轨对轨(0.5学时) 510.23倍电流镜轨对轨放大器(1学时) §10.3齐纳二极管轨对轨放大器(0.5学时) 510.41.5V电流调节轨对轨放大器(1学时) 510.51.3V电源调节轨对轨放大器(0.5学时) §10.6其他轨对轨放大器(0.5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轨对轨,掌握3倍电流镜、 齐纳二极管轨对轨放大器原理,了解电流调节、电源调节等轨对轨 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本章教学重点:(1)3倍电流镜轨对轨放大器结构与原理:(2)差分对跨道的求解: (3)电压、电流差分放大器的差异。 4本章教学难点:(1)如何提升电流镜的匹配性:(2)如何改善差分对的阻抗特性和增 益特性。 轨对轨放大器是一种特殊放大器,要求同学们了解为什么要轨对轨,掌握3倍电流镜、 齐纳二极管轨对轨放大器原理,了解电流、电源调节等轨对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十一章反馈放大器(6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11.1反馈定义(1学时) 511.2串并电压反馈放大器(1.5学时) 511.3串串跨导反馈放大器(1.5学时) §11.4并并跨阻反馈放大器(1学时) §11.5并串电流反馈放大器(1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开环增益、闭环增益等的定义,掌 握四种反馈类型的电路基本结构、开/闭环增益和输入/输出电阻的分 析方法和分析结果。 3本章教学重点:四种反馈类型的电路基本结构、开/闭环增益和输入/输出电阻的分析 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1)负反馈电路类型的判断:(2)负反馈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第十二章带隙与电流基准电路(3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 512.1双极性带隙基准(1学时) ·4·
·4· §9.3 低功耗设计(0.5 学时) §9.4 对比(0.5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三级放大器的稳定性原理以及减少 电路功耗的方法,掌握多级放大器的频率补偿方法。 3 本章教学重点:(1)放大电路的设计流程;(2)嵌套式米勒电路的分析与设计;(3) 电路低功耗设计思想。 4 本章教学难点:(1)嵌套式米勒电路的分析与设计;(3)低功耗电路分析。 第十章 轨对轨输入与输出放大器(4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0.1 为什么轨对轨(0.5 学时) §10.2 3 倍电流镜轨对轨放大器(1 学时) §10.3 齐纳二极管轨对轨放大器(0.5 学时) §10.4 1.5V 电流调节轨对轨放大器(1 学时) §10.5 1.3V 电源调节轨对轨放大器(0.5 学时) §10.6 其他轨对轨放大器(0.5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轨对轨,掌握 3 倍电流镜、 齐纳二极管轨对轨放大器原理,了解电流调节、电源调节等轨对轨 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 本章教学重点:(1)3 倍电流镜轨对轨放大器结构与原理;(2)差分对跨道的求解; (3)电压、电流差分放大器的差异。 4 本章教学难点:(1)如何提升电流镜的匹配性;(2)如何改善差分对的阻抗特性和增 益特性。 轨对轨放大器是一种特殊放大器,要求同学们了解为什么要轨对轨,掌握 3 倍电流镜、 齐纳二极管轨对轨放大器原理,了解电流、电源调节等轨对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十一章 反馈放大器(6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1.1 反馈定义(1 学时) §11.2 串并电压反馈放大器(1.5 学时) §11.3 串串跨导反馈放大器(1.5 学时) §11.4 并并跨阻反馈放大器(1 学时) §11.5 并串电流反馈放大器(1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开环增益、闭环增益等的定义,掌 握四种反馈类型的电路基本结构、开/闭环增益和输入/输出电阻的分 析方法和分析结果。 3 本章教学重点:四种反馈类型的电路基本结构、开/闭环增益和输入/输出电阻的分析 方法。 4 本章教学难点:(1)负反馈电路类型的判断;(2)负反馈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第十二章 带隙与电流基准电路(3 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2.1 双极性带隙基准(1 学时)
§12.2CM0S带隙基准(0.5学时) 512.3电流基准(0.5学时) 512.4LD0调节器(1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 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掌握带隙基准的温度补偿方法,了解 LDO的工作原理。 3本章教学重点:(1)BT电压带隙基准的结构与原理:(2)基于V的电流基准。 4本章教学难点:(1)带隙基准的环路分析。 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是模拟电路的关键和基础。本章首先介绍带隙基准的温度补偿原 理,然后给出基本结构,要求同学们掌握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三、教学方式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多媒体方式授课,讲授方式与讨论方式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作业要求: 1)提交2份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的读书笔记,1份是要求查找近两年EEE/EE、或 其他SC的文章,追踪国际上模拟集成电路最近设计动态,阅读、并消化理解, 另1份是就课堂案例进行分析。 2)35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简单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共同提交一份作 业,写明设计小组组成成员的姓名和学号。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2篇读书笔记各占10%和1份设计报告占总成绩 的2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1]《Analog Design Essentials》,Willy M.C.Sansen著,Springer,,2006年.IsSN:100-387-25746-2 2、参考教材: [1]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Forth Edition,Gray,Hurst,Lewis,Meyer 著,John Wiley&Sons,lnc.,2001年. [2]《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精粹》,Willy M.C.Sansen著,陈莹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Behzad Razavi著,McGraw-Hill,20o0年. [4]《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Second Edition,Phillip E.Allen,Douglas R.Holberg著,电子 工业出版社,2002年. [5]《半导体集成电路》,朱正涌著,清华大学出版设,2001年. (撰写人:罗萍) 2021.6 ·5
·5· §12.2 CMOS 带隙基准(0.5 学时) §12.3 电流基准(0.5 学时) §12.4LDO 调节器(1 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 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掌握带隙基准的温度补偿方法,了解 LDO 的工作原理。 3 本章教学重点:(1)BJT 电压带隙基准的结构与原理;(2)基于 V-I 的电流基准。 4 本章教学难点:(1)带隙基准的环路分析。 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是模拟电路的关键和基础。本章首先介绍带隙基准的温度补偿原 理,然后给出基本结构,要求同学们掌握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三、教学方式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多媒体方式授课,讲授方式与讨论方式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作业要求: 1) 提交 2 份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的读书笔记,1 份是要求查找近两年 IEEE/IEE、或 其他 SCI 的文章,追踪国际上模拟集成电路最近设计动态,阅读、并消化理解, 另 1 份是就课堂案例进行分析。 2) 3-5 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简单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共同提交一份作 业,写明设计小组组成成员的姓名和学号。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2 篇读书笔记各占 10%和 1 份设计报告占总成绩 的 2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1] 《Analog Design Essentials》,Willy M.C.Sansen 著,Springer,2006 年. ISSN:10 0-387-25746-2 2、参考教材: [1]《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Forth Edition, Gray, Hurst, Lewis, Meyer 著,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1 年. [2]《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精粹》,Willy M.C.Sansen 著,陈莹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年. [3]《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Behzad Razavi 著, McGraw-Hill, 2000 年. [4] 《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Second Edition, Phillip E. Allen, Douglas R. Holberg 著, 电子 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5] 《半导体集成电路》,朱正涌著,清华大学出版设,2001 年. (撰写人:罗萍) 2021.6